中国能源投资与能源投资规模的确定_固定资产投资论文

我国能源投资与能源投资规模的确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能源论文,投资规模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78年以来,我国的能源产量以年均4.6%的速度递增,2006年我国的能源总产量达到221056万tce,其中原油产量达到18476.6万t,原煤产量达到237300万t,天然气产量586亿m[3],发电量28657.3亿kWh。能源生产总量及上述一次能源产量分别是1978年的3.5倍、3.8倍、1.8倍、4.7倍和8.9倍。我国能源产量大幅增长主要得益于大规模的能源投资。按照当年价格计算,2006国有能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投资总额5686.6亿元,是1981年的40.3倍,1981-2006年国有能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投资额累计达到47950.1亿元。

1 中国能源投资的规模与结构

1.1 能源投资规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能源工业的固定资产规模有了非常大的增长。从图1可以看到,改革开放至今我国能源工业的固定资产投资经历了2个快速增长阶段与1个下降阶段。1981~1997年,我国能源投资呈现加速上涨趋势,国有能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从141.24亿元增长到2914亿元,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0.83%,有力地扭转了我国长期存在的能源短缺局面。1997年以后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长有所放缓,能源需求减少,部分地区甚至于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了在3年之内不上新的发电项目、不建新煤矿的规定,能源固定资产投资因此逐步减少。1998~2002年,我国能源投资额总体上看略有下降,从1997年的2914亿元下降到2626.16亿元。然而,随着21世纪初我国的重化工业发展开始加速,能源供需关系再度紧张,特别是2002年又出现了电力短缺,能源工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又开始加快,国有能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从2002年的2626.16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5686.6亿元,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1.3%。

上述分析没有考虑价格变化的影响。为了更准确地比较各年能源工业投资的变化情况,我们利用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对能源投资额进行缩减。从图2可以看到,1990年不变价格的国有经济能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变化呈现出与图1相同的趋势。1990年国有经济能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823.88亿元,以1990年不变价格衡量,能源投资在1997年达到一个极值即1474.32亿元,1990~1997年1990年不变价格的国有经济能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年均增长8.67%。由于这一阶段的价格升幅较大,不变价格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要远远低于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1990~1997年为19.78%)。1998~2002年,能源投资有所下降。从2003年开始,能源投资重新快速增长,从2002年的1314.26亿元增长到2006年的2557.05亿元,年均增长11.73%。

国有经济是能源工业投资的主体。能源工业是国有经济比重最高的工业部门,国有经济比重仅低于烟草制品业。从表1可以看到,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的资产占规模以上能源工业资产的比重为86.02%,所有者权益的比重为88.37%,均接近工业平均水平的2倍。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的国有经济比重最高,资产比重和所有者权益比重分别达到98.42%和98.94%;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的国有经济比重最低,资产比重和所有者权益比重分别为65.07%和73.02%,私营企业和三资企业的比重大致相当;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国有经济的资产比重和所有者权益比重分别为82.26%、79.15%,民营经济的比重高于三资企业的比重;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国有经济的资产比重和所有者权益比重分别为88.64%、90.59%,民营经济的比重很低,三资企业的比重在9%~10%之间;燃气生产和供应业国有经济的资产比重和所有者权益比重分别为71.11%、75.02%,民营经济所占比重仅略高于1%,而三资企业所占比重在20%以上。

虽然能源工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有很大幅度的增长,但是其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却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从图3可以看到,1981年以来,国有经济能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部国有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呈下降趋势,比重曲线的2个峰值分别出现在1990年和1997年。国有能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在1988~1989年并没有显著的增长,因此其比重的快速提升可能是源于全部国有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下降所致;1997年比重峰值的出现则是与能源工业投资达到峰值是一致的。由于国有经济占能源工业的比重很高,因此可以以国有能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大致代表能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并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进行比较。从图3可以看到,国有能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与占全部国有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的变化趋势在2003年之前基本吻合,2004~2006年,二者的变化则出现了较大的差异。

1.2 能源投资结构

1.2.1 能源投资的行业规模

我国能源工业各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自改革开放以来都有了较大的增长,但增长速度存在较大差异。1981年到2006年,煤炭采选业每年的国有经济能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从36.06亿元增加到759.44亿元,石油开采业每年的国有经济能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从46.86亿元增加到386.51亿元,电力蒸汽业每年的国有经济能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从47.55亿元增加到4042.4亿元,石油加工、炼焦、核燃料加工、煤气生产和供应业每年的国有经济能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从10.77亿元增加到498.24亿元。

从图4可以更清楚地看到能源各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趋势。电力蒸汽业、煤炭采选业、石油开采业以及石油加工、炼焦、核燃料加工、煤气生产和供应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变化趋势与能源行业的总体变化趋势大致相同,均是在1997年前后达到第一个峰值,之后投资额有所下降,在2001年或者2002年又开始大幅度增长。其中,石油开采业和电力蒸汽业的固定资产投资的第一个峰值出现的相对较晚,前者出现在1998年,后者出现在2000年,但是石油开采业在1998年之后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均没有超过1998年,而电力蒸汽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在2001年略微下降后,从2003年开始又进入一个快速增长时期。

从上述数据还可以看出,电力蒸汽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最快,2006年的投资额达到1981年的85倍;煤炭采选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了21.06倍,石油开采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了8.25倍,石油加工、炼焦、核燃料加工、煤气生产和供应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了46.26倍。我国能源工业各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受该行业的资源状况限制和对该行业能源需求增长情况的影响,为了验证这一观点我们分别计算了能源投资与能源生产/消费的相关系数。对于资源型行业,固定资产投资主要是为了开采国内资源,因此煤炭、石油行业分别计算固定资产投资与产量的相关性;我国电力生产能够基本平衡,电力产量与消费量大致相当,我们计算电力投资与电力产量的相关系数;由于原油基本都是转化为石化产品消费,因此石化产品消费量用石油消费量近似地代替。从表3中可以看到,煤炭投资与煤炭产量的相关系数、电力投资与电力生产量的相关系数分别高达0.96和0.99,石化投资与石油消费量的相关系数也有0.88,石油投资与石油产量的相关系数虽然较低,但仍然接近0.59。

1.2.2 能源投资的行业结构

在20世纪80年代初,煤炭采选业、石油开采业、电力蒸汽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大致相当,其投资规模占国有经济能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约在30%。之后由于电力蒸汽业投资的明显加快,其在能源投资重的比重不断提高,2002年达到最高点79.3%,随后回落到2006年的71.1%。石油开采业由于投资增长较慢,其在能源投资中的比重下降较快。1982年石油开采业固定资产投资占能源投资的比重为35.8%,2005年下降到5.8%。煤炭开采业固定资产投资占能源投资的比重从20世纪80年代初下降到2000年7%的底点后,又逐步回升到2006年的13.4%。相对来说,石油加工、炼焦、核燃料加工、煤气生产和供应业固定资产投资占能源投资的比重虽然也有波动,但基本稳定在10%上下,2006年这一比重为8.8%,其中煤气生产和供应业固定资产投资占能源投资的比重自1996年以来均保持在2%以上水平,有较大波动的是石油加工及炼焦业,1996年以来其所占比重在3.12%~8.58%之间变动,2006年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固定资产投资占能源投资的比重为6.49%。从主观意愿上来看,我国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生产结构的投资指向是明显的。改革开放以来的很长一个时期,我国对石油、电力的投资一直高于对煤炭的投资,但由于我国是富煤少油的国家,已有的石油资源难以支持石油产量的增长,能源生产总量的增长主要是依靠煤炭产量的增长。因此,与1978年相比,2006年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不降反升。

电力投资的快速增长及其比重的迅速提高主要是由于“十五”时期的电力需求的快速增长及其造成的电力短缺,极大地刺激了电力建设投资,电力项目一时成为中央与地方投资的热点。地方项目中,有75.1%的资金投向电力行业,中央项目的资金有55.7%投向电力行业。中央与地方项目合计,电力行业的项目投资占全部能源项目投资的66%。2001、2002、2003年国家分别批准开工电站项目2140万kw、2337万kw和3111万kw。2004年已经批准开工电站项目6110万kw,而实际开工的发电厂装机却达到了1.8亿kw,违规开工达1.2亿kw,是批准开工的2倍。此外,在能源固定资产投资中,电力行业的投资对经济增长速度和供需关系比较敏感,这也是中央与地方项目在近几年更多地集中在电力行业的原因(史丹,2007)。

1.2.3 能源投资的地区结构

我国能源投资的地区分布相对比较集中。国有经济能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居前10名的省区投资额合计占全国国有经济能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虽然有所变化,但自1991年以来均保持在54%以上。虽然我国能源投资的地区总体集中情况变化不大,但是各地区投资额及其占全国投资额的比重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选择1991年、2000年、2006年几个时点以及1991~2006年的累计投资额进行分析。从表4可以看到,1990年投资额居前的省份为山东、广东、辽宁、陕西、河南、四川、新疆,在投资额占全国比重超过5%的8个省份中,除广东外均为资源储量比较丰富的地区,如山东、陕西、河南有煤炭资源,黑龙江、山东、新疆、辽宁有石油资源,四川有天然气资源。2000年投资额占全国比重超过5%的省份有山东、湖北、江苏、河南、辽宁、河北;2006年投资额占全国比重超过5%的省份有内蒙、广东、陕西、江苏。总体上看,我国能源投资在地域分布上呈现出向能源资源大省以及能源消费大省集中的特点,特别是能源资源大省集中。但是近年来能源消费大省所占比重有增长的趋势,例如沿海的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等5省市能源投资占全国的比重1991年为17.69%,2002年提高到20%以上,最高的2004年一度达到26.07%。

2 如何确定能源投资规模

2.1 能源消费与经济周期的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共经历了5个周期性波动:1977~1981年、1982~1 986年、1987~1990年、1991~1999年、2000年至今。前4个周期的峰谷落差分别为6.5%、6.4%、7.8%和6.6%。与改革开放之前相比,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增长率波动呈现出“峰位降低、谷位上升、波幅缩小”的新态势(刘树成等,2005)。我国能源消费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从1978年的57144万tce增加到2006年的246270万tce,能源消费的增长同样也呈现出周期性波动的特征。从图6可以看到,改革开放以来能源消费的增长呈现出5个周期。前3个周期与GDP增长率周期的时间区间完全一致,到达峰谷的时间也基本相同;第4个周期能源消费增长率达到波谷的时间早于GDP增长率1年,变化方向也不完全相同;第5个周期GDP的增长率比较平缓,但能源消费增长率从1998年开始快速提高,并在2004年达到波谷后以比较快的速度下降。

图6 1978年以来的GDP增长速度与能源消费增长速度

从图6还可以看出,从1978年到2002年,能源消费增长速度均低于GDP增长速度,1978~2002年能源消费增长速度平均低于GDP增长速度5.3个百分点。2003年和2004年能源消费增长速度分别超过GDP增长速度5.25个百分点和6.05个百分点。2005、2006年能源消费增长速度的快速下降有特殊的原因。我国政府逐步推出一系列节能减排政策,能源价格的快速上涨也促使企业自觉采取节能措施。但是总体上看,GDP的增长速度与能源消费的增长速度表现出较强的一致性:1978~1990年二者的相关系数为0.82,1990~1999年二者的相关系数为0.59,1999~2006年二者的相关系数为0.80。二者的这种一致性表明,在经济景气的时期,能源消费的增长速度加快;在经济衰退的时期,能源消费的增长速度下降。这就意味着,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求,必须考虑经济增长周期的影响,能源的生产和供应能力的增长速度不但要满足一般情况下经济发展的需要,还要能够满足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需要。否则,能源供给能力的不足将成为经济增长的瓶颈,对经济增长造成负面的影响。

2.2 能源消费与产业结构的关系

能源消费的增长除了与经济周期密切相关外,还受到产业结构的影响,已有的许多研究都对这一点给予了支持。例如史丹(1999)、史丹、张金隆(2003)的研究表明,结构变动是影响我国能源消费的重要因素;师博(2007)的研究也表明,在现有技术水平下,产业结构的变动决定了能源利用效率的高低,因此无论长期还是短期,产业结构的调整都会影响能源消费的增减;齐志新、陈文颖、吴宗鑫(2007)应用因素分解方法计算了1993~2005年工业部门内部轻重结构变化对能源消费和能源强度的影响,发现重工业比例每增加一个百分点,能源消费增加约1000万tce。

2003年以来工业能源强度的快速上升以及能源消费增长速度超过GDP增长速度主要源于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齐志新、陈文颖、吴宗鑫(2007)的计算结果认为200 3年工业能源强度反常上升,78%可以归因于重工业比例的增加。从图7可以看到,在我国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的比重自2002年44.7%的谷底开始提高,年均提高1.03个百分点。其中,工业的比重从2002年的39.42%提高到2006年的43.30%,平均每年提高接近1个百分点。更为重要的是工业内部结构发生了显著的改变。建国以来,中国工业内部结构的变化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建国初期至改革前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改革开放时期的轻工业发展→新世纪开始至今的重新重工业化。1999年我国重工业超过轻工业增长速度1个百分点,此后重工业的增长速度均超过轻工业的增长速度1个百分点以上,二者最大的差距在2003年达到了4个百分点,2006年达到4.1个百分点。

图7 1978~2006年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变化

随着工业特别是重工业比重的提高,能源消费也向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部门集中。2002年到2006年,工业在最终能源消费量中的比重由68.57%提高到71.12%,提高2.54个百分点。在工业部门中,能源消费又进一步向制造业特别是制造业中的高耗能行业等重工业部门集中。2002年到2006年,制造业能源消费占全部能源消费的比重由52.94%提高到58.09%,提高5.14个百分点;高耗能工业能源消费占全部能源消费的比重由37.85%提高到44.07%,提高6.22个百分点。

产业结构的变动将会对能源消费产生重要的影响(2002年以来是最主要的影响),因此,能源投资规划必须要考虑到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但事实上,对产业结构变动进行预测存在很大的困难,往往做出错误的判断。

2.3 能源投资与能源消费的失衡问题

从前文的分析可知,自1999年开始,我国重工业发展加速,产业结构重新进入重化阶段,并且开始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同时能源消费量从1998年开始加速增长。但是与此同时,能源投资并未出现同步增长,甚至在2000~2002年出现了绝对数的下降。这就导致了能源消费与能源供应能力的失衡,我国又重新出现能源特别是电力供应短缺。直到2003年,以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的国有经济能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才出现了正增长,但绝对数仍然没有恢复到2000年水平,至2004年之后国有经济能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才超过能源消费的增长速度。

电力行业同样出现能源投资相对能源消费的滞后。从图8可以看到,电力消费增长速度同GDP增速一样在1998年到达谷底,1999年开始加速增长,2002年以来的增长速度均在10%以上。电力行业国有经济能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呈现较大的波动。在电力消费稳定快速增长的时期,国有经济能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却在2001年出现接近13%的负增长,即固定资产投资的绝对值出现下降。从2000年到2002年,电力需求增速平均10%左右,高于同期发电装机增长速度约4.3个百分点(刘建林)。这就造成2002年6月开始全国出现大范围电力供应紧张的局面。2003年、2004年,均出现全国20多个省市电力供应不足、拉闸限电的现象,直到2006年电力供需紧张形势得才到明显缓解,但全国尖峰负荷最大电力缺口为1000万kw左右,全国缺电省份仍有6个(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2006)。

图8 电力消费与电力行业国有经济能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情况

3 政策建议

能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动力,而能源投资是能源物质供应体系建设发展的基础,是能源能否稳定、经济、清洁供应的根本保障。能源投资不足必将导致能源供应短缺,从而阻碍经济的发展。必须树立“经济发展,能源先行”的指导思想,大力推进能源投资和能源建设。

一是能源建设必须适度超前。国家能源规划要充分考虑到经济增长周期、产业结构变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能源消费总量的影响。能源生产和供应能力规划要以能够满足经济繁荣时期、产业结构引致的能源需求增长对能源的需求。

二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可能出现的能源供给能力不足问题,在保证国家在能源领域主导地位的同时,要适当放开能源产业的市场准入,允许外资、民营资本进入能源投资领域。国家控制的重点应该从所有制性质转移到行业的进入标准上来。我国经济发展和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只有竞争的市场才能够解决“短缺”问题。当然,由于能源产业投资额大,过度的投资也会造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国家也需要对能源投资进行适当的引导。

三是通过引导能源投资的方向,促进能源结构的调整。通过研发资金支持、税收优惠等方面的措施,鼓励各种所有制类型的企业在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领域及传统能源清洁利用领域的投资热情,尽快提高我国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能源清洁利用领域的技术和装备水平,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四是将能源投资与节能减排结合起来。严格限制技术水平低、规模小、能耗高、排放大的投资,鼓励技术先进的能源设施上马,并以此促进低水平能源设施的关闭淘汰。引导投资进入能源装备领域,缩小我国在能源装备领域的技术差距,为我国能源行业的节能减排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标签:;  ;  ;  ;  ;  ;  ;  ;  ;  ;  ;  ;  ;  ;  ;  

中国能源投资与能源投资规模的确定_固定资产投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