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凝聚力问题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凝聚力论文,中华民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华民族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共同体。在几千年的漫长岁月中,我们各民族通过接触、交往、融合,形成了一个多元一体的民族实体。这个实体历尽磨难而不衰,屡遭侵略而不亡,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之能够做到这一点呢?最深层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本文试就中华民族凝聚力问题作些粗浅探析,谨就教于各位同仁。
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本质特征
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是各民族在长期的交流融合过程中形成的共同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的集中体现,是团结、维系和支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伟大精神力量。这种凝聚力是我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的生存斗争,繁衍生息,在创造灿烂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过程中积累凝淀而成的。中华民族凝聚力根植于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伟大的民族精神之中。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指集中体现我们民族的优秀品德、崇高风格和伟大抱负的那些东西。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自强不息、刚健奋发的民族气派;“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民族气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抱负;“为人民利益而死,重于泰山”的高贵品德;兼容宽厚、世界大同的恢宏气度;自立自强、勤劳朴实、身体力行的民族风格,等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的精髓,是哺育我们民族绵延不绝,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经久不衰,发扬光大的根底所在。中华民族凝聚力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在规定,是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和时代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中华民族凝聚力有以下几方面的主要特征:
首先,中华民族凝聚力是纵向力和横向力的辩证统一。民族凝聚力作为一种“合力”是多向的、合一的,大体说来可分为纵向力和横向力两种。纵向力是贯通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凝聚力。它是一个纵向系统,有着六个层次:大一统的社会历史结构,中华民族传统思维方式精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中华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另外还有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中华民族的自立自强。横向力是纵向力这一纵向系统的积淀,表现为某种剖面的横向结构。这种剖面横向结构由以下五种力构成:中华民族领导核心内部的内聚力,核心对核外群体、个体的吸引力,核外群体、个体对核心的向心力,核外群体、个体之间的亲和力,中华民族的总体协合力。很显然,中华民族凝聚力正是纵向力与横向力的辩证统一。
其次,中华民族凝聚力是历史性和时代性的辩证统一。中华民族凝聚力是历史的产物。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或历史存在,它具有历史性。与此同时,任何一个时代的民族凝聚力又都离不开该时代的特定现实,离不开该时代的时代背景,它在历史中形成,却要在特定的时代中得到丰富和发展,并且体现该时代的时代精神,因此,它又具有时代性。历史性和时代性在中华民族凝聚力中得到了紧密的统一,它使其在保持中华民族历史特点、历史传统的同时,又加入反映时代特征、适合时代要求的内容。这样就使中华民族凝聚力保持永不衰竭的生命力。
再次,中华民族凝聚力又是稳定性和变动性的辩证统一。中华民族凝聚力作为连通过去、现实和未来的力量,是一种传统。既然是一种传统,它就和一般传统一样,具有稳定性和变化性。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稳定性和变化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在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结构不改变的同时,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内容中会有新的成分增加。例如,传统的中华民族凝聚力主要来自传统的爱国主义精神,来自自古就有的中华民族同胞的骨肉之情,来自民族文化传统。然而,这种传统的民族凝聚力力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新的时代,就会增添新的内容。比如说,发展到当代就增加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新的时代内容。其二,中华民族凝聚力不可能消逝,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强度会发生变化。就是说,中华民族凝聚力可能减弱,也可能增强。是减弱还是增强,往往与传统文化是否被重视有关。像有些人那样极力宣扬民族虚无主义,削弱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久而久之,就会导致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减弱。相反,弘扬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就会导致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增强。
第四,中华民族凝聚力还是群体性与个体性的辩证统一。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群体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中华民族是一个有十二亿人的巨大群体,中华民族凝聚力就是这个巨大群体的凝聚力。其二,中华民族这个范畴下面又有许许多多或大或小的群体。比如说,五十六个民族中的每一民族都是一个群体。每个省、每个市、每个区也都是一个群体。大大小小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都是一个又一个的或大或小的群体。这一个个的群体,都有自己的群体凝聚力。当然中华民族凝聚力除了有群体性之外,还有它的个体性。中华民族之所以形成强大的群体凝聚力,离不开个体对它的认同和接受。中华民族凝聚力内化于个人的心理意识、言论行为中,成为个人维护和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自觉行动。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群体性和个体性是相互联系、对立统一的。这种关系就如同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的关系。中华民族的群体凝聚力,必须通过个体来表现:它既是一种外在性实体,又是一种内在灵魂;既是一种普遍性存在,又是一种具体性存在。
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历史形成
中华民族凝聚力是随着中华文明的产生和发展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发源于中华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结构、生产方式和民族文化心理的内在动因,而不是外部什么力量的强加。具体说来,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华民族凝聚力,是在一种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中产生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列宁指出:“地理环境的特性决定着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的发展又决定着经济关系的以及随着经济关系后面的所有其他社会关系的发展”(《列宁全集》第38卷,第459页)。列宁还转述普列汉诺夫的观点说:“在马克思看来,地理环境是通过在一定地方、在一定生产力的基础上所产生的生产关系来影响人的,而生产力发展的首要条件就是这种地理环境的特性。”(同上)中华民族凝聚力滥觞于遥远的氏族社会末期,在那个时代,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地理环境对生产力、生产关系以及人们的精神状况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使中华各民族比较固定地生息于一片土地上。同时,中国原始的人们主要生活在黄河、长江沿岸,这里气候适宜,土地肥沃,自然资源丰富,为农耕定居提供了有利条件。因而生活比较稳定,民族的繁衍就取得了相对的持续性优势。这种情形,与一些游牧民族、海上民族是很不一样的。游牧民族与海上民族大多有过迁徒流移、对外扩张、军事征服、海外殖民的历史,这些民族比较难以形成向内的凝聚力。相比之下,中国封闭的大河大陆型地理环境,是中华民族凝聚力产生的有利自然背景。与此同时,在中国的这种自然环境中,也易于产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而爱国主义是民族凝聚力的精神支柱。列宁说过:“爱国主义是由于千百年来各自的祖国彼此隔离而形成的一种极其深厚的感情”(《列宁选集》第3卷,第608页)。可以说,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在相当程度上促成了中国古代的爱国主义。
第二,血缘纽带和伦理中心原则是中华民族凝聚力产生的重要条件。中国古代史的发展脉络,不是以奴隶制的国家去取代由氏族血缘纽带联系起来的宗法社会,而是由家族走向国家,以血缘纽带维系奴隶制度,形成一种“家国一体”的格局。这样,氏族社会的解体在我国完成得很不充分,因而氏族社会的宗法制度及其意识形态残余大量积淀下来。血缘纽带和宗法制度的长期延续,使中国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都成为家族式的政治政体,社会意识形态和伦理原则主张“亲亲为大”、“仁义”、“孝悌”、“兼爱”。诚然,封建社会的统治者搞家长制,规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秩序,是为了集权和更好地控制国家,但是也应看到,统治者之所以能够这样规范,这是由中国血亲宗法制度的特点所决定的。而且从客观后果来看,以血缘纽带维系统治,有助于形成一种内聚力。同时,中国血亲宗法制度的社会基础,由下而上是经家庭、家族、宗族这个系列构成的血缘体系,因而它要求自上而下地推行注重血缘、膺服长者、膜拜祖先、恪守传统的伦理原则。这样,家庭的原则成为整个国家关系原则的出发点。君臣如父子,君在国犹如父在家。在中国古代社会这种建立在宗法制度基础上的伦理观念,形成了具有社会意义的民族忠诚感、民族责任感和民族义务感,并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社会的和谐。当然,这种和谐是以压抑人的欲望、扼杀人的个性为代价的,但另一方面,伦理中心原则也培育了一大批为本民族利益而效忠的爱国志士和民族英雄。
第三,中国古代的生产方式及由此决定的社会结构,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的基石。马克思指出:“不存在土地私有制,的确是了解整个东方的一把钥匙,这是东方全部政治史和宗教史的基础”(《马恩全集》第28卷,第260页。)在中国古代社会,“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由生产力状况决定的这种土地所有制关系,又决定了金字塔式的等级制社会结构。这与欧洲的土地所有制情况很不相同。在欧洲封建社会中,教会和世俗封建主把农民的“自由地”据为己有,以后又发展成为终身占有的“采邑”,直至变成世袭领地。欧洲的不断分裂,与这种土地分割制度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如德意志就曾出现过一百多个小公国长期割据的情形。中国的封建君主虽然也常常将土地分封给诸侯,但土地的所有权却是属于封建王朝的。这对于维护大一统的封建国家和形成大一统的意识形态,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第四,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直接培育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中国文化传统中对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强调整体的、社会的人格,而不强调个体的、个人的人格。中国文化传统习惯于把人看成群体的分子,不是个体,而是角色。并把仁爱、正义、宽容、和谐、义务、贡献等统统纳入这种认识中。认为每个人都是他所属关系的派生物,他的命运同群体息息相关。人在生活中应该依赖群体(依赖宗族、依赖社会),只有群体和社会才具有至高无上的力量。这种传统培育出了中华民族十分突出的特性,其中最主要的是民族责任感、民族气节、忧患意识以及为群体理想而献身的牺牲精神。纵观中国历史,忧患民族、忧患国家乃至于为之献身的人物不可胜数,遍于史册。屈原自沉,岳飞抗金,范仲淹抒“先天下之忧而忧”之胸怀,文天祥视死如归,“留取丹心照汗青”,谭嗣同横刀向天,“去留肝胆两昆仑”。这些杰出人物的出现,正是中华民族巨大凝聚力的有力佐证,同时也表明了中国文化传统对人们精神风格的重要熏陶作用。
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大作用
中华民族特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思想传统,孕育和养成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强大而持久的民族凝聚力。与世界上其他一些民族比较起来,中华民族凝聚力更富威力和效力。当然我们不能说其他民族就没有凝聚力,否则它们就不成其为民族。但中华民族凝聚力是长久的、根深蒂固和深入人心的,这种情形在世界各民族中是罕见的。中华民族凝聚力在中国历史上所产生的巨大作用,也是世界其他民族不能相比的。
首先,中华民族凝聚力保证了国家的长期统一。中国在历史上不断遭受游牧部落的入侵,但中华民族要么是坚决抵御了侵略,要么是同化了入侵的异族,始终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在西方却不是这样,罗马帝国崩溃之后,西方不断发生战争和分裂,如古罗马与迦太基争夺西部地中海霸权的布匿战争历时百年,而十字军东征更是长达二百年,至于像七年普奥战争、二十年北方战争、三十年德意志新旧教战争等这样的冲突,在历史上更是此起彼伏,连绵不绝。西方国家不仅因战争而分裂,而且很少有维持一以贯之的文化传统,即使是古希腊那样灿烂的文化,也未能在一个民族共同体中维系至今。在东方的印度,民族凝聚力也是不能与中国相比的,这可以从对待外来侵略的态度上得出结论。中世纪后期,印度人遭受了一系列民族的劫掠和蹂躏,如果是中国人处在这种情境中,一定会联合起来奋力抵抗,但印度自六世纪哈希王朝衰落以来,一直是一盘散沙,各个土邦之间争斗不已,加上种姓制度,使各个阶层都墨守历来规定的责任范围,没有任何力量能刺激人们为共同利益而一致行动。因而印度最后被土耳其占领,并被统治了整整五个世纪。在中国历史上,虽然也有过分裂的局面,但分裂的时期一般比较短暂。如魏、蜀、吴三国鼎立,前后六十年,便归于晋。即使出现过较长的分裂时期,但最终还是实现了统一。至于反抗外来侵略,中华民族更有着深厚的传统,全体人民都有着保卫国土的神圣观念。近代以来,由于中国贫穷落后,总是陷于被动挨打的困境,但资本主义列强多次瓜分中国的企图却始终未能得逞。中国这样一个泱泱大国,历经几千年的苍桑变迁、外侵内扰而能保持统一至今,这个事实充分说明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作用。
其次,中华民族凝聚力在促进人际关系和谐方面也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和谐”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如前所说,中国人重视群体、重视关系、重视社会人格,这样就必须特别注重和谐。个人的“修身”、“养性”,其价值标准是伦常秩序的和谐,即内心的完善与否,要看其是否符合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这种规范,不是由外部世界强加给个人的,而是个人通过人与社会、个体与群体关系的和谐。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由于历史上所形成的民族凝聚力,使人们在彬彬有礼的交往中消弥矛盾冲突,恻隐之心、尊老爱幼、成人之美、扶贫救弱、诚实谦和等成为社会的公德,每个人都重视他对社会的义务与责任,因而形成了整个社会的和谐。
第三,中华民族凝聚力是爱国主义思想和行动的内在源泉。中华民族凝聚力使历代中国人把民族利益看作是崇高的利益,把中国本土看作是自己的归宿,无论置身于何种处境中,都把自己与民族的盛衰、国家的兴亡联系在一起。如前所述,民族凝聚力铸造了中国人的民族责任感、民族气节、忧患意识以及为理想而献身的牺牲精神。中国历史上出现过无数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凡是在民族危亡的时候,总是有志士仁人挺身而出,不惜赴汤蹈火,力挽狂澜。在日常生活中,中国人也保持着强烈的爱国观念和情操,十分注重国格和本民族的尊严。对于一些海洋民族来说,国籍是无所谓的,人们经常变更自己的国籍,不断移居异土。但对于中国人来说,改变自己的国籍是非常重大的事情。即使是飘泊海外多年的华侨,也总是为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云所魂萦梦绕,时时刻刻注视着祖国的命运,盼望着祖国的强大,及至年迈,仍希望能“叶落归根”。在生活中,海外华侨大多保持着中国习惯、中国语言和中国气派,甚至在海外繁衍了一代又一代之后也是这样。外国人常常不能理解中国人眷恋国土乡邦何至于如此,其实这正是中华民族超乎寻常的爱国主义凝聚力的表现。
第四,中华民族凝聚力也是中华民族顽强生命力的保证。几千年来,我们的民族经历了无数的磨难,从远古尧之时,便有不断的自然灾害,使先民们面临灭亡的威胁;殷商之后,又时有烽烟四起,战乱频繁,外侵内扰,生民涂炭;乃至近代,中华民族更是多灾多难,多次面临亡国的危险。然而,中华民族不仅战胜了千难万险,使民族得到延续,使国家保持统一,而且继承和发扬了灿烂的民族文化;使中华文化成为旷世无比的珍宝。“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中华民族顽强再生力的写照,同时也表现了中国人民无与伦比的民族凝聚力。
总之,民族凝聚力对于中华民族的繁荣、强盛,对于中国历史的前进、发展,都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没有民族凝聚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今天,就没有中国的今天。民族凝聚力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支柱,也是我们继往开来的动力。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程中,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弘扬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精神,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