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2003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相关性分析及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相关性论文,博士学位论文,全国优秀论文,启示论文,论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241(2003)11-0081-04
“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工作自1998年开始以来,迄今已进行了5届,共有494篇博士学位论文脱颖而出(其中,1999年、2000年、2001年各100篇,2002年、2003年各97篇)。统计并分析这494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具体情况,追踪论文作者自身状况、导师身份、重点学科与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相关性,对于提高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一、评选工作概况
全国有权授予博士学位的单位有300余个,5年来共有94个单位获奖(中国科学院所属各所和中心入选论文均记为中国科学院,但不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每年获得学位者人数在不断增长,从1996年的7000人左右到2000年的逾万人,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评选工作可以说是百里挑一,尤其是2002年和2003年均只评选出97篇,说明专家评选的严格性,秉着宁缺勿滥的原则,保证了入选论文的真正高质量。科技奖励学理论认为,高规格的奖励对一般人的刺激作用不大,相当的奖励只有对相当的人才能产生刺激作用,比如诺贝尔奖对大多数科研人员并没有显著的促进作用。5年来所评选出的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已经覆盖了近1/3的培养单位、百分之一的学生,这个比例比较适当,对各单位、导师、学生的促进与刺激作用适中,既有相当的难度但也并不完全是高不可攀。
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评选对各单位的博士生培养工作既是一种检验,也是一种鼓励。此外,也为遴选优秀的创造性人才提供了一个参考,不少单位对获得者提供专项资助基金,可以充分支持、延续优秀人才的创造性。
二、总体状况统计
表1 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总体状况
年度 学科类别 单位类别
性别
文科类① 理工类 科研机构 高等院校② 男
女
1999 17
83 25 75
95
5
2000 14
86 17 83
93
7
2001 23
77 18 82
88
12
2002 16
81 19 78
81
16
2003 19
78 15 82
83
14
说明:①据1997年11月国务院第十五次学位委员会审批修订后的学科专业目录,培养研究生的学科共分为12类: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这里采用的文科类、理工类的划分标准是: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为文科类,理学、工学、农学、医学为理工类。管理学与军事学中部分应该属于理工类,部分为文科类。
②含军事院校。
从这494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来看,历年文科类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分别占总数的17.0%、14.0%、23.0%、16.0%、19.6%,也就是说,5年来文科类优秀论文平均为18%。而在1996年、1997年、2000年,获得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等文科类学位的博士分别为1036人、1227人、1759人,获得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博士学位者共5784人、6092人、9245人,文科类博士分别占总数的15.2%、16.8%、16.0%。这说明,文理科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比例与文理科博士学位获得者比例基本上是协调的。
目前国内有两类单位可以培养博士研究生: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其中科研机构主要是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此文分析中不含中国科技大学,以下皆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部分国家部委与省级地方政府的科研机构。据统计,截至1999年,全国有权授予博士学位的单位共326个,其中高等学校276所;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点1824个,其中高等学校有1527个,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有103个,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有58个。每年自科研机构毕业的博士生人数约占总人数的15%左右,如1997年、2000年自科研机构毕业的博士生人数占全国博士毕业生的14.6%、14.5%,但从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来看,5年来出自科研机构的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分别是总数的25.0%、17.0%、18.0%、19.6%、15.5%。而且,这些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85.1%(共80篇)来自中国科学院所属科研单位,占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总数的16.2%(与之相比,每年中科院所属科研单位招生人数不足全国的10%)。如果仅计理工类出自科研机构的论文数,比例更高。这说明,在科研机构尤其是在中科院研究生院攻读博士学位者比在高等学校攻读博士学位者被选为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者比例明显要高。
在中科院研究生院攻读博士学位者获奖的比例较高有几方面原因。首先,中科院具备雄厚的指导力量,有一大批国内外享有盛誉、学术造诣很高的专家学者,因而名师出高徒。据统计,中科院系统内部有两院院士300余人,研究员、教授4500余人,博士生导师2000余人。至2000年,中国高校全部两院院士不足300人。而中科院系统的博士研究生每年招生人数仅为全国的10%左右。也就是说,如果要按博士研究生人数平均,中科院系统与全部高校所占有的院士资源比例为9:1。其次,中科院研究生院具有优越的科研条件和广泛的国内外学术交流途径。中科院研究生院在全国各地设有12个分院,中科院所属的研究所有100多个。根据自身特点,中科院研究生院一直坚持奉行院所结合的指导队伍、院所结合的培养体系这一特殊模式,因而能够培养出大量高质量人才、出高水平成果。第三,中科院作为全国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同时也是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有相当多处于国际学术前沿和满足国家战略需求的研究项目,在中科院攻读博士学位,就有充分机会接触这些前沿课题,这意味着向创新性的成果迈出了非常关键的一步。
三、获奖者自身情况与获奖的相关性
表2 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自身情况
说明:①工作经验的定位标准是:硕士毕业3年及以上后再攻读博士学位者为有工作经验。由于不可能找到每个人的详细情况,因此,这里把年龄界限转换为有无工作经验的界限,因为中国教育具有统一性,所以转换应该是比较准确的:以6岁为上学年龄,加上6年小学、6年初高中、4年本科、3年硕士,则是25岁,外加3年工作时间,为28岁。所以,凡是在29岁及29岁以上开始攻读博士学位者,均算有工作经验者。
②正常情况下,攻读博士学位年限一般为3年。因此,凡在3年以内毕业者均为提前毕业者。
③括弧中数据为获奖者中医学女博士人数。
④在1999年的数据中,获得者年龄大多不详,因此,这里没有统计。
1997年、2000年获得博士学位的女性分别为1133人、2361人,占总人数的15.6%、21.5%。而5年来获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者中,男女性别比例变化较大,女博士获奖者占全体获奖者的比例分别是5%、7%、12%、16%、14.4%。具体来看,文科女博士获奖者占文科全部获奖者的15.7%;理工类女博士获奖者占理工类全部获奖者的9.8%,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理工类40名获奖女性中,17名获得的是医学博士学位,占理工类全部女性获奖者的42.5%。由于统计样本过少,有些情况并不是十分明显。但是,理工类女性获奖者中从事医学的明显比其他学科多,这说明性别与学科专业还是有比较大的相关性。
对于能提前毕业者而言,有工作经验看来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但由于样本过小,不能十分肯定)。2000~2003年,有工作经验者提前毕业的比率分别为15.4%、12.5%、18.2%、14%,无工作经验者提前毕业的比率为分别为10.4%、3%、9.4%、5.6%。相比较而言,有工作经验者更容易提前毕业。这大致可以说明,工作经验还是十分重要的。工作几年后再读博,不但具备了比较丰富的经验,而且由于在工作实践中能接触到比较多的实际问题,更有助于找准真正的问题,然后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有工作经验者在博士学位攻读阶段,潜心研究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相当于有的放矢,做起来会更加得心应手。
工作经验与高质量的博士论文也有很大相关性。论文博士制度可以说充分发挥了工作经验这一优势。根据清华大学的经验,自1986~1999年共招收论文博士170余名,“从已毕业的论文博士的水平来看,总体是不错的。他们的论文选题既包括了博士生本人长期工作的经验和成果,又充实了本门学科前沿的新内容,具有较为现实的意义。1999年清华共有11篇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其中有2篇是博士生的毕业论文。
四、导师身份与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相关性
在博士生导师身份的所有因素中,最重要的是其学术声望。要分析导师的学术声望与获奖博士学位论文之间的相关性,需要用一个公认的标准对导师学术声望进行分类。院士是我国设立的最高学术称号,具有稀缺性和社会普遍公认性两个特点。因此,据此标准将导师划分为院士与非院士两类,研究导师身份与优秀论文的相关性,具有代表性意义。但是由于社会科学领域的特殊性,自1955年后再也没有评选学部委员(院士),因此,这里只统计分析理工类情况。
表3 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导师身份情况
年度 导师身份(理工类)
院士
非院士
百分比①
1999
39
4447.0
2000
33
5338.4
2001
26
5133.8
2002
27
54333
2003
16
62205
说明:①理工类获奖者导师为院士者/理工类全部获奖者。
据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发布的2000~2003年博士生导师资料统计,全国高校理工类博士生导师共有16278名。加上中科院研究生院的2000名博士生导师,全国共有博士生导师18000余名。因此,院士比例(院士数/博导数,即600/18000)只有3%左右。5年来理工类获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奖者有405人,而141人出自院士门下占34.8%。因此,这可以说是对“名师出高徒”的佐证。从深层次来看,这实际上应该有三方面的原因。首先,学生自身素质通常不错。经过考试、面试的筛选,最终能成为院士的入室弟子者通常比较优秀。第二,导师指导有方。院士通常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锐利的学术眼光,更容易看到问题所在,指导学生一般有其独到之处。第三,一般来说,院士比普通的博士生导师更有机会、有条件着眼于国内、国际前沿。由于院士的学术声望,他们所获得的资助通常都是国内领先、跟踪国际甚至国际领先。对于相同的课题,院士申请的成功机率要比普通博导高得多,这是马太效应所致。国外有研究表明,只要资质禀赋不是太差,经过相当严格系统的专业化训练后(例如获得博士学位),接触前沿性的课题通常就能做出一流的成就。
第三个方面的原因其实也说明了一个深刻问题:论文选题的重要性非同一般。虽然选题好不一定能做好,也不一定能获得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但是选题不好肯定不可能出高水平成果,可以说,好的选题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选题的时候,应该瞄准前沿,知难而上。中国著名物理学家赵忠尧的博士论文选题就是一个典范。在加州理工学院就学于密里根(R.A.Millikan)时,Millikan最初给他的博士学位论文课题是关于光学干涉仪的测量,仪器基本上是现成的,很容易取得学位,但赵忠尧本人却主动要求换成难度大的、处于学术前沿的“硬γ射线通过物质时的吸收系数”这一课题。
再如,20世纪20年代,吴有训曾经为康普顿散射实验做了不少关键性的工作,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安顿下来,吴有训一面教学,一面建立中国最早的近代物理实验室,开创国内的X射线研究。由于他很清楚当时的学术前沿,虽然仪器设备远不如国外先进,时隔不到一年就在英国《Nature》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关于X射线的论文,这是第一篇中国人在中国做的研究发表在国外杂志上,而且还是世界上享有盛誉的《Nature》杂志。由此可见,前沿性的选题,甚至可以抵消科研设备等物质条件方面的缺陷,取得突破性成果。
五、重点学科建设与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相关性
根据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科技发展趋势和国家财力的可能,教育部在高等学校择优确定井安排了一些重点建设的学科,2002年公布了964个高等学校的重点学科(不含军事院校)。重点学科要求是学术水平处于国内同类学科前列、并有一定国际影响的博士点。经统计,理工类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与高等学校的重点学科之间有很大的相关性(具体数据见表4)。
表4 出自重点学科的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状况①
说明:①由于重点学科名单由教育部确定,因此以上数据均不计军事院校和科研机构的获奖论文数。
②括号中数据为理工类论文总数。
③括号中数据为理工类论文总数。
在383篇来自地方高校的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中,其中有353篇来自重点学科,占总数的92.2%。理工类方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绝大部分来自重点学科,比例达95%。这说明,理工类的重点学科建设与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相关性很大。值得一提的是,文科类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来自重点学科的比例明显要小于理工类,其比例为83.5%。例如,5年内政治学方面共评选出6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其中有5篇出自非重点学科;中国语言文学方面共评选出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0篇(其中1篇来自研究机构),4篇出自非重点学科;艺术学方面所评选的6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中,3篇来自非重点学科。这应该与文科自身的特殊性有关。因为较之理工类,文科方面的论文评判更少一点统一确定性,虽然重点学科亦是经专家评审,文科类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与重点学科间的相关性要小一些。
不但相当大比例的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来自重点学科,而且相当一部分学科的全部获奖论文亦高度集中在少数几所学校和科研机构。具体情况见下表。
表5 获奖论文高度集中情况
一级学科名称
获奖总数 出处及论文数
力学
11
5(清华大学)3(西安交通大学)
仪器科学与技术
6
4(哈尔滨工业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24
7(中科院金属研究所)
土木工程 5
3(同济大学) 2(清华大学)
水利工程 3
3(清华大学)
矿业工程 6
4(中国矿业大学)
2(中南大学)
兵器科学与技术
2
2(西北业大学)
生物医学工程
6
3(东南大学)
这些学校、科研机构之所以有如此成就,与其多年来的学科建设密切相关。以中科院金属研究所为例,材料科学与工程有近1/3的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出自该所。很多学科的优秀博士学位论文集中在少数几个单位,这说明了学科建设的重要性。高水平发展的学科,更容易出高质量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