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下江苏高考语文名著阅读的思考_高考论文

新课程改革下江苏高考语文名著阅读的思考_高考论文

新课改下对江苏高考语文名著阅读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江苏论文,名著论文,新课改论文,高考语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新课程改革在江苏各中学的逐步展开,江苏高考也随之发生相应变化。近年来江苏高考语文试卷可谓是稳中有变,创新不断。其中,对名著的考查自2008年首次出现,至今已有3年。这期间高考对名著的考查可谓令广大师生头痛不已。为应对高考,相当一部分师生都把希望寄托在名著大纲或模拟试题上。我们不能否定这些辅助工具的存在意义,但笔者认为,舍名著本身而就大纲,这无疑是舍本逐未了。我们理应阅读名著。同时,缩略版的名著,那是对名著的一种伤害和毁坏,只有阅读名著本身这才是明智之举。

一、阅读名著的必要性

1.阅读名著是真正应对好高考语文名著考查的需要

从实效性讲,阅读原著是考生在高考中技高一筹的唯一法宝。这一点借助于2008-2010年《江苏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可以充分证明。

首先,我们要明确高考名著阅读考什么。考纲中划定了命题范围:包括古今中外的名著名篇共24篇,除去*号的(加*号的不列入本年度考试范围)还有10部,分别是《红楼梦》、《三国演义》、《呐喊》、《家》、《边城》、《女神》、《雷雨》、《哈姆雷特》、《欧也妮·葛朗台》、《老人与海》。

其次,我们来看考试形式及考试内容。名著名篇阅读,3题,15分。其中包含简答题和多项选择题。要求了解有关名著名篇的主要内容、艺术特色等。

最后,也是对考生提出的考试能力要求,要做到B级“理解”这一层次。所谓“理解”,是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

综合以上几点,笔者试图略作分析,可以看出:

2008-2010年是名著这一新考查点出现的初始阶段,从考试范围稳定在这10部名著上看,江苏高考的大方向是求稳定的,而非盲目躁进。据此推测,即使接下来很快进入下一发展阶段,考查范围仍会集中在这10部名著上。

从考试形式来说,多项选择题的5个选项加2道简答题,10部名著中必考7部,想偷懒、投机取巧是不可能的。同时,1题多项选择题和2题简答题的考试形式,5分对10分的分值,明显可以看出,主观题的比重要远远大于客观题。笔者认为,名著主观题分值的逐年增加,这必然是江苏高考语文试卷的发展趋势。指着运气猜测的考生只会愈发失望。只有自己阅读原著,有亲身感受,才能理解体会,不会在高考中失分。

就考查内容而言,考纲上“要求了解有关名著名篇的主要内容、艺术特色等”的说法有些含糊不清,那我们不妨借助2008-2010年高考真题来分析一下,可以明确主要类型包括:人物、情节、语言、主旨、艺术手法等方面。其中,简答题的考查如下:

(1)夏瑜、九斤老太、闰土、单四嫂子、陈士成这些人物分别出于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哪篇作品?(5分)

(2)《红楼梦》中写道:“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请说说“金玉良缘”、“木石前盟”的含义。(5分)

(08年江苏卷)

(1)《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老葛朗台是个什么样的人?(4分)

(2)概括说说《红楼梦》“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的主要内容。(6分)

(09年江苏卷)

(1)《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结合人物形象,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2)《三国演义》“官渡之战”中“许攸投奔曹操”这一情节,表现了曹操什么样的性格特征?(6分)

(10年江苏卷)

我们可以看到,2008年考查了作品名和关键词的含义,难度不大;2009年考查了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主要情节概括,相对2008年难度略有提升,但仍较为平和;但与前两年相比,2010年第二题舍那种大纲式的主要情节而选择了一具体细节中的某一情节来考查,无疑难度增加了许多。

而2010年第一题的设置更是发生了质的飞跃,将对考生的能力要求从“识记”提高到“理解”这一层次,真正达到了考纲中的要求。这里体现了一个很明显的趋势:随着新课改的深入,与之配套的高考改革也必然愈发完善。而高考考查名著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量,希望学生能真正对名著有所涉猎。因此,高考对名著的考查一定会越发细致,考生只靠背大纲猜题之类的做法是绝不会取得好成绩的。同时,因出题人的本意并非为难学生,所以一些导读上过于深入的分析实际上也是画蛇添足。

2.阅读名著是符合语文新课程理念的需要

福建省语文学会会长王立根老师曾经说过:“多年来我们漠视了对文学名著的阅读,原因首先在于社会的浮躁心态和人文价值的失落。”[1]换句话说,对名著的阅读会有助于我们提升人文价值。而这一点正与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相吻合。可以说,高考增加名著的考查,这使语文回到本源,返璞归真。不再局限在其工具性的一面,而开始注重人文性。这可谓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不得不说的是,名著的人文性正是从字里行间彰显出来,所谓导读大纲一类,无疑是对名著的破坏和毁害。不读或只读导读,这是对新课程改革的背离。

此外,新课程提出这样的一些理念:“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2]这些先进理念恰恰需要名著阅读的帮助才能实现。我们都了解,虽然课本本身内容丰富,但受到课时等客观因素的影响,难免有所不足。此时,名著的作用就体现出来,如一部《红楼梦》就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我们从中体悟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对人生、社会和自然进行着更深刻的思考,形成我们个人所特有的人生态度。可以说,再没有比阅读名著更能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了。而如《老人与海》中桑迪亚哥的“硬汉”形象、《三国演义》中关羽的忠义形象等又时刻发挥“育人”功能。

应该说,江苏高考对名著的考查正是为了引导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这一点与新课程标准不谋而合。因此,只有认真阅读名著才能符合语文新课程标准理念的需要,将新课程理念实践化,不再纸上谈兵。

3.阅读名著是提高个人素养的需要

众所周知,名著是经时间的锤炼之后才流传下来的经典。阅读名著,可以充实我们的精神生活,提升人生境界。在名著阅读中,我们体味着人性的善恶美丑,感受着世态的冷暖炎凉,这一切加深了我们对许多问题的思考。我们一面从中汲取先人的智慧,一面审视评价着它的积极意义与局限。在这一过程中,陶冶了我们的性情,使我们更多地去追求高尚情趣,提高个人道德修养。这是现今社会所流行的那些通俗文学无法匹敌的。

而名著中所蕴含着的丰富精神内涵,正是通过匠心独具的布局,跌宕起伏的情节和血肉丰满的人物刻画凸显出来的。这是所谓的导读、大纲所无可比拟的。只有通过读整本书,去亲身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才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从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二、如何能真正读好名著

1.思想观念的转变

由于学生学业负担太重,以及影视与网络的存在,大多数学生对阅读名著不抱兴趣。相当一部分学生是为应付高考、敷衍家长教师而读,很少有自觉阅读名著的。更多的学生认为名著离他们太遥远,很难产生共鸣,而且大多数名著描写现实残酷、沉重,远不如看动漫来得轻松,更不如《那小子真坏》、《惹我你死定了》、《泡沫之夏》等青春爱情小说吸引眼球。

要想真正读好名著,首先一点就是要把这种错误观念扭转过来。从实效性上来讲,大多数学生在阅读名著的时候采用的跳跃式阅读这种浮光掠影的方式不足以应对考查愈发细致的高考名著试题,这必然会导致严重失分,事倍功半。

从长效性来说,那些通俗文学虽轻松搞笑,使人愉悦一时,但随着成长,我们也必然渴求阳春白雪。而阅读“润物细无声”的名著正是我们所追求的更深层放松身心暂时超脱现实的一个手段。正如王立根老师所说:“名著的价值在于典范语言的熏陶,在于心灵的滋养,在于对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阅读名著,会让我们体验到人文的关怀,美的震撼,爱的温馨,情的涌动,思的沉静。”

总而言之,充分认识其价值所在,从思想上重视名著阅读,是认真读好名著的第一步。而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需先行一步,只有我们对名著重视,才能引导学生读好名著。

2.行为方式的多样化

当前,大多数学生要么选择略读名著大纲,要么选择浮光掠影的粗读名著,阅读效果较差。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曾在初始阶段起到相当大作用的名著导读开始失去意义。以“导读”来代替名著阅读的时代必将远去。我们理应在学生高中学习的伊始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和习惯。笔者认为,就江苏高考考查的10部名著而言,我们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合理安排名著阅读。首先,阅读要分阶段进行。高一、高二是积累期,以详细阅读名著为主;高三是巩固期,以训练答题策略为主。其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阅读步骤是不可缺少的。高一时可以先阅读《雷雨》、《哈姆雷特》、《边城》、《女神》、《老人与海》、《呐喊》、《欧也妮·葛朗台》,而《红楼梦》、《三国演义》、《家》篇幅较长、内容艰深,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啃,会使学生产生畏难心理,影响其阅读的积极性,放在高二更为合适。

在积累阶段,每一段既定时间我们限定阅读一本名著,期间可以采用下面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兴趣,使之真正有所积累:

(1)围绕名著,利用语文课前3-5分钟即兴演讲,学生轮流来做,人人参与。

(2)每周1篇读书笔记,主题名著,内容自主,或摘抄名句,或人物点评,均可。

(3)学校提供的每周1-2节阅读课,进行多形式的阅读交流,可采用辩论会、角色扮演、诗歌朗诵、男女生对抗赛等方式。如女生以《红楼梦》中任一问题来考男生,男生反以《三国演义》测之,分出胜负,以激发学生兴趣。

(4)利用新课程改革中实行的“研究性学习”这一方式,可对重要名著如《红楼梦》组团研究,成果予以展示。

(5)在阅读原著之外,在节假日可以先借助话剧、电影、电视剧、漫画书等辅助手段,以多种形式使学生大致了解内容,再与原著进行比较,加深印象。

(6)将阅读与每两周一次的作文相结合。可以借助名著中的典型人物、重大事件乃至行文布局等方式来为作文服务。写出文情并茂的好文章必会促使学生自发阅读名著。

至于高三阶段,有了前面的铺垫,则可上升到评价名著这一层面;同时训练答题策略,如《江苏高考语文附加题专项训练冲刺40分》就是不错的选择。两相结合从而做到分数素养两得意。

通过这些方式,既真正读好名著;又不会让它冲击了语文学习的整体,因小失大。同时既符合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塞本理念,又体现了语文学习的人文性。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要想在江苏高考名著考查这一点上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必须要阅读名著,并且避免以“导读”替代名著本身。而多种方式的辅助也会更好地激发阅读兴趣,相信一旦真正进入这神圣的殿堂,它会带给我们久远的影响。

标签:;  ;  ;  ;  ;  ;  ;  ;  ;  

新课程改革下江苏高考语文名著阅读的思考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