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视儿童习作中的“虚构”之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习作论文,之美论文,儿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个星期六,朋友带着他10岁的儿子来我家,气呼呼地给我看一篇作文。作文上赫然打的是“95”分,老师还写了一大通的评语。正在疑惑之时,没等我开口,朋友便发话了:“你看看,现在小孩子真是的。说写《我的妈妈》,可那写的是我吗?有些情节在我的生活中根本没有。他倒好,还乐颠颠地说自己能干。哎……”“这个……”我刚想说,又被朋友的话语打断,“简直是胡编乱造。这样下去,我真担心他的作文。你说说,能这样虚构作文吗?”
一时,我竟无言以对。
“作文能虚构吗?”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教了多年的作文,可从未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于是想到平时在批改作文中,经常碰到许多雷同的作文:写人的文章都是发烧被送进医院,助人为乐都是给老奶奶让座……作文中充斥着虚假矫情的描写,很少能看到天真烂漫的童心。可按照作文的评分标准又没有理由给低分。是啊,孩子的生活经历毕竟有限,哪有那么多真实的易写的内容可写,如果不加点虚构,怎么能达到要求?对这个许多语文教师经常会碰到的问题作一番研究探讨是很有意义的。
一、虚构不等于胡编乱造
1.什么是虚构?
简单地说,虚构就是凭想象进行写作的一种方法。我们通常读到的小说、寓言、故事等多种体裁的文章,它们的情节大都是虚构的。我们小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也完全可以虚构。但作文教学中,很多老师似乎都在回避“虚构”,不敢理直气壮地鼓励和指导学生进行“虚构”。
当然,不敢正视“作文虚构”这个话题,可能存在着这样一种认识:小学阶段常见的是写实作文(即:写人、记事、写景、状物),如果不引导学生描写真人、真事、实景、实物,不仅会使学生丧失写作前仔细观察、精心选材的良好习惯,还会使其养成“胡编乱造”说假话、套话的恶习。其实,这种想法将“虚构”等同于胡编乱造,我认为,这种认识是非常荒谬的。阿·托尔斯泰说过:“没有虚构,就不能进行习作。”虚构,是写作中的客观存在。成功的虚构,比照搬生活更真实。《三国演义》是根据史实虚构的,历史上真实的孙权并非如此,但是人们并不因此认为《三国演义》所反映的生活是虚假的。
《语文课程标准》中倡导学生写纪实作文,也倡导写想象作文。让学生发挥合理的想象,培养创造能力。这实际上是允许小学生作文的虚构,虚构就是合理的想象,是符合逻辑的揣摩、描写与叙述。
2.虚构中的“情真意切”
的确,虚构是学生作文中很重要的一种写作手段。对学生作文中的虚构,我们无须避而不谈,而应光明磊落地扶持,只要他表达的是真情实感。习作是学生精神生活的组成,应该是人格的一种历练。可以说。无论成人创作还是学生习作,“真”都应该是其内核。巴金说过,所谓的讲真话不过是把心交给读者,讲自己心里的话,讲自己相信的话,讲自己思考过的话。文章是抒发情感的,主要就在于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与别人交流,如不真实就失去了交流的必要。茹志鹃也曾就虚构发表过自己的见解:“没有发生而可以发生”。这其实是说虚构超越原始意义的艺术的真实,或者说,虚构是为了追求更高意义的真实。从这个特征出发,我们可以很自然地推断,因为虚构的介入,文字表现的疆域变得无限拓展,精神释放的空间变得无比宽广。
曾经被炒得沸沸扬扬的高考作文《赤兔之死》,借编写赤兔马的故事,表达诚信的重要性,揭露生活中诚信缺失的现实,呼唤诚信的回归。故事是假想的,但是情感是真切的。再如小学生幻想自己有一根魔棒,从此生活中许多有困难的人得到了帮助。这时,我们其实不该评判生活中是否有这种可能,而是要考虑作者的写作动机。原来,小作者的“虚构”是看到生活中有很多需要帮助的人而产生的,希望拥有一根魔棒是来自心灵深处的呼唤,是一种真实情感的表达,因此它也是“真”的。
所以,在这里,我要说:只要是基于真实的情感和诚实的态度,即便是虚构也是值得肯定的。因为他写出了“诚实的,自己的话”,这就是好文章。
二、虚构也是一种美
1.虚构是一种想象思维的训练
《文汇报》“教育园地”新近载文说小学生作文应加强“虚构”训练,文章还从教育学、心理学角度谈了虚构的好处与必要性,阐述了“虚构”不仅是文章本身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还是训练想象能力的一大渠道。的确,一篇优秀的文章,往往凝聚着作者丰富的想象与联想,甚至梦幻,而一味实录便会导致“虎落平川不如犬”了。
我们要学生写作文,其实就是对其想象能力的一种训练,这比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更为重要。一般来说,学生的年龄越小,对世界的认识就越模糊,想象能力越强。对于小学生来说,写作时虚构的成分越多,他的想象能力就越好。所以,我认为在作文教学时,要鼓励学生放飞心情,大胆想象。
2.虚构弥补了直接经验的不足
任何人的生活空间都有他的局限性,都是狭隘的,即便是阅历再丰富的人,也只不过比普通人所接受的信息量、所体验的生活经历多一些,但是他的生活空间还是有限制的,不可能对万事万物都全知全觉。我们的小学生由于年龄的限制,生活阅历比成年人要少得多,他们的生活空间更是受到了局限,可写的生活素材就更少了。如果不允许他们虚构的话,就会造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现象。而虚构,可以无限地拓展了他们的生活空间,开拓了创作视野,有时甚至进入到了一个从未体验过的、让人充满无限憧憬的生活空间。
3.虚构提升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虚构是锻炼学生写作能力的一条很好的途径。为什么很多学生写想象作文很有话说,而老师要求写记事,而且必须是真实的事时,学生们都抓耳挠腮,不知如何下笔呢?那是因为,将看到的、听到的原原本本写下来,不许一点虚构,学生的写作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当我们允许他们在写作时可以虚构人物的神态、对话、心理活动、动作细节等,那么他们的脑海里就会不断地冒出各种素材,细节也会描写得更生动。
三、作文需要虚构
1.虚构离不开生活体验
“虚构”还需一个条件,那就是在熟悉生活的基础上。没有这个条件,“虚构”就会变成假的,编造的。有了这个条件,“虚构”也就变成真的,写起来也就会有真情实感。茹志鹃《真情实感与虚构》也就是说,学生的习作启蒙是非常讲究观察的,而虚构总是和想象结合在一起。心理学认为:想象是人在头脑里对记忆表象进行分析综合、加工改造,从而形成新的表象的心理过程。它的产生是有所依托的,那就是现实生活。如果记忆表象越多,那么想象的能力越大。比如上面所说的学生写魔棒的作文,就是因为在生活中观察到这些,有自己的切身体验,再加之童话故事的阅读基础,使得小作者产生了想拥有魔棒的想象。
记得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把周围现实的画面印入儿童的意识里去。”由此可见,虚构需要真实生活的观察、体验。
2.虚构也要合情合理
虚构之事,不必真有,但是必须能有,虚构的基础是可信,虚构必须在常情常理之内,而不能在常情常理之外。如:
我的奶奶
奶奶今年已经80高龄,身材不高,有些驼背。她时常穿着一件发白的衬衣,脚上穿着一双老北京布鞋。
奶奶非常乐于助人。一次,奶奶上街买菜,刚往家的方向走,便看见一个三轮车师傅拉着一车的煤,师傅汗流浃背,已经气喘吁吁,看来拉了好长时间了。奶奶看见了,二话不说,一个箭步上去,帮师傅推起了车,师傅见了,连声说谢。
此例写了奶奶的外貌还是比较有真实感的,但帮师傅推车似乎有些不合常理。毕竟奶奶都这么大年纪了,买菜还倒可信,但推车这一事例反而弄巧成拙,本想通过虚构来赞美奶奶,结果却丑化了她。
3.虚构的手法
移植嫁接法 俄国文豪托尔斯泰说:“假如直接根据一个什么真人来描写,结果根本成不了典型,只能得出某个个别的、例外的、没有意思的东西。而我们需要做的恰恰是从一个人身上撷取他的主要特点,再加上我所观察过的其他人的特点,那么这才是典型的东西。”这就是说作文时要根据自己的文章特点,汲取他人的优点,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去。
添油加醋法 很多时候,在写一件事或一个人,所知道的也不过是事情或人物的大概,这就需要增加一些细节,如一系列的动作、肖像、对话、环境等描写,这样下笔才有神。作家鲁迅跟闰土认识时,只是一个孩子,在相处的那一段日子里,两人做了很多事情,产生了纯真的友谊。但鲁迅真的对当时所做之事全然记清?可以说,他在写作时肯定充分发挥了想象,加入了人物的动作、语言,当时的天气等等,才使得故事妙趣横生,人物呼之欲出。其实,我们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可以仿效这种写法。
偷梁换柱法 就是更换所写的人或事。如《三国演义》中写“草船借箭”,这个想法是孙权提出来的。但在写这篇小说时,为了表现诸葛亮的聪明才智。作者通过偷梁换柱,塑造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为了习作的需要,这未尝不是一个好方法。
无中生有法 有的作文是自身所不具备或没有经历过的,那就得“造”。班中有一个学生,曾在一次写《我的妈妈》一文时,他写得生动感人。可事后,我才知道他其实没有妈妈。在他很小的时候,妈妈就生病去世了。但从他的文章中,我可以感受到那颗渴求母爱的心。我的心都快碎了,这样的虚构又何尝不好?
人类最初的文学,从中国的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到希腊古罗马的神话故事,都是从虚构开始的。我们不应该反对孩子在写作文时虚构,反之,要积极倡导并引导他们大胆地想象,合理地虚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