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手术室 610000
摘要:目的:探究急诊颅脑损伤手术患者给予手术室路径护理的应用价值。方法:2015年6月-2018年6月我院行急诊颅脑损伤手术的患者116例,经双盲法分为给予的常规护理的对照组与对照组基础上再给手术室路径护理的观察组各63例,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抢救效果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11.1%)低于对照组(49.2%),抢救及时性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手术室护理路径运用于急诊颅脑损伤手术患者护理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颅脑损伤;手术室路径护理;应用价值
作为颅脑损伤患者的救助工作的重要部分,手术室护理对减少患者病死可能、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1]。现对手术室护理路径运用于急诊颅脑损伤手术患者护理效果作探讨以寻求有效的护理方式,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5年6月-2018年6月我院行急诊颅脑损伤手术的患者116例,经双盲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各63例:观察组患者中男33例、女30例,年龄29-58岁、平均(42.6±1.1)岁;对照组患者中男31例、女32例,年龄28-62岁、平均(42.8±1.3)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两组患者均进行颅脑损伤手术。给予对照组常规手术室护理,收到通知后及时准备手术用品,病人进入手术室即对病人的病情进行评价,做好手术准备。
1.2.2 观察组
巡回护士、麻醉医师、主刀医师共同组成手术室护理路径管理小组,完成颅脑损伤手术患者的手术室护理路径的制定。以时间顺序(术前、术中以及术后)为横轴,以收到通知、进行仪器的检查、完成患者的交接、做好手术涉及物品的准备、完成静脉通道的建立、麻醉、尿管与手术体位、手术配合、严格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管理手术仪器为纵轴,完成手术室护理路径表的制定,要求护理人员以严格按照横轴完成纵轴的相应操作。术前由专科护理小组给予全体人员的培训,放大手术室护理路径表,粘贴于手术室,病人入室后即按照路径表给予护理,巡回护士进行记录,对顺利完成的护理操作进行绿色打勾,对于特殊情况未能按照路径表护理的采用红色打勾,做好特殊情况以及解决方案的记录[2]。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的抢救效果(包括残疾、存活、死亡),抢救及时性(入院后至检查所需时间、检查所需时间);观察患者的并发症(包括尿路感染、上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等)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经SPSS17.0处理,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抢救及时性
观察组抢救性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抢救及时性对比(`x±s,min)
2.4 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不满意1例,较满意12例,非常满意50例,护理满意度98.4%;对照组不满意15例,较满意22例,非常满意26例,护理满意度76.2%,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c2=16.593,P<0.01。
3、讨论
头部重伤、挤压、交通事故等常导致颅脑损伤,颅脑损伤具有致死率高、致残率高、病情变化快、病情重的特点,因此需要给予早期手术治疗以提高生存率。有研究[3]指出,颅脑损伤患者的抢救及时与否对预后具有极大的影响,故提高抢救及时性对减少患者病死率,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既往手术室护理对于满足病人的需求作用不明显,而手术室路径护理对于提高病人生存率,改善预后作用明显。杨春[4]认为,手术室路径护理具有极强操作性,对于为患者争取抢救时间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患者尽快接受手术治疗以改善预后。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的抢救及时性更优,抢救效果更佳,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提示手术室路径护理运用于急诊颅脑损伤手术患者能提高抢救及时性、提高抢救效果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对于改善患者预后作用明显,基本与杨春的观点一致。
综上所述,手术室护理路径运用于急诊颅脑损伤手术患者护理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陈艳,叶霞,徐英.手术室路径式干预对手术室患者家属状态抑郁和焦虑情绪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8,26(10):1589-1592.
[2]代蕾,张琳娟,谢万福.手术室护理路径在急诊颅脑外伤手术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8,24(10):88-90.
[3]晏慧琳,卢小楠.手术室护理路径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7,25(07):158-160.
[4]杨春.手术室护理路径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临床价值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46):13-14.
论文作者:孙扬雪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2
标签:手术室论文; 颅脑论文; 患者论文; 路径论文; 损伤论文; 手术论文; 对照组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