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更受欢迎的旅游和食宿业的未来--30年中国饭店评论_旅游经验论文

为了一个更加大众化的旅游住宿产业的未来——中国饭店30年批判,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饭店论文,未来论文,产业论文,旅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78年,中国饭店业作为改革开放的先头兵,开始与国外市场接轨,首批中外合资饭店应运而生,如:北京建国饭店、广州白天鹅、中国大饭店等。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饭店业经历了从封闭到开放、从服务小众市场的大部分需求到服务大众市场的核心需求的发展历程,在此过程中,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而今,站在一个庞大规模体系的产业基础上选择今后产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只有更加冷静地回顾饭店业30年发展中的不足,才能更公正客观地看待我们所根植的产业,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妄自菲薄,才能激发起我们奋勇向前发展的动力,实现一个更加大众化旅游住宿产业的未来。

在梳理中国饭店产业30年发展的脉络时,笔者主要从消费需求和产业供给的角度出发,消费需求的变迁影响饭店产业供给的演化。改革开放后的30年,饭店消费需求经历了从外生到内生的过程,饭店供给经历了从移植到生长的演化。为了构建一个更有利于饭店产业健康发展的运行环境,政府管制也需相应调整,建立一套基于通用法律、保护市场有序运行、企业家的创新努力得到有效激励的管制体系。

一、需求变迁:从外生到内生

1.消费群体:从入境旅游者转变为入境和国内旅行者

改革开放前,中国饭店业以国有招待所为主体,消费群体基本上受到非自主性的和公务性质的安排,住店客人受到“被安排、受指定、按章办事”的方式接待,没有自主的选择与要求。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打开了国门,大批对社会主义中国怀有好奇心的海外入境旅游者蜂拥而至。1979年全国接待入境旅游人数达180多万人次,超过以往20年的总和(见图1)。旅游饭店应运而生,主要为了满足海外旅游者的住宿需求,也是响应国家政策和号召、获取外汇收入的重要途径之一。改革开放初期,饭店业主要由三部分组成:满足特定消费群体的国宾馆和内部接待机构;满足国内普通公民外出住宿需求的国有招待所;满足境外过夜旅游者住宿需求的旅游饭店。由于国家的政策和支付能力所限,这三类饭店客源之间的相互转化率很低。

图1 1978-2007年入境过夜旅游者人数和国内旅游者人数

资料来源:国家旅游局(www.cnta.gov.cn).

经过30年发展,饭店业的消费群体发生了巨大变化,饭店业为任何有住宿需求的消费者提供服务,不论具备这一需求的消费者是来自海外、外地还是本地。国内旅游者和旅行者凭借庞大的市场基础,也在饭店客源中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此外还有本地消费需求。随着饭店涉外性的弱化,海外旅游者对住宿需求的选择面更广;而国内消费者只要具备支付能力,均可在饭店消费。对饭店消费群体的政策限制已经取消,例如住饭店无须开具单位介绍信、本地居民凭借身份证即可入住饭店等。饭店业更多是通过价格机制,以货币选票的形式进行区分。

2.消费能力:具备饭店消费支付能力的群体日益增多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饭店业以接待海外入境旅游者为主,以获取外汇收入为主要目的,而国内具备饭店消费支付能力的群体很少。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中国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国居民的收入水平得到了大幅提高(见图2)。

图2 1978-2007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1978-2007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2007.

1978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43.4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133.6元;2007年底则分别为13786元和4140元,分别是1978年的40倍和31倍。可见,国内居民的消费能力得到了提高,更多国内居民具有购买饭店产品的支付能力。

3.消费习惯:社会生活方式的转变影响饭店消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随着经济收入的增加,国民对文化、娱乐等精神方面的需求也日益增加。黄金周休假制度的出现使中国人每年的法定休息日达到了114天。以黄金周为代表的假日旅游使中国旅游进入了大众化消费的新阶段,而旅游外出必然需要住宿。正是国民旅游市场的高速增长推动了饭店产品进入大众化阶段。

随着人口素质的提高,以及消费水平的提升,人们对饭店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改革开放初期人们认为旅游饭店主要是外国人消费的场所,而今饭店在消费者心目中的神秘感已经消失。在五星级饭店喝早茶、去饭店办酒宴招待朋友、去饭店娱乐、高考住饭店等现象反映出,饭店已被普通大众所认知。

4.消费结构升级:从温饱到多方面需求的满足

改革开放后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居民消费的基本特点是解决温饱问题,对改革前长期未能得到满足的消费需求进行量的补充,国民的消费重点也集中在各类生存必需品上。而饭店属于非必需的服务产品,当时国民的消费动机不强。

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上升和选择空间的不断扩大,消费者对饭店产品的需求逐步出现但支付能力有限。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依赖于中国中等收入阶层的产生和崛起,消费结构进行了升级,医疗保健、娱乐文化教育等享受型和发展型的消费倾向显著上升。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这群人开始追求多方面需求的满足,讲究生活质量。这也为饭店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市场空间。

5.消费模式:从单一到多样化和个性化

早期中国居民对饭店的消费需求较为单一,满足最基本的住宿需求即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民素质的提高,消费模式呈现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互联网的发展,缩短了产品与终端客户之间的距离,自驾车旅游、自助游、修学旅游、休闲度假、“自由行”、农家乐、旅友结伴等各种旅游或旅行形式不断出现,也推动着饭店产业朝着多样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二、供给演化:从移植到生长

饭店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变化,必然会波及饭店的供给。饭店行业是最早与国外接轨的行业之一,自1978年始,我国就积极吸引外资饭店品牌的进入,学习外资品牌先进的管理经验并运用到中国饭店业的实践中,一大批职业经理人经过外资品牌的熏陶得到培养,成为中国饭店产业发展的主力军。中国的饭店产业从国有招待所式的管理模式直接跳跃到了从国外习得的先进的管理方式。经过30年的发展,饭店业已从以旅游涉外饭店和招待所为主体演化为星级饭店、经济型饭店、度假饭店、精品饭店、民居客栈等多种业态共存的饭店产业体系。

1.中国饭店产业的基本面

(1)产业规模庞大,发展速度快

1978年前我国仅有203家有档次的饭店,至2007年底,全国共有星级饭店13583家,客房157.38万间,床位296.94万张;另外还有近30万的社会住宿机构,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饭店产业巨大的存量基础。

图3 1984-2007年全国星级饭店客房数及其增长率

资料来源:国家旅游局.1985-2008年全国星级饭店统计公报[R].2008.

由图3可见,2001年饭店数量出现了较大的波动,主要是国家旅游局对饭店的统计口径进行了调整,由旅游涉外饭店转为星级饭店。剔除这一因素的影响,1984-2007年饭店客房数的平均增长率为15.14%,市场规模长期处于持续增容状态。其中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90年代中期客房数量的增长速度更为显著。

(2)产业结构不断调整

改革开放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饭店业以旅游涉外饭店和大量招待所为市场主体。但随着国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外出旅游、旅行所需要的以干净、整洁的客房作为核心产品的需求无法很好地得到满足,中国的饭店产业出现了结构性失衡的状态。随着需求不断增加,中国饭店产业中出现了新的业态——经济型饭店,以满足国民出行的这类需求。如家、锦江之星等本土经济型饭店品牌在完成商业模式的研发与整合后进入快速扩张期,速八、宜必思等国际品牌进入了项目布局的实践阶段,因此,2004年也被视为“中国经济型饭店元年”。

另外,针对入境旅游者的涉外饭店已经弱化,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产业结构的调整正朝着“发展经济型饭店、促进主题饭店、鼓励科技含量高的商务饭店、引导郊区度假饭店和会议型饭店、建设大型会展中心”的方向努力。

(3)市场进一步细分,竞争更加激烈

针对需求的多样性和个性化,饭店市场得到了进一步细分,有针对年轻背包客的“青年旅舍”和“青年酒店”,有针对长期出差人士的“酒店式公寓”,有针对外出旅行者对家的期盼的“长短租公寓”,有针对度假客人的度假饭店,有针对奢华消费的“白金五星级饭店”等。同样是经济型饭店,其业态也在进一步细分,汉庭根据客源需求提出了“汉庭商务”(约250元)、“汉庭快捷”(约200元)和99元的“汉庭客栈”;莫泰推出了“莫泰168”、“莫泰268”、驿居和以青年背包客为主的“乐泰QQ”。

随着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大型活动的举行,中国掀起了饭店投资热潮。根据上海旅委的统计信息,2007年在上海开业的高星级饭店为23家,新增客房数8576间,经济型饭店新增客房数不会少于1.5万间,则2007年上海新增客房总数约有2万间。上海目前至少还有58个在建、拟建的高星级饭店项目于2008-2010年完工,新增客房约21576间,经济型饭店的新增数量则更多。随着市场供给量的大幅增加,饭店市场的竞争将进一步加剧。

2.供求的契合:从小众到大众

(1)早期:针对小众市场的大部分需求

中国饭店业起步于接待入境旅游者,产品的配备也根据入境旅游者的需求进行配置,以满足海外旅游者在中国旅游住宿方面的多种需求。当时的饭店业主体是旅游涉外饭店。根据198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评定旅游(涉外)饭店星级的规定》中的第五条:“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接待外国人、华侨、外籍华人、港澳台同胞以及国人的饭店……”,从中可以发现“旅游涉外饭店”的客源主体是海外旅游者。而这一标准制定的出发点是为了提高旅游(涉外)饭店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此规定的第四条也明确指出,“饭店星级的高低主要反映不同客源层次的需求,标志着建筑、装潢、设备、设施、服务项目、服务水平与这种需求的一致性和所有住店宾客的满意程度”,其客源也主要是境外旅游者。可见,当时饭店业所服务的对象是小众市场。

在产品的配备方面,改革开放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开业的饭店主要是根据《旅游涉外饭店星级划分和评定》进行设计和建造的,而这一标准的出发点是境外旅游者。根据《GB/T14308-1997》,即使是一星级饭店,也需要提供中英文标志、外币兑换服务、行李服务、英语服务,配备中餐厅,餐厅主管、领班能用英语服务,有直拨国际国内的公用电话;二星级饭店还需增加洗衣服务、送餐服务、咖啡厅,提供西式早餐、酒吧、停车场、小商场、代售邮票、代发信件服务等。从种种迹象来看,20世纪八九十年代建造的大量旅游涉外饭店产品是用以满足住店客人的住宿、餐饮、购物、信息收集等各方面的需求,即入境旅游者的大部分需求。

(2)当前:针对大众市场的核心需求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国内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国内旅游的兴起,大众阶层的住宿消费需求开始大规模出现。在国内市场的推动下,饭店的涉外性得到了弱化,2003年第三次修订后的星级饭店评定标准已将“旅游涉外饭店”改为“旅游饭店”。国内旅游者对饭店的需求仍然以中、低端为主,但是这部分需求在市场上仍只能以早期的招待所和中低端星级饭店为主体进行满足。

其中,招待所是计划经济的产物,起源于内部接待,硬件设施和服务水平长期停留在改革开放前,无法满足国内消费者住宿的基本需求。而20世纪八九十年代建造的大量低星级饭店,一方面,以境外旅游者的需求进行设计和规划,与国内旅游者的需求不尽一致;另一方面,其产权性质仍然以国有为主,对市场的敏感度较低。处于消费模式成长初期的国内旅游者,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商务人员和中端消费者对住宿机构的消费诉求主要是齐备的基础设施,方便、舒适的服务和适宜的价格,但居于旅游饭店主体的星级饭店多数无法在价格上满足这一需求,而大量的中小型旅馆、招待所无法在服务质量和干净方面满足消费者的需要。

在这一背景下,能够被大众群体所接受的经济型饭店在中国市场上开始出现,并具有广阔而深厚的市场基础。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这一大众住宿消费市场的规模也是巨大的。实际上,在任何一个产业中,满足最多数人需求的经济型产品和生产经济型产品的企业都是市场的常态。1996年,上海锦江旅馆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开设了“锦江之星”乐园店,标志着中国第一家品牌化、连锁化经济型饭店的诞生。经济型饭店开始在中国市场上萌芽,经济型饭店品牌不断出现并在短期内迅速得到发展,例如如家、7天、汉庭、莫泰等。成立于2002年6月的如家快捷酒店,经过短短4年的发展,已成为中国最大的经济型饭店,并于2006年10月成功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

服务于大众市场的饭店产品,有别于高星级饭店,以实惠的价格和干净、安全、舒适的住宿服务为广大普通消费者带来实惠,满足核心的住宿需求。自此,饭店市场关注的主体已从服务于小众市场的大部分需求转向服务于大众市场的核心需求。

3.饭店业30年运行的内在特点

饭店产业30年的运行特点,与饭店业起步的方式、发展的背景、环境和发展阶段是相关的,其运行的内在特点在不同视角下侧重点不同。

(1)重内部管理,轻前期投资和后期资本运作

与西方国家在自发和创新基础上发展起来完全不同,中国饭店业是在学习国外先进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短期内迅速发展起来的,是典型的“拿来主义”。1982年鉴于国内饭店管理经验薄弱,北京建国饭店引进了第一家国际饭店集团——香港半岛集团。半岛的管理方式和管理理念对起步于招待所式管理方法基础上的饭店从业人员而言,无疑是极其先进的科学管理方法。1984年,国务院颁布了《推广北京建国饭店经营管理方式的有关事项》,全国掀起了学习“建国”的热潮。中国饭店业从招待所基础上直接嫁接了国外先进的管理方式是跳跃式发展,也培养了一大批基于国外饭店20世纪80年代初单店管理经验基础上的从业人员,专注于饭店的内部管理,而从那时起至今的30年时间里,中国饭店所强调的重点一直是内部管理。

但是,饭店业涉及不同的层面,有单体饭店、饭店集团、饭店管理公司、饭店连锁等,不同层面的运作方式是不同的。而国内从国外饭店集团所习得的主要是对单体饭店的内部管理,对于前期的饭店投资和后期的资本运作,不仅要求具备饭店管理方面的经验与常识,还需要具备投资学、工程学、建筑学、美学、金融学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需要复合型的高学历人才。但是,饭店大量的从业人员主要从经营管理层面进入饭店领域,而前期饭店投资的技术咨询是国外饭店集团进行业务拓展的核心业务,自然国内饭店以内部管理为主要工作的从业人员接触的机会很少。同时,早期饭店从业人员主要从语言、外贸等专业进行选拔,受专业背景所限,他们对前期的饭店投资关注很少、了解有限。

对于后期的资本运作,由于饭店资产的主要产权人是国有企(事)业单位,由于历史的因素,有些饭店产权关系极其复杂,对饭店进行资本运作是不具备现实条件的。同时,国内的金融市场一直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直到近期才具备一定的资本运作条件。饭店从业人员主要以职业经理人的身份从事经营管理,对此关注自然不多,而饭店业主往往出于非经济因素对饭店进行投资,资本运作的动力较小,且对饭店资产的专业化运作并不了解。

然而,饭店前期的投资和后期的资本运作,在整个饭店的生命周期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前期投资不合理、设计不到位等会导致经营管理成本上升,或间接决定着饭店管理的流程和方式;而后期的资本运作,对于提升饭店整体资产的价值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商业地产的角度而言,后期的资本运作以及资本运作与经营管理的良性互动才能最大限度地展现该饭店的总体价值。

(2)重单店经营,轻集团化、连锁化经营运作

经过30年的管理积累,对于饭店行业而言,经营管理好一家饭店已经不是一件难事,这在很多单体饭店成功经营的案例中得到了证实。例如广州的花园酒店、北京的北京饭店、上海的锦江饭店等。然而,对于如何以集团化、连锁化的方式去运作一个饭店管理公司或饭店集团,在这30年中这一深层次的问题尚未得到一个较好的答案。当今处于饭店管理公司或饭店集团的高层管理人员,很大一部分在改革开放初期接受过国外饭店品牌的单店经营培训,但加入国外饭店品牌中的大部分从业人员能够接触到的只是单店经营,而进入国外饭店管理公司或饭店集团的从业人员非常少。因此,虽然集团化、连锁化经营在中国饭店行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是有这方面经验的饭店从业人员非常有限。随着其他行业集团化、连锁化的发展,饭店投资者开始意识到集团化、连锁化经营的重要性,也开始从其他行业引进部分集团化、连锁化经营的人才,而本行业所培养的集团化、连锁化经营的人才却有限。

近几年,伴随着经济型连锁饭店的兴起,连锁化、集团化运作的方式才真正能够进行本土化的市场实践。虽然当前中国已有几十家甚至上百家所谓的饭店管理公司或饭店集团,但是在集团化、连锁化经营方面能够得心应手的饭店管理公司或饭店集团却寥寥无几。同样,经济型饭店对连锁化、集团化运作方式的探索也只是由来自其他行业背景的人员作为领军人物进行积极的推进和创新,而具备饭店行业背景的从业人员对此并没有投入足够的关注。

未来饭店的竞争将是集团层面的竞争,只有通过市场手段构建起连锁化、集团化的饭店管理公司或饭店集团,才可能在竞争中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如果说早期饭店业的成功是运营模式的成功,那么当代饭店业的成功则更多是商业模式的成功。如果仍以单店经营的理念进行饭店管理公司或饭店集团的经营,那么注定是无法取得成功的。

(3)重传统经验,轻技术创新和研发

在过去的30年中,饭店业的发展过多地强调传统经验,特别是操作层面的经验。然而,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向前才能有所进步的。如果只是一味地强调经验,后人总是在学习前人的经验,那么这个产业即使可以向前发展,但发展的速度也很有限。强调传统经验的饭店行业,很可能进入一个内封闭的循环系统,不利于产业的快速发展。

现代饭店不仅仅是资本和劳动力密集型的行业,也是一个越来越需要技术推动的产业。但是,至今还几乎没有看到任何一家民族饭店集团从战略层面思考并制订完善的科技自主创新体系。没有科技创新做支撑,尽管国内饭店可以从服务和操作层面,甚至是从品牌构建的角度取得一些进步,却无法从根本上缩小与国际饭店集团的竞争力差距。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那些致力于科技创新和研发的饭店企业,将有可能会对饭店业产生颠覆性的影响。

(4)重传统销售,轻销售渠道的构建

经过30年的发展,当前绝大多数饭店还没有建立同分销渠道相竞争的概念,除少数个别饭店,大多数饭店根本不知道CRS是做什么的。饭店的销售方式仍然是传统的,如签约公司、旅行社、出租车司机的回佣等。虽然已经知道将饭店产品进行网上销售,如通过携程、艺龙等,但却不知道渠道始终是要在饭店的控制之下的。国际饭店集团通过自己的CRS来控制分销商,而国内很多饭店尚不明白分销渠道对于饭店的重要性。在过去的5年时间里,携程、艺龙等新兴服务商让人们真实地感受到了什么叫第三方销售,而这些公司的壮大,必将进一步控制销售渠道的另一终端——饭店。

当前,部分饭店集团已经开始意识到渠道的重要性,只是在第三方销售渠道处于强势地位的环境下,构建自身的CRS不仅需要对渠道有足够的重视,还需要意识到渠道构建的难度,这并不是能一蹴而就的。

4.产业运行特点所产生的结果

在这30年的时间里,饭店产业具备如上的运行特点,而这些特点也必然带来了与之相匹配的后果,并将进一步制约中国饭店产业的转型升级。

(1)人才流失严重,行业对高素质人才吸引力小

早期饭店行业人员对语言、外表和素质的要求较高,当时饭店员工的工资收入与其他行业相比也是可观的。只是经过这30年的发展,饭店业已经成为对高素质人才吸引力小的一个行业,人才流失现象严重。很多优秀的饭店从业人员不断流向其他行业。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无法吸引高素质人才并留住优秀人才的饭店行业如何在愈演愈烈的国内外竞争中取胜将是饭店业必须要面对的一个现实课题。

(2)技术创新能力较弱,外在技术推动饭店产业发展

当我们在回顾饭店业30年时,我们可以想想,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到现在,饭店行业中发生了哪些技术创新?哪些技术创新又是由饭店行业内部本身引领的呢?答案不言而喻。当行业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有限时,其他行业的技术发展必然会延伸至饭店行业,推动饭店产业被动地向前发展。例如:丽星邮轮将邮轮生产技术应用到饭店业;拥有技术背景的郑南雁推出的“7天”等。由于技术的外溢效应,在促进饭店产业发展时,对产业固有经验的颠覆也是一个创新。

(3)高端市场被国际品牌占据,经济型饭店异军突起

国家旅游局官方网站上的《旅游调研》中提及:截至2006年底,有37个国际饭店管理集团的60个饭店品牌进入中国,共管理502家饭店。世界排名前十的国际饭店管理集团均已进入中国。管理饭店数量位居前五位的国际饭店管理集团是温德姆、洲际、雅高、喜达屋、万豪,管理饭店的数量分别为159家(包括110家速8品牌的经济型酒店)、69家、43家、37家、31家。而且在未来几年,国际饭店管理集团管理的饭店数量还将迅速增加,比如,根据洲际集团最新的全球发展计划,其在中国拓展的饭店数量将占其全球发展总数的1/3,2008年在华管理饭店总数将达125家[1]。目前,国际品牌对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豪华饭店布局已经基本完成,开始将目光瞄向中国的二、三线城市。经过30年的发展,民族饭店品牌因自身因素和外部竞争因素,已经不具备在高端饭店市场上的竞争力了。

经济型饭店市场仍然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根据《2008年中国经济型饭店调查报告》中的数据,2007年全社会经济型饭店已开业的达2000家,已开业的客房数在20万间左右。调查结果表明,2007年中国经济型饭店前十强企业开业店数是1080家,客房数是135896间。与2006年相比,开业店数的增长率是125%,客房增长率是123%[2]。由于经济型饭店在短期内的迅速发展,已有人预测经济型饭店的市场泡沫即将出现,只是相对于庞大的人口基数,目前市场上成规模、成系统的经济型连锁饭店品牌的数量仍然是有限的。

(4)饭店分销渠道的争夺与博弈

饭店与分销商之间是典型的共生关系,只是近几年,国内饭店业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主流渠道垄断了饭店客源,一些饭店30%以上的客源都是由携程、艺龙等第三方中介机构提供的,占据中介渠道的中介机构想做活动或提高佣金,成员饭店基本上是无条件地答应。这种状态使得饭店受制于渠道。

部分饭店或饭店集团已经逐步意识到这个问题,例如:金陵饭店与携程的合作在2007年年初结束,金陵通过IT平台整合了多种订房渠道,冲淡了一家独大的渠道格局。金陵不仅拥有自己的网上订房系统,并且与国内知名的几家旅游分销网络,如China Online(畅联)、德比、12580等实现了系统对接。同样,2007年6月,香格里拉饭店集团正式发布其斥资200万美元全新改版的集团中文网站,在网站内容上除了增加品牌信息之外,网上预订功能得到加强,此举标志着跨国饭店集团在中国欲摆脱在线预订单纯依靠携程、e龙等在线寡头的现状。渠道在饭店中发挥重要作用,渠道的争夺与博弈也将长期存在。

(5)国内饭店集团“集”而不“团”,研发能力弱

当前占市场主导地位的饭店集团或旅游集团由于资产存量的问题,仍然以国有资本为主,如首旅集团、锦江集团、岭南集团、香港中旅集团等。这些国有集团旗下拥有大量的饭店资产,大部分由专业的饭店管理公司经营。但是,通过行政手段合并而成的饭店集团,一方面,由于历史的因素、发展路径等原因,对集团总部或饭店管理公司拥有较强的谈判能力,对集团或管理公司各项指令的执行能力方面相对较弱。另一方面,我国的国内饭店管理公司由于发展时间较短,同时在管理公司层面上进行运作的经验相对不足,往往还是按照传统的经验理念来运作管理公司,各方面研发的能力相对较弱。饭店管理公司是个技术支撑机构,通过文化的传承、管理的理念将公司先进的管理方式运用到饭店中,是个技术输出组织。因此,对研发的要求相对较高,而我国的饭店管理公司由于种种原因,尚未完全意识到作为一家饭店管理公司与饭店的区别,以及饭店管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等问题。

5.实质:产业边缘文化与西方文化移植的挤压

上文详细分析了饭店业在30年运行过程中遗留的不足和急需解决的问题,而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深层次的文化层面。

中国饭店业源自古代的驿站和车马店,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但饭店业一直是非主流的业态,饭店从业人员自古以来一直在政治上、法律上、社会地位、社会舆论和习俗等各方面备受歧视,处于社会的最底层,甚至连一般的“平民百姓”都不如。驿站的驿夫、迎宾馆的馆夫和其他形式旅店的服务人员,同“官私奴婢、娼优乞丐”一样,被视为“贱民”。新中国成立后,以大量招待所形式存在的饭店业主要用于内部接待。可见,几千年以来,饭店业一直被排斥在主流文化之外,形成了产业边缘文化。直到饭店业在引进国外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方式的过程中,才逐渐作为一个正式的产业出现在世人面前,让世人了解到原来饭店产业还可以如此运作。

国际饭店管理模式是与西方的强势文化形影相随的。在1978年中国打开国门的时候,中国饭店业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就像一名刚会走路的婴儿,而国外饭店业已处于发展成熟阶段。在此阶段,中国饭店业直接移植了国外的饭店管理经验,西方的文化也随之移植进来。只是在移植的过程中,让更多从业人员看到的是西方先进的东西,与国内起步阶段相对比,两者间的悬殊更加明显。于是,大批中国土生土长的从业人员接受了西方文化的洗礼,全盘接受了外方的经验,从而在巨大落差面前更容易形成对本民族文化的不自信。

因此,在这两种文化的挤压下,整个行业多年来主要是沿袭西方当时的管理方式,从而导致整个行业长期以来缺乏创新。同时,随着国外饭店品牌不断进入中国市场,国内从业人员在外资品牌饭店中主要从事中低端的执行工作。至于国外饭店管理公司或饭店集团在公司或集团层面的创新,国内从业人员接触到的有限。因此,国内饭店从业人员往往只是处于学习国外饭店品牌的经验中,自身创新能力不足。

三、政府管制:从工具到目标

随着饭店行业的发展,必然也会对政府的管制提出新的要求。饭店业在改革开放时作为接待外宾的重要场所,国家多个部门都对其制订了严格的政策进行管控,例如公安部门、消防部门、卫生部门等。但是随着当前饭店业态的发展和客源市场的变化,今天的饭店业已经与30年前的饭店业有着巨大的不同,今天的国内外环境已经与当时有着天壤之别了。但是政府的管理体制仍然是当时沿袭下来的,多年来未曾进行过大的调整,这样就导致了饭店业存在着多部门的交叉管理。

在此背景下,从更有利于饭店业发展的角度出发,政府相关部门应该根据形势的变化,审时度势,制定一套公开透明的运行规则,一套基于通用法律、保护市场有序运行、企业家的创新努力得到有效激励的管制体系。在这一体系中,规则或者说契约不仅仅是政府管制住宿产业的工具或者说方法,还是政府、市场与产业各方利益主体共同遵守的价值观与运营体系。对整个产业实行法制,而非法治。这一理想目标也是政府对中国经济管制和调控的未来。

标签:;  ;  ;  

为更受欢迎的旅游和食宿业的未来--30年中国饭店评论_旅游经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