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浩[1]2001年在《湖南省乡镇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分析与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湖南省乡镇企业经营管理和发展战略为研究对象,从乡镇企业的发展入手,介绍了乡镇企业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湖南省乡镇企业的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乡镇企业的经营管理与发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根据湖南乡镇企业的现状,运用多元线性回归预测法,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分析,结合国内乡镇企业发展史上成功的经营管理模式,分析了湖南省乡镇企业经营管理模式,提出了湖南省乡镇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实现途径。最后,结合实际情况,探讨湖南乡镇企业的发展战略。
何忠伟[2]2005年在《中国农业补贴政策的效果与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中国已进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产业,国民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于非农产业,工农关系的基本特征是,农业不再替工业发展提供积累,农业成为接受“补助”的部门,而不是受“挤压”的部门。根据国际经验,此阶段不同国家从各自国情出发,都采取了反哺农业的政策,农业补贴就是一国政府农业政策体系中最主要、最常用的工具。可以说,绝大多数成员国都把“补贴”视为农业政策的核心,视为支持和保护本国农业最直接、最灵便、最有效的手段。因此,新一轮WTO谈判难点还在农业补贴问题。从中国农业来看,尽管现在农村人口还占多数,还不可能像发达国家那样通过大量补贴来解决农民收入偏低问题,但中国在总体上已具备了反哺农业的实力。 加入WTO后,中国农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必须在世贸规则下构建农业补贴政策体系和实施相应的政策措施。同时,还要注重农业补贴实施的方式和效果,使其真正起到加快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对世贸规则和发达国家有关农业补贴的理论和经验进行研究分析,针对中国农业发展“瓶颈”,找出中国农业补贴政策的基本点、出发点和落脚点,对中国已经或将要采取的农业补贴政策进行绩效评价,最后提出中肯实效的政策建议。本文基于上述思路,在界定农业补贴内涵的基础上,进行如下探索研究: 一是对农业补贴政策进行经济学分析。发现不同农业补贴措施都不利于社会福利的增加,然而发达国家却乐此不疲,于是从产业特性、社会分工、自由贸易、公平竞争和中国国情等多角度、多层次、多领域地归纳和总结农业补贴的理论内涵,为我国实施农业补贴政策提供理论基础。 二是对中国实施农业补贴的背景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中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叁农”问题再次面临一个新关口,农业发展缺乏动力,农村发展缺乏亮点,农民增收缺乏支撑。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叁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进入工业化中期的中国有必要加大财政投入和补贴破解“叁农”难题。 叁是对不同国家实施农业补贴政策进行比较分析。发现我国农业补贴支出少,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小;我国农业补贴措施少、效率低下,对农业影响的程度低;还有许多补贴政策需要完善和健全;农民得到补贴的利益不明显。 四是建立一个理论分析框架对农业补贴政策进行定性分析。认为,有效的农业补贴机制为农户提供长期激励并实现纳什均衡。因此,要合理界定中央与地方政府对农业补贴的关系并建立相应的实施与监督机制,保证农业补贴资金及时到位。并且在法律上建立农户对农地的永久使用权,开放农地租赁、转让市场,从而在法律上使农户树立增加农业投入的长期激励机制。同时,详细分析了中国“绿
晏淼[3]2010年在《云南民族地区发展劳务经济的政策选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缩小民族地区发展差距,实现“同步小康”是当前云南民族地区社会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也是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的重要课题。发展劳务经济是加快云南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缩小民族地区发展差距的一种探索。理论上,有利于我们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在特殊历史条件下,民族可以实现历史跳跃式发展理论的认识;实践上,则有利于我们选择实事求是的民族经济发展政策,促进民族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促进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重视实证研究,并注意理论探索,对云南民族地区发展战略选择困境、发展劳务经济的构想及其政策引导、设计与实施等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而深入的探讨。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于民族工作的基本理论为指导,对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于民族跨越式发展主要思想进行分析和总结。进而分析了云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环境、面临的客观形势、及其优势与劣势等问题,提出发展劳务经济是云南民族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种选择。结合学术界关于劳务经济的认识,本文对劳务经济及其所涉及的相关概念进行了阐释。认为劳务经济是指农业富余劳动力向为本户以外的单位或个人提供劳动力服务或经过个体工商户工商登记注册进行创业,直接获取收入从而带动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经济形态。在厘清相关概念的基础上,笔者对云南劳务经济的现状进行了评估,进而分析了新时期云南民族地区发展劳务经济的潜力和机遇。将劳务经济培育成主导产业是云南民族地区发展劳务经济应具备的基本要素和主要内容。提升农业富余劳动力的技能水平、提高农业富余劳动力创业比例、构建良好的就业服务体系、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等是当前云南民族地区发展劳务经济的主要内容。要保证云南民族地区劳务经济的健康有序并快速发展,必须制订和遵循相应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以及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并且,要发展云南民族地区的劳务经济,还必须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云南民族地区发展劳务经济的关键在于政策引导。笔者对民族区域经济政策的涵义及实践,政府政策在国内外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认真分析与总结。在此基础上,指出地理区位及就业服务体系较弱、人力资源开发不足、政策的切合实际性有待提高、监督机制不完善等是云南民族地区发展劳务经济面临的主要困难。应在构建好民族地区劳务经济政策原则、创新调整民族地区劳务经济的法制原则等基础上,按照统一步骤有序推进云南民族地区劳务经济的发展。通过对云南民族地区发展劳务经济现有政策地细致梳理及评估,笔者指出,云南民族地区的劳务经济在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就业、农民工权益维护及社会保险等方面均存在较大问题,亟需政府在公共政策方面予以积极引导。政府在制订发展劳务经济的公共政策时,需要进行总体规划设计,加强宏观调控能力。同时,还要不断完善政策实施的保障机制。结合国内外相关国家或省区发展劳务经济政策的启示,笔者对新时期云南民族地区劳务经济政策实施的理论、具体政策设计的重点、政策执行的实施保障等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最后,通过对上述内容的全面分析,笔者认为发展劳务经济,对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云南民族地区发展劳务经济是新的战略选择,并有较大的潜力和机遇;应该合理确定发展内容,确立发展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分步实施,逐步完善;还应针对现有政策的不足,提出新的政策设计与实施保障,探索发展劳务经济中政策的支持作用。
梁庆凯[4]2005年在《基于政府信用的中国小城镇建设融资模式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小城镇为载体对融资模式进行系统思考,针对小城镇建设融资难的问题,试图对小城镇建设融资模式在一个政府信用的平台上进行创新,这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在中国,“叁农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建设、改革、发展和稳定的热点问题。这个问题之所以不能得到很好解决,在于指导思想上的偏差,即就“叁农”论“叁农"。党的十六大报告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明确指出扩大县域经济,是统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这是一个突破性的提法。对于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叁农”问题具有特殊的意义。小城镇是城乡经济的结合部和交汇点,因而也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应当看到,发展县域经济,小城镇这个层次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培育城乡统一的商品和要素市场,整合城乡各种资源,实现优化配置,小城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城镇发展,是新阶段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县域经济发展的困境实际上是一种信用困境。要对中国小城镇建设融资问题加以深入探讨,不能就“金融”谈“金融”,就“融资”论“融资”。基于政府信用,以融资推动信用建设,通过推动信用建设,政府组织增信完善小城镇建设项目信用结构,创新小城镇建设融资模式是解决中国小城镇建设投融资问题的必然选择。
冯群芳[5]2006年在《湖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郡县治,天下安”,县域经济发展从古到今都是我国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县域得到了飞速发展,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份量越来越重,但是,由于建国后我国为迅速发展工业,长期以来实施“重城轻乡”经济发展战略,县域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发展与城市相比,长期处于弱势地位,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突出,“叁农问题”日益显现,这严重制约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成为我国社会转型阶段必须跨越的一个难题,因此,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既是解决“叁农”问题的现实需要,更是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本文在界定县域经济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阐述了县域经济基本理论,概括了湖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对湖南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刻剖析,指出解决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对策在于:突出区域特色,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园区经济和劳务经济,统筹县域经济与城市经济、内资与外资、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叁化”与“叁农”的关系,突出抓好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和优化经济环境,以城镇为中心统筹城乡发展,以特色经济为主导提升产业层次,以民营经济为主体形成大发展格局,全力推进县域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不断增强县域经济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努力提高人民群众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田东霞[6]2005年在《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保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既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也是一个长久性的课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无论是经济繁荣时期,还是经济萧条时期,中小企业都活跃在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舞台上,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中小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在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自改革开放后,中小企业得到空前的发展,他们与国有大中型企业一起,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我国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在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距,增加就业机会,活跃地区市场,方便群众生活,推动技术创新,增加出口创汇,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近几年来,国家确定和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有力地促进了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借此历史机遇,改变观念,勇于创新,呈现出了一片欣欣向荣的发展局面。但是,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中小企业的发展仍然相对缓慢,大部分西部地区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与大企业相比,它们在获得资金、技术、人才、和信息等方面都存在着制约和障碍,加之其内部治理结构不合理,经营管理不规范,技术开发水平低,产品竞争能力弱等因素,使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作为弱势地区的弱势群体,西部中小企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得到全社会的共同扶持。 中小企业由于其灵活的机制,适宜的规模,较低的管理成本,较强的应变能力等特点,因而更能适应西部地区社会经济环境,对培育西部地区市场主体,推动西部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鉴于此,国家以及西部地区应采取有效的保护和扶持措施,以引导、鼓励、规范和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这己成为西部大开发的当务之急。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许多问题,虽然不一定都是由法律问题引起的,也可能不是仅有法律就能解决的,但是其中确有不少法律问题,或者这些问题最终只有借助于法律才能得以解决。因此,从法律保障角度提出并研究解决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发展中的问题,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本文选题最主要的目的和动机。 我们过去对市场经济法制的研究,多着眼于如何完善国家宏观调控作用和对国有大企业的改革和改组,而忽视了对中小企业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体系建设的研究,一直未能借助经济立法为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创造较好的外部法律环境。本论文的选题,即是适应这种需要,定位于促进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保障体系研究。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通过制定专门的中小企业法或小企业法,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我们应借鉴国外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经验,建立健全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保障机制。 目前对中小企业发展问题的研究,有许多视角,但大都是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角度出发,来研究中小企业的产业政策、融资政策、技术进步、规范管理、提升竞争力、改革和发展等方面问题,见诸报刊的文章大都强调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或者呼吁在某些方面对中小企业从政策措施上给予扶持;而从法律学角度对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保障机制进行系统研究者很少,对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发展法律保障机制的系统研究,更为少见。本论文最大的特点,是从法律学角度出发,系统有机地结合国内外中小企业发展的经济学方面研究成果,来构建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保障机制,以期在中小企业法律保障机制这一新的经济法研究领域做一些有益的探讨,并使其成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法律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_本论文分别从中小企业理论概述、国外扶持中小企业的法律政策借鉴、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发展概述、西部地区中小企业设立法律制度研究、西部地区中小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研究、西部地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法律制度研究、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利用风险投资的法律问题研究、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利用二板市场的法律问题研究、西部地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法律问题研究、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吸引外资法律问题研究,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法律保障等十一个方面研究了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法律保障问题,较全面地对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发展中涉及到的法律方面问题及其内在关系进行了归.纳和探讨。 论文在对和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相关的现行法律政策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针对西部中小企业发展法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缺陷,分别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建议,为制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相配套的法规政策文件提供借鉴和思路。尤其是对当前经济和法律学界备受关注的中小企业利用风险投资,利用二板市场,融资的信用担保,现行的法人治理结构等热点问题作了重点分析和探讨。关键词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发展,法律保障
刘阳炼[7]2005年在《长株潭城市边缘区演化与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城市边缘区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城市生产和生活日益扩张的后备空间。同时,边缘区的发展和开发模式,对城市和城市周围地区的居民生活方式、经济要素的流转方式以及气候、水文、生物多样性、环境污染起着不可替换的调控作用。因此,必须加强对城市边缘区演化和发展的规划和调整,使之保持整个城市地区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长株潭一体化的步伐日益加快,其边缘区的演化和发展不只是对长株潭叁个城市的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对湖南乃至对全国都有非常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作用。本文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长株潭城市群边缘区的现状特征、水平进行分析,结合国内外的的前沿成果,提出长株潭城市群边缘区的开发利用的战略思路、模式和未来趋向。全文分七个部分: 1.导言。简要介绍选题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概述国内外边缘区的研究动态,扼要地阐述本论文的研究框架、进行的主要工作、探索和尝试。 2.边缘区演化机制和模型分析。长株潭边缘区的演化不是单个城市化的简单迭加,其动力机制还有更深刻的区域化、全球化的社会因素,它的演化阶段和演化模型也比单个城市:边缘区更有复杂性。本文就国内边缘区演化机制和演化阶段的特点,提出长株潭边缘区土地利用和开发过程模型。 3.长株潭边缘区相关概念和范围界定。国内和国外的研究在建成区、边缘区、辐射区的定义和范围问题上很少一致,边缘区的划定和指标体系的建立也各不相同。本文就长株潭城市群边缘区的特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借鉴国内外边缘区划分的原则和方法,对长株潭边缘区进行划分和范围界定。 4.长株潭边缘区发展的理论依据、现状和模式分析。扼要介绍城市边缘区发展的应用理论,简要分析长株潭边缘区的发展现状和特点,提出长株潭边缘区开发利用思路,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依靠科技,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坚持品牌经营,加快边缘区的城乡统筹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积极探索和尝试边缘区开发利用的可行性模式。 5.长株潭边缘区发展战略。提出边缘区发展的战略目标、发展原则和战略
王天阔[8]2011年在《基于城镇网络体系的东北地区城乡一体化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城市与其周围的乡村区域总是在不断地进行着物质、能量、人员、信息的交换,使城市与乡村加强联系,互通有无,拓展发展的空间,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促进城市和乡村共同发展及城乡一体化的形成。本文主要是通过追溯分析国内城乡经济关系的历史形态演进,总结了我国城乡一体化实践的成功经验,重点考察分析城镇网络对城乡一体化过程的促进作用;在此基础上,分析东北地区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与现状,依靠科学的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分析东北地区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东北地区城乡一体化过程的经济要素流动机制,依托东北地区较为成熟的城镇网络体系,促进资金、技术、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在城乡间的顺畅流动,促进公共产品供给效率的提高,推进城乡产业的一体化进程,促进该地区的城乡一体化进程。最后针对东北地区的城镇网络体系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提出切实可行的战略对策,以期对东北地区城乡关系的进一步融合等提供指导和借鉴。第一部分。重点阐释依托城镇网络体系促进东北地区城乡一体化研究的选题意义、国内外对城乡一体化问题的研究现状及实践探索模式等进行分析,并就研究过程中涉及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和阐述,确定论文的研究重点和论文研究框架。第二部分。东北地区城镇网络体系的发展演变及现状分析。通过考察东北地区城镇网络体系的发展演变过程,分析影响东北地区特殊的城镇网络体系的形成的主要因素;同时分近代以前、近代以后、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以后等分析东北地区城镇网络体系关系演变发展的阶段和空间格局,通过选取相关指标对东北地区(34个地级市)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的聚类分析,找出不同地域类型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东北地区城镇网络体系完善提供决策的参考。第叁部分。东北地区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经济要素流动分析。从城乡间经济要素流的一些概念诠释入手,分析城镇网络体系对经济要素流动的影响、城镇网络体系对城乡一体化的作用等,介绍城乡间经济要素流通的渠道和动力机制等。对东北地区城乡一体化过程中主要的经济要素:资金因素、技术因素、人力资源因素进行重点研究,并就其不同的流动特点分别构建其流动的系统流程图,进行系统动力学的仿真分析,借助模型分析结果,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针对资金因素、技术因素、人力资源因素在城乡间流动的不同特点,分别提出促进其在城乡间流动的对策方法。第四部分。从城乡产业发展的角度,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城乡产业的一体化在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城乡经济均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构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实现一元化社会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针对性分析从东北地区城乡产业发展的情况及制约产业一体化的因素,提出促进城乡产业一体化相关对策。第五部分。东北地区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的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及促进城乡一体化实现的政策保障与创新。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公共产品的供给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针对东叁省城乡发展的实际,构建有效的公共产品供给体系。从我国城乡关系发展的进程来看,公共产品的供给机制已经成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第六部分。针对适合东北地区城乡关系发展实际的城镇网络发展模式,提出东北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宏观、微观政策,具体包括促进东北地区城镇网络体系完善,促进城乡间经济要素流动、改善城乡间不平衡发展的状态、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制度保障和政策调控、东北地区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加快城乡产业统筹发展、建立协调发展的机制等问题。
张震龙[9]2005年在《“两湖”平原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选取“两湖”平原,即湖北省的江汉平原、湖南省的洞庭湖平原作为研究对象,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展开研究,并提出了“两湖”平原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本文紧紧抓住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这一主题,从区域经济理论和管理理论研究入手,分析和比较国内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先进经验,考察和分析了“两湖”平原开发的历史进程,对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的经济增长、产业集群、城市集群、中央商务区(CBD)、县域经济、投资环境、管理创新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探索。在分析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涵、外延与特征以及对“两湖”平原经济一体化进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两湖”平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模型,提出了“两湖”平原经济一体化中的产业集群、城市集群、CBD 以及县域经济发展策略,理清了“两湖”平原经济一体化中的投资环境建设、区域管理创新的思路。对“两湖”平原经济一体化的结构和运行机理进行分析,阐明了区位条件、基础设施、科技水平、区域环境等因素对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影响。本文运用经济学的区位理论、经济增长理论、空间结构理论和区域经济管理理论原理,深入分析“两湖”平原的经济地理特征、区位条件、发展现状和途径; 系统研究了“两湖”平原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区域管理制度创新、政策设计及其特点,实事求是地总结了“两湖”平原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经验和问题; 运用比较分析方法,对国外和我国长江叁角洲、珠江叁角洲、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一体化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两湖”平原经济一体化发展模式; 运用计量分析方法,对“两湖”平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相关因素进行深入的研究,证明了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推进区域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提升区域经济整体实力和区域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同时从宏观和微观层面探讨了区域经济冲突对经济一体化的影响,阐明了经济增长、产业集群、城市集群、建设CBD、县域经济发展与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互动关系。本文采用了“两湖”平原经济发展的大量数据,运用实证研究和比较研究的方法,建立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宏观经济发展模型。对“两湖”平原市和县(市)经济实力进行综合排名,并进行了综合评价。最后,深刻分析了“两湖”平原经济一体化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和其他区域的发展态势,提出了构建增长极、实施一体化发展、促进经济整体协调发展的战略思路。
刘鹏[10]2005年在《湖南省与发达省份民营企业发展之比较研究》文中指出自从20 世纪80 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湖南省民营企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与发达省份特别是广东、江苏、浙江等省份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这主要表现在:规模和数量落后于发达省份。本论文旨在通过湖南省与发达省份民营企业发展之比较,积极探讨它们之间的差距,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并找到解决的途径和对策,为现阶段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依据。通过对湖南省与发达省份民营企业发展之比较分析,本文研究发现:由于湖南自身的经济技术水平低,产业布局分散,不能形成一个强大的“呼吸场”,因而没有一个强大的产业经济集聚中心,使南北面许多进入湖南的经济流都无法被聚集住,而被周边强大的中心城市(广州、武汉等)吸引去了,这极大地制约了湖南省民营企业的发展;湖南省与发达省份相比存在着一个“体制落差”,发达省份由于具有较为优越的区位优势,往往更易获得中央政府的优惠政策,而湖南省由于不具备这些条件而较少获得政府的照顾;在融投资方面,发达省份比湖南省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吸引力,他们在全国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情况下为民营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建立各种专门的服务机构,组建风险投资基金,并且他们的民间资本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在对企业管理模式比较的分析中发现,湖南省民营企业管理模式可归纳为以体力型企业家为管理者的经验型的家族制管理模式,而这种管理模式虽有存在的可行性,但同样也制约了湖南民营经济的发展。本文通过比较分析,从实际出发对湖南省民营企业的发展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及如何完善民营企业家族制管理模式,从企业角度出发找出适应当前形势的对策与策略,以适合不同民营企业的发展状况,开拓民营企业的发展途径。本文研究主要创新有以下叁点: (1)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来比较湖南省与发达省份民营企业发展的差异;(2)从微观角度以区域性的民营企业管理模式分析湖南省与发达省份民营企业的差异;(3)通过委托人与代理人效用函数分析,提出了民营企业改革和优化对经营者的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 湖南省乡镇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分析与发展战略研究[D]. 陈文浩. 湖南大学. 2001
[2]. 中国农业补贴政策的效果与体系研究[D]. 何忠伟.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5
[3]. 云南民族地区发展劳务经济的政策选择研究[D]. 晏淼. 云南大学. 2010
[4]. 基于政府信用的中国小城镇建设融资模式创新研究[D]. 梁庆凯. 中南大学. 2005
[5]. 湖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研究[D]. 冯群芳.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6
[6]. 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保障研究[D]. 田东霞. 中央民族大学. 2005
[7]. 长株潭城市边缘区演化与发展研究[D]. 刘阳炼. 湖南师范大学. 2005
[8]. 基于城镇网络体系的东北地区城乡一体化问题研究[D]. 王天阔. 东北林业大学. 2011
[9]. “两湖”平原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D]. 张震龙. 华中科技大学. 2005
[10]. 湖南省与发达省份民营企业发展之比较研究[D]. 刘鹏. 长沙理工大学. 2005
标签:企业经济论文; 长株潭论文; 城市经济论文; 经营管理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全球经济一体化论文; 城乡差异论文; 县域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经济论文; 三农论文; 农业补贴论文; 法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