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理论与当代中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当代中国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也是当代中国的主题。在世纪之交,发展问题已经成为人类面临的最重要的跨世纪课题,也是中国面临的最重要的跨世纪课题。当代中国的发展实践需要吸收和借鉴国外发展理论,创立和形成中国自己的发展理论;当代发展理论的复兴需要借助中国发展实践的推动。实践呼唤发展理论在中国的兴起,中国迎来发展理论大发展的局面面临着一系列艰巨的任务。
一、中国需要发展理论
发展理论(Development Theories ), 在国外也称为发展研究(Development Studies), 是以研究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为对象的一个新兴的社会科学学科群。这个学科群包括发展经济学、发展社会学、发展政治学、发展文化学、发展未来学、发展史学、发展哲学等。本世纪60年代以来,发展作为第三世界的迫切问题被提上联合国的议事日程。联合国先后于1960年和1970年提出“第一个发展十年”和“第二个发展十年”的国际发展战略,遂使发展研究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课题,发展理论迅速兴起。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发展”一词成为国际生活中的通用术语,也正是在这种特定意义上,“发展”被界定为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的转变或变迁。这里的现代化,其含义最初仅被理解为工业化及其在工业化基础上所发生的社会转型,随着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新科技革命的兴起,它也随之被理解为不仅是工业化而且包括信息化及其在工业化和信息化基础上所发生的社会转型。对于发展理论可以作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发展理论,是专门研究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现代化的理论;广义的发展理论,把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进程,不仅研究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现代化,而且研究发达国家是如何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变为现代工业社会并进而向信息社会变迁的。无庸讳言,发展理论在总结发达国家实现现代化的经验教训和揭示其实现现代化的规律方面,在探讨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道路和解决其所面临的社会问题方面,都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一定的有启发性的成果。
那么,为什么中国需要发展理论呢?
第一,发展是当代世界特别是当代中国的主题,这个主题决定了中国必须重视对发展理论的研究,创立和形成中国自己的发展理论。
本世纪中叶以来,随着科技革命的蓬勃兴起和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世界总体经济水平迅速提高,社会发展进程大大加快,国际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并正在由军事实力的竞争转向综合国力的较量。在这种激烈的竞争中,只有那些在发展中抢占先机的国家和民族,才能在竞争中保持优势,尽领风骚。任何国家要跟上时代的潮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都必须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切实解决发展问题,都必须把发展作为首选的国策,作为国家生活的主题。
发展对于当代中国更是须臾不可偏离的主题。自80年代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近20年间所取得的发展令国人振奋,令世界瞩目。但是,由于底子薄,起点低,加之人口众多,人均资源有限,中国仍然还是一个贫穷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世界上仍处在较低水平。不仅与发达国家比,即使同发展中国家比,也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历史与现实使中国人民取得共识,中国的出路在于发展,中国的希望在于发展,中华民族的命运和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皆系于发展。正如邓小平同志所精辟概括的那样:“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1〕
第二,进一步说,中国搞现代化建设,解决发展问题,不能闭门造车,必须认真吸收和借鉴国外发展理论的研究成果,进而创立和形成中国自己的发展理论。
由于中国在近代长期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境地,实现现代化根本不可能成为国家的意志和行动。新中国建立以后的很长时间里,由于受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指导思想影响,认认真真搞现代化建设的时间也不多。因此,我们极为缺乏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和知识。当然,在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建设中,我们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现代化建设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我们搞建设……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但是光凭自己的经验和教训还解决不了问题,中国要谋求发展,摆脱落后,就必须开放。开放不仅是发展国际间的交往,而且要吸收国际的经验。”〔2〕而要吸收国际发展经验, 了解和研究国外的发展理论是非常重要的途径。发展理论虽然流派纷呈,很多理论观点也未必正确,但毕竟在总结和概括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经验教训方面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理论分析。一般说来,发展理论并不停留在个别国家发展经验的考察上,而往往是通过对一系列国家发展的经验教训的分析进行理论概括,从而得出某些现代化的一般规律来。例如,发展经济学提出的二元经济结构、经济发展阶段、技术创新、人力资本等理论,发展政治学提出的建立有效政府和保持政治秩序稳定的理论,发展社会学提出的文化观念必须适应发展需要的理论,发展未来学提出的信息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尽管这些理论的不少观点并不是我们所赞成的,但其对于我们总结和认识现代化过程中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却又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只有通过对国外发展理论的了解和研究,我们才能深入认识和掌握现代化的一般规律,从而才能尽可能好地把现代化的一般规律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国情相结合,找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特殊规律,开辟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而这一过程,也就是创立和形成中国自己的发展理论,并运用发展理论推动和指导中国的现代化实践的过程。
二、发展理论需要中国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又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其实现现代化的艰巨性、复杂性、独特性都是世界上其他国家难以与之相比的。中国对发展中的任何重大问题的解决,都将对当代发展理论产生深远的影响。自80年代以来,我国在现代实践中所创造的发展奇迹,所探索出来的全新发展模式,所制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都具有深远的世界历史意义,为当代发展理论的大发展提供了大量生动的例证,注入了强大的推动力。发展理论需要用中国独特的实践和理论丰富和更新自己,这主要表现为如下三方面:
第一,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跌入“发展的陷阱”的时期,我国创造了长达近20年的高速增长的经济奇迹,这就为发展理论的新崛起提供了难得的历史契机。
自8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刻的变化与转折。除部分国家和地区外,现代化在多数发展中国家陷入了停滞和衰退。在拉丁美洲,整个80年代被称为“失去的十年”,进入90年代仍然动荡不安;在非洲出现了大范围的衰退与动乱;亚洲发展也不平衡,除东亚的国家和地区外,很多国家也在为发展中的各种矛盾所困扰。发展中国家的这种状况曾一度使发展理论的研究处于低迷状态。与此同时,中国却一枝独秀,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最快的国家。自1978年至1996年18年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接近10%,达到创造东亚奇迹的亚洲“四小龙”在快速发展时期的增长速度。特别是在面积和人口分别为亚洲“四小龙”5倍和4倍的沿海5个省份, 连续保持高达12%的经济增长速度,超过了亚洲“四小龙”快速发展时期的最高增长速度,创造了人类经济增长历史上的奇迹。由于中国经济增长赖以支撑的条件都处在进一步改善的趋势之中,因此,国际上很多权威研究机构和人士预测,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扩大,中国的发展将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在21世纪中叶之前,中国不仅将成为中等程度的发达国家,而且将在经济的总规模上超过美国和日本。中国已经创造并正在创造着世界上发展的奇迹。在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所取得的这一发展奇迹,在现代化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它为一度陷入低落的发展理论的重新崛起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第二,中国在创造着世界上发展奇迹的同时,还在创造着世界上全新的发展模式。对中国发展模式的研究必将为发展理论注入全新的内容,从而使其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以往,由于现代化肇始于英、法、德等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以这些国家的现代化模式被称为“原发式”发展模式。此后,现代化浪潮向欧洲以外的异域发展,美国和日本等国家也跨进了现代化行列,这就是所谓“后发式”发展模式。但不论是“原发式”还是“后发式”发展模式,都是发生在西方国家或是向西方国家学习和看齐的国家和地区,因此现代化一直被认为是搞西方化。后来,亚洲“四小龙”的起飞提供了一种与西方化不同的“东亚模式”,但无庸讳言,这仍然是一种资本主义发展模式。中国的经济崛起和现代化进程,虽然也具有现代化过程中的共性,且与亚洲“四小龙”的发展模式有某些更为接近的方面,但中国的发展模式毕竟与西方发达国家和亚洲“四小龙”的发展模式具有本质的区别。
具体而言,中国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奋斗目标,以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在政治上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在经济上坚持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在文化上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和多样化发展,在现代化发展史上开创了许多罕有的先例。此外,通过兴办乡镇企业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通过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等具体做法,也是极为独特的。所有这些是所谓的“原发式”、“后发式”和东亚发展模式都无法涵盖和解释得了的。因此,中国正在开创着一种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新型发展模式。中国模式为世界上广大的发展中国家通过非西方化、非资本主义化的方式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就此而论,中国发展模式的新颖性将为以往的发展理论注入全新内容,从而必将把发展理论的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第三,中国正在制定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这是一个对世界现代化进程和当代发展理论具有举足轻重影响的重大事件。在现代化的历史上,西方发达国家不论是原发式发展模式还是后发式发展模式,走的都是大量使用能源和资源、破坏地球生态环境的道路。东亚发展模式的国家和地区与发达国家相比,也是能源和资源多消费型的,同样使生态环境遭受到严重破坏。这种状况已经使当代世界陷入严重的生态危机和资源危机之中。但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实现现代化过程中,能源和所需的资源还处于开发的初始阶段,相对说来是取之不尽的,环境的破坏远没有今天这样严重,而且尚处在能够自然恢复的范围内。作为新发式发展模式国家和地区的亚洲四小龙,虽然走的也是能源和资源多消费型的道路,但毕竟地域狭小,人口不多,对世界的影响有限。
中国的情况就不同了。中国有12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还要多,超过了现在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但是中国的能源并不丰富,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七分之一,美国人均水平的十分之一。如果我国目前的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不变,消耗不减,到2010年,我国煤炭的需求量将占世界总产量的二分之一。此外,我国其他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在世界上也是较贫乏的,人均耕地只相当世界的三分之一,相当美国的九分之一;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只相当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如果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仍然沿袭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在发展过程中使用过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生活消费方式,不仅要加剧已经恶化了的生态环境,而且是我国的能源和资源承载能力所无法承受的。
中国政府从现代化实践中对经济、社会、人口、环境、资源的相互制约关系早有深刻认识,十几年来坚持把计划生育、控制人口、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在创造了经济增长奇迹的同时保持了环境质量状况的基本稳定。1992年中国政府编制了《中国21世纪议程》,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提出了促进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以及人口教育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中国领导人也向全世界作出庄严宣告和承诺:中国将坚定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为解决发展和环境问题愿意承担与我国发展水平相应的国际责任和义务,并为此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
以上分析表明,发展理论如果离开了中国发展问题的研究,就不能反映当代发展的最重大进展,就无法诠释和指导当代的发展实践。发展理论需要用当代中国的发展注入活力,中国的发展也必将推动发展理论的大发展。
三、中国发展理论面临的任务
中国需要发展理论,发展理论需要中国,在这种历史互动中必将迎来中国发展理论的大发展。但是发展理论的大发展不会自然而然地到来,为此,我们必须解决中国发展理论面临的如下问题:
第一,建构跨学科的综合性发展理论。
我国的发展理论研究,已经越过了翻译和介绍性的阶段,并在发展理论分支学科的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目前一项迫切的任务是构建跨学科的综合性发展理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多年实践表明,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是构成社会大系统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子系统乃至和环境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过程。对经济、政治、文化乃至环境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但必须看到,社会大系统的功能状况并不是经济、政治、文化等子系统功能的简单相加,现代化过程中任何一个重大问题的解决,都是对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知识的综合运用,而不是仅对某一学科知识的单独运用。因此,在发展理论的分支学科已有一定发展的基础上,建构能够统摄各分支学科的跨学科的综合性发展理论就已经势在必行。
如果说,发展理论的分支学科属于社会科学的具体科学层次,那么,跨学科综合性的发展理论则属于社会科学的一般科学层次。它在研究的对象、方法和性质上要更具宏观性、综合性、抽象性、理论性,世界观方法论的色彩更浓重。或者,毋宁说它是对发展的元理论和元问题的研究。在元理论的层面包括:发展的本质、发展的动力、发展的主体、发展的价值、发展的规律、发展的模式、发展的机遇、发展的战略等内容。在元问题的层面包括:发展与经济增长、发展与科技创新、发展与制度选择、发展与社会公平、发展与政治秩序、发展与文化冲突、发展与国民素质、发展与全球化、可持续发展问题等等。跨学科综合性发展理论的形成,对于总结和概括各分支学科的成果,加强对发展问题的全方位、多维度、多层次的研究,将开辟一个全新领域。
第二,要建构有中国特色的综合发展理论。
首先,这种发展理论必须体现中国现代化的独特实践活动和成果。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其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解决方式与其他国家相比具有着极为不同的特点。中国在对发展模式的探索,发展的制度选择,发展的战略制定,发展的价值取向,以及发展与体制改革、政治秩序、社会公平、文化冲突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处理上,都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并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事实表明,中国的这种独特实践是成功的,并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对这些实践活动及其成果进行理论概括,是中国的发展理论工作者责无旁贷的责任。
其次,中国的发展理论还必须体现中国对发展理论的特有贡献。这种贡献最集中地体现在邓小平理论中。在中国,是邓小平首先在发展理论的特有含义上把“发展”这一术语引用到中国的政治生活中来,并提出和阐明了发展是当代世界和中国的主题。他还围绕发展这一当代中国的主题,对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作出了科学的判断,提出了一整套全新的思路。从特定意义上说,邓小平理论就是关于中国实现现代化的理论,因而也就是当代中国的发展理论,邓小平就是中国最杰出的发展理论家。这一点已经为有见识的国外发展学家所肯定。当然,这不是说,建构中国的发展理论只要诠释邓小平理论就可以了。发展理论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理论,有它特有的理论体系和规范性的范畴术语,有它特有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我们要建构的有中国特色的发展理论应以中国的发展实践为主要研究对象,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运用发展理论所特有的概念范畴来建构能与国外发展理论对话和对接的理论体系,从而使中国的发展理论不仅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而且成为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共同精神财富。
第三,以发展理论的新成果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发展理论作为世界性的研究课题吸引了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领域、不同立场的众多的研究者。特别需要看到,某些国外学者是站在非马克思主义、乃至反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从事发展理论的研究工作的,他们利用发展问题向马克思主义提出了尖锐的挑战。因此,运用发展理论研究的科学成果回答国外非马克思主义学者的挑战,也就成为中国发展理论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对此我们既不能固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作出的某些具体结论,又要对那些恶意贬低和曲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据理反驳,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建构中国发展理论的过程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斯大林,再到毛泽东、邓小平,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条发展轨迹,这就是,随着从无产阶级革命向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发展,相应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在从以革命为中心内容向以发展为中心内容转变。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发展并不否定革命,但革命从属于发展。这即是说,我们为了发展而革命,而不是为了革命而发展。而且,革命的胜利并不等于发展的成功,如果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社会主义就不能最终战胜资本主义,甚至会有得而复失的危险。我们必须反对非马克思主义学者以发展否定革命的观点,充分肯定革命在社会进步中的巨大作用。同时,又必须看到,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是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为了对发展问题作出马克思主义的回答,为了不致使发展理论成为资产阶级学者所垄断的研究领域,为了使马克思主义成为指导当代世界各国人民进行发展实践的强大理论武器,我们也必须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发展理论的研究,同时以发展理论的最新成果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早在1979年,中国现代化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就曾指出:“深入研究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所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且作出有重大指导意义的答案,这将是我们思想理论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贡献,对毛泽东思想的真正高举。”〔3〕今天来看, 邓小平的这一论述难道不正是对中国发展理论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的深刻揭示吗?中国的理论工作者应当义不容辞地肩负起这一光荣的历史使命。
注释:
〔1〕〔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65、266页。
〔3〕《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79页。
标签:世界历史论文; 中国模式论文; 世界主义论文; 发展中国家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现代化理论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当代历史论文; 经济学论文; 时政论文; 发达国家论文; 中国军情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