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德育导师制,构建三维育人体系论文_姚娟

践行德育导师制,构建三维育人体系论文_姚娟

江苏省震泽中学 江苏 苏州 215200

摘 要:德育导师制作为新时期的德育管理模式,从宽度、长度、高度等三维出发,实施全员、全程、全面育人,构建起了全方位、立体化的育人体系,极大地加快了个性化德育的步伐。

关键词:德育导师制 三维 育人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指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可见,德育始终是学校教育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新时期的德育内涵。那么,对于当下学校德育存在的问题,许多德育工作者曾经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过探究。由于以往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的影响,重教书轻育人的观念仍停留在部分教师的脑海中,使得他们在日常教育教学行为中,比较重视传授知识而忽视对学生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教育。这样一来,学校的德育工作往往会落到个别德育领导和班主任的肩上。为了全面贯彻“育人为本,德育为首”的教育理念,更多更有效地整合德育资源,我校在众多的思路和做法中重点推行了德育导师制度,从宽度、长度、高度三维出发,实施全员、全程、全面育人,着力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育人体系。

一、德育导师制内涵

德育导师制就是学校全体教职员工按照德育规律(身心发展、个性发展;由低到高、由深入浅、循序渐进),结合学生成长的需要,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重点,对全体学生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开展德育活动的制度。

“德育导师制”是学校满足学生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行为规范等方面希望得到教师帮助的需要,选择一批师德修养好、教学水平高、乐于奉献、在师生中有较高威信的教师,或贴近学生、与学生没有代沟的优秀教师,对学生进行个性化、亲情化的教育和指导,以达到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健康发展的目的。“德育导师制”的重点是动员多方面力量,整合多种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心理健康、行为规范等方面“一对一”或“一对多”的指导、教育和帮助。

二、德育导师制育人维度

1.德育导师之育人宽度——全员育人。一般情况下, 人们一提到教育, 就会与班主任工作联系到一起,似乎不是班主任的教师、家长, 就没有承担教育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义务、 责任。面对新的形式、新问题,在教育中再停留在小范围的教育圈子上,势必会事倍功半,达不到提高教育的时效性、提高教育的最大化的目的,也不能实现教育的总体目标。而“德育导师制”旨在改变以往班主任、任课老师“只管教、不管导”或“重教轻导”的状况,形成学校上下“全员育人”的局面。

全员德育导师制依据“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首先是德育工作者”这一理念建立,充分挖掘了教育群体的潜在力量, 将学校的德育目标、任务分解细化到每一位教职工,共同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重要的是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在关心帮助中引导人、教育人,在管理服务中培养人、感化人,为学生成长、成才创造良好条件,使德育导师与政教处、班主任紧密配合,形成教育合力。班主任不但是学生集体的主要组织者,而且是班级任课老师之间联系的纽带。一个班级的优秀与否,不但需要班级学生间的协作,更需要班级教师团队间的协作。

德育导师制可以“全员育人”落实得更加到位。在日常工作中,德育基本上还是“德育处”、年级组长、班主任的“专利”。实行“德育导师制”后,班级全体任课老师均是该班的德育工作导师,既教书又育人,既管教又管导,德育工作有望从“独唱”“小组唱”走向“大合唱”, 改变过去班主任孤军作战的、 单一的德育模式,拓展了学校育人的宽度,形成了班主任与导师协同作战的全员育人的新局面。

2.德育导师之育人长度——全程育人。传统德育模式下的班主任忙于班级事务,如班级纪律卫生、学生安全教育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繁杂的班级事务挤掉了做细致有效的思想工作的时间,德育工作缺乏与学生的交流,疏远了师生感情,淡化了师生关系。而任课教师往往“只管教,不管导”,学生平时的教育、持续的教育往往成为空谈。

随着德育导师制的实施,学校根据点面结合的原则,视每个人的具体情况把老师及员工派分到班级,成为该班学生的导师;老师及员工也可以超越班级界定,跨班级地成为一个甚至数个学生的导师。“德育导师制”的重点是动员多方面力量,整合多种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心理健康、行为规范等方面“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全程的指导、教育和帮助。德育导师制要求每名德育导师,带3至5名学生,每周至少与学生谈心一次,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在学习时间、学习方法等方面帮助学生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建立指导学生成长的档案袋,内容包括学生家庭详细情况,学生道德品质、心理健康和学业跟踪档案,记录所带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闪光点和不足点,对症下药,制订学生的改进和发展目标并指导其完成;建立定期家长接待日和不定期的家访联络制度,德育导师必须对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有清晰的了解,对其家庭情况进行简要分析,包括家庭的结构(单亲、重组、挂靠的更要作为重点),密切与家长联系,及时与学生家长沟通,指导家庭教育,共商家庭教育之策;建立导师工作记录袋,记录师生活动的全过程;建立导师会诊制度,班主任定期召开班级德育会议,组织导师分析学生思想,研究教育策略,发挥“整体、合作、优化”的功能。

德育导师制不仅是一种良好的育人模式,而且是一种全程育人的学校德育管理模式。德育导师全面关注每一位学生,全程引导教育学生,真正让学生学会、会学、乐学,为他们最终成功、成人、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3.德育导师制之育人高度——全面育人。德育导师制作为一种有效的育人制度,符合全社会的要求。现在的社会不仅仅是要学习文化知识,还要学会怎么做人。

德育导师制,形成全员育人模式,成立以班主任为核心、任课教师为成员的导师组,在学习、生活、品德和心理方面为学生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形成了既管又导、整体推进的全面育人的工作模式。德育导师要以“学生为本”,激发学生自主发展需要,进而转化为学生的个性与能力。具体来说,导师应该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导引工作。

(1)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学习状况及其必要的家庭情况,随时关注学生日常的思想、心理、行为、生活、学习情况,适时“导学”。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动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潜能和特点,指导学生根据社会需要和学生自身的特点、兴趣,在学好必修课程的基础之上选好选修课程;关心被指导学生的学业发展,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在充分了解学生的个人特点的基础上切实做到因材施教,及时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对学生学习上的要求和意见向学校有关部门及时反馈。

(3)不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和心理健康教育,关心学生的生活和身心健康,配合学校和班主任老师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指导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道德素质。

(4)在生活方面主要是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学校生活,明确生活目标,端正生活态度,学会生活,学会自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适应生活的能力。

德育导师制实施,让所有教师都实实在在承担起了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以德育回归生活、关注学生生命成长为理念,以“人性化”“人本化”“个性化”“发展性”为原则,从三个维度实现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构建起学校教学与德育立体化的管理机制,使学校德育工作更加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让学生的知识建构与道德成长同步发展,真正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方文军 蒋岳祥 对研究生德育导师工作的认识与实践[J].思想教育研究,1998,(6)。

[2]朱玉林 沈轶群 中小学德育导师制的内涵、特点与价值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3,(8)。

论文作者:姚娟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2月总第29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2

标签:;  ;  ;  ;  ;  ;  ;  ;  

践行德育导师制,构建三维育人体系论文_姚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