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浦东迈向二十一世纪的坚强基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基石论文,二十一世纪论文,坚强论文,浦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编者按]80年代以来,人口、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战略逐步取代以经济增长为主要目的的传统发展观。1987年,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WCED)在其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研究报告中,首次将持续发展作为关键概念使用,从此在国际上得到广泛的承认。一般认为,实现持续发展的道路是通过教育和技术进步积累人力资本,以此来提高开发新资源的能力和资源的利用效率。本文是作者在担任浦东新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社会发展局局长期间对浦东教育事业发展所作思考和研究的成果。文中提出“以适度超前发展的教育带动经济起飞,以经济起飞进一步为教育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然后再使教育在高起点上启动经济发展的教育与经济的良性互动态势”的观点。不仅从思想观念上把教育提到浦东持续发展这一战略高度来认识,而且提出了教育发展的目标和具体行动纲领。
浦东开发开放是一项跨世纪的宏伟工程,浦东将建设成为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的新区,从而使上海发展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浦东新区要在21世纪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目标,就必须牢固树立科教兴区、教育是基础的战略思想,在更广阔的视野下研究21世纪基础教育与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的关系,构筑新区教育发展战略。
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浦东新区教育发展的总目标是:
——到2000年形成与浦东地位和功能相适应,与现代化城市特点和水平相适应,面向21世纪的教育基本框架。
——形成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相互衔接,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相互沟通、共同发展、比例协调、结构合理的开放的教育体系。
——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大幅度提高全民接受教育的质量,高起点培养大批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管理、贸易和高技术产业高层次人才,构筑对内对外全方位辐射的人才高地。
要达到这个总目标,首先要提高认识,更新观念,确立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教育发展思路。
1.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各级各类人才。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急需一大批知识广博、业务精深、能适应国际竞争的优秀复合型人才,同时又需要更多的高素质的建设者和劳动者。因此,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既要培养主力军,又要培养生力军,既要培养高精尖,又要培养劳动者,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需求。
2.确立大教育观念,实现教育的社会化和社会的教育化。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学校的围墙中完成的,教育部门必须有意部分地把社会作为教育的大课堂。首先把具有公共教育影响的领域,如家庭、图书馆、广播电视台、电影院、少年宫、科技站、文化宫等纳入大教育系统,有计划、有组织地利用社会各种具有教育价值的公共资源和设施以及企事业单位,积极选择吸收校外各类资源参与教育活动,从而把学校教育力量和非学校教育力量从分离关系变为一种新型的合作关系,形成整个社会关心、支持、参与教育的合力。
教育的社会化和社会的教育化,是相辅相成的,社会成为一个有利于教育的大课堂,才能使教育的社会化得以实现。要使学生生活的社区自身就成为一所学校,使之具备良好的教育“小气候”,为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优化的教育环境。社区的“小气候”乃至整个社会的大氛围是大教育观念得以实现的基础。
3.教育要确立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观念。我们希望我们学校培养出来的人不是考试的机器和分数的奴隶,而是生动活泼的、全面素质得到发展的接班人和劳动者。提高人的素质,已成了世界性的教育改革的主题,许多国家在调整培养目标时,都强调“使受教育者具备作为国家公民和世界一员所应有的素质”。这些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教育要引导和培养学生个性充分体现、潜能充分发挥、素质全面提高,尤其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要使能力训练和知识传授协调发展,知识主要靠课堂传授,而能力主要靠实践操练,知识只有通过能力才能转化为力量。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是传统教育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4.教育要确立质量效益的观念。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投入。但在不断增加教育投入的同时如何使教育得到最优化的发展,这就提出了一个教育的质量效益问题。教育投入的增加是有限的,如何使有限的投入取得尽可能优的质量效益,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教育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对教育存量进行合理调整,对教育单位加以全新组合,对教育机制加以更新激活,对办学体制注入新鲜动力。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其整体功能的开发,由低级向高级、由经验向科学、由粗放型向集约化的发展,其核心就是提高教育的质量效益。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充满活力的新的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
5.确立教育优先、超前发展战略地位的观念。党中央、国务院科教兴国战略决策,决定了教育优先、超前发展的战略地位。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承担着为国家建设培养和输送大批建设者的重任,如果发展“滞后”,就必然会影响劳动者素质提高,从而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因此,必须坚决摒弃先发展经济,后发展教育的陈旧观点,使教育与经济尽快形成以适度超前发展的教育带动经济起飞,以经济起飞进一步为教育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然后再使教育在高起点上启动经济发展的教育与经济的良性互动态势。
6.确立和国际教育相衔接的开放观念。浦东开发是一个世界级的开发,新区的教育应是高起点、全方位、与国际相衔接的教育。所谓高起点、全方位,就是敢为天下先,敢于破常规,“先一步、高一层”,把眼光瞄准国内、国际的先进水平;所谓与国际衔接,就是敢于突破各种落后观念,吸收和借鉴国际教育的先进经验,并使之与中国教育的特点有机结合起来。总之,就是必须突破落后的、狭隘的封闭的自我小循环,放眼全球,面向世界,树立开放的观念。这是浦东开发开放对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浦东教育适应浦东开发开放、改革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要真正落实教育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优先、超前的战略地位,就必须立足于当前,着眼于未来,敢于开拓创新,构建面向21世纪、与一流城市相适应的、具有国际水准的现代化教育体系。
这个体系的具体特征是:
1.深化基础设施建设,城乡一体共同发展,确保人口导入区的双高普九目标的实现,努力普及12年的基础教育。
——新区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应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高水平,体现国际级和现代化。校舍建设标准要与整个新区环境相协调,与新区新建的住宅,商业办公楼等用房标准相适应,让学生在宽敞、明亮和设施先进的环境和条件中接受教育。
——新区是人口导入区,“双高普九”任务繁重而艰巨,但必须创造条件,争取率先在上海达到“双高普九”的水准,对全市的“双高普九”作出贡献。
——加强高中阶段教育,扩大办学规模,增加学生数量,在实现“双高普九”的基础上,努力普及12年的教育,在全国率先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2.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开拓创新的一代新人。
——确立素质教育的目标,使学生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适应浦东一流城市建设的需要,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发展,具备现代社会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
——形成以促进人的发展为中心素质教育体系,即促进人格发展、认知发展和身体发展,在实际工作中重视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同步推进。
——优化课程设置,选择或编写适应浦东一流城市建设和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材,特别要重视外语和计算机教学内容的设计。
——突破“课堂教学”的单一模式,拓宽教育的空间,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精心设计、全面构建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环境。
——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以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目标,选择或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
走出“应试教育”以书面考试为唯一评价手段的误区,构建包括知识、人格、认识能力与水平、身体发展在内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整体提高。
3.加强教育功能的开发,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重点,形成完善的教育体系。
——浦东的开发开放不仅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发展,还将迅速改变浦东的社会形态、产业结构和文化层次。这就要求浦东的基础教育面向浦东开发开放,以自身特有的方式接受市场经济的挑战,全面开发教育功能,包括教育的经济、政治、文化、调整社会人才结构和促进人才流动以及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等方面的功能。
——浦东新区的教育,要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重点,培养的人才,要适应现代化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包括道德素养、文化知识、外语和计算机水平、心理素质、开放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动手和创造能力等方面,要高于整个上海水平,体现出现代化和国际水准。
——形成合理的各类教育结构,适当扩大办学规模,增强新区基础教育的集聚能力和辐射功能,全方位与国际教育衔接,基本形成开放型、多元化、多功能的教育体系。
4.强化教育行政管理,探索政府宏观管理教育的新路子。
——以小政府、大社会的格局为基础,发挥政府在教育发展方面的规划、引导作用,进一步强化政府的监督、协调职能。
——严格依法治教,制订和完善教育法规和规章,使教育工作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随着教改的深化,新区由农村地区和城市地区行政管理体制差异而产生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必须抓住城市开发、市政建设和农村城市化的契机,大胆改革区、镇二级管理学校的体制,理顺政府与中小学的关系,提高教育行政管理的效率。
——根据新区基础教育地域广阔、学校众多的特点,按照管理幅度与层次的关系,建立若干学区和集团学校,深化校长负责制,较好发挥统筹协调的职能,使小政府在大社会中实现有效的大服务。
——适应新区教育的发展,调整教育行政部门的组织机构,明确机构的职责、权限,提高宏观管理的效能。
5.推进教育向社区的延伸,构筑完整的教育时间和空间。
——确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大教育思路,构建并不断完善社区教育组织网络,探索育人的新模式。
——优化社会教育环境,学校与社区的各种文化、教育设施相互全面开放。社区教育委员会要积极开发和配置社区范围内的文化、教育资源,为中小学教育服务。
——组织中小学社会服务工作,特别要发挥学校团、队组织的作用。根据中小学生的特点,设计社区社会服务的系列项目,设计社区社会服务质量的考评指标体系和考评方法。
6.探索全社会办教育,真正形成多模式,多渠道的办学格局。
——搞活公立学校。在深化学校校长负责制的同时,探索公立学校所有权与办学权分离的改革试点,大胆探索办学“转轨”的新路子。
——推进办学体制的改革。继续鼓励社会各方面,即企业、社会团体、个人办学和中外联合办学,形成多模式,多渠道的办学格局。
——改革高中办学模式。改变单一的以升学预备教育为主的办学模式,形成升学预备教育和就业预备教育相结合的多种办学模式,充分发挥高中教育的职能,既能为高一级的学校输送高质量的学生,又能为浦东开发培养多规格、多类型的各种专业人才,促进浦东新区一流城市的建设。
7.依靠新区的优惠政策,改变国家财政拨款单一渠道,建立以政府拨款为主,社会集资为辅,“财、税、费、产、社、基”并举的多元化的教育投资机制。
——加强政府行为,增加财政拨款。“九五”前三年,公共教育经费占GNP比例上升到2%,至本世纪末达到3%,至21世纪初达到4%。
——年度教育经费做到“三个增长”。
——继续对新区当年享受减免税的企业,按减免关税的10%征收新区社会事业发展基金,并将其中的60%用于教育事业。
——大力发展校办企业,实行“以产养教”。
——鼓励国内外各界人士捐资办学,建立新区学校基金、社会教育基金和企业教育基金。
——利用级差地租、置换教育资源,盘活教育资源存量。
8.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造成一支高水平、高质量、现代化的基础教育师资队伍。
——加强学校管理队伍的建设,培养一支精通教育、擅长管理的高素质的校长队伍。
——实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教师上岗、晋级、提薪与教师资格证书直接挂钩。
——高标准、高要求抓好师资培养工作,逐步实现基础教育师资队伍文化素质的现代化。小学教师按专科起点学历、中学教师按本科起点学历任职。中小学专任教师中,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应占一定比例。
——加强在职教师的职务培训,注重塑造“能力型”教师。
——启动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在中小学中形成一支高水平、高质量的中青年教师队伍。
——不断引进外省市的优秀师资,鼓励引进外国专家和外籍教师,利用区外和国外人才智力资源,促进和优化浦东新区的师资队伍。
——建立规范的职务评审体系和制度,制定科学的职务评审标准程序。
——提高教师的待遇和地位,组织实施教师“广厦工程”的增强教师职业的吸引力,建立稳定师资队伍的机制。
建设一流的城市,必须发展一流的教育;建设一流的教育,首先必须发展一流的基础教育。新区的基础教育是浦东开发开放不可或缺的配套工程,是重塑上海城市功能,使上海发展成为世界经济、贸易、金融“三个中心”之一的重大战略部署。我们决心立足当前,面向未来,敢于开拓,勇于创新,以“一步一个脚印”的坚实步伐,朝着“具有国际大都市特点与水平的一流基础教育”的目标迈进,以此构筑浦东迈向21世纪的坚强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