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利率改革的几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利率论文,几点思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我国利率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经济金融的影响
(一)利率管理体制滞后于改革实践。现行的利率管理体制仍是以行政手段
为主的计划利率管理体制,即利率由中央银行总行统一制定,统一管理,各金融
机构必须严格执行,不得随意变动。虽然各金融机构有一定的利率浮动自主权,
但利率的浮动和浮动范围的确定需经中央银行批准或备案后才能执行,不能够准
确、及时反映市场资金的使用价格和供求状况。即使中央银行能根据市场资金利
率变动情况作出调整,但经过一系列上传下达后,仍跟不上市场利率的变化形势
,具有明显的滞后性,这必然导致利率作为市场资金供求的指示器功能失效,从
而弱化了利率杠杆的调节功能。
(二)利率总体水平长期偏低,明显滞后于物价上涨水平,以至出现负利率
。如下表所示:
上表说明,近十年来,由于通货膨胀的加剧,居民储蓄存款所得的实际利息
大部分年份为负值。近几年国家尽管采取了一系列补偿性措施,如对储蓄存款实
行保值贴补等,但仍不足以弥补物价上涨的损失。特别是1994年,全国物价
总水平在1992、1993年连续两年上涨13%的基础上又上涨到20%以
上,成为改革开放十六年来物价涨幅最大的年份,这一状况导致利率的负值不断
扩大,给经济金融改革带来了严重的影响:1.负利率加剧了资金供求的矛盾,
加大了通货膨胀的压力。因为负利率对于借款者来说是极为有利的,借款者得到
银行贷款后,既使不进行生产经营也能坐收物价上涨幅度与利率之间的差额,只
要占用银行贷款就意味着盈利,而且占用越多,获利越丰。这就诱发投资者无休
止地扩张投资,从而引起投资膨胀。2.负利率损害了存款人的利益,挫伤了他
们储蓄存款的积极性,导致银行吸储困难,资金分流,消费倾向上升,冲击消费
市场。如1988年1—8月份,由于物价持续上升,居民纷纷提现抢购物资,
目的就是为了用实物保值。同时负利率也加剧了物资供求的短缺矛盾,因为此时
企业倾向于增加大量的库存,特别是商业企业得到银行贷款后除可以坐享涨价之
利外,还可以迅速购买将要涨价的商品,并囤积,待机抛售,从而获得双利。这
种物资供求的一紧一松,短期内势必造成物资供求的不平衡,进而影响总供求的
平衡。3.负利率弱化了资金使用成本对借款人的约束力,借款者缺少合理使用
资金、加速资金周转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内部动力和外在压力,因此,负利率
影响了信贷资金的有效周转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导致我国经济长期在“高投入、
低产出”的困境中徘徊。
1985—1994年的实际利率水平
年份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名义利率% 7.2
7.2
7.2
8.64 11.34 8.64 7.56 7.56 10.98 10.98
通货膨胀率%
8.8
6.0
7.3
18.5
17.8
2.1
2.9
5.4
13.2
21.7
实际利率%-1.6
1.2 -0.1 -9.86 -6.46 6.54 4.66 2.16 -2.22 -10.7
注:(1)上表利率为一年期储蓄存款利率;
(2)实际利率根据下列公式测得: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
(3)1990年、1993年利率做过两次调整,本表均采用年内最
后一次调整的利率水平。
(三)利率结构不尽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银行存、贷款利
差太小,造成银行经济效益低于甚至大面积亏损,挫伤了银行经营的积极性,制
约了银行业的发展。从近十年来的一年期存、贷款利差水平来看,1985年4
月为1.08%,1988年为0.38%,1989年2月为1.08%,1
990年8月为2.16%,1991年4月为2.52%,1993年7月至
今为零,1995年7月至今为1.08%。这样小的利差水平再加上银行的经
营费用,使银行不堪承受。在目前的计划利率管理体制下,利率的制定主要反映
政府意向,而并非以市场效益为导向,政府(中央银行)在制定利率政策时过多
地考虑企业的承受能力,很少考虑银行自身效益,只提高存款利率,不提或少提
高贷款利率。再之,银行又要对政策性贷款、优惠贷款和储蓄存款保值等实行利
息贴补,银行苦不堪言,在超负荷中经营。2.中央银行与专业银行利率之间的
对应关系不够合理,专业银行吸收的定期储蓄存款利率普遍高于其存入中央银行
的存款准备金和备付金利率。目前,我国专业银行吸收的一、二、三、五、八年
定期储蓄存款利率分别为10.98%、11.70%、12.24%、13.
68%和17.10%,而同期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和备付金利率统一为9
.18%。现阶段,中央银行对专业银行的贷款实行限额比例管理,利率又缺乏
弹性,专业银行往往不能够“多存多贷”或“高存高贷”,这就意味着存差行也
要对这种利息的差额进行贴补,并随着吸收定期存款的增多而加大。3.长期存
款利率偏高,活期存款利率偏低,存款向长期化倾斜,导致银行负债结构比例失
调,同时也增加了银行的融资成本。有关资料表明,目前银行定期存款占整个存
款的60%以上,而同期银行流动资金贷款基准利率为12.06%(一年期)
和10.08%(半年期),银行吸收定期存款用于流动资金贷款不仅无利可图
,而且要倒贴利息。4.银行利率普遍低于金融市场上的其它利率,造成银行资
金分流,加大了宏观调控的难度。目前的市场利率主要有两种,即各类债券利率
和各金融机构之间的同业拆借利率。据有关资料统计,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和贷
款利率低于企业一年期债券利率2—3个百分点,低于企业内部一年期集资利率
8—22个百分点。在社会集资向多元化、多层次发展过程中,其利率存在着一
些不规范行为,而中央银行对这一块资金基本处于失控状态,从而不利于宏观调
二、利率改革的对策与建议
(一)改革和完善现行利率管理体制,逐渐向国家管理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
利率管理体制过渡,并逐步扩大市场调节的比重,最终实现利率市场化。要实现
这一目标,中央银行必须具有制定和执行利率政策的自主权,尽可能避免和减少
行政干预的影响,使中央银行能够根据一定时期内不同经济环境和经济政策与货
币政策的要求,灵活地运用利率杠杆进行宏观调控。具体说,中央银行应以市场
变化为依据,以经济调控为主线,以市场效益为导向,以社会资金平均利润率为
标准制定利率政策。现阶段中央银行可考虑逐步放开利率的刚性管制,逐步取消
对专业银行采取直接规定利率的办法,只规定存款利率的上限和贷款利率的下限
,赋于专业银行足够的利率浮动自主权。
(二)抑制通货膨胀,提高实际利率水平,以利于银行集中更多的资金抑制
过旺的资金需求,减轻通货膨胀的压力,稳定市场。从我国当前的实际看,19
94年我国的通货膨胀率攀升到21.7%的高峰,去年上半年虽然有所回落,
但仍在高位数上徘徊,要使利率水平一下达到甚至超过物价上涨率显然不切实际
,一定的利率水平只能在一定的通货膨胀率水平上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相反,
如果通货膨胀率同这一时期的利率反差过大时,试图通过大幅度调整利率来解决
通货膨胀问题,不仅会发生“信号”误导,而且会刺激甚至推动通货膨胀的进一
步恶化,况且,利率的基准水平还要受社会平均利润率的制约。所以短期内,采
取各种手段和措施,抑制和降低通货膨胀率以提高实际利率水平是切实可行的办
法,治理通货膨胀的关键是要坚决控制住消费基金的盲目增长和国民收入的超分
配以及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盲目扩大。
(三)调整利率结构。首先,要适度加大专业银行贷款利率的调整幅度,并
赋于足够的利率弹性,扭转银行存、贷款利率倒挂、经营亏损的局面。关于优惠
利率问题,从市场经济原则出发,以银行贴息为主的优惠利率必须逐步缩小,直
至彻底取消。其次,要理顺中央银行与专业银行利率之间的关系。中央银行确定
存款利率应充分考虑专业银行的融资成本和宏观调控的需要。一般说,其存款利
率要略高于专业银行存款的年利润,尽可能避免专业银行故意逃避向中央银行缴
存款行为,促使其主动配合中央银行推行货币政策和保证自身业务清算;中央银
行的贷款利率要略高于专业银行的融资成本,促使专业银行尽可能面向社会筹集
资金,不要过多地依赖中央银行,以减少基础货币的投放,缓解通货膨胀的压力
。再次,中央银行要逐步取消对专业银行直接的贷款限额管理,而主要通过间接
的经济手段影响专业银行的行为。同时,中央银行要加强利率的监督和检查工作
,并将直接融资纳入统一的利率管理轨道,促成一个良好宽松的金融环境。最后
,利率改革还必须与财税体制改革、外汇体制改革、价格改革等密切配合,而培
育、完善金融市场和其它要素市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中央银行—专业银
行—企业之间真正的利益制约机制,是有效发挥利率调节功能的基础。
作者单位:人民银行宿县分行
责任编辑:方雄鹰*
标签:银行论文; 央行论文; 利率论文; 通货膨胀率论文; 实际利率论文; 银行贷款利率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负利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