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学研究评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经济学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70(2003)06-0012-04
一、中国经济学研究的重大进展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西方经济学的大量引进,中国经济学界开始对传统政治经济学进行深层思考,不断探索重建和发展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并从1995年下半年起,经济学界的众多学者们围绕“中国经济学如何发展”、“中国经济学向何处去”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如何寻找对中国经济学的问题的理解,如何借鉴西方经济学,能否在亚洲奇迹和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中寻找出有别于西方经济学的中国经济学,以及经济学人在社会中的功能和角色是什么,都成为中国经济学界重视和关注的问题。近十年里,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有了较大起色,对西方经济学的借鉴更加理性和深入,对现实经济问题的反映更加全面及时。与此同时,在对经济理论和经济发展中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认识上,分歧也更加明显。从讨论的总体情况看,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在近十年期间是围绕着对西方经济学尤其是新制度经济学的介绍、吸收、应用和评论以及对现实经济问题的思考、研究和解答两条主线展开的,在经济学发展方向的探索上取得了重大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学理论的多元化应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的确立,学术界关于重建中国经济学的呼声甚高。由于传统的政治经济理论是以计划经济思想为核心的,在大思路上与市场经济理论体系有明显冲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实践逐渐展开,从深层对传统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适用性提出了质疑。于是,一些学者开始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为主体进行政治经济学的重构。同时,中国由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的“过渡经济”问题已成为更多学者关注的话题,制度经济学和公共选择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便被更多地引入现实的理论分析之中,这就使中国经济学理论分析开始朝着多元方向发展。
2、关于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随着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深,过去对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简单化的观点得以改正。在过去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被等同为阶级斗争的学说,与此相关的另一个简单化的观点则认为,以稀缺资源配置为内容的西方主流经济学是真正的现代经济学。在目前的讨论中,许多学者主张,理论经济学除了继续关注生产方式以及与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外,同时要更加关注一个社会如何配置稀缺资源,包括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等问题,从而使经济学从一门纯粹的阶级斗争学说逐渐变成离改革开放和发展很近的致用之学。
3、从纯理论推导到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经济学的生命在于它必须联系实际。经济学家必须善于从实践出发发现和选择重大问题,注重近期对策分析和长期学术价值结合。随着改革深入,中国经济学界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在经济学研究中进一步加强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对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重要问题的反映更加及时,涉及的问题广泛而全面。如,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渡问题、经济发展战略问题、再就业问题、增长方式的转变问题、经济紧缩条件下的宏观政策问题、收入分配的调节问题、国有企业、财税、金融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问题、公有制与市场机制的结合问题、市场体系的发育问题、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经济的信息化和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生态经济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经济伦理问题、香港经济问题、大陆和台湾的经贸关系问题、东南亚金融危机问题、经济全球化和对外开放问题等。
4、经济学研究方法的科学化。随着制度的变迁和经济学分析范式的演变,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正逐步摆脱传统政治经济学重规范轻实证、重定性轻定量、重演绎轻归纳、重结论轻证明的旧轨迹,逐步完成向现代化的转轨。有关经济学研究中的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演进主义与建构主义的争论开始受到广泛重视,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方法的认识得到了深化。过去,政治经济学通行的是整体主义的阶级利益分析方法和规范分析方法。这种分析方法对于理解社会主义制度为什么必然代替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规律是很有用的,但在讨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稀缺资源如何最优配置时就显得单调一些。为了更好地研究我国在改革开放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经济学界开始把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把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特别是在宏观经济的分析领域,计量经济的分析方法被广泛地运用;在微观经济领域,案例分析和博弈分析被广泛运用。理论经济学分析方法的创新大大加快了我国经济学研究的现代化与国际化。一些学者还提出了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总的指导思想,充分重视和有分析地引进西方经济理论中有用的思想方法,坚持以实证为主并且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指导思想,并以此为基础编写了系统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教学用书,如谷书堂的《社会主义经济学通论》等。
5、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分歧也更加明显。包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质问题、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解问题、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等,都取得了可喜进展。所有这些,都标志着中国经济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富有成果的阶段。
6、对西方经济学的引进、研究和应用更加理性。对于西方经济学的学习、研究和借鉴在近十年间进一步深入,并成为了中国经济学发展的一个主线。虽然理论界在借鉴西方经济理论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片面性,但是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中国经济学界对于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较大进展。研究的内容从改革初期主要局限于主流经济学,逐步扩展到了信息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新凯恩斯主义、产业经济学、激进经济学、新马克思主义等各个学派;在借鉴西方经济学的方法、理论和概念研究现实问题方面,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推进了我国理论经济学的发展。对此,赵晓雷的《西方经济学对现代中国经济学发展的影响》作了全面的分析。
二、中国经济学研究中的缺陷及存在的问题
讨论仍在继续,问题还很突出。应当看到,由于种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在过去的10年里,中国经济学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尤其是在研究过程中走入了误区。主要表现在:
1、滥用西方经济学现象突出。如,把市场经济作教条,束缚和误导人们的思想;鼓吹经济自由主义,忽视中国人均资源短缺的基本前提;鼓吹制度万能、所有制改造万能,回避路径依赖的危险前景;过分强调经济模型,既脱离实际也脱离群众;片面鼓吹全球化,损害中国的经济安全。
2、研究中的教条主义、急功近利、本末倒置、形式主义表现突出。如,改革开放前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某些论述生搬硬套、神圣化,改革后对西方经济学采取了同样的教条主义态度。从研究题目的选择、经济学研究成果的检验到经济研究的“政治化”、“长官意志化”的倾向,都反映出经济学研究中的躁动和急功近利。
3、理论的规范性还较差。在过去10年间经济学研究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局面,基础理论的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在经济理论研究中还存在赶时髦、追风潮的短期化倾向,忽视基础理论的研究,相当数量的重大基础理论问题还认识模糊,讲不清、道不明,更没有得到自圆其说、理直气壮的科学论证。这一点在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问题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例如21世纪中国的经济学体系到底需要一个什么样的范式?以什么作为切入点开始经济学分析?用什么作为主线将这种理论体系贯穿起来?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究竟有哪些?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中没有包含的公有制和按劳分配还是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存在的原因是什么?国有经济为什么也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怎样才能真正与社会主义、与公有制有机结合起来?市场经济是否永恒,是否还会走向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计划经济?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看,公有制存在的根据是什么,是否社会化大生产就必须实行公有制,分散的小生产只能实行私有制?社会主义国家在非公有制经济长期存在、实行市场经济和按劳分配的条件下,怎样才能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最终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和社会主义社会的资本有无本质区别,为什么都可以叫资本?对这些根本问题的认识尚缺乏基本规范,认识相当混乱。理论上的混乱使实践走了弯路。
4、存在理论“创新缺乏症”。经济学的理论创新关键在于与时俱进。我国改革开放实践的深入和市场经济改革目标的确立及其推进,以及经济周期性的发展,大大拉开了传统政治经济学理论与现实实践的差距,这对传统的社会主义理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经济生活中的这些巨大变化需要人们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进行深入地研究和科学地说明。目前的经济学理论研究相对于实践总是处于被动求解的局面,对中国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上难以做出令人信服的经济学解释,理论还严重落后于实践。
5、高校经济学理论教学问题。经济学的教学是经济学发展、普及和影响社会的一个基本环节,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近年来,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经济学研究和教学中存在着以下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1)大学经济学教育改革滞后。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学经济学教育是一国经济学发展的基础。但是,我国现在大学里所谓的经济学教育与建国初期的水平没有什么大的差异,西方经济学在一些大学还是选修课,令人担忧的是,一些人还把政治经济学课程混同于政治课。应当认识到,没有先进的大学经济学教育,中国经济学的发展是不可能的。经济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高水平的教员比较缺乏,新老交替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影响了理论经济学的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2)重视西方经济学而忽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倾向仍然比较严重,一些高校取消了《资本论》的教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教学工作受到了削弱。(3)缺乏具有内在逻辑一致性、相对稳定性和独立性、理论联系实际的经济学教材及与教材配套的案例分析、学习指南和习题集。政治经济学的教材建设严重滞后,大多数政治经济学教材内容陈旧,语言枯燥,结构松散,缺乏内在的逻辑一致性,甚至存在许多理论错误,严重影响着教学的效果。
6、中国经济学研究中存在的其它问题。如,研究选题往往过于宽泛,似乎一篇几千字的文章就能解决一个中国经济改革的重大问题;许多经济学论文在没有经过严格论证的情况下,草率做出结论;忽视经济研究的局限性,多侧重于政策性建议。且多是建立在未经过严格论证的结论上的,这些建议若被盲目采纳,极有可能给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发展带来负面的效果。
此外,在研究过程中,明显地存在着对两个范式关系的认识上的偏差问题。学术界存在两种片面倾向:一是排斥和轻视西方经济学理论,否认其中所包含的科学因素,对于现代西方的经济学理论采取一种简单否定的态度;一是把西方经济学特别是主流经济学当作唯一科学的经济学理论,忽视它所具有的意识形态的成分,并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贬低为西方经济学中一个普通的流派,否定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科学意义和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作用。总起来看,后一种倾向在当前呼声甚高。必须认识到,西方经济学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它反映了现代化大生产和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另一方面它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体现着资本主义经济中当事人特别是资本家阶级特殊的价值观和利益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和正确借鉴西方经济学,就必须反对上述认识上的偏差。
总之,综观近10年来中国经济学构建与发展的研究状况,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无论在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再认识、理论联系实际,还是对西方经济学的引进、吸收、消化、应用上都取得了重大进展。这反映了对该问题研究的与时俱进性,同时也存在理论规范性差、理论创新滞后于实践等不足。说明中国经济学的构建与发展任重而道远。
标签:经济学论文; 政治经济学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理论经济学论文; 经济研究论文; 西方经济学论文; 经济论文; 微观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