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几个基本关系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论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党的十四大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确立和十五大以来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日趋完善和成熟。为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更好地宣传和贯彻十五大精神,现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关系谈几点粗浅意见。
一、市场经济与马克思主义发展问题
社会主义经济怎样运行?是采取市场经济形式,主要依靠市场调节,还是采取计划经济形式,主要依靠计划调节?这是社会主义经济中争论的一个焦点。
马克思、恩格斯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是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前展开的。他们针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采取市场经济形式、主要依靠自由竞争的市场调节的状况,提出社会主义经济运行要靠计划调节的设想。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后人曾把这一论述理解为社会主义取消市场经济和实行计划经济,并且在已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推行。
不过,在马恩著作中并没有使用过“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这类词,倒是列宁在个别场合谈到了“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概念。
怎样对待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有关论述呢?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产生,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才能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列宁在新经济政策时期曾指出利用市场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曾提出社会主义有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在某些方面有调节作用;毛泽东也提到价值规律是一个伟大的学校。这些经典作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都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发展最突出的代表,当属邓小平和以他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初始阶段就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特别是1992年视察南方过程中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了一系列的精辟论述,创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邓小平所创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内涵,包括一系列的重要思想:(1)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而不是划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标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2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3 )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更有利于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在运行方法上基本相似,但也有不同,主要是所有制基础不同;(5)中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市场,否则就是自甘落后。
正是在邓小平的倡导下,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在十四届三中全会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十五大在进一步解放思想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一系列新理论、新思想、新观点,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二、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关系问题
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说明,市场经济从来不是一种独立存在的形式,它总是同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紧密联系的。在前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初始状态的市场经济(人们称它为简单商品经济),由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是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只是自然经济的补充形式,它的运行和发展都要受到当时社会经济制度的制约,打上当时社会经济制度的烙印;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是发达的市场经济,必然打上资本主义制度的烙印,为资本主义制度服务。正如斯大林在分析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时指出的:“决不能把商品经济看作是某种不依赖周围经济条件而独立存在的东西”。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紧密联系,其联系的基础是社会主义所有制。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而且能够与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相结合。
首先,它们都是建立在社会化的生产力之上,具有共同的基础和前提。无论是市场经济还是社会主义所有制,都是生产力社会化发展的产物。由于生产力的社会化,使得生产和需求出现了高度分离。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个生产者或企业单纯依靠自身力量都无法解决生产什么、怎样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就得求助于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靠它凌驾于整个社会之上指挥千千万万企业的生产。这说明,市场经济在历史上是生产力的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发展所呼唤出来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也是生产力社会化的必然产物。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生产力社会化,日益同资本主义私有制产生尖锐冲突和矛盾。消灭了私有制才创造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适应了生产社会化的要求,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因此,正是由于市场经济与公有制都是在生产社会化基础上产生的,它们之间不仅不存在根本矛盾,而且能够很好地结合起来,共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其次,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紧密联系,表现在市场经济是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途径。一是市场经济可以最大限度地发展生产力。这是因为,市场经济是一种能够实现优化的资源配置方式;市场、市场机制能够将专业化、分工协作结合起来,成为生产力社会化的实现形式;市场、市场机制是决定现代生产力基本单位的具体形式及其最佳规模的重要杠杆。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达到共同富裕。这是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决定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所有制基础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种所有制结构和各种所有制的企业都进入市场,平等竞争,推动经济发展;与所有制结构相适应,社会主义的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兼顾效率与公平,运用多种调节手段,既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缓解社会分配不公,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三是社会主义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类掌握自己的命运,具备驾驭自然和历史的能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历史阶段。因为,它是培养人的大学校;它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平等条件;它拓展人类活动的空间,是人们才智成长的广阔舞台。
再次,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紧密联系,还取决于深化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应当看到,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是比较容易与市场经济结合的。问题的关键是,公有制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能否实现与市场经济相结合?这个问题的解决或出路在于,实现现代企业制度的创新,首先要解决好产权关系,做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经济主体。这实质上是解决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另一个问题是解决企业的科学管理问题。加强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向管理要效益,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特征之一。我们把这两个问题解决好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有了基础,从而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紧密联系就能够得到实现。
毋庸讳言,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之间亦存在着矛盾。这种矛盾表现在:市场调节与国家计划调节的矛盾,企业市场化与职工社会保障体系缺乏的矛盾,贫富悬殊日益扩大的矛盾,市场经济带来的消极因素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构成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有效结合的障碍。但是,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手段,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矛盾,不是对抗性的、不能解决的矛盾。它通过社会主义制度可以加以控制、缓和而不断得到克服和解决。
三、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关系问题
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的关系表现在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的关系,它们虽然是两种不同的运行机制,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又存在着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辩证关系。
1.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有着共同的内在依据和根本目的。它们都是以社会化生产和发展商品经济为根基和原动力,都是为了合理地配置资源,实现经济良性循环。社会化大生产分工细密,彼此联系性强,客观上要求社会劳动按比例分配,实现资源配置合理。在现代商品经济条件下,这种按比例分配社会总劳动要以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为其实现形式。
2.市场和计划都是经济手段,都为现代商品经济发展所必需。透视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商品经济的经验,采用市场与计划相结合的形式调节经济运行,减轻了经济危机的阵痛,保障了社会生产的连续性。我国改革开放实践证明,凡是正确运用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的时期,经济活力就强,发展态势就好。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都是现代商品经济的调节手段,二者互为条件,缺一不可。
3.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作为资源配置手段各有长短,必须综合运用,取长补短。在现代商品经济中,宏观调控这只“有形之手”,有利于宏观经济总体按比例发展和社会资源合理配置,自觉调节社会供求的总量平衡和结构优化;可以在全社会范围内动员和集中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国家重点建设;有可能合理地调节国民收入的分配,保证社会公正,稳定经济秩序。但是,它对微观经济运行存在着调节效率不高和约束经济活力等弱点。而市场调节这只“无形之手”,对调节微观经济的个量资源配置更显优势,它有利于引导企业按市场需要优化生产要素组合,实现产需衔接;发挥竞争和利益激励机制的作用,促使资源流向效益高的地方、部门和企业中;促进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结构、组织结构的调整,增强经济效益和生产经营管理能力。但是,它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弱点,对社会公正分配显得软弱无力。权衡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的利弊,表明二者在本质上就需要相互渗透,取长补短,把两种手段充分利用起来,共同促进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四、市场经济与公平、效率的关系问题
市场经济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首先要看到其统一性。这种统一性表现在:市场公平是效率的前提,效率是社会公平的基础,社会公平又反过来促进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1.市场公平是效率的前提。我们知道,经济效率的提高,取决于生产过程中各要素的有机组合,其中人的要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进取精神,则取决于市场公平的竞争机制,给劳动者以各种平等的权利和均等的机会。机会均等是市场公平的核心。首先,它表现为平等的市场参与权,即投资自由和择业自由,人们进入市场不受任何先决条件的限制,不受社会歧视;其次,它表现为平等的市场竞争权,要求有公平的市场竞争规则,防止和打击各种不正当的竞争行为;再次,它表现为平等的市场经营权,即收入和工资的市场化。不同的经营主体由于经营管理水平不同,产生不同的效益和收入是理所当然的。由此可见,市场公平就是通过社会再生产的“投入——效率——收益”过程表现出来,即个人收益必须与个人贡献相联系,贡献多,收益大,使人们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多少可以在收入分配中表现出来。这种公平,有利于促进资源合理流动,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有利于劳动者缩小个别劳动时间,提高生产要素的生产率;由于机会均等形成个人收入差别界限,有利于提高宏观经济组织内部的劳动效率。
2.效率是社会公平的基础。首先,效率为社会公平提供物质基础。各经济主体效率提高了,为国家实现公平提供了劳动平等、收入平等的物质基础;其次,只有高效率才能实现高水平的社会公平。生活在饥饿与贫困中的人们,时时向往温饱;温饱解决了,便开始追求小康;小康实现了,又会继续追求富裕。只有在高效率的社会条件下,才能创造出更加丰富的物质财富,使用公平分配的产品数量越来越多,从而越来越有条件在更高的水平上实现社会公平。
3.社会公平促进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市场公平,在其运作过程中还会存在事实上的不公平,国家必须利用经济、政治、行政、法律等杠杆,调节收入差距:限制过高收入;扶持过低收入;取缔非法收入。由此,进一步强化社会相对公平的实现。社会相对公平对效率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只有相对公平的实现,才能为效率提供必备的人口资源。因为市场公平本身不可能解决市场竞争中失败的人和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的生活问题,只有社会公平才能做到。第二,只有相对公平的实现,才能较好地协调社会的物质利益关系,激发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经济效率。第三,只有相对公平的实现,才能实现居民的安居乐业,维护社会安定,为提高效率提供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
市场经济中的效率与公平,既具有一致性,又具有矛盾性。就它们的矛盾性来说,一方面,市场经济是效率型经济,市场经济的首要目标是经济效率,而不是公平。市场经济的各种规律和市场机制的各个环节,都是为着效率而发挥作用。对商品生产经营者来说,效率就是生命。另一方面,有效率的市场经济可能产生不公平。这是因为:市场经济中存在按资产所有权分配,存在不劳而获、剥削收入,这是经济不公的重要表现;市场经济中供求关系起伏波动,价格变幻莫测,竞争异常激烈等等,会产生较大的收入差距,甚至引起贫富悬殊,这是社会收入分配不公的突出表现;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可能产生垄断,垄断会产生生产停滞趋势和垄断收益。垄断收益也是分配不公的表现。
鉴于市场经济中效率与公平的既统一又矛盾的关系,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因为这一原则既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又符合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标签:市场经济论文; 宏观调控论文; 经济论文; 社会公平论文; 市场调节论文; 市场经济地位论文; 宏观调控手段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计划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