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情来自想象和同情_亲子成长论文

同情来自想象和同情_亲子成长论文

同情心来自于想像和移情,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来自于论文,同情心论文,想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岁的娜娜听到隔壁房间里传来妈妈的哭声。原来爸爸刚和妈妈吵完架出去了。娜娜看了看独自啜泣的妈妈,跑回自己的房间,把心爱的玩具娃娃抱出来。她轻轻地走到妈妈身边,把玩具娃娃递给妈妈……

在幼儿园里,5岁的小强怎么也系不好鞋带,旁边的莉莉看见了,就主动走上前帮他系好了鞋带。

这里娜娜和莉莉都主动向别人表示了关心和友善的感情,即同情心。娜娜以自己的体验安慰正在伤心的妈妈,而莉莉则伸出双手帮助了处于困境中的伙伴。

这种同情心是极为珍贵的。儿童的各项社会性发展都需要有同情和友善的品质相伴随,如果孩子不会关心别人,那么他的其他社会能力便得不到正常的发展,儿童会因此成长为冷漠、自私、不人道的人。

同情心在儿童早期就出现萌芽,据调查,1~2岁的儿童已能对周围人的情绪做出直接反应,如看到别人哭时,有的孩子出现关注的神情,有的孩子则像受到传染似的也跟着哭起来。

随着儿童心理的不断发展,3~5岁的孩子逐渐意识到别人与自己是不同的,并开始注意按照别人的需要,对自己的同情行为加以调整。比如一个5岁左右的孩子在小妹妹哭闹的时候,会拿玩具来哄妹妹高兴,当听妈妈说她很累时,则会拿来画报给妈妈看。这个阶段的儿童开始学习通过别人的眼睛来看世界,不再那么以自我为中心了。

6~7岁的儿童不仅能对他人的情绪、情感有更多的觉察和体验,而且会出现大量的助人行为。有人曾对3~7岁的儿童进行观察后发现:当看到一个同伴在操场上大哭时,只有7%的儿童毫无反应,一半儿童呈现同情的面部表情,17%的儿童直接去安慰大哭者,10%的儿童会去寻找成人帮助。

知道了儿童同情心的大概发展阶段之后,就该探讨一下如何培养孩子同情心的问题了。

首先,要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就必须让孩子具有丰富的情感。同情心是诸多情感的一种。情绪稳定,情感丰富的人,自然能够深深感受到他人的喜悦和痛苦;而情绪易变,情感贫乏的人,一般很难感受他人的心情,也产生不了对他人的同情心。同情心的产生基于两个条件:一是对各种事物的经验,二是丰富的想像。大人看见一个肢体残疾的小孩时会对他产生一种怜悯的心情,这完全是从自己设身处地的想像中产生出来的。孩子们则可以在接触各种环境事物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想像力。比如:让孩子参加饲养小动物和栽培花草植物的活动。通过饲养、栽培活动,使孩子感受到生命的活力,对具有生命的动植物赋予同情的爱心。比如,孩子们看到初生动物毛茸茸的,挺可爱,自然就会很喜欢,要给它喂食;看到植物嫩芽从土壤中露头,就会兴奋异常。当动植物不幸死去或枯萎时,孩子会在遗憾和悲伤的情绪中懂得生命的重要。

另外,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同情心的产生还在于移情作用。比如,看到小朋友摔倒了,腿流出血来,小朋友疼得直哭。这时大人可以先引起孩子的注意“你看那位小朋友跌破了腿,多痛呀!”然后问孩子:“要不要帮帮他?”“要!”“怎样帮他呢?”孩子体验到小朋友的情感,产生同情心理,很可能去安慰他并跑回家去,拿出“创可贴”给小朋友贴上。在其他的场合,父母也应鼓励孩子拿出自己心爱的东西与别的小朋友分享,孩子很容易感受到与人分享东西的快乐。

另一办法是让孩子做一定的家务劳动。有的家长过分宠爱孩子,会使孩子错误地认为父母为自己服务是理所当然的,有了这种想法,孩子就很难产生同情心。让孩子做适当的家务,能够让孩子感受到为别人服务的喜悦,既培养了孩子的责任感,又能使孩子理解父母的辛苦,产生同情心理。

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并自觉地转变为助人行动,最终要取决于父母的榜样作用。有这样一件事,一个孩子替妈妈买食油,回来的路上不小心打碎了油瓶,孩子不安地等着母亲的惩罚。然而,妈妈首先想到的不是没油吃怎么办,而是碎玻璃片扎着行人的脚没有。于是妈妈领着他把路上的玻璃片全部打扫干净。妈妈的品德在孩子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标签:;  ;  ;  

同情来自想象和同情_亲子成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