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墨圣祥写意汉字--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书法教育的思考与尝试_书法论文

古墨生香,写意语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书法教育的思考与尝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写意论文,书法论文,语文论文,初中语文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书法,是世间少有的文字艺术形式,是中国汉字特有的传统艺术,更是我国五千年传承下来的文化瑰宝。书法可以“若飞若动”,在点线勾画间灵动欲飞;书法可以“若愁若喜”,在字里行间游弋出悲欢离合;书法可以“若卧若起”,在点横竖撇中领悟真知;书法更可“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矛”。一幅幅作品,在淡淡书香中千般变化,在浓浓古墨下写意人生。

      近两年,南京市语文中考试卷都涉及了书法知识。2012年在综合性学习中考查了书法知识的积累,2013年在阅读中考查了书法的鉴赏。由此可以看出南京语文教学对书法教育的重视。但囿于各种原因,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书法教育,似乎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景”,着实让人无处入手。我们先来看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第四学段书写的要求:

      第四学段(7—9年级)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会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我们再来看看2013年出台的《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其中关于书法教育的目标与内容是这样表述的:

      1.学习和掌握硬笔、毛笔书写汉字的基本技法,提高书写能力,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2.感受汉字和书法的魅力,陶冶性情,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品位。

      3.激发热爱汉字、学习书法的热情,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与爱国情感。

      不难看出,其中有两个具体要求:一是汉字的书写;二是书法的审美鉴赏。单看这两点,离语文教师似乎有些遥远。但书法作为书写艺术,离不开两个决定性的因素:其一,书法是以汉字为载体的;其二,书法作品承载书家主体情意。这两个本源因素在传统的写字课上几乎无一讲解,这就需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技进乎道”了。

      一、引导学生喜爱汉字

      唐宋的书法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是非常成功的,它们都使用了两种教材:《说文》《尔雅》。《说文》是我国东汉时期许慎编著的汉语字典。该书以分析小篆个体字符的字源结构为基础,探索汉字的构形原理与规律,揭示汉字构形所具有的系统性。《尔雅》不仅是文字学类的书籍,也是训诂学的重要书籍。可以看出,文字学教育是书法教育的主要内容。如何很好地贯彻、落实新课标和纲要中关于书法教育的要求,我们在文字学教学中进行了下面两种尝试。

      1.探象形释文字

      唐宋两代书学中开设《说文》《尔雅》课程,都是从“六书”入手来识文断字的。在语文教学中,较好的方法是从字体象形中探究汉字的部首,再归纳出一类与此相关的汉字,让学生对文字产生浓厚的兴趣。

      

      如上图“示”,甲骨文中的形体,既像上古时代的供桌,又像以木表或石头柱为祖先神灵牌位之形,后引申为祭祀的对象,古文字中,与祭祀有关的文字很多,如祈、祷、福、神、社、祝……都有一个“示”旁为义符,也引申“鬼”之意,成语“鬼鬼祟祟”,鬼、祟有同义。如弄懂这一点,过年“压岁(祟)钱”为“辟邪驱鬼,保佑平安”之意,就不难理解了,在书写中“衣”旁和“示”旁也不会混淆了。

      像这样的象形部首构成的汉字还有很多,如部首“亻”“宀”“阝”等。在文字学教学中,我们探究部首的象形,再去归纳一类汉字,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2.释文字识文言

      汉语的特点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不论是学书法还是学语文,了解字义、词义是必做之事。教师可以分析具有代表性的甲骨文,讲解甲骨文字义到文言词义的转变,让学生去体会古代汉语的精妙。我在初三年级教学《陈涉世家》(人教版)时,讲解了汉字“卒”的演变过程。

      

      “卒”是一个会意字,甲骨文中“卒”的外部是一个“衣”字,金文中的“卒”,乃在衣襟上添加一斜竖,用指示符号表示受到的伤口。上古时代,士兵会经常受到这种伤害,当时,医疗手段简陋,受伤意味着死亡。“卒”就有“士兵”和“死”之意,如《陈涉世家》中“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中“卒”为“士兵”;而不死的士兵还要经历战争,最终都会死亡的,又有“最后终于”之意,如《伤仲永》中“卒之为众人”,《送东阳马生序》中“卒获有所闻”。在文字学与训诂学研究中,有人说:“卒”,小兵最后终于死了。这非常有意思。像这样的文字举不胜举。

      今天的文字笔画简化,结构美化,基本看不出文字本身的意义了,如果我们能从字词教学的本身出发,让学生喜欢上汉字,学生也就乐于练习书法了。在文字学教学中可以尝试做好以下三件事。

      (1)让学生看看文字书。建议:阅读《汉字字源》《汉字魅力》《说文解字》《认得几个字》等书籍。

      (2)让学生临摹点篆书。建议:写简单的篆书。(篆书笔画匀称,极易临摹,能了解汉字的构字原理和字源问题。)

      (3)让学生感受文字美。建议:每学期开设两三次汉字课。(可从汉字的音美、形美、意美等角度让学生感受文字美。)

      二、指导学生鉴赏作品

      书法艺术自汉魏以来,名家辈出,书体林立,流派纷呈。每位书法家都以其蕴藉和谐的文化内涵、抑扬顿挫的流动线条、灿烂夺目的艺术表象、气象万千的笔墨力度,给人们带来无穷无尽的艺术享受。如果我们从传统的角度鉴赏用笔之美、结字之美、章法之美等,这是难以操作的;如果从时间的角度鉴赏先秦书法、秦汉书法、魏晋书法、南北朝书法等,这是非常枯燥且无效的。课标和纲要中要求的书法鉴赏自然成了一个高难度的课题,但我们不能知难而退,难而无为。

      1.让学生了解书法审美的标准

      近期,“汉字英雄”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热播,让汉字危机再次引起公众热议。在生活中,不少学生书法的审美能力出现严重弱化。提笔忘字、以丑为美不仅是对中国书法的背离,也是中国文化的悲哀。

      什么是美的?告知学生几种审美标准或许能避免尴尬的审丑。

      郭绍虞曾经提出六个标准:①形体;②魄力;③意态;④流派;⑤才学;⑥气象。

      陕西的茹桂也提出四个审美标准:①理通;②力道;③形美;④韵胜。

      总之,鉴赏最重要的是笔力和体势。难怪鲁迅说:“书法不是诗,却有诗的韵味;不是画,却有画的美感;不是舞,却有舞的节奏;不是歌,却有歌的旋律。”

      2.将汉文学欣赏与书法鉴赏结合起来

      从表达形式来看,汉文学是汉字的组合和运用;从内在诉求来看,汉文学和汉字是文化的结晶;从历史现象来看,汉文学和书法往往集中展现在一个人身上,也就是说,文学家往往是书法家,书法家一般都具备较高的汉文学修养。

      北宋大文豪苏轼,博学多才,文学、书法成就也都很高。教师在讲授《江城子》《记承天寺夜游》等文学作品时,可展示苏轼的书法作品,也可展示他的其他书法作品,如以“天下第三行书”的《寒食帖》为切入口,让学生了解其诗、词的沉郁与豪放,苏轼的浪漫与现实的双重品格……

      我们都说鲁迅是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但很少关注鲁迅先生在书法修养上的积累和成就。郭沫若这样评价鲁迅:亦无心作书家,所造手迹,自成风格。融篆隶于一炉,质朴、洒脱有法度。鲁迅的书法,高古而厚朴,冷冽而脱俗,卓然独立而平易近人,一如先生之为人。教师在讲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回忆鲁迅先生》一文时,是不是可以把鲁迅的人品与他的书品结合起来?在讲解鲁迅其他文学作品时,是不是可以结合与此相关的书法作品呢?

      再如在教学诗词或短小的文章时,可以将书法家或自己书写的作品挂到班级教室。有一位老师讲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时,挂起了他参加书法展览的一幅楷书作品,边读边教,效果极好。古代书家一向就有“书者,抒也”的说法,老师写一幅字,以表心迹,这不也是鉴赏吗?

      书法同其他文化艺术审美要求一样,以“中和之美”为上。处处讲究和谐,崇尚平和。从每个字来讲,要端庄、稳重、饱满、秀丽。从一幅字来讲,要有明暗、浓淡,既不能黑压压一团,又不能稀稀朗朗一片。行间距离要注意揖让,既要有飞白,也要有补白。笔墨的运用要讲究浓淡,既要有润含春雨的浓墨,也要有干裂秋风的枯笔。总之,要做到急徐有节,轻重有序,取让有致;浓淡相间,枯润相成,刚柔并济。在书体中,最能体现“中和之美”的当属隶书、楷书。隶、楷皆以对称、安稳、匀称为美,笔态中和。在教学《论语》《大道之行也》《〈孟子〉两章》时,可将与此有关的隶书、楷书作品带入课堂,作品可以是本课内容,也可以只是隶书、楷书的作品,既讲解了文章的内容,又鉴赏了书法作品,恰当处理,必能相得益彰。

      三、帮助学生掌握技巧

      无论是文字学知识还是书法的鉴赏,都只是一种文化与审美的教育。但要想真正掌握这门古老的艺术,一定要鼓励和要求学生多练习、多临摹。基于新课标和纲要对初中生学习书法的要求,教师应引导学生研习行书和楷书,可以运用演示法和练习法。

      1.演示法

      最基本的书写技能是领悟每个笔画的起笔、行笔和收笔。教师最好亲自演示如何用笔,如何布局字的结构。演示的形式既可以在黑板上示范,也可以铺案挥毫。当然,也可以下载一些名家的视频,或者制作幻灯片来演示讲解。

      2.练习法

      唐代的书学对于书法技能究竟练习什么字帖,没有明确规定,只规定每天写字一篇,可以看出练习对于提高书写技能的作用;宋代对于书法技能有了明确的规定,就字体而言,必须学会篆、楷和草书三种字体,规定了必须以二王、欧、颜、柳等书家为楷书的取法对象。但对于抢时间、争效率的初中生来说,学谁的字体,如何有效地练习自然成了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在教学中,我尝试过三个“一”。

      1.一字师

      学笔画。先练“永”,因为“永”包含了汉字八类基本笔画:点、横、竖、撇、捺、折、钩、挑。

      学笔顺。先练“鼎”,因为“鼎”笔顺复杂,书法界有“状元难写鼎”之说。

      学结构。剪双喜字,只有结构比例合理、适当,才能显出这个字的美。

      2.一本帖

      在书法界有这样一种共识:楷书初学者,先学欧体。因为欧体熔铸了汉隶和晋代楷书的特点,参合了六朝碑书,书风严谨工整、平正峭劲。我在执教初一时,让学生买了一本田英章(当今欧楷第一人,字体清秀美观,适合临摹)的硬笔楷书字帖,研习楷书的笔画与框架,而后,我把课文后“读一读、写一写”的字词进行归类,用电脑编辑成字帖,再让学生铺上描红纸去临摹。这种方法既练了字又学习了字词。看来,语文教师没有太多的书法基础,并无大碍,但一定得有指导学生练字的方法和研习书法的决心。

      3.一行句

      练习后一定要考查学生的书写水平。

      (1)选用诗句或名言作为字帖内容,删除其中某些字,让学生用同种字体补全。

      (2)精选字帖中的汉字,组成一句古诗或名言,让学生临帖、背帖、入帖,甚至是出帖。

      在具体的书法技能教学中,以上方法只是管中窥豹,还需要我们教师多思考,多研习。

      书法教育,其实很多学校都面临着同样的难题:大部分教师自己不会或不精通书法艺术,这使教师教课的成效下降;几乎没有专门开设书法课,这使学生缺乏锻炼和学习的机会;学校不重视书法的学习,这使书法教学缺乏应有的基础设施。为此,我们语文教师应自身研习,提高书法修养;科学安排课时,给足书法教学时间;扭转认识,重视书法教学。学校和教师都应为提高初中生语文素养做出实际的努力。如果我们都能站在汉文字传承的高度敬重古老的汉字,教一点文字学知识,引导学生做一点书法鉴赏,指导学生习得一点书法技能,我想我们今天面临的师资、课时等问题都将化而解之。

      书法,作为汉字的独创表现艺术,发展了几千年,延续了几千年。它是无言的诗,写出春秋更迭;它是无行的舞,舞出岁岁年年;它是无图的画,绘出五彩生活;它是无声的乐,唱出悲欢离合;它更是一种本领,一种素养,让学生在笔墨纸砚中体会古墨生香,在字里行间领略写意语文。

标签:;  ;  ;  ;  ;  ;  ;  ;  ;  ;  ;  

古代墨圣祥写意汉字--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书法教育的思考与尝试_书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