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复发性分泌性中耳炎腺样体切除治疗效果观察论文_李翔宇1,孙海燕2,梁振1,胡艳红1, 王东海

儿童复发性分泌性中耳炎腺样体切除治疗效果观察论文_李翔宇1,孙海燕2,梁振1,胡艳红1, 王东海

李翔宇1 孙海燕2 梁振1 胡艳红1 王东海1

(1唐山市协和医院耳鼻喉头颈外科063000

2唐山职业技术学院耳鼻喉教研室063000)

作者简介:李翔宇,男,副主任医师,从事耳鼻喉疾病诊疗工作

【摘要】 目的:观察腺样体切除术对儿童鼓膜置管脱出后复发病例治疗效果。方法:对确诊为分泌性中耳炎患儿经过鼓膜切开置管治疗自行脱管后复发的30例年龄3~9 岁(46耳),不分性别随机分为甲乙两组。甲组予以再次单纯鼓膜切开置管术,乙组行鼓膜切开置管术的同时行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术后均采用药物治疗。 结果:随访12个月,甲组10例(15耳)治愈,好转2例(4耳),无效3例(6耳)。乙组治愈14例(20耳),好转1例(1耳),无无效病例。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腺样体切除术结合鼓膜切开置管术能提高幼儿分泌性中耳炎复发疗效。

【关键词】 儿童;腺样体肥大;分泌性中耳炎

中图分类号:R764.9文献标识码:A

分泌性中耳炎(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 OEM)以中耳腔黏膜炎症与积液为特征,是儿童常见病,发病率高达14%-63%,临床表现为听力下降,部分年龄较大患儿会主诉耳闷胀感、耳鸣以及间断耳痛感。但对于难以准确主诉者,易于分泌性中耳炎长期存在,导致听力下降,影响学习成绩,甚至影响言语发育,严重影响患儿生活质量。鼓膜切开置管术是常用的手术方法,但文献报道单纯鼓膜切开置管自行脱管后20-50%病例会再次复发分泌性中耳炎。为了进一步观察腺样体切除对幼儿复发性分泌性中耳炎治疗效果,本文对2008年4月-2013年12月年间在我院耳鼻喉科治疗的30例(46耳)单纯鼓膜置管后复发的幼儿分泌性中耳炎病例治疗效果予以回顾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组30例(46耳)3-9岁(平均5.5岁)患儿中,男18例(27耳),女12例(19耳),病程4-24个月,距离单纯鼓膜切开置管自行脱管后6-8月。单耳患病10例,双耳患病20例。听力检测结果显示30例均表现为听力下降,平均听阈大于40 dBHL(0.5k,1k,2k,4kHz)。其中18例腺样体Ⅱ度大,4例腺样体Ⅲ度大(判断标准:治疗前后摄X线鼻咽侧位片,测量腺样体最突起处与软腭之间的距离,>6 mm为一度,4~6 mm之间为二度,0~3 mm之间为三度)。均不伴有慢性鼻窦炎与扁桃体肥大。鼓气耳镜检查:鼓膜呈淡红色充血内陷,浑浊无光泽,光锥显著缩短变形或消失,部分有液平面和气泡,鼓膜活动减弱;鼓室图检查均为B型曲线(46耳);未能配合纯音测听者8例行气导与骨导刺激听性脑干反应提示传导性听力损失,平均气骨导反应阈值差30 dBnHL;其余22例纯音测听示传导性听力损失,气骨导差35dBHL。全部患儿经药物治疗并观察3个月无效。30例(46耳)随机分为甲乙两组,A组15例(25耳),伴有腺样体Ⅱ度大10例,腺样体Ⅲ度大1例;B组15例(21耳),伴有腺样体Ⅱ度大8例,腺样体Ⅲ度大1例。

1.2治疗方法

在全身麻醉显效后,常规消毒外耳道,在耳科显微镜下切开鼓膜前下方,吸除鼓室积液鼓室腔地塞米松与糜蛋白酶混合液冲洗后置入“T”型鼓膜通气管。甲组仅行鼓膜切开置管术。乙组行鼓膜置管后,同时对15例全部行鼻内镜直视下经口腔切除腺样体。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术后常规鼓室腔(塞米松与糜蛋白酶的混合液)冲洗一周,抗生素治疗预防感染。鼓膜通气管待自行脱出或纯音测听提示无传导性听力损失并无自觉症状3个月后取出。

1.3疗效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听力恢复,拔除鼓膜通气管或自行脱出后3月内鼓膜形态恢复正常,鼓室图A型,纯音听力检测气骨导差消失。好转:听力改善或明显提高,拔除鼓膜通气管或自行脱落1个月后,鼓膜形态未完全恢复,鼓室图A型或C型(鼓室图宽度<150 dapa),气骨导差<15dB。无效:听力提高不明显,鼓膜通气管自行脱出,纯音听力气骨导差明显,鼓室图B型或C型。

2结果

A组15例中,单纯鼓膜切开置管术后随访12个月,治愈10例(15耳,8例腺样体Ⅱ度大),好转2例4耳(1例腺样体Ⅱ度大),3例(6耳,1例腺样体Ⅲ度大)无效。置管保留6-12个月,6个月内脱管6例(11耳),6-12月间取管9例(14耳)。 10例治愈病例气骨导差消失,听力恢复,鼓室图A型。3例无效病例及2例好转病例均自行脱管,观察3个月后鼓膜穿孔愈合但气骨导差大于25dB,鼓室图B型或C型。

B组15例(21耳),全部予以鼓膜切开置管术,同时行鼻内镜下切除腺样体,术后随访12个月,治愈11例(20耳,7例腺样体Ⅱ度大,3例腺样体Ⅲ度大),好转1例2耳(腺样体Ⅱ度大),无无效病例。15例全部气骨导差消失,听力恢复,鼓室图A型。置管保留6-12个月,6个月内脱管15例(21耳)全部自行脱管。

观察期间,两组均未发生慢性鼻窦炎、超过1周的上呼吸道感染、变应性鼻炎,均未发生急性中耳炎。

3讨论

分泌性中耳炎以鼓室积液和听力下降为特征的非化脓性中耳炎性疾病[1],是一种自限性疾病,有一定的自愈率,能否自愈取决于病因及积液时间的长短。咽鼓管通气功能障碍是最常见未能自愈原因。鼓膜置管术直接平衡鼓室腔内外气压是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手术治疗的首选方法,同时较长期的鼓膜切开置管还可以减少鼓室腔黏膜杯状细胞和腺体的增生,防止过多的液体产生,且可间接促使鼓室黏膜纤毛运动的恢复,促进咽鼓管功能的改善[2。

腺样体又名增殖腺,位于鼻咽腔顶后壁,因反复炎症刺激而发生病理性增生肥大,并引起相应症状者称为腺样体肥大,是儿童常见病也是分泌性中耳炎未能自愈常见原因之一[3]。基于去除鼻咽部对咽鼓管咽口的机械性阻塞及慢性感染灶从而改善咽鼓管功能的认识,黄选兆等[4]提出在临床上腺样体切除术应成为治疗8岁以下分泌性中耳炎的常规手术。但腺样体切除对于3岁以上先前没有进行鼓膜置管的患儿,其风险大于受益。不建议第一次手术时就行腺样体切除术,除非有切除指征。对于分泌性中耳炎患儿伴有腺样体Ⅱ度大时,是否有需要同时切除腺样体尚需进一步综合考虑。

对于复发性分泌性中耳炎建议再次手术鼓膜切开置管时,无论腺体体积大小,均予以置管的同时行切除,以提高治愈率。本研究中也发现93%复发性中耳炎患儿(14例,20耳)再次置管同时切除腺样体而得到治愈。然而单纯再次置管病例中仅67%(10例,15耳)治愈。另外一项对213例曾行鼓膜切开置管及腺样体切除的复发性分泌性中耳炎研究结果也提示,再次同时行2中手术依然可以缩短治疗时间。 因此,腺样体切除术对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疾病转归有积极影响。

然而,本研究样本量小且未行统计学分析,需要后续收集大样本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小儿学组,儿童中耳炎诊断和治疗指南(草案),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8;(43)12: 884-885.

[2]张亚梅,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诊断和治疗,中耳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8;12:962-965。

[3]黄选兆,汪吉宝,实用耳鼻咽喉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349

论文作者:李翔宇1,孙海燕2,梁振1,胡艳红1, 王东海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5年5月第5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16

标签:;  ;  ;  ;  ;  ;  ;  ;  

儿童复发性分泌性中耳炎腺样体切除治疗效果观察论文_李翔宇1,孙海燕2,梁振1,胡艳红1, 王东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