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南部县第三小学 南部 637300)
朱熹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课堂上适时适度,且富有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因此,用提问来指导学生学习课文,这是当前语文教学比较流行的一种方法。为此,作为语文老师,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具有个人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以达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最佳的教学效果。那么,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呢?
一、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孔子曰:“循循然,善诱人。”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围绕本堂课的知识点精心设计问题,通盘考虑问题的主次和先后,做到循序渐进,层层深入,从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我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精心设计了四个台阶式问题:本课里的亲人指的是谁?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位朝鲜亲人?他们分别为志愿军作了哪些事?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这四个问题层层递进,步步紧逼,不但促使学生快速思维,而且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问题意识。
二、做到新颖别致,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在教学中,课堂提问要“新颖别致”,就是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新意,出乎学生的意料,能激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例如,我在教学《凡卡》一课时,我先告诉学生,这篇课文是凡卡写给爷爷的一封信,然后,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们能从这篇课文里找到哪些段是凡卡给爷爷写信的内容吗?这个问题是学生意想不到的。于是他们怀着极大的兴趣去阅读课文。通过认真的阅读,学生一方面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另一方面培养了自己逆向思维的能力。
三、找准问题切入点,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在小学语文课文中,总起句、中心句、过渡句、设问句、反文句等具有提示课文中心或阅读要求的作用。我常常会从这些句子入手设计问题,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伟大的友谊》第四自然段“在生活上,恩格斯热忱地帮助马克思,更重要的是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他们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亲密地合作”。这是课文中的一个过渡段,前一部分概括了课文前三个自然段“在生活上恩格斯热忱地帮助马克思”,后一部分是对下文的提示“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他们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亲密地合作”。教学本课可以从这段话入手提问:在生活上恩格斯是怎样热忱地帮助马克思的?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他们是怎样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亲密地合作的?学生如果弄清楚了这两个问题,教学目标就基本上达到了。教学中找准了问题的切入点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时要注意内容的新颖别致,使学生听后产生浓厚的兴趣,继而积极思考,激起探究的欲望。对于那些学生熟知的内容,要注意变换角度,使学生听后有新鲜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例如,在教学《狐假虎威》一课时,我是这样提问的:你们见过老虎吗?它的脾气怎么样?“假如一只狐狸和一只老虎在一起,谁怕谁?谁吃掉谁呢?”不用问,当然狐狸怕老虎,老虎吃掉狐狸。“但是老师今天要讲的故事却是老虎听从狐狸的话,他非但不敢吃狐狸,反而觉得狐狸威风凛凛。你们说怪不怪?想知道是为什么吗?请打开课本《狐假虎威》。此时,教师的提问激起了学生思维内部的矛盾,顿时,学生学习的兴趣立即被激发出来。
五、提问要有启发性,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关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认为,人的认知结构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即“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因此,有经验的老师在教学中善于寻找学生“已知区”和“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在知识的“增长点”上布置悬念,在学生可能形成的思想、观念等原始生长点处设置问题,在不知不觉中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然后逐渐提高问题的难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基本要求,是开启学生心智的重要手段。问题的难易要适宜。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缺乏难度,过于浅白,没有思考的余地,索然无味,既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比如在教学《三个小伙伴》一课时,我问:“三个小伙伴栽树的时候遇到哪些困难?”“他们是怎么解决困难的?”就比“三个小伙伴一起干什么?”“他们栽树的时候有没有工具呢?”这样的问题富有启发性。实践证明,凡是切合实际、引人深思的教学提问,有助于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掀起其感情波澜;有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有助于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六、在无疑处设疑,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朱熹说过:“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皆无疑,至此方为长进。”这句话很有道理。“须教有疑”,就是通过巧妙的激疑提问,使学生心中产生颖窦,引起积极的思考。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语文教师如果善于挖掘课文中可质疑的材料,于无疑处生疑,引导学生在正确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多问几个为什么,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锐性很有帮助。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鼓励学生以中心问题为重点,进行探究。例如,在教学《穷人》一文时,体会西蒙临死前对孩子的那份母爱,那份撕心裂肺的牵挂时,我抓住这句话“她头往后仰着,冰冷发青的脸上显出死的宁静,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从稻草铺上垂下来。……”中的“抓”字,这个字稍一疏忽,便会在我们的眼皮底下溜过。但我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问题1:其实这一段文字还有一个字最能体会出这位母亲当时的心情,谁能把它找出来?(生:抓);问题2:这位母亲在临死的时候是想抓住什么呢?(生:她想抓住自己的命、为孩子而活的信念、想抓住时间……)问题3:这位母亲是想抓住时间,想对世人说啊!他想说什么呢?(生:我的孩子还小,谁来救救我的孩子啊!)师小结:是啊!母亲最放心不下的,最牵挂的是两个孩子, ,这是一份多么伟大的母爱啊。这样,通过在无疑之处设疑,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西蒙临死前那种心境,体会到这个抓字不仅写出这位母亲撕心裂肺的牵挂,更体现了一份伟大的母爱,对文章主题有了更深的认识,从而培养了学生问题意识
总之,课堂提问的确是一门艺术,如何把开启智慧大门的金钥匙交给学生,“问”中长见识,“问”中出成果,以“问”助“教”,启迪学生的思维,把他们引入文学的殿堂,“问”出一个崭新的天地来,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论文作者:杨蓉
论文发表刊物:写算(新课程论坛)》2016年第1期(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7
标签:学生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意识论文; 课文论文; 恩格斯论文; 思维论文; 狐狸论文; 写算(新课程论坛)》2016年第1期(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