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历史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论文,价值论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528(2002)11-0044-04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发展的科学。这种发展首先从历史发展中得到表现。马克思创 立劳动价值论,并把它运用于《资本论》的理论分析之中,在理论的逻辑体系推进中发 展了劳动价值论;列宁根据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的现实,发展了马克思的 劳动价值论,把生产价格理论进一步扩展到垄断价格理论;斯大林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 的最初探索中,对价值规律和商品经济的探讨,虽然有一些失误,但却在社会主义建设 的早期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对我们正确理解劳动价值论有很重要的启示 意义。本文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历史发展的论述,构成理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发展特质 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劳动价值论在《资本论》逻辑体系推进中的发展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历史发展,最初是表现在《资本论》理论体系构建中由抽象到具 体的逻辑推进中。当马克思在对资产阶级古典学派劳动价值论的批判地继承和发展的基 础上形成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以后,他并没有停留在对劳动价值论的科学的抽象分析上 ,而是在他的宏伟巨著《资本论》的理论体系构建中,将劳动价值论的抽象分析与资本 主义经济现实结合起来,分析了从价值通往生产价格的一切环节。这一从抽象上升到具 体的分析,使劳动价值论在“思维的具体”中得到了发展。
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对价值、价值本质、价值量的规定、价值形式、货币 形式等的分析,是从纷繁复杂的资本主义经济现实中抽象概括出来的,这种分析只是“ 生产方面社会关系的理论表现,即其抽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143页)。 劳动价值论的抽象分析撇开了现实中的各种具体规定性,撇开了市场和竞争的条件。如 果研究只是停留在这一步,是无法真正说明复杂的资本主义经济本质及其丰富的规定性 的,也是无法展示资本主义经济的具体特征及其真实面貌的,因此,必须把抽象的分析 放在多方面的联系中进行考察,放在现实的经济因素中进行考察。马克思在搞清楚价值 问题、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问题、资本主义的积累趋势问题以后,把资本主义市场和竞 争引进了劳动价值论的分析之中,从而使劳动价值论在接近现实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马克思认为,随着简单商品经济发展到资本主义经济,价值内容也得到了发展,价值 必然转化为生产价格。在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影响商品的价值决定情况下,在资本 主义自由竞争的市场上,等量资本都要竞相获得大致相等的利润。因此,在部门之间开 展竞争的基础上,通过社会资本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自由转移,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商品在市场上按照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来出售,从现象形 态上看,生产价格与价值相矛盾,但在实际上它是以价值为前提的,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从个别部门看,价值和生产价格、剩余价值和平均利润在量上不一致,但从全社会范 围看总量却是一致的。生产价格作为价值的一个转化形式发展起来,意味着商品在市场 上出售的价格不再围绕价值变动,而是围绕生产价格发生变动,这不仅没有否定价值规 律,相反却是对价值规律的一种实际运用,这正是因为: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生产价格的变动基础是价值。马克思一再强调:“生产价格的变化显然总是要由商品的 实际的价值变动来说明,也就是说,要由生产商品所必需的劳动时间的总和的变动来说 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186页)生产价格与价值存在的“这个内在联 系在这里还是第一次被揭示出来;……以前的经济学,或者硬是抽掉剩余价值和利润之 间、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之间的差别,以便能够保持作为基础的价值规定,或者在放弃 这个价值规定的同时,也放弃了对待问题的科学态度的全部基础,……那些陷在竞争中 ,无论如何不能透过竞争的现象来看问题的实际资本家,必然也不能透过现象来认识这 个过程的内在本质和内在结构”(同上,第189页)。
把劳动价值论放在资本主义现实的经济因素中来研究,生产价格作为价值的一个转化 形式发展起来,这不仅仅是最抽象、最本质的理论在思维行程中的一种展开和延伸,它 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马克思曾在《资本论》第三卷第十章中对此作过专门的论述。马 克思认为,价值与生产价格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就是历史发展阶段程度的关系。在历史 上,商品按价值交换先于商品按生产价格交换,商品按价值交换所要求的发展程度比按 生产价格交换所要求的发展程度低得多,按生产价格交换所要求的发展阶段是资本主义 达到一定的高度。原因就在于:商品按价值交换所要求的条件只是三个方面:第一,商 品交换不是偶然的暂时的现象;第二,商品生产者双方生产的商品量大体与需求量相一 致;第三,没有垄断,能够进行自由贸易。但是,商品按生产价格进行交换所要求的条 件包含了许多的规定和关系。例如,在要求资本自由流动的条件中包含着三个方面的规 定:第一,社会内部已经有了完全的商业自由;第二,信用制度有了很大的发展;第三 ,所有生产部门都已被资本家所控制。在要求劳动力自由流动的条件中包含着五个方面 的规定:第一,废除了一切妨碍工人从一个生产部门向另一个生产部门转移的法律;第 二,工人对自己劳动什么无所谓;第三,一切生产部门的劳动都已最大限度地化为简单 劳动;第四,工人抛弃了一切职业的偏见;第五,特别是工人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支 配。因此,商品按价值交换适合生产发展较低的阶段,即适用于原始共同体之间的交换 ,也适用于后来以奴隶制和农奴制为基础的状态,适用于手工业行会组织,适用于生产 资料归劳动者所有的状态。显然,历史发展所要求的商品按生产价格进行交换,在不改 变商品价值由劳动创造的本源基础上,更进一步说明了在资本主义市场和竞争的条件下 ,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已表现为生产价格了。
二、劳动价值论在资本主义垄断实践中的发展
劳动价值论问世后,它在经受了围绕这一理论而展开的斗争同时,也得到了马克思主 义经典作家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和经济现实的状况对它的补充和发展。
在经济学说史上,一些西方学者把驳倒劳动价值论作为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惟一任务, 他们意识到如果同意这个定理,那就必然要承认马克思以铁的逻辑所做的差不多全部结 论。因此,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奥地利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庞巴维克打响反对劳动价值论 的第一炮,到20世纪上半期世界范围内资产阶级学者关于劳动价值论的各种论争,都是 要以资产阶级经济学理论取代劳动价值论,但这不仅没能扼杀劳动价值论,反而充分显 现出它的科学性及其发展特质。
在众多的捍卫和论证劳动价值论科学性的马克思主义学者中,最值得一提的学者是拉 法格和希法亭。拉法格以美国的交易所、股份公司等托拉斯垄断组织为典型,用大量数 据分析了垄断资本主义的新特点和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本质。希法亭对 资本主义发展最新阶段中垄断、垄断组织的发展、资本输出、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的关 系等问题“作了一个极有价值的理论分析”(《列宁选集》,第3版,第2卷,第583页) 。他们以其对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阶段发展中的新问题的研究,为列宁发展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作了重要的理论贡献。
列宁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发展是在对帝国主义理论的研究中展开的。在这一研究中 ,列宁首先运用了马克思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一是全面分析的方法,即正确认识事物 的全体须对事物作客观观察,而观察事物则须掌握综合材料进行全面分析,不能以点盖 面、以偏盖全。“马克思的辩证法,作为关于发展的科学方法的最高成就,恰恰不容许 对事物作孤立的即片面的和歪曲的考察。”(同上,第482页)二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即 人的认识是由简单到复杂、现象到本质的不断深化的过程,科学研究不能停留在现象上 ,不能只看现象不看本质。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新阶段,重要的是要看其本质。运用 马克思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列宁考察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揭示了资本主义最高 阶段的经济实质,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作了符合时代变化要求的发展。
列宁认为,20世纪初资本主义的发展反映了垄断资本残酷剥削本国无产阶级和劳动人 民,通过资本输出、垄断世界市场、以殖民地等形式分割世界的手段获取超额利润的新 的历史现象,垄断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最新阶段’的最新成就”(同上,第597页) 。在这一发展过程中,由于价值规律和竞争的作用,资本的积聚和生产的集中进行得很 快,当资本的积聚和生产的集中达到一定的程度,资本主义经济就自然而然地走向了垄 断。一方面,“因为几十个大型企业彼此之间容易达成协议;另一方面,正是企业的规 模巨大造成了竞争的困难,产生了垄断的趋势。这种从竞争到垄断的转变,不说是最新 资本主义经济中最重要的现象,也是最重要的现象之一”(同上,第585页)。列宁分析 了资本主义新的时代条件下垄断的四种主要表现形式:其一,由生产集中生长起来的资 本家的垄断同盟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已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完全的优势, 其中卡特尔已成了全部经济生活的一种基础;其二,垄断地占有资本主义社会最重要的 工业部门,特别是它的基础工业部门,即卡特尔化程度最高的工业部门,如煤炭工业和 钢铁工业所需要的原料产地;其三,为数不多的最大银行实行银行资本与工业资本的“ 人事结合”,支配着全国极大部分货币资本和货币收入,控制着资产阶级社会中一切经 济机构和政治机构,银行成为金融资本的垄断者;其四,金融资本在原有动机的基础上 增加了争夺原料产地、争夺资本输出、争夺“势力范围”,直至争夺一般经济领土的新 动机,这就是垄断地占有殖民地。垄断虽从竞争中产生,但消除不了竞争,而是凌驾于 竞争之上,与之并存,垄断与竞争的交织产生了许多特别尖锐、剧烈的矛盾、摩擦和冲 突,垄断成为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时期的最深厚的经济基础。
透过帝国主义时期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现象,列宁抓住了垄断这一实质,发展了马克思 关于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理论。列宁认为,资本主义的垄断尽管“是从资本主义 生长起来并且处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和竞争的一般环境里,同这种一般环境始终有无 法解决的矛盾”(同上,第660页)。但是,资本主义垄断的存在必然会形成垄断价格, 资本家可以通过垄断价格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资本主义垄断的存在,金融资本在世界范 围的统治,必然使它们占有特别广大、特别富饶或地理位置方便的殖民地,从而可以获 取高额垄断利润。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垄断决不可能完全地、长久地排除世界市场上的 竞争,竞争的结果必然是出现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和新的工艺方法,因而可以降低生产成 本并提高利润。列宁的这一分析基本上说明了在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价格已进一 步转化为垄断价格。垄断价格是凭借经济上的垄断地位在价值或生产价格以上出售商品 的价格,由商品的成本价格加上垄断利润。垄断利润是剩余价值规律在垄断资本主义条 件下发挥作用的表现。因此,垄断价格是以劳动价值论为核心内容的一种展开形式。列 宁对资本主义时代新变化的实质及垄断价格、垄断利润的科学分析,对我们认识马克思 劳动价值论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三、劳动价值论在社会主义早期实践中的发展
列宁的时代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他是在这一过渡中认识和发展劳动价值论的, 因此,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如何认识和发展劳动价值论的问题并未来得及作出探讨。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中最先对这一问题作出探讨的是斯大林,他根据苏联社会主义建 设的早期实践,把劳动价值论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状况结合起来作了一 些极有意义的探索。
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初,苏联经济学界讨论最多的一个理论问题就是社会主义制度 下的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问题。30年代初期,社会主义是自然经济的观点在苏联经济学 界占据统治地位。当时,人们都把列宁时期所实行的新经济政策看作是一种“退却”, 把利用商品货币关系看作是一种临时性的措施。此后,虽然苏联经济学界普遍承认社会 主义社会在相当长的时期还存在商品生产,但同时却否认了价值规律的作用,从而否认 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的指导意义。斯大林在30年代对社会主义商品货 币关系的确认,也只是从流通角度进行的。但是,在50年代初所写的《苏联社会主义经 济问题》一书中,斯大林却正式从理论上确认了社会主义商品货币关系的存在,对马克 思劳动价值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具体运用作了初步探讨,着重阐述了社会主义商品生 产存在的原因、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性质和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等问题。
关于商品经济问题,斯大林认为,在苏联存在全民所有制和合作社集体农庄所有制的 情况下,国家只能支配国营企业的产品,而集体农庄的产品只有集体农庄才能作为自己 的财产来支配,但集体农庄只愿意通过买卖交换自己所需要的产品,其他方式都不行。 “因此,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目前在我国,也像大约30年以前当列宁宣布必须以全力 扩展商品流通时一样,仍是必要的东西。”由于斯大林把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两种基本形 式看作是商品经济存在的惟一原因,因而把全民所有制内部调拨的生产资料排除在商品 的范围之外。斯大林指出:“无论如何不能把我国制度下的生产资料列入商品的范畴” ,它“脱出了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范围,仅仅保持着商品的外壳(计价等等)。”在社会 主义商品生产的性质问题上,斯大林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商品生产是不同于资本主义商 品生产的“特种的商品生产”,是没有资本家参加的商品生产。它所反映的是联合起来 的社会主义劳动者之间的互助互利关系,它注定是要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社会主义 商品生产的活动范围只是个人消费品,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资料不是商品,劳动力也 不是商品。在斯大林看来,商品生产并非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会导向资本主义, 只有在国内存在着资本主义剥削雇佣工人的制度下,商品生产才会引导到资本主义。因 此,“不能把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混为一谈”(《斯大林文选》下,第582、613、5 83页)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商品经济及其性质的论述,为他把马克思劳动 价值论在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具体化,进一步研究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奠定 了理论基础。
关于价值规律的作用问题,斯大林主要从生产和流通领域方面进行了考察。他指出, 在生产领域,价值规律起着影响作用,国家在发展国民经济时,仍然要利用价值规律来 进行经济核算,计算成本,获得盈利。因为“抵偿生产过程中劳动力的耗费所需要的消 费品,在我国是作为商品生产和销售的,而商品是受价值规律作用的。也正是在这里可 以看出价值规律对生产的影响。”在流通领域,价值规律在一定范围内同样保持不同程 度的调节作用,其中“首先是包括商品流通,包括通过买卖的商品交换,包括主要是个 人消费品的商品的交换。”斯大林还从社会实践的角度,指出价值规律“是很好的实践 的学校,它促使我们的经济干部迅速成长,迅速变成现今发展阶段上社会主义生产的真 正领导者。”(同上,第585、586页)
但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由于生产资料的公有化、有计划发展规律的作用和经济计 划、经济政策的制定,斯大林认为价值规律的作用范围是受到限制的。他所说的“限制 ”,主要含义就是:价值规律在商品流通范围内起调节作用,对商品生产只是一种影响 作用。斯大林关于价值规律作用范围受“限制”的提法,反映了他对价值规律在社会主 义生产领域中的作用没有予以充分的承认,从而反映了他在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问题 上存在的失误。尽管如此,斯大林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的具体运 用,无疑已充分说明了劳动价值论具有发展特质。
标签:劳动价值论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商品价值论文; 交换价值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市场垄断论文; 价格垄断论文; 垄断竞争论文; 经济利润论文; 价值规律论文; 经济学论文; 帝国主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