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衰竭患者实施俯卧位通气的护理研究论文_吕熙秀

(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呼吸科 青海 西宁 810000)

【摘要】 目的:探讨分析俯卧位通气护理对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82例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仰卧位通气,干预组实施俯卧位通气,并实施综合护理,观察两组治疗和护理效果。结果:干预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且通气后氧合指数和脉动血气指标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俯卧位通气可显著改善呼吸衰竭患者氧合状况,实施过程中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措施,是俯卧位通气有效实施的关键。

【关键词】 呼吸衰竭;俯卧位通气;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32-0249-02

呼吸衰竭是指因呼吸道病变、肺组织病变等引起肺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导致缺氧或二氧化碳潴留,引起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急促、意识障碍、水肿、口唇和甲床发绀等,严重者可至患者休克。俯卧位通气是指利用人工徒手操作、翻身床、翻身器等方式使患者在俯卧位进行机械通气,以使下垂不扩张区域肺扩张,改善患者氧合,降低病死率[1]。本文探讨分析俯卧位通气护理对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护理提供可靠依据,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3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82例呼吸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58例,女性24例,年龄23~68岁,所有患者均被确诊为呼吸衰竭,其中呼吸窘迫综合征46例,酮症酸中毒合并呼吸衰竭12例,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1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8例,百草枯中毒6例。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年龄、性别、基础病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给予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根据患者身体状况实时调节呼入量,对照组行仰卧位通气治疗,固定好患者头部和四肢,防止出现碰伤等意外情况。干预组行俯卧位通气治疗,根据患者身体承受能力间隔2~4小时更换体位,更换体位需5人同时进行,注意保护好患者头部,另外还需一名护理人员密切观察更换体位时患者的身体状况,更换好体位后在患者肩膀下各方一个枕头,膝盖部放置垫圈,髋骨部位放置小硅胶枕,减少局部压力,保持呼吸畅通性[2]。

1.3 护理方法

俯卧位准备:在通气前,医护人员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说明采取俯卧位的目的、方法、时间、作用和注意事项等,消除患者紧张和恐惧心理,积极配合医护人员,提高其耐受性。停止患者所有肠外营养供给,关闭胃管,认真检查气管插管、外周血管置管和深静脉置管是否固定良好,准备好支撑所用枕头和负压吸引装置,彻底清除鼻腔和气管内分泌物,决定好翻身方向,关闭引流管,将所有的管道置于床的对侧。

管道护理:患者俯卧位时夹闭各引流管,避免引流液逆流而导致感染,待患者翻身后再开放引流管,并检查引流管有无移位、扭曲及脱落等问题,确保引流畅通,防止并发症发生。同时,加强固定气管插管、鼻导管和气管切开口被堵塞或移位,加强固定,防止脱管发生意外,翻身过程中,要注意防止血管内管路及气管插管的脱出,注意检查输液的速度,将留置针固定于四肢,观察静脉留置针的状态,保持输液通畅,保证及时用药[3]。

心电监护:采用多功能监护仪实时监测患者心率、血压、呼吸和血氧饱和度,详细记录患者翻身前脉搏血氧饱和度和生命体征参数,病情不稳定患者最好不进行翻身,变换体位前后整理好心电监护导线,注意心电监护参数的变化,俯卧位后,若患者呼吸循环系统参数变化较大,应立即恢复至初始体位。

保持呼吸道畅通:俯卧位前合理放置确保呼吸机管道支架,能够暂时脱离呼吸机患者可先让其吸入约2分钟100%氧气后暂时脱离呼吸机,防止翻身时气管、导管引起呛咳。受重力作用,患者口鼻腔内有大量分泌物排除,护理人员跟踪监护,保持引流通畅,经常更换气管切开套管口周下垫敷料,并保持干燥,间隔半小时拍背一次,自下而上,由外向内,保证气体正常交换及均匀分布,以利分泌物排出,促进肺泡扩张[4]。

并发症护理:实施俯卧位时密切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和导管插管情况,积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如扭伤,低血压,压疮,眼球或角膜损伤,眼眶周围或结膜水肿及导管脱落等。

2.结果

2.1 临床疗效

两组患者均治疗10天后观察临床治疗效果,两组疗效比较如表1,干预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不同体位通气后各指标变化

两组患者通气后在不同时间点氧合指数和脉动血气变化比较如表2,干预组实施俯卧位通气后氧合指数和脉动血气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

3.结论

呼吸刷街致病原因复杂,具有多样性,发病后患者出现严重的呼吸功能损伤,患者吸入氧气困难或者二氧化碳在体内滞留,阻碍患者通气和换气,严重影响患者正常机能的运行,若不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将威胁患者生命安全。俯卧位通气改变患者正常的体位,帮助患者更换体位,通过对背侧肺通气,保证气体正常交换,可调节患者肺部空气的分布状况,改善呼吸状况和氧合指标,不仅易于操作,而且对设备要求低,减小气道峰压,降低并发症,提高治疗效果,促使患者早日康复[4]。为了提高俯卧位通气的疗效,在通气过程中护理人员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本研究对俯卧位通气患者实施俯卧位准备、管道护理、心电监护、保持呼吸道畅通、并发症护理等干预措施,显著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明显改善氧合指数和脉动血气,因此,护理尤为重要,是提高俯卧位通气疗效的关键,值得临床借鉴推广。

【参考文献】

[1]张英,董宏,王艳,等.对呼吸衰竭患者实施俯卧位通气期间的护理措施探讨[J].求医问药,2013,11(12):271-272.

[2]李万聪.呼吸衰竭病人俯卧位通气的护理效果评价[J].中国卫生产业,2013,7(47):6-7.

[3]马敏.俯卧位通气在呼吸衰竭患者应用中的护理体会[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4):53-54.

[4]许凤.呼吸衰竭患者实施俯卧位通气的护理观察[J].护理与临床,2016,20(4):569-570.

论文作者:吕熙秀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11月第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14

标签:;  ;  ;  ;  ;  ;  ;  ;  

呼吸衰竭患者实施俯卧位通气的护理研究论文_吕熙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