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人居环境建设路径研究论文

乡村人居环境建设路径研究论文

乡村人居环境建设路径研究

文/任君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其中,“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的工作思路。

河南是传统的农业大省,省内丰富多变的地形地貌特征、悠久的农耕文化传统以及繁荣的商贸活动,形成了类型丰富、数量众多的传统村落。其中,农耕型传统村落是河南省传统村落最基本、最广泛的一种类型。河南传统村落所呈现的平面布局、空间形态以及院落形态较为丰富,一方面反映了村庄受地理环境的制约,另一方面反映了社会文化、历史发展以及景观上的差异和地域特点。村落的自然环境风光优美,民居宅舍与自然景观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聚落环境,大部分民居建筑以砖结构、砖石结构为主,木石结构少见。建筑立面受门头、窗框影响,其丰富程度也不同。目前河南乡村建设在人居环境方面仍然面临较多问题。如何提升乡村环境建设质量,增添乡村可持续发展动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乡村色彩、美学、“针灸式”改造、民宿四个方面着手,探讨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路径。

一、乡村色彩风貌

人们通过视觉获取信息的途径主要是通过色彩,相较于形态而言色彩对人们的影响更直接。乡村色彩包含了多种层次的视觉特征,记录了村落形态的演变,是塑造村落形象的一种具体、可操作的物质环境。

(一)自然色彩风貌

村落的自然环境中,植被色彩景观受四季景观格调的变化而变化。农耕文化及功能属性也决定了其植被色彩景观主要以大面积的农田耕地为主,其次是山体,最后是绿植。整体基调色为绿色,其余分别为黄色、黄绿色、中绿色、灰绿色、黛青色等。

(二)建筑色彩风貌

村落的整体色彩在无彩色系、暖色系、冷色系区域均有分布,建筑色彩主要集中于无彩色系,辅色为红色系和黄绿色系,农田和山林色彩集中于暖色系。民居建筑色彩与周边环境融合度较高,建筑屋顶多表现为鱼鳞状,经风化后形成较统一的色彩。建筑正立面及山墙元素丰富。建筑立面因其结构不同,色彩组成具有一定的差异,其色相丰富程度受门、窗框、彩画等颜色所影响。

(三)存在的问题

汾河水库以上流域共划分12个单元,7个结点,根据泰森多边形法得到各雨量站所占权重,将预报结果与实测结果进行对比,相差在允许误差内或最为接近时调试各单元参数。

建筑屋顶防水改造后的材料与色彩,以及各个民居住宅在自家外立面改造中所使用的砖石、油漆、面砖均各不相同,局部甚至出现纯度较高的色彩,使其在周边环境中显得突兀,导致这部分建筑风貌有违村落建筑整体风格。

民宿作为新型建筑,其色彩取灰白颜色,这与江浙地区的很多民居色彩接近,但是,民宿的色彩首先应由本地域色彩色谱提炼而来,其次,建筑使用的材料色彩如素混凝土、局部石材、传统砖瓦等,也可以使民宿具有当地地域特色。

原生环境奠定了村落的基调,根据四季变化规律,村落一般呈现春黄、夏绿、秋红、冬灰的色彩特征趋势,乔木、灌木、草本、藤本种类较多,具备观赏性的植物不多,或只以单株单棵出现,乔木长势浓郁,低灌木及草本较杂乱,建筑群内部植物绿化较少。

(四)改造优化思路

村落整体色彩呈现以黄绿色自然环境为基底,凸显暖灰色系的色彩风貌,这样的色彩风貌是村落色彩基因的表达,展示着当地独特的历史文化。当前色彩的违和具体表现为:一是新型材料的出现导致人工颜色比例不断增大,村落色彩的原生态特性减弱;二是人们审美价值的变化与文化意识的欠缺使得传统建筑逐渐被废弃,常住人口较少,村落空房年久失修,墙体损坏严重,房前屋后及部分农田植被无人经营,景观效果大打折扣。

本研究基于吉尔的精力模型,提出了精力上限使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出现产出欠佳甚至是失败。因而,译员应当提高精力分配的协调能力,使译员在有限精力下完成同传任务。

山川河流、植物、动物以及建成环境、田地、农庄、村镇、桥梁都有其乡村美学特征,历史文化资源是美,建筑风格是美,乡村元素是美,自然生态也是美。

首先,可以将村落与自然环境、农田景观看作一个整体,保护山水要素,保护村落肌理。其次,对村落内部道路、建筑空间尺度、建筑界面、地面铺装及其他形成特色的色彩要素进行还原,修复修补建筑,规整院落风貌,增加乡土树种的配置比例,以形成整齐有序的色彩空间。

但他的眼神并没有在我身上停留,他只是专注地看向窗外,一个人品着茶,用一种落寞却又坚定的神情。这究竟是一个人什么样的人?

从以上两次的实测结果可知,水温梯度测试结果基本一致。兰考豫11井水温整体呈现正增长变化,但在180~200 m的深度区间,存在一个温度变化转折的区间。结合相关的水文地质资料,很可能在这个区间存在一个含水层,含水层中的低温水渗入到了观测井内部,造成温度突降。为了进一步检验该结论,排除地震前兆异常,开展实验二。

二、乡村美学

(一)重构乡村美学

在打造建筑、景观等物质传播载体的同时,注重农村场所精神的重建是很有必要的。只谈保护村落、强调乡村艺术之美,不与时代接轨、不提升村民生活质量的乡村美学是走不远的;只站在旅游规划的角度改变乡村外形,以开发旅游景点为目的设计规划,也是本末倒置的。

按植物学分类法,将村落植物划分为乔木、灌木、水生、草本植物、农作物等,根据植物类型、叶色、花色在四季的显色和特点,对植物汇总后分析提炼出植物色彩图谱。同理,将建筑材质分类,不同材质的色相分析提炼后可形成建筑色彩图谱,图谱对村庄色彩环境建设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人口构成也是乡村建设不能忽视的问题,甚至是应该首先考虑的问题。乡村美与人是密不可分的。如果在建设美丽乡村中村民参与感弱,那么村落就会缺少活力,不论是村民还是游客面对没有生命力的乡村,都会兴味索然,这与美的定义是相矛盾的。因此,可以邀请村里的匠人参与旧屋改造,将传统手艺传承下去,也可以将村里的妇女集合起来,交给她们改造庭院的方法、植物搭配的手法,让她们从改造自家庭院着手继而带动全村美化。

乡村的美体现在平凡的生活和田野景色里。乡村营建应秉持着传统的美学规范。现在很多乡村建设存在千村一面的问题。美学的指导意义在于以长远视角发展乡村,在提高村民生活质量的同时提升人居环境的品质,使乡村具有独立的审美。

美国 《大西洋月刊》数字媒体Quartz:“strike tigers and flies at the same time,” a metaphor for both high-ranking corrupt officials and those at the local levels.[8]

(二)美学视角优化思路

民居作为村落文化的容器,从外形到功能都要对外展示一个村落的文化。因此,在美学的指导下,可对传统建筑进行保护、利用,比如可将部分房屋进行功能置换,形成村落中心;马路边的招呼站也可以做成一个集功能、文化与造型一体的设施景观;年代久远的大树下可以摆放一些板凳供人们纳凉;根据使用等级确定道路材质,使道路系统完善的同时地面景观整洁美丽。

乡村的审美场地无处不在。对自然山水的审美是不分人群的,每个人天生都有亲近自然之意。田园风光也是审美场地,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景观变化无穷。生活场景更是审美场地,庭院门前菜圃、村民聊天、小孩嬉戏、家禽走动都是生动的美。可以说,乡村美学来自于村民的生活实践之上。

(三)乡村人居环境空间规划

一是乡村人居环境空间规划要注重其内在的联系性,将无法适应整体规划的局部障碍以及规划中较为脆弱的位置找出来,并进行改善优化,将与其相关的链接关系进行规划改造,推动乡村人居环境空间规划的合理化。二是在进行乡村人居环境空间规划中要尊重地方特色与文化。由于不同乡村空间结构形式有所不同,因此在规划中要充分尊重当地区域生态环境与人文风俗。基于当地乡村地形地貌以及原有空间组织结构来开展乡村形态改造。三是在乡村人居环境空间规划中要注重开放性,积极与外界事物进行沟通交流,调动乡村居民主动自愿参与的积极性,从而实现乡村人居环境空间规划可持续发展。四是乡村人居环境空间规划中要注重全益性,在规划过程中兼顾各种因素的利益,并非单独强调系统内部某一要素。乡村人居环境中不同要素都是平等的,不论是自然环境还是文化风俗都需要平等对待。

三、“针灸式”改造

广义建筑学中提出了“城市针灸”的理论,就是小尺度渐进式的干涉,激发“穴位”的调节能力。这个理论可以用在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中,范围变成村域,改造方式由小及大、由点及面。每一个村庄都是独一无二的,不适合大刀阔斧地建设改造,应该尊重文化脉络,延续空间肌理,植入活力空间,塑造场所精神。比如中医的经络疏导,可以用于村庄的道路系统,评定各级道路构建的可能性,完善等级,按需求植入新的路网形式,强化道路空间界面,消除死角,将原来的尽端式道路优化为网状或环状交通结构。

区块链共识算法是区块链技术研究的重点,未来主要的发展趋势是:将拜占庭容错算法与区块链技术相结合,在开放的区块链网络中建立动态、封闭的共识委员会,实现安全、高效的混合共识;将区块链技术和可信硬件或其他最新密码技术结合;对区块链共识委员会中成员身份进行高效管理;实现对恶意委员会的检测和恢复;防止拥有大算力或高权益矿工对委员会的控制;共识算法中充分考虑网络的一致性和活性等。

乡村的发展是缓慢的,再生思维要大于新建思维,很多时候触媒的作用能够激活或催化乡村的发展。触媒可能是地域文化、建筑、集会等,因此可以引导乡村及周边地区的改变,使村落在更新中进行良性的微循环。

过滤与滴头抗堵新技术模式是在含沙量不大于3.0 kg/m3且滴灌带为一年用条件下,采用一级过滤模式:即在滴灌首部泵前安装低压旋转网式过滤器,过滤大颗粒泥沙与杂质。通过筛选出的适宜灌水器,将大部分细颗粒泥沙随滴头出水排入到田间。沉积在毛管内的泥沙在灌水结束后,通过毛管尾端的辅助冲洗支管进行定时冲洗,冲洗水量占灌溉水量的1.0%~1.7%。

四、民宿设计思路

很多乡村都引进了民宿,新建或者将老房改造,但是民宿的规模要和村庄对应的项目资源挂钩。民宿必须与当地的人文生态、农林渔牧生产活动产生联系,这些是游客体验当地风情的要素,否则无法称之为民宿。

民宿的设计语言由材料与细节构成,最直观的就是民宿的色彩、外立面以及环境景观。民宿的建筑、室内、景观设计要一体,要从游客体验的角度出发,民宿的主题立意、语言风格、手法技术都要与其他地方不同,如此才能凸显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

民宿的选址很重要,首先是因地制宜,符合村庄气质要求;其次周边道路环境、交通流线、地形条件、空间形态、树木等都是设计的源泉。

入口开阔,便于识别,这是对客人欢迎的姿态;入口隐蔽,强调的是其独特性,有深山寻幽之感,而停车方便与否是入口最关键一环,停车体验需要精心打造。民宿尽量设计独立的接待区域以及公共空间,如果仅仅增加客房数量,就会降低游客的舒适度和体验感。民宿客房除了干净整洁还要考虑窗外景观和保暖隔音。环境景观要不同于周边自然环境,要有休息、停留和观赏的场所,甚至需要儿童活动场地。可事先做一个民俗体验的设计要点分析,从建筑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设计、营销宣传等方面寻找价值点。

乡村人居环境的建设没有固定的模式,考验的是综合能力。每个乡村都有自己的特色,只有找到自身独特的东西,才能打动人心,从某些微小的点开始启动乡村建设,明确定位,找准方向,是逐步实现整个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要途径。

【本文系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决策咨询项目“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河南实现农村美对策研究”(2019JC1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标签:;  ;  ;  ;  ;  

乡村人居环境建设路径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