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体主义还是其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集体主义论文,核心价值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527(2010)05-0018-05
价值观是文化的灵魂。核心价值观是最主要的国家“软实力”,它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对生存环境的压力,回答和解决国家面临的全局性生存发展课题,为国家提供迎接挑战走向胜利的思想理论和对策。①当下中国文化领域中出现的庸俗、低俗、媚俗现象,主要问题就出在价值观上,尤其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混乱认知上。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有人认为是“平等、公平正义”②,有人认为是“和谐、公正、仁爱、共享”③,还有人认为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或者是“人本、和谐、幸福、持续”④,不一而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当代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科学社会主义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非是平等、公平正义或者其他,而是集体主义。厘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消除文化领域中的乱象、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一、原子化的社会与个人主义价值观
个人主义是自由主义及其主张的资本主义制度的核心价值观。在前资本主义社会,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不是“个人”而是共同体,人首先是某个共同体的成员而不是独立的“个人”。“个人除了作为整体中的一个或更多的从属社团的成员之外,并无法律上的存在,他的个人自由主要存在于他的流动性(mobility)之中,即他从一种从属社团移动到另一个从属社团,或者诉诸一个社团反对另一个社团的可能性。”⑤从上述意义上讲,“我们的祖先并没有个人主义一词,……在他们那个时代,实际上并不存在不隶属任何团体而敢自行其是的个人”⑥。个人不独立而从属于某种团体的情况,到资本主义社会产生才得以改变:“在这个自由竞争的社会里,单个的人表现为摆脱了自然联系等等,而在过去的时代,自然联系等等使他成为一定的狭隘人群的附属物。”⑦个人主义价值观,是进行生产的个人摆脱血缘、宗法、部落等自然联系的直接结果。
资本主义私有制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个人主义价值观产生的经济基础。在私有制与商品经济条件下,“利益被升格为人类的纽带——这要利益仍然正好是主体的和纯粹利己的——就必然会造成普遍的分散状态,必然会使人们只管自己,使人类彼此隔绝,变成一堆相互排斥的原子”⑧。个人被解放出来,独立性越来越强。社会则越来越原子化,为个人主义价值观提供了社会基础。个人主义关于人的看法,表现在单个人与人类社会两个方面。个人主义认为,人类天生自私,有着不可遏止的激情或欲望。同时,人有理性,即“算计”能力:“理性的功能就是计算出欲望如何能够得到满足,一种欲望如何与另一种欲望相互调和。……每个人都被充分地赋予了这种能力去清楚地计算和思考以便能够有效地寻求他或她自身的利益。”⑨“算计”的主要对象,是以资本、金钱为对象的个人利益。人类生产实践的产物——资本、金钱,取代地缘、血缘等自然因素而成为人们之间普遍的的联系纽带。“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尊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⑩个人主义价值观所主张的“个人”,理论上可以是任何个人。但在现实中,具有强势地位的个人却是拥有资本、能够取得榨取剩余劳动的资产者,即在资本市场上成功的“个人”。摆脱了自然联系的个人,不再成为狭隘人群的附属物,而走向另一个极端,在自由、平等的形式下,成为资本、金钱的附属物。
既然人生来就是自私的,那么只有个人自己才知道自己的利益所在,每个人都是其自身欲望的最可靠的裁决者。社会以及国家、民族、政党、阶级等共同体都是人类的“虚构实体”,公共利益只是假设的“虚构利益”,它们只是“理论上的建构”。极端的个人主义者,甚至认为社会、人民、阶级等概念都是“伪社会学的神话”,削弱了对个人自由和个人道德责任的信仰,为实施旨在“重塑整个社会”而设计的政治乌托邦提供了基础。(11)出于这种认知,个人主义者几乎怀疑所有的集体行动,对公共参与特别是直接参与、集体决策理念持抵制态度,认为个人之间的“联合”或组织会扭曲平等、自由的个人之间的天然利益平衡,多数或群体舆论的压力会淹没独立的、真实的个体判断。“从意识形态上看,个人主义的核心与被视为个人权利的内容有关。它应高于社会的集体需求。政府对社会经济事务的干预原则上应趋于最小化。”(12)20世纪70年代以来,持极端个人主义立场的新自由主义,对现实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人们普遍认为,2008年以来的世界金融危机,源自西方国家金融巨头的极端自利行为,以及政府监管的松懈与漏洞。隐藏在极端自利行为背后的,就是被发展到极端的资本主义的个人主义价值观。
二、真正的共同体与集体主义价值观
与个人主义关于人的理论假设不同,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把“人”当作孤岛上的鲁滨逊,“属于18世纪的缺乏想象力的虚构”(13)。任何人的个体,只能通过与他者交往、在各种社会关系中规定自己,因此“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4)人的社会关系,是在各种形式的共同体中展开的。“古代根本不懂主体权利”,中世纪“以抽象的主体性、同古代相对抗”,但“所带来的也就不是主体的自由,而是对主体的奴役”,结果便是“人的贬低和外在化”。资本主义社会“第一次宣布:人类今后不应该再通过强制即政治的手段,而应该通过利益即社会的手段联合起来。”但是,由于“外在化的主要形式即私有制仍然存在,利益就必然是单个利益,利益的统治必然表现为财产的统治。……人已经不再是人的奴隶,而变成了物的奴隶”(15)。人变成了物的奴隶,“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压迫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这种社会力量在这些个人看来就不是他们自身的联合力量,而是某种异己的、在他们之外的强制力量。”(16)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在前资本主义社会,隶属于共同体及其内部的依附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又受到物的压迫与束缚,成为片面发展的、异化的人。
资本主义社会是在矛盾与对抗的进程中展现自身的。一方面,资本主义是商品经济与私有制相结合的产物,人的原子化及个人主义主张的个体利益至上,有利于其发展;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共同的生产与生活条件,促成了阶级形式的共同体的形成,又不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某一阶级的各个人所结成的、受他们的与另一阶级相对立的那种共同利益所制约的共同关系,总是这样一种共同体,这些个人只是作为普通的个人隶属于这种共同体,只是由于他们还处在本阶级的生存条件下才隶属于这种共同体;他们不是作为个人而是作为阶级的成员处于这种共同关系中的。”(17)阶级共同体,特别是不占有生产资料、依靠出卖劳动力维持自身存在的工人阶级,是个人主义与原子化社会结构相对立的。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矛盾的最终解决,是建立起劳动者掌握劳动条件即控制自己命运的真正的共同体。“个人力量(关系)由于分工而转化为物的力量,不能靠人们从头脑里抛开关于这一现象的一般观念的办法来消灭,而只能靠个人重新驾驭这些物的力量,靠消灭分工的办法来消灭。没有共同体,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在真正的共同体的条件下,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18)实现人的彻底解放与全面自由发展,首先是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解放,建立个人作为个人而不是等级和阶级形式参加的共同体,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
这种真正的共同体,是“控制了自己的生存条件和社会全体成员的生存条件”的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各个人都是作为个人参加的。它是各个人的这样一种联合(自然是以当时发达的生产力为前提的),这种联合把个人的自由发展和运动的条件置于他们的控制之下。而这些条件从前是受偶然性支配的,并且是作为某种独立的东西同单个人对立的。”(19)真正的共同体,消除了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的状况,是“一个集体的、以生产资料公有为基础的社会”(20)。这个取代资本主义的新社会,强调“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或“社会所有制”基础上的“自由劳动者的协作”。其中,“社会所有制涉及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个人所有制涉及产品,那就是涉及消费品”:劳动者“用公共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并且自觉地把他们许多个人劳动力当作一个社会劳动力来使用”,劳动总产品的“一部分重新用作生产资料”,另一部分则“作为生活资料由联合体成员消费。”(21)这样的共同体,就是消灭了等级、阶级与国家现象的自由人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22)在理论意义上,人的自由发展也是全面发展,即自由联合体的所有成员的才能,在一切领域都能获得时代条件所允许的最大限度的发展。这样的人,才能成为全面的而非片面的人。
把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当作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内在逻辑要求处理好“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与“一切人的自由发展”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之间的关系。在价值观领域,能够承担这个历史使命的,也符合自由人联合体道德要求的,是与个人主义相对的集体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内涵,斯大林曾经做过很好的说明:“个人和集体之间、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之间没有而且也不应当有不可调和的对立。不应当有这种对立,是因为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并不否认个人利益,而是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结合起来。社会主义是不能撇开个人利益的。只有社会主义社会才能给这种个人利益以最充分的满足。此外,社会主义社会是保护个人利益唯一可靠的保证。”(23)首先,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条件下,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不存在不可调和的对立。其次,集体主义并不否定个人利益,而是否定个人利益至上而带来的少数人的利益凌驾于多数人利益之上,否定以损害多数人利益来满足少数人利益。第三,集体主义价值观,要求每一位社会成员,或者是个人或者是团体,在实施社会行为时要充分顾及自己的社会责任,不能为了个人的利益损害他人或社会的利益。最后,集体主义价值观,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宽容与互助,个人价值的实现离不开其他成员价值的实现。
社会主义的社会性质,无疑要否定个人主义价值观,否定个人利益至上的主张。与此同时,也要防止一种倾向,即由否定个人主义滑向否定社会个体的合理需要,把集体主义变成脱离现实的道德说教和口号,以“集体利益”或“大多数人利益”之名牺牲社会个体合法权益。除非遇到战争或大规模的自然灾难,“任何集体(如阶级、国家)对个人都不应成为权威概念和外在压迫,个人决不能是无足轻重的工具或所谓‘历史狡计’的牺牲品。”(24)斯大林曾经很好地诠释过集体主义的内涵,但苏联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并没有很好地贯彻集体主义,主要表现在片面强调集体的作用,否认个人的正当利益、创造性与差异性,在实践上把人变成集体的附属物,人的集体最后成为压制人的集体。这样的现实,实际上是对集体主义歪曲,因为集体主义价值观中的集体,是具有独立个性的个人之间自主联合,而不是前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天然首长”、等级束缚的“虚假共同体”。
三、集体主义价值观在当代中国的实现形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25)的社会主义。中国实际与时代特征,是决定“中国特色”的根本因素。正因为中国实际与时代特征的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非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未来社会,特别是在发展程度与外部环境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很多,最主要的是它的核心价值规定,即人的彻底解放与全面自由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果把科学社会主义作为自己的理论渊源,就必须坚持人的彻底解放与全面自由发展的核心价值,坚持体现并服务于这个核心价值的核心价值观,即集体主义价值观。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程度还很低,人的彻底解放与全面自由发展,只能根据现实的可能性逐步实现。这就决定了,集体主义价值观必然会表现为不同的形式与内容。
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未来社会,是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新社会,是一个国家、民族、政治等都消亡了的自治性社会。在当代世界,国家、民族等政治现象依然存在,民族国家依然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国际行为主体。社会主义要想在中国顺利发展,维护民族独立、保障国家安全、捍卫国家利益就成为首要前提。集体主义价值观,表现在“国家”与“民族”这些范围扩大了的“集体”——全体中国人民的生命共同体——方面,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当代世界是一个交往频繁、竞争激烈的全球化世界,一个国家要想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并脱颖而出,就必须具备优于他国的综合实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能力是综合国力的支柱。从这个角度看,集体主义又表现为整个民族的改革创新精神,特别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完善与科学技术的创新,以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提高整个民族的生存发展能力。在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未来社会,阶级、政党都不存在,而现实世界中的阶级与政党还是最基本的政治行为主体。在中国,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又是全体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集体主义价值观,体现在执政党层面,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并以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引导全体人民,保持党的先进性。价值观是社会道德的灵魂。任何一种价值观,只有内化为社会普遍认可道德规范,才能发挥应有的引导行为、规范秩序的功能。集体主义价值观,是社会主义道德的灵魂。“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是集体主义价值观在道德领域的具体体现。
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体主义——在当代中国不同层面、不同领域的具体阐发和运用。其中与人们社会实践、日常生活联系最密切、也最具经验意义的,是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崇尚科学、辛勤劳动、艰苦奋斗,是对社会成员个体的基本要求,着重个体理性与能力的培养与运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是对个体成员之间关系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稳定、社会活力的道德基础。热爱祖国、服务人民、遵纪守法,强调的是个体与共同体之间、小我与大我之间的关系。与此相反,愚昧无知、好逸恶劳、骄奢淫逸等不利于社会个体自主性生成的言行,损人利己、见利忘义等有损于健康的人际关系的言行,危害祖国、背离人民、违法乱纪等危害共同体生存的言行,都是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所禁止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尤需提倡诚实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反对好逸恶劳、损人利己、见利忘义,因为市场经济容易催生以金钱为目的的个人主义。当前中国文化领域内的庸俗、低俗、媚俗现象,如影视节目、网络游戏中的暴力与色情,伪知识分子的论文造假与学术剽窃,就是疯狂追逐金钱而抛弃了个人或机构社会责任的恶果。集体主义价值观,必须凝聚在社会道德规范之中,并形成强大的社会风尚,才能从根本上发挥作用。
集体主义价值观,不仅要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上,更要落实在制度与政策安排上。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未来社会,不存在当下中国面临的现代化与社会转型问题,既没有市场经济也没有任何属于政治的东西,更不存在阶级、阶层及其间的利益分化与矛盾。中国正处在现代化进程之中,劳动还是人们谋生的基本手段,市场经济还是配置资源的基本途径,人们在收入分配等方面存在着差距。个人之间的利益差距,即使到了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未来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也不可避免。“它不承认任何阶级差别,因为每个人都像其他人一样只是劳动者;但是它默认,劳动者的不同等的个人天赋,从而不同等的工作能力,是天然特权。”(26)差距代表着数量上的不平等,不同的劳动能力带来不等量的劳动收入。即使只存在着按劳分配一种形式,事实上的不平等也会产生,况且中国实行的还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方式所决定的多种分配方式,个人之间的利益差别拉大是必然的。然而,集体主义价值观,不否定合理的个人利益,但更重视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的协调,更重视“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与“一切人的自由发展”之间有机联系。这样,就提出了制度的公平正义问题。确立全体人民共建、共享的和谐社会原则,健全社会利益协调体制机制,真正做到劳有所得、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和谐社会目标,是集体主义价值观在社会分配方面的重要体现。
在计划经济时期,集体主义价值观曾被严重地扭曲。甚至在当前这个发展阶段,以“公共利益”之名损害人民合法权益,例如暴力征地拆迁等等,也频繁出现。必然带来的消极结果是,集体主义价值观失去了其本真含义,道德上的号召力也不断丧失。重申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恢复其本真面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迫切需要。强调集体主义价值观,并不否定平等、公正、和谐、共享等价值观的积极意义。集体主义价值观本身,已经涵盖了这些价值观,但又包含着这些价值观所不能及的内容。共同体成员之间的平等关系,是集体主义的本质性规定之一。集体主义所要求的平等,不仅是形式平等即政治法律平等或机会平等(个人主义价值观的要求),更包括物质享有方面的平等即实质平等或结果平等。至于公平正义,则是具有强烈历史性的价值观。集体主义所要求的公平正义,不同于个人主义所要求的公平正义,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发展需要为起点和归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无论在生产力发展还是在平等、公正等方面,都存在不少缺陷和不足。我们需要采取有效政策与措施,解放与发展生产力,提高平等、公正的程度,但并不能因此而无视或否认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只要中国坚持的还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
①陈秉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规律性》,载于《江汉论坛》2009年第11期。
②李德顺:《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几个问题》,载于《上海党史与党建》2007年第7期。
③辛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包括哪些基本范畴》,载于《北京日报》2010年7月5日。
④青连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的新观点、新进展》,载于《北京日报》2007年8月13日。
⑤[美]哈罗德·J·伯尔曼:《法律与革命》,贺卫方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477页。
⑥[法]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冯棠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134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页。
⑨[英]安动尼·阿巴拉斯特:《西方自由主义的兴衰》,曹海军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2页。
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4-275页。
(11)[英]安动尼·阿巴拉斯特:《西方自由主义的兴衰》,曹海军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8页。
(12)[美]杰弗里·庞顿、彼得·吉尔:《政治学导论》,张定淮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49页。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页。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25页。
(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5-86页。
(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1页。
(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8-119页。
(1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1页。
(2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3页。
(2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73-474页。
(2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
(23)《斯大林选集》(下),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54-355页。
(24)李泽厚:《批判哲学的批判》,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509页。
(2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重要文献选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年版,第732页。
(2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5页。
标签:集体主义论文;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论文; 个人主义论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 社会价值观论文; 个人价值观论文; 价值观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政治论文; 社会关系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利益关系论文; 社会阶级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