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剧变后印度共产党(马)思想建设探析_马克思列宁主义论文

苏东剧变后印度共产党(马)思想建设探析_马克思列宁主义论文

苏东剧变后印共(马)在意识形态建设中的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剧变论文,意识形态论文,建设中论文,苏东论文,后印共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527(2013)01-0125-05

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简称印共(马)]是印度力量最大的全国性左翼政党,是国内实力最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曾在西孟加拉邦(省)等地长期连续执政,党员人数约有87万。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生的苏东剧变在意识形态方面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带来巨大冲击。为有效应对苏东剧变后的复杂形势、在特殊体制环境下保持政治实力并求得发展,印共(马)在意识形态建设方面进行了较为有效的探索。其一系列做法对于当代世界各国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一、苏东剧变后的应对及宣传教育工作

印共(马)是由1964年从原印度共产党中因政治路线分歧而分离出来成立的独立政党。根据印共(马)党章之规定,它是“印度工人阶级的革命先锋队”,“目的是通过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还特别强调“党的一切活动均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哲学和原则为指导”。2000年10月在党的特别会议上新修订的印共(马)纲领也明确写明,它“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为“争取实现社会主义并朝着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前进”。①

苏东剧变的发生对世界社会主义力量造成极大冲击,各国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受到严重影响,众多马克思主义政党随即出现指导思想混乱、理想信念动摇、组织队伍涣散等严峻问题。印共(马)当时遭遇的内外压力也异常强大,党内一度出现思想认识混乱,基本政治共识也开始产生裂痕,不少党员对马克思列宁主义产生怀疑,对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感到迷茫,党的意识形态的合法性也受到极大挑战。在紧要形势之下,印共(马)适时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对党员、干部思想认识上的迷雾进行有效疏导。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苏联共产党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刚刚抛出其“新思维”观点时,印共(马)就独立发表看法,认为这是“打着社会主义的旗帜反对社会主义”。在许多重大理论问题或国际问题上,该党长期以来都秉持独立判断,发表独立见解,反对各种形式的教条主义及修正主义。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苏联东欧国家发生剧变过程中,印共(马)多次召开党的中央委员会会议,经民主讨论达成基本共识,通过了多项决议,主要包括:1990年5月通过的《关于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局势发展的某些政治意识形态问题的决议》、1991年8月通过了《关于苏联局势发展的决议》、1991年10月达成了《关于政治和意识形态问题的决议草案》,这些会议决议和草案表明了印共(马)在苏联东欧多国政治动荡问题上所持的基本立场,凸显了印共(马)在意识形态问题上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

苏东剧变后,印共(马)领导层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组织党内就这一重大事件进行反复讨论,帮助党员澄清意识形态问题上的模糊观念,克服只注重感性表象的粗浅认识,引导广大党员从宽视野、深层次看待苏东剧变的原因和本质。通过党内民主探讨达成基本共识,再进一步形成党的决议。与当时一些国家的共产主义政党或茫然不知所措或一味加强管控的做法比较,印共(马)在意识形态问题上的做法切合了事态的急促变化,党员的思想认识迷雾得到了较好的疏导。1991年10月中旬,印共(马)发布了中央委员会通过的政治决议草案和意识形态决议草案,两个草案都明确重申将继续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不动摇。草案文件认为,苏东剧变是这些国家执政党长期曲解马克思列宁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破坏社会主义形象的结果,马克思列宁主义、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仍然是科学有效的,以“右”的或“左”的形式出现的修正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思潮,都不是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草案还批评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把列宁创建的布尔什维克党演变成为一个以社会民主主义为指导的政治组织,号召因苏东剧变影响而陷入困境的各国共产党继续坚持阶级斗争路线,并发扬党内民主,同时要加强对干部的教育工作。②

采取各种形式对党员、干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帮助他们走出思想认识上的误区,是印共(马)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重要做法。苏东剧变后,印共(马)针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迅速跟进,不断澄清模糊观念,厘清各方面的利害关系,较快地稳定了思想,纠正了认识偏差。印共(马)总书记哈·辛·苏吉特曾就此指出:“我们党从苏东剧变一开始就对党员不断进行教育,所以,我们党没有一个党员因苏联解体这个原因而选择退党。”

同时,印共(马)还很重视党的宣传工作,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在印度宪法规定的范围之内,充分利用言论、出版等方面的自由权利,利用本党主办的报纸、刊物扩大宣传,起到了正确引导舆论风向的重要作用。印共(马)中央委员会创办的党报主要有《人民民主》周报(People’s Democracy)、《人民潮流》周报(Lok Lahar),主办的刊物有《马克思主义者》季刊(The Marxist)。党中央的主要报纸和刊物一般用英语和印地语两种语言出版发行。在印度各地印共(马)还发行有多种地方出版物,多用当地语言或少数民族语言刊发。据不完全统计,印共(马)在各地至少出版有23种报刊,拥有6家出版社。③这有效增强了印共(马)在国内舆论宣传上的广泛影响力。

苏东剧变后,印共(马)还将刊发的文章内容进行了较大改进,其特色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一是登载有关本党领导人的重要讲话,以及刊发1992年以后历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情况,如1995年刊发过党的领袖有关印度共产党成立75周年的纪念讲话;二是登载有关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性文章,如1998年刊发过《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的纪念性理论文章、2004年登载过《全球化时代的社会主义》等文章;三是有关批评国内一些政党所持的极端路线或执政政策的文章,主要是批判印度国内极左派——印共(毛主义者)的武装斗争路线和印度人民党的教派主义观点,还有批评印度当局对美国的外交政策等的文章。④

此外,印共(马)报刊还着意刊发有关社会主义大国中国以及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中力量最强的共产党——日本共产党的文章。1999年新中国建国50周年时,印共(马)中央委员会主办的《马克思主义者》季刊(The Marxist)特别刊发了四篇专栏文章,分别为:《江泽民在中共成立78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国通往社会主义的道路》、《中国革命的教训》、《中国与印度的形势之比较》;2001年又刊载了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杨春贵的文章《邓小平理论与社会主义的命运》,2003年刊发过原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李铁映的文章《21世纪的中国经济》,2007年特别翻译、刊发了胡锦涛的中共十七大报告,2010年刊发过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刘云山的文章《中国如何应对世界经济危机》。⑤印共(马)对同样是处于资本主义政治体制内的日本共产党的发展情况也很是关注,2007年曾专门刊载过《日本共产党成立85周年》的文章,2010年又翻译、登载了《日本共产党第25次代表大会决议》,主要是介绍日本共产党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日共的发展情况。

二、通过历次党代会达成共识

苏东剧变以后,印共(马)一般每隔三年左右即召开一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以对党内外、国内外的重大问题进行充分的民主讨论,达成共识,形成政治决议。至今已经召开过七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印共(马)召开全国代表大会的间隔时间、召开频率在世界各国共产党中位居前列,党内民主进程得到进一步推动。印共(马)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都很重视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尤其是在国内外局势发生重大变化的紧要时期,对党员因受外界各种影响而出现的重大思想认识问题进行重点关注、深入研讨,以消解不良思潮对党的指导思想、基本宗旨及奋斗目标的冲击,纠正广大党员思想认识上的偏差。总体来看,苏东剧变后的20多年来,印共(马)始终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旗帜,坚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

1992年1月,印共(马)十四大召开,这是苏东剧变后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一致表示将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社会主义,对世界社会主义的前景仍怀必胜信念;新任总书记哈·辛·苏吉特在这次大会上指出,“印共(马)始终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印度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因此不仅能够经受住帝国主义国家和国内反动势力的反共宣传,而且还将继续前进”;大会最后通过的政治决议认为,苏东剧变导致“世界力量对比发生了有利于帝国主义的新变化”,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所受到的打击不会持久”,印共(马)将“坚信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未过时,社会主义依然具有光明前途、广阔前景,决心与世界各国坚持原则的共产党人团结一致,克服困难,共同捍卫马克思列宁主义”。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还通过了《关于意识形态问题的决议》,这是苏东剧变后印共(马)为应对国内外各种思潮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冲击而达成的重要共识。决议指出,印共(马)成立后,“在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修正主义及教条主义作斗争的二十七年间”,党“始终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从自身经验出发,独立自主地做出判断”;“修正主义和教条主义导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很大程度上出现理论上的停滞”,而“对于实现从理论和实践得出结论的一种分析来说,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工具”,印共(马)将“加强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并发扬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精神,推动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在印度人民中的传播”,尤其将“继续与右的修正主义者和‘左’的宗派主义者进行斗争”。⑥十四大结束后,印共(马)还组织举行了约有十万人参加的游行示威集会活动,群众游行队伍高喊“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等口号。

1995年4月,印共(马)召开十五大,大会通过的《政治决议》认为,当今世界存在着社会主义力量和帝国主义之间、帝国主义和发展中国家人民之间、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以及资本主义国家中劳资之间的四大矛盾,而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力量之间的矛盾在当代世界起着中心作用;印共(马)要“履行国际义务,动员印度各阶层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目前正从“一片混乱”走向“重新组合和革新”,但“这种发展进程是长期的和艰巨的”,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不能过于乐观。⑦

1998年印共(马)十六大在意识形态问题上进一步指出,世界社会主义力量的减弱使力量对比更有利于资本主义,但近年共产党和民主进步力量正在复兴和重组,工人阶级的联合战斗力得以加强;中国、越南、古巴、朝鲜等社会主义国家在复杂形势下独立自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尤其是社会主义中国通过经济改革发展迅猛,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强国,这对于抵抗帝国主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2002年3月印共(马)十七大确定了反美反帝、团结全世界进步力量反对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反对经济自由化和私有化的政策主张。

2005年召开的印共(马)十八大尤其关注美国以反恐为借口对伊拉克发动的战争,大会通过的政治决议指出,美国对伊拉克发动的战争“令世界愈发之动荡,催生而非抑制了恐怖主义式暴行,推动了教派意识形态的滋生”,提出要“构建一个基于共产主义原则基础上的强大的政党组织,并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印度的现实问题成为一项关键性的任务”,并号召“反对美帝的全球性扩张以及帝国主义者对我国的渗透,加强左翼和民主力量的国内联合”。⑧

2008年印共(马)十九大政治决议号召,“团结国内一切爱国、民主和进步力量反对帝国主义,反对自由主义和私有化政策,保卫世俗民主并加强联邦制”,提出“应该建立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为基础的强大的共产主义政党,动员全国人民完成这些任务”;印共(马)应向民众宣传党的理念:要“加入到谋求建立一个统一、世俗化的印度的斗争中去,与阶级剥削、社会压迫及帝国主义渗透作斗争,确保社会公正和进步”。⑨

2012年4月,新近召开的印共(马)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某些意识形态问题的决议》,该决议指出,全球性经济危机等世界形势的新变化使“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面临着新的挑战,在意识形态问题上应该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进行科学分析以加强党的革命意志”;在新形势下,印共(马)将“通过与各种破坏性运动所带来的挑战以及任何偏离马克思列宁主义革命性原则的倾向作斗争”来加强意识形态建设。⑩

三、结合地方长期执政实践进行的探索

印共(马)还结合自身通过民主选举在地方长期执政的实践经验来推动党的意识形态建设。从1977年6月到2011年5月,印共(马)在印度东部的经济重镇西孟加拉邦(省)连续执政34年之久,还在喀拉拉邦和特里普拉邦长期执政。作为在地方层面持续执政时间最长的全国性政党,印共(马)积累了丰富的执政经验。通过地方执政,印共(马)逐步形成了自身特色的执政理念,也为其意识形态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印共(马)在这一方面进行的探索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通过执政邦经济的较快发展证明执政党意识形态的合理性。意识形态所要表达的实质性关系是物质利益关系,经济上的成就是验证执政党意识形态合理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印共(马)上台后,其执政政策推动了西孟加拉邦经济的较快发展。20世纪90年代,西孟加拉邦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位居国内各地之首,从1977年到1997年的二十年间,该邦农村贫困人口的下降幅度在全国最大,贫困线以下人口比例下降了约36%。(11)1994年9月底,印共(马)为首的左翼阵线政府在西孟加拉邦开始推行开放型的以市场驱动为特征的新型工业政策(12),工业化进程迅速推进;邦政府还对一些趋于僵化的落后企业进行了重组(13),地方经济活力得到显著增强。2005年,该邦国内生产总值为230亿美元(2,300亿卢比),位居全国第三;人均收入增长5.4%,仅次于卡纳塔卡邦,居全国第二位。(14)同年,该邦共吸引了约5000亿卢比的外国直接投资,列全国第三位,2001到2004年间投资增长率达70%。(15)2006年至2010年间,该邦农业生产年均增长率为3.1%,而同期全国平均的增长率是2.1%;2010年,西孟加拉邦的稻米产量达到1430万吨,位居印度各邦首位,占全国稻米总产量的16%,该邦蔬菜产量1280万吨,也居全国之首。(16)印共(马)执政邦地方经济的较快发展为其在持续执政中积极推进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印度国家层面开始推行经济改革的大背景下,经济增长、经济发展也日益成为地方执政党意识形态合理性的有力依据。

其次,通过执政邦教派关系的和谐、政治局势的稳定、社会事业的发展来确证政党意识形态的世俗性、进步性、公正性。印度素有“宗教王国”之称,宗教文化传统非常深厚,教派之间因宿怨或矛盾引发的冲突、种姓制度下等级间的不平等所引发的社会问题一直是印度推进国家和社会转型、实现现代化的主要阻碍,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地方层面的执政党都必须直面并着力解决这些重大问题。对教派冲突、种姓歧视、社会事业相关问题的解决状况也往往会凸显出执政党在意识形态上的特点。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印度教原教旨主义在国内复活,在很大程度上又加剧了教派间的冲突。在印共(马)长期执政的西孟加拉邦,较为公正的世俗化政策促进了教派、种姓等问题的解决,社会在一定时期保持了稳定和谐。印共(马)在西孟加拉邦上台执政以后,对少数派团体实行了特殊的帮扶政策,如在2002—2003年度给少数民族优惠贷款以资助其创业的财政拨款达到508.3万卢比,比上一年度提高了近3倍,还对少数民族的文化教育事业采取了保护和发展措施(17)。印共(马)为首的西孟加拉邦左翼阵线政府还特别将10%的政府雇员职位留给53个相对落后的少数教派穆斯林聚居区,这惠及到了全邦约86%的穆斯林人口;2010年,帮助少数族裔的综合发展计划的资金投入总额达到26.4亿卢比,位列全国之首。(18)在基础教育方面,1993到1994年度,该邦农村5至14岁学龄儿童入学率为65%,全国农村入学率是63%,有超过61%的适龄女童入学,而全国总体上只有55%;(19)公民识字率从2001年的68%上升至2011年的74%;初等教育的入学率在2010年达到98.95%,失学率则降至低于全国水平的8.66%。(20)在公共医疗卫生方面,该邦公共卫生体系的人口覆盖率在国内各地是最高的,已经达到约有70%。(21)人口增长率从1991—2001年度的1.77%下降至2001—2011年度的1.39%,人口死亡率降至全国最低的6.2‰。(22)各种世俗进步政策的实施取得了重大成效,2002年印共(马)在庆祝地方执政25周年时曾提到,如果“将西孟加拉邦宗教间和睦相处的情况同全国宗教冲突不断升级的现状比较,就可看出过去25年中推行的宗教政策所取得的成效”,“左翼阵线政府在维护世俗主义、宗教和谐、宗教少数派权益及满足各语言少数派的文化需求等方面树立了良好榜样”。(23)印共(马)的相关执政政策及绩效对其意识形态的世俗性、进步性、公正性的彰显起到了重要作用。

综上,苏东剧变后,印共(马)在意识形态建设方面进行了重要改进和探索,这是它走出困难局面、政治实力得以保持并获得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总体来看,印共(马)的意识形态建设所取得的成效主要包括如下四个方面:首先,使印共(马)有效应对了苏东剧变对社会主义政党意识形态所造成的重大冲击,在紧张形势下实现了平稳过渡,与许多国家的共产党组织相比较,其党员人数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其次,印共(马)党员、干部对党的事业有很大的献身精神、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也与意识形态工作大有关联;再次,意识形态建设增强了印共(马)在印度国内政党政治中温和左翼的特色和地位,使其作为社会主义政党的世俗性、进步性得以体现,提升了它在多次选战中的表现,也促进了印共(马)和平通往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探索;最后,这对于印共(马)在地方层面长期保持其执政地位也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尽管印共(马)在2011年5月的地方议会选举中遭遇前所未有的重创,丧失了在西孟加拉邦34年之久的执政地位,但它与左翼阵线各政党在该邦仍然维持基本的支持力量。统计显示,占选民总数41%的1950万民众在选举中支持印共(马)(24)。同时也必须要看到,由于当今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各种社会思潮的广泛传播以及印度国内浓厚的宗教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印共(马)作为亚洲老牌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意识形态建设中也正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挑战。

注释:

①“Communist Party of India(Marxist)Programme(Updated at the Special Conference At Thiruvananthapuram in October 2000)”,http://www.cpim.org/.html.

②⑦http://www.cpim.org/.html.PDF.

③参见http://zh.wikipedia.orgwikiWikipedia:%E9%A6%96%E9%A1%B5.

④⑤http://cpim.org/the-marxist.

⑥“On Certain Ideological Issues—Resolution Adopted at the 14th Congress of the CPI(M)(Madras,January 3-9,1992)”,http://cpim.org/content/partycongress.PDF.

⑧“Political Resolution Adopted at the 18th Congress CPI(M)(New Delhi-April 6 to 11,2005)”,http://cpim.org/content/par tycongress.PDF.

⑨“Political Resolution Adopted at the XIX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India(Marxist)(March 29 to April 3,2008 Coimbatore)”,http://cpim.org/content/partycongress.PDF.

⑩“Resolution on Some Ideological Issues(Adopted at the 20th Congress of CPI(M) at Kozhikode,Kerala April 4-9,2012)”,http://cpim.org/content/partycongress.PDF.

(11)(17)(19)(21)(23)Harkishan Singh Surjeet,“On the Occasion of the 25th Anniversary of the Left Front Government of West Bengal”.http://www.cpim.org/.html.PDF,pp.7、13、8、8、12.

(12)Jorgen Dige Pedersen,“India's Industrial Dilemmas in West Bengal”,Asian Survey,Jul/Aug 2001,p.661.

(13)Partha Pratim Basu,“‘Brand Buddha’ in India's West Bengal:The Left Reinvents Itself”,Asian Survey,Mar/Apr 2007,p.294.

(14)(15)Swagata Sen,“From Red to Riches”,India Today,Sep.25,2006,pp.42、42.

(16)(18)(20)(22)“7th Left Front Government in West Bengal:Snapshots of Major Initiatives and Achievements”,http://www.cpim.org/content/elections.

(24)http://www.cpim.org/content/june-2011-cc-communique.

标签:;  ;  ;  ;  ;  ;  

苏东剧变后印度共产党(马)思想建设探析_马克思列宁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