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科录 一部千年抡才史
杨林
登科录,通俗地说,就是科举制度中殿试文件的汇编,谁参与了考试,负责考试的官员是谁,谁最终入围,都被囊括进册子中。
登科录流传绝稀,以明代保存得最为完整,即使是现存的400余种也都已成海内孤本。现存明代进士登科录主要存在于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以及美国。从登科录上可以看出,参加考试的不仅仅是中国人,还有外国人。
唐朝状元驸马奉命编纂首部登科录
我国隋朝创立了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然而,隋朝考试不固定,方法无定式。
因为平均输出电压为20 V,平均输入电压为30 V,则PWM占空比D为0.67,最小输入电压Uimin为24 V,设电感电流的最大变换值即纹波电流ΔILmax为满载输入电流的20%,代入式(1)和式(2),得电感H为476 μH。假设变换器输出纹波电压为10 mV,计算滤波电容C
唐朝开始对考试科目和内容等进行规范。唐朝科举主要分为贡举和制举两大类。贡举是逐年举行的常科,其两个主要科目为取文学之士的进士科和取经术之士的明经科,而以进士科尤为重要。制举是依皇帝诏令不定期举行的特科。唐高祖武德五年壬午科状元孙伏伽为唐朝第一科状元。此前,孙伏伽曾是隋朝进士。
直到唐朝第十六位皇帝唐宣宗李忱时,才有了第一部官方登科录。
《新唐书·选举志上》记载,进士科主要考诗赋,相比于范围较为固定的明经科,进士科及第较难,所以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其结果的公布也就得到了更多关注。进士科发榜的时候,榜文会张贴在礼部南院上,这张榜由四张竖着的黄纸写成,因此称为“金榜”。唐代以后,各朝代基本延续了张贴“金榜”的发榜方式,这也是“金榜题名”这一成语的来源。唐人黄滔曾作《放榜日》一诗赞曰:“吾唐取士最堪夸,仙榜标名出曙霞。白马嘶风三十辔,朱门秉烛一千家。”
宋朝开始出现皇帝临轩唱名赐第制度,称为“临轩唱名”。《宋会要辑稿》记载,雍熙二年共得进士二十五名,宋太宗按名次逐一呼出每位登第者的姓名,这一举措突显了皇帝对科举选才的重视。自此以后,这一制度一直延续下来,其仪式也逐渐制度化。后来录取进士人数增加,再由皇帝一一唱名不太现实,就改成了皇帝象征性地呼出前三名的进士,即状元、榜眼和探花,其余的由官员代为传唤,称为“传胪”或“胪传”。宋代赵升《朝野类要》记载:“唱名,谓之胪传,圣上御殿宣唱,第一人第二人第三人为一班。其余逐甲,各为一班。”
唐太宗李世民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科举制度,每年二月,在京城长安或东都洛阳进行全国会考。其考生来源,一是国子监所属各学馆生徒,二是全国各州县举荐的贡生。这些贡生一般为每年秋季乡试产生,故称“秋闱”,全国考生数在一千多人。考取进士后,要经过吏部考察其真才实学后,才予分配官职。在唐朝289年中,共录取进士8000余名。每年从一千多名考生中录取几十名进士,能上榜确实不易。
两宋300余年举行过118榜科举考试,文武两科登科约11万人。此前的唐、五代登科1万多人,此后的明朝2.4万人,清朝2.6万人。
动态规划算法的基本思想:人员在原图像上选择特定的点作为初始点和终止点,对原始图像进行转变从而得到初始价格阵,目标边缘部分对应位置的价格比较低,其他的价格较高,从初始价格阵和规定的初始点计算积聚价格阵,最终由终止点方向反向追踪到初始点,最终获得所需要的范围详情。以往的研究结论中运用DP算法对于不同的医学超声图像进行分割并且得到了相对令人满意的分割结果。文章对着种算法在医学上的超生图像进行实际的分割操作,结果如图一所示。
通过唐朝登科录,我们可以看到,王维、张九龄、李昂、柳公权等一批文化名人都曾高中过状元。
唐武宗会昌二年壬戌科状元郑颢,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个状元驸马。后来深受唐宣宗信任,先后出任刑部侍郎、吏部侍郎、礼部尚书等,多次主持科举考试,并奉宣宗之命编写《登科录》。这是最早的官方科举记录。自此开始,唐朝建立了由官方编纂登科录的制度。
两宋仪式制度化进士自印同年小录
在此基础上,运用SPSS24.0软件,进行Pearson相关检验,分析空间距离、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数量与各客源市场客流量增加值的相关性(表6)。从表6可以看出,空间距离是影响节假日期间客源市场客流量变化的主要因素,空间距离越远,客流量增加值将越小;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数量对客源市场客流量变化的影响并不明显,在本研究中未通过相关性检验。
观察两种诊断的准确率,并对其价值实施对比分析。即以病理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统计患者肿瘤的大小情况,即5mm以内、6~10mm、10~20mm、20mm以上的结节例数,并分别统计两组影像学检查的符合例数,计算其比例并实施统计[2]。
两宋重视科举,涌现了一批依靠科举、文学而长盛不衰的世家大族,如眉山苏氏、南丰曾氏、濠州晏氏、江阴葛氏等。
除了朝廷印制的登科录,宋朝的新科进士在公布榜单和临轩唱名后,会着手刻印同年小录,他们称之为“登科小录”。登科小录印着新科进士的名字、名次、年龄和籍贯。目前,我国保存的同年小录有《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宝祐四年登科录》两榜。南宋藏书家、目录学家陈振孙在《直斋书录解题》中就提到家藏这种登科小录。南宋政治家、文学家周必大在《题盛京登科小录》中说“初,景伯丞相作《本朝登科记》,自庆历后始有小录”。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丞相洪适授命编纂官方登科录,到宋仁宗赵祯庆历年间,开始有了同年小录。
现代产品和装备的制造精度不断提高,势必要求抛光、打磨和装配等连续接触式作业过程实现工具与工件间作用力的精确控制,提高机器人连续接触式作业的水平与质量。因此作为直接力控系统的核心部件,力控末端操作器也必将向高精度方向发展。
周必大家藏有北宋时期的同年小录,封面上还粘了一份榜帖,也就是朝廷印发的录取通知书。周必大将朝廷的录取通知和进士同年的同学录一起寄给家人,珍重收藏起来,以期世代相传,以此激励子孙。
登科录一般由皇帝赐钱制作。宋神宗熙宁九年,北宋王朝四面临敌,宰相王安石变法失败,复相不久又于本年十月向神宗提交辞职书。在此内忧外患之时,宋神宗仍赐钱700贯印刷登科录。
本次检查中的12例患者确诊为下肢深静脉血栓,下肢CTV能够清除的显示出患者静脉血栓的位置、大小和周围血管关系等,并且对侧支循环情况也能良好显示;患者接受下肢CTV进行检查后,未出现任何并发症,患者对本次检查满意度较好。
明朝科举国外考生也来考
《洪武四年进士登科录》记载了明代首次进士科考(也就是殿试)的详细过程。这次廷试是明朝的第一次全国性抡才大典,地点在奉天殿,由朱元璋亲自出考题,共录取了吴伯宗等一百二十人。
这本登科录开本宏阔,纸墨俱佳,古朴雍容。由礼部刊印,内容包括四个方面:玉音、荣恩次第、皇帝制文、登科录文。皇帝之言,即金口玉言,登科录中的玉音,也就是皇帝的诏书,记录了总提调官、读卷官、监试官、掌卷官、受卷官、弥封官、对读官、搜检官、监门官、巡绰官、提调官的官衔和姓名,这次廷试的总提调官,也就是总负责人,是宰相胡惟庸。
洪武四年的这次廷试录取了第一甲进士及第三名,第二甲十七名赐进士出身,第三甲一百名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的三名便是我们所熟知的状元、榜眼和探花。在这本登科录中,我们可以看到,江西人吴伯宗就是这场明代首试的头名状元。明朝科考中学校培养、三级考试、八股取士、南北分榜、政治选官等系统化制度,都可以从《洪武四年进士登科录》中窥得端倪。
明朝科举考试对考生身份审查严格,所以,历届登科录上都有“进士家状”,对进士本人包括其籍贯、出身、年龄、学历及其祖宗三代妻室等家庭状况有详细描述,这也是《进士登科录》的核心部分,在研究明代进士出身的人物生平上具有其他文献所无法替代的价值。除此之外,《洪武四年进士登科录》相比于其他登科录还多了所授官职,这是由于当时社会百废待兴,正值用人之际,故中进士者直接授予官职。这在明朝时历届科举考试中也是一大特例。
从这本登科录上,我们可以看到,参加考试的举人除了中国人外,还有高丽、安南、占城等国的士子。
编辑 / 穆宁 rmzkmn@163.com
标签:明代进士登科录论文; 科举制度论文; 台湾地区论文; 中国大陆论文; 考试论文; 中国人论文; 外国人论文; 殿试论文; 编辑论文; 穆宁rmzkmn@163.com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