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问题的形成研究要注重内因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内因论文,注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育问题的形成研究是解决教育问题的前提。对特定地区的教育,从经济、文化、历史沿革、地理环境等角度、方位作理论考察,把握其教育问题形成的原因,可以为解决问题的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只有如此,才能“对症下药”,设计出解决教育问题的可行性方案,探索出较理想的实践模式。因此,教育问题的形成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教育问题的形成研究中,外因分析更为充分,内因分析则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这无疑影响教育问题的彻底解决。本文强调教育问题形成中的内因研究,拟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
(一)教育问题的形成研究具有重外因倾向
查阅有关教育问题研究的文献,我们会发现许多这样的情况:某一地区的教育之所以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主要归因于教育投入少,由教育投入少带来的物质设备条件差,教育管理问题严重,督导评估体系不健全,读书观上的偏差以及某些党政领导在教育上的“急功近利”思想等等。由此,研究者必然要呼吁社会重视教育投入,改善教育管理状况,健全督导评估体系,更新教育观念。这是教育问题形成研究中重外因倾向的典型表现。
人们重视外因研究的原因是复杂的。外因研究的确重要,我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不良,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系统观认为,环境问题是一个系统正常运行的外因。环境是否为系统创造、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空间,对系统是否有显在的要求和主动的选择,是系统功能有准备发挥的条件。教育系统环境的差异(即教育自身发展的物质条件和文化条件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育的发展,是教育问题形成的重要原因。有些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科技的需要存在着一定的“隐含性”,使得农村社会对教育的依赖观难以形成;有些地区教育投资严重不足,办学条件不良,许多学校冬天无力解决取暖问题,纸张、粉笔等教学日用品不能满足最低要求,学校惨淡经营,发展举步维艰;还有的地区教育管理体制不合理,管理手段落后,水平较低。诸如此类问题,已成为某些地区教育发展的严重障碍。在严重的外部环境问题面前,教育问题的自身原因很难引起人们的重视。
从思维习惯上讲,有了问题首先寻找客观外界原因是一般人的思维定式。就目前来讲,研究教育问题的人,基本是教育系统内部的人,不需努力就可具有的本位主义立场,使他们非常容易把教育的问题归因于外部和上级,总之,会把教育问题的形成主要归咎于外因。这是一种机械的、唯心主义的思想,又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的作用。教育研究者本应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实事求是地研究教育问题的形成,但内因分析的艰难,内因问题的解决困难以及常见的思维惯性,使他们不自觉地重视外因分析。这是一个应该引起人们重视的客观现象。
(二)内因的地位和内因分析的重要性
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教育的独立是因为它具有独特的内在结构,教育的相对独立是因为它无法脱离社会而存在和发展。教育是精神生产部门,它不可能像物质生产那样,在自身系统运行后获得直接的利润,而是通过社会发展、人的素质的提高来体现自身价值的。这就决定了教育的存在和发展必须依赖于外部环境,需要社会向教育系统投入物力和人力。自然地,当外部物力和人力投入不足时,教育系统的运行就不会正常,如同一架机器没有充足的能源一样。那么,社会为什么要向教育系统投入物力和人力呢?简言之,就是需要。因此,归根到底社会需要是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外部动因。我们再深究一步,即社会为什么需要教育呢?当然是因为教育能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因为教育是有为的。反之,如果教育无为,无法成功地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就由显而隐了。而教育无为主要是一个内部的、自身的问题。可以看出,内因在教育存在和发展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
既然如此,教育问题的形成研究就应改变以往过分注重外因分析的状况,加强和重视内因分析。加强和重视教育问题形成的内因分析相当于对教育系统这个“机体”进行体格检查,它的作用至少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把人们的目光从教育的外部转向教育的内部。这既是一个思维方向的变化,也是一个思维方式的变化。同时,也在转变人们解决教育问题的非认识因素。实际上,教育问题形成研究中的重外因倾向,一方面反映出认识上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们对外因不良的抱怨心情。但辩证地、实事求是地看,教育的问题固然有外部环境不良的原因,而内部结构、功能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第二,让人们更深刻、更全面地认识教育问题。内因分析要深入到教育系统内部,是一条寻找本质的认识路线。内因分析的结果必然能把教育的深层问题展现给人们,从而使人们能更深刻地理解和认识教育问题。相对于片面的外因分析,内因分析可为人们全面认识教育问题创造条件。第三,有利于教育系统内部决策。教育事业发展的外因问题要解决,一般要靠党和政府来进行,教育系统只是被动的方面。而内因问题的解决则必须依靠教育系统自身的力量。解决问题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广义的决策过程。教育问题形成的内因分析可以成为教育系统内部决策的有力依据。第四,有利于教育系统的不断进化。教育投资,可以改变学校的物质形象,但改变不了学校的精神形象;可以改善教育者的待遇,但改善不了教育者的素质。更应注意的是教育内部结构的不合理,依靠外部投入或政策和体制是难以改变的。重视教育问题形成的内因分析,着眼 于内部,着眼于根本,利于人们积极主动地改变教育自身,利于教育系统的不断进化。
二
我们一般讲的教育问题特指教育功能问题。通俗地讲,教育的问题就是教育的不足。社会对教育系统的评价是从功能角度进行的,主要看教育系统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教育过程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人的发展的要求。教育问题的形成分析,就是要研究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教育功能的某种状况。本文以特贫困农村地区教育问题为蓝本进行内因分析,试图总结出教育问题形成内因分析的基本思路。
刘庆昌、李毓秋的研究表明,特贫困农村地区教育功能存在着以下问题:第一,教学质量欠佳,培养出来的学生无论知识结构还是思维方式都存在着严重问题。第二,办学指导思想不端正,追求升学率,造成学生毕业后两个不适应:进入高一级学校进一步学习不适应,回到农村也不适应。第三,经济文化落后,加剧了应试教育倾向。这些问题的形成当然有外部影响因素,但是教育系统内部的原因是什么呢?这就需要进行内因分析,以考察教育问题形成的内在原因。
对教育问题的形成进行内因分析,就是要考察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状况。一般认为,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三个方面。那么,我们就依此考察特贫困农村地区教育者的问题、受教育者的问题以及教育影响的问题。
教育者的问题:(1)教师工作态度不良,思想不稳定, 存在着厌教、弃教、改行的现象。教育活动要求教师学高身正,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但这毕竟是一种理想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商品经济的发展刺激了人们的物质欲望,过去那种只讲奉献、不论索取的现象不复存在了。行业之间的不平等,使教师开始怀疑教育劳动的价值。地区性的贫困使教师难以产生和维持对教育的感情。(2 )教师业务素质不能符合教育本身的要求和社会的期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缺乏超越世俗的觉悟;缺乏在教育中成就自己的理想;缺乏有效教育的能力。(3 )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陈旧。因地域、交通等原因,特贫困农村地区的教师很难获得丰富而又先进的教育思想。保守习惯又使少量的、可获得的教育思想成了耳旁风。他们的教育意识和观念不能与其他地区的教师同步,距离先进的教育理论更远。
受教育者的问题:(1 )身心素质因经济贫困和家庭环境不良受到严重影响。父母知识程度过低和行为粗俗影响了儿童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居住环境恶劣、生活方式落后、卫生习惯不良造成儿童身体和智力发育不良;经济贫困使儿童的兴趣爱好和潜力发挥不能获得良好的条件,从而压抑了儿童的正常发展;地方病、近亲结婚等因素造成儿童残疾的比例偏高。(2 )落后封闭的生存环境,使儿童不易产生远大的理想,厌学情绪普遍存在,辍学现象时有发生。
教育影响的问题:(1)课程安排不符合国家要求。 学校的课程是国家依据“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这一教育目的确定的,只有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才能保证教育目的的顺利达成。但特贫困地区因应试倾向、师资不足、经费紧张等因素,无法开设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 (2)教学思想陈旧,教学方法和手段老化。(3 )教学过程及对学生的日常管理偏离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教育理论的指导在特贫困农村地区基本处于零状态,建立在教师个人感觉基础上的教学行为非常容易走向科学和艺术的对立面。依据教师个人情绪对学生管理的行为非常容易损害学生的自尊心,形成学生不良的个性品质,从而影响心理健康水平。(4)村办小学教学随意性太强。时间上随意:课堂教学时间可长可短,学生在校时间可少可多,一门课结束的时间可早可晚。内容上随意:主要指由于教师水平低和时间随意而造成的教学内容落实情况的不一致。许多单人校、复试班,因条件差,学校间缺乏竞争,教师根据个人意志随意增删教学内容的现象客观存在。方法上随意:主要是教学没有章法。
同时,由以上三方面因素形成的师生关系的问题:由于教学思想落后,特贫困地区难以形成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尊师爱生的师生关系。教师往往只把学生看成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不听话或不遵从教师的意志时,体罚现象较为普遍。许多家长片面理解“严师出高徒”的含义,对教师的体罚听之任之,促成此类地区师生关系不健康的局面。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大致可以总结出教育问题形成中内因分析的基本思路。简而言之,就是在主观和客观、过程和条件之间首先作出选择。合理的选择应是分析主观因素,分析过程因素。其次要明确主观因素和过程因素的内容。教育问题形成的主观因素显然是人的因素,具体说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因素。过程因素即教育影响主要指内容和方法两个方面。思路明确之后,剩余的工作就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了。
* 本文为国家九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特贫困农村地区教育问题的教育系统内部成因”子课题成果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