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仿佛若”该何解(论文文献综述)
荆宝莹[1](2017)在《也谈“仿佛若”》文中认为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注:"﹝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笔者查阅数篇教参,"若"普遍译为"好像"。然而,对于"仿佛若"的理解,曾有一些学者提出不同看法。有人从语法和语义角度分析,将"仿佛若"归结为三字状语:"‘仿佛’和‘若’,都能译作‘好像’。这种连用,并不是多余的重复,它起了强调新奇和怀疑心理的作用。""这种结构,叫三
杨庆[2](2016)在《副词“俨然”与“仿佛”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语法意义、句法分布和词义衍申等角度对副词“俨然”和“仿佛”分别进行了讨论,并分析了二者的共同点和差异性。我们认为,副词“俨然”可表示煞有介事义、似是而非义和强调凸显义,副词“仿佛”可表示相似义、感觉义和推断义。它们在语义特征上有同也有异。首先,从共同点来看,它们都可用于表示事物的相似性和主体的感受性。但即便如此,二者在使用范围上还是存在一定差异,总体说来,“俨然”比“仿佛”受限度要大。因为在表相似义时,“仿佛”既可用于“表象性相似”,也可用于“非表象性相似”;既可用于“提升性相似”,也可用于“非提升性相似”,而“俨然”却只用于“表象性相似”和“提升性相似”。在表感受义时,“仿佛”既可用于“夸张性感受”,也可用于“非夸张性感受”;而“俨然”却只用于“夸张性感受”。其次,从不同点来看,“俨然”有“煞有介事”义和“强调肯定”义,而“仿佛”无此义;“仿佛”有“非肯定推断”义,而“俨然”无此义。
谢云秋[3](2000)在《“仿佛若”该何解》文中研究表明 初中语文二册《桃花源记》中有“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句,句中“仿佛若有光”一语,课本未注,其中的“仿佛若”究竟如何理解,有一些研讨文章或以为是“好像像”之
二、“仿佛若”该何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仿佛若”该何解(论文提纲范文)
(2)副词“俨然”与“仿佛”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理论、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 |
第二章 副词“俨然”的语义探讨 |
2.1“俨然”的语法意义 |
2.2“俨然”三种语法意义之间的联系 |
2.3“俨然”的词类属性 |
2.4 小结 |
第三章 副词“仿佛”的语义探讨 |
3.1“仿佛”的语法意义 |
3.2“仿佛”三种语法意义之间的联系 |
3.3 小结 |
第四章 副词“俨然”与“仿佛”的比较 |
4.1“俨然”与“仿佛”语义的差异性 |
4.2“俨然”与“仿佛”语义的共同性 |
4.3 小结 |
第五章 结语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及不足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后记 |
四、“仿佛若”该何解(论文参考文献)
- [1]也谈“仿佛若”[J]. 荆宝莹. 汉字文化, 2017(12)
- [2]副词“俨然”与“仿佛”的对比研究[D]. 杨庆. 暨南大学, 2016(03)
- [3]“仿佛若”该何解[J]. 谢云秋. 语文知识, 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