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时代的遗憾_和平年代论文

和平时代的遗憾_和平年代论文

《和平年代》中的遗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遗憾论文,和平论文,年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电视剧《和平年代》选择了战争与和平的主题,但是由于庞杂的事件没有得到理性的剔除和组织,致使整个剧的情节不紧凑,缺乏必要的悬念和合理的冲突,结果是人物没有在情节的进展中成长起来,主题却在露怯而又露馅儿的叙事里沦于空泛、形式。

《和》剧中的事件大多没有什么必然的因果关系,只是被机械地堆砌与排列。《和》剧共写了5件大事,除了百万大裁军与走精兵之路有递进关系外,其他的均各自为政,特别是准备进驻香港一件事,明显是安上去的。这一集内容先是香港即将回归的电视报道,尔后是香港有关人士来特区视查的消息,最后是大阅兵。作为一部戏的大结局太缺少戏剧性,简直就是新闻事件的客观报道。为了掩盖结局的“无能”,创作者就让秦子雄在海边对慕容秋大发一顿感慨,阐述了谁是当代最可爱的人,再让军长闻皓夫对红剑部队发表了一篇以战争与和平为主题的热情洋溢、高瞻远瞩的演讲。从嘴里说出来的即使再精彩,再有道理,也只能是政治宣传,如果光是进行政治学习,那就让观众去听报告算了。还有占8集之多篇幅的“特区开发”一大段落里,创作者不在新时期部队建设与市场经济的矛盾上去寻找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思想观念的冲突,而像中学生记班级日志一样记录了一系列部队在特区所做的好人好事,诸如勇斗歹徒、击毙罪犯、遵守纪律不吃群众一汤一饭、损坏东西照价赔偿、抗洪抢险直到战士救人牺牲等等。事件一般有两种作用,一种是推动故事发展的功能作用,一种是显示故事意义的迹象作用,一般来讲迹象通过功能表现出来。《和》剧后半部重“迹象”轻“功能”,其结果要么是创作者发布主题的通知,要么是为剧中人无事找事。章大军的公司非要搬到蓝色的海洋大厦,目的就是让他与慕容秋纠缠到一块;创作者发现慕容秋转业后与红剑无关,这才让秦子雄到海洋大厦附近进行海练。至于秦子伟边疆遇难一节更是游离于主题之外,对故事没有一点“催化”作用,完全可以剪掉。创作者好不容易找到了影响故事发展的可能:旧轮胎事件。但是由于他们往这件事里兑水之后抻了好几集,从而使这个故事丧失了应有的张力,让观众感觉到创作者做“抻面”是为了“骗吃骗喝”。亚里斯多德曾经说过,情节的每个场景都与下一场景关联,每一个场景都编结和拆解着情节线。按着这个理论来检查“特区开发”这一段落,如果删掉两集的长度,节奏上也许更合理些。

情节的核心要素就是矛盾冲突,因为《和》剧写的是和平语境里的军营故事,这自然没了敌我矛盾,只剩下人与环境、人与他人、人物内心的矛盾了。

人与环境的矛盾又分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环境两种。《和》剧人与社会环境的主要矛盾当然集中在裁军上。当兵对军人来说是一种牺牲,裁军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更大的牺牲,前一种牺牲壮烈,后一种牺牲有些残忍。所以秦子雄义无反顾地选择前一种。他抱着最后一丝幻想准备大演习,顶着挨批的危险向上级申诉,为了引起即将前来视察工作的司令员对红剑的重视,不近人情地不让李湘西回家为奶奶奔丧(因为李湘西奶奶救过司令员的命),但红剑仍没有改变被裁的命运,从秦子雄和红剑的受挫上,我们更为他们的理想、执着所感染。这一冲突改变了人物命运,对提升全剧的格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是李湘西事件的应用,弱化了矛盾冲突。创作者缺乏铺垫地引入李湘西与司令员的关系,就是想把观念引入一种危机的突变之中,因为司令员的出现对观众对剧中人来说都是一种希望,但司令员最终却没有露面,悬念被挂在半空,观众的期待也找不到落点,理想与情境的反差没有得到深化,矛盾冲突的冲击力大大减弱。红剑与蓝色海洋宾馆关于海滩之争也是为了强化红剑与环境的冲突,但过于牵强。旧轮胎事件主要是写红剑在市场经济面前的考验。这是一个契机,但创作者对此小题大作,过于张扬,有糊弄观众的感觉。创作者倾注大量笔墨写了闻璐在环境里的变化,由于环境缺乏质感,不具体,闻璐没有遇到一件使她的理想发生质变的事件,因此她与环境的冲突仅体现于与秦子雄的吵架上。创作者无形中把闻璐的性格推向分裂的边缘。

在表现人与自然的冲突上,要尽可能地强化险境。自然灾害本来就是剧中一个角色,人与它比肩而立,悬殊愈大,冲突的弹性就愈大。可惜《和》剧三丰岛上的台风是清风,登陆艇不可能靠不了岸,既然登陆艇能靠岸,那么人与台风的冲突就不复存在。抗洪时战士们跳入的不是一条小河就是游泳池,困难得不到铺排,军队与人民的那种血浓于水的关系就得不到渲染。还有所谓的暴雨,全是用消防车喷射而成,不但不肆虐,反而很温柔,难怪在旁边看着剧组拍戏的人们呵呵地笑。再就是化妆师给战士们脸上抹得泥是那样均匀,一不留神,悲壮被拍成玩闹。

人物内心的冲突主要体现在闻勇、闻璐、慕容秋、杜娟女身上。闻勇的猜疑、嫉妒使他干什么都带着个人情绪,看上去不像个军人;闻璐的自身否定,使她性格充满矛盾;慕容秋、杜娟女的性格迷乱,使她俩发生了由黑到白的变化。内心的冲突造成了他们性格的分裂,近而使主要人物关系陷入了暧昧的雾水里。

《和》剧主要人物被封闭两个高干家庭里,官兵关系、同志关系,多被爱情关系所替代。恋爱从头谈到尾,情感的纠葛到故事结束仍是一团乱麻。因为严肃的军队生活被披上了浓重的言情外衣,所以是被剧里剧外大呼小叫的主旋律受到了无情的怀疑。

情节就是对故事的有序整理,它是某种震荡的平衡,所以发生对抗的动作才是情节。《和》剧的故事没有力度,一是因为情节过于简单、平缓,不能在叙事链中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命运。二是因为情节虚假、空洞阻扼了主题的提炼与升华。

情节的虚假在《和》剧通篇皆是,例如战士练习抑治恐高症一场戏,一战士站在比板凳稍高的台子上,死活不敢往下跳。演习一场戏,通讯站的敌人离战士好几米就把手举起来,等着挨收拾。慕容青日子虽清苦,但没有穷到偷自己老婆股票换钱去买书的地步。红剑部队已经被裁,就因为秦子雄在三丰岛上的表现加上几句进谏又被恢复了,这是不是意味着最初的决策失误?最可笑的就是慕容秋在钢城被骗一场戏,简直是痴人说梦。既然真假主任都住在钢城宾馆,那么假主任行骗数次,为什么没有被发觉?既然假主任是个老骗子,真主任就在眼前晃来晃去,还分不清是男是女,而发生男冒女的闹剧?

空洞问题出在情节重复利用上。秦子雄数1、2、3、吓唬闻璐出现好几次没有新鲜感。为了保住团队,秦子雄准备演习,慕容秋准备演出,弄得煞有介事,剧情长度增加了,信息量却没增加。拉轮胎赚钱充实训练经费其实就是助民劳动取酬建攀登墙的翻板。如果说秦子雄第一次说中国人民解放军只剩下一名军官那就是我,是具有穿透力的宣言的话,那么后来他不厌其烦地重述简直就是一种自言自语了。

另外,《和》剧细节的失真也一再出现。杜娟女的前夫刚死,她的头上却扎着红头绳。小兰为秦子伟送葬时披着红纱巾。这些都不符合传统的审美习俗,让人看着不舒服。

《和平年代》让观念感到创作者有一种小马拉大车的感觉。这种整体感的失衡不但架空了秦子雄的理想,也架空了创作者张扬的主题。

标签:;  

和平时代的遗憾_和平年代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