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用学生的主体性取代教师的主体性_主体性论文

不要用学生的主体性取代教师的主体性_主体性论文

莫用学生的主观性取代教师的主体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主观性论文,主体性论文,教师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师是否成了学生的“奴隶”

记者:王教授,您认为当前进行的新课程改革尤其是语文教学改革中存在的最严重的问题是什么?

王富仁:在教学实践中要坚持三个主体性: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语文教师在课堂中的主体性,作者的主体性。这个观点我在《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同时坚持的三个主体性》一文中详细展开过,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我觉着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性缺失变得日益严峻,并带来很多问题。按照我的理解,在开始语文教学改革的时候,我们中国的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教师的主体性问题。我认为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没有把教师的主体性当作首要的问题,而片面地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譬如说在讲学生的主体性时,学生提出的任何问题只要和语文课文有关,教师都要尊重,甚至都要顺从,让他坚持自己的观点而不必引导他,这样滋长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观性,并且这种主观性使学生自我封闭,阻止了老师对课文的讲解,拒绝了老师的帮助。

主观性不是主体性,但教师和学生都经常陷入这样的泥沼中。学生表面看来很有主见,但主见往往停留在非常固执的阶段,而不能从老师的讲解和课文中获得自己成长和发展必需的营养。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我看过几本教学案例的书,都提到愚公移山的例子。有的学生提出愚公移山是不对的,现在应该用高科技,或者走出那个地方,虽然这儿的环境比较艰难,但还是可以走出去的,不在这个地方住了,愚公移山是不合理的。对于中国古代这么好的一篇神话,学生从根本上曲解了神话的精神,老师即使讲解,学生也会拒绝听。他再也不想体验愚公的这种精神,再也不想从愚公的精神中获得一种力量,来使自己变得更加坚强,更有力量。从这一点说,这篇课文的学习基本是失败的。

记者:也就是说,在人生中有些困境是根本性的,不存在投机和通融的可能。面对这样的困境,我们必须要有一种精神,缺乏这种精神的出路其实就是妥协。

王富仁:对,因为人类社会中,即使再过上两千年,社会中仍然有根本无法克服的问题,只有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才能克服。面临人生,假如人生中所有的问题都是可以克服的,每个人都失去了愚公移山的精神,这样的民族就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这样的一个人就是一个非常脆弱的人。对于我们中华民族来说,别说现在,就是再过两千年,愚公移山的精神仍然是必须发扬的。

那么学生能不能理解愚公移山的精神呢?实际上,假如我们教师发挥其主体性,我们是可以对学生进行引导的。毕竟教师有更多的人生经历和深刻的体验。在人生当中有许多困难,都不是通过什么巧妙的办法就能一次性解决的。有很多办法,比如我们有很多贫困的学生,家庭比较困难,你能想到什么办法来绕过这个困难使这个困难变得没有了吗?你必须通过自己一生的努力来改善自己的家庭,比如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在班里属于比较差的,你能不能通过告诉他一种方法,第二天他就变成全班第一?这是不可能的,他必须用愚公移山的精神跟上去,慢慢进步。现代青年应该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但是我认为,这样的见解并不是独立见解,这不过是那个智叟的观点,他觉得他很聪明,实际上他并不聪明。

当然了,一篇课文的收入合适不合适是可以讨论的,但一旦收入,我们学生可以做出这样的理解,也可以做出那样的理解,那教师在教学中就没有了主体地位,教师成了学生的奴隶。好像在克服不让学生成为教师的奴隶时,教师成了学生的奴隶。当教师成了学生的奴隶时,学生没有收获,教师的教学也没完成。我认为这种把教师当作学生奴隶的现象是大量存在的。

主体性丧失是中国教育史上最主要的问题之一

记者:从教育传统上看,教师主体性缺失问题是否早已存在呢?有没有相对完美的教育或者说真正的教育在教育史上存在呢?在教师主体性这个问题上,从教育史上我们可以得到什么有益的启示呢?

王富仁:教师主体性的丧失从古代到现代都是中国教育中的最主要的问题。

孔子成为我国历史上无法超越的伟大的教育家,就是因为在那个时候他的教育是单纯的,虽然现在的一些教学内容那时没有,但是从教育的角度来说,他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

但是中国的教育到后来的发展就逐渐失去了教师的主体性。“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育成了国家的统一行为,并且要达到国家统一的目标,来压倒了教育者,不是培养教师认为的那个成长的人,有思想的人,有才能的人,而是国家所需要的才能和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我们国家只需要具有儒家思想的人,你只能有儒家的思想,不能有道家的思想,不能有法家的思想,也不应该有墨家的思想,你应该有国家需要的思想。孔子所培养的人不是国家所需要的,而是人民需要的,到了汉代宿儒按照自己的理解来解读儒学,这种解读是错误的。为什么孔子最好的学生颜渊没有去做官,而他的另一学生冉有去做官,对于当官的学生他也不认为是学得最好的;也有发财的,子贡是发财了,发财的学生也不一定是最好的,至少他最喜欢的学生颜渊既没有当官,也没有发财,颜渊可以三月不违仁,孔子说连他也做不到。从孔子对颜渊的态度我就可以看出作为一个教师,他所培养的是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知识的学生,不一定是做官所需要的思想,所需要的知识,也不一定是发财所需要的思想,所需要的知识,当然并不是说学生不能当官不能发财,只是他们可以超越这些。

我们的教师如果回到自己的内心,有了主体性时,你就可以感觉到你跟你班里的学生,你所感受学生的方式,你对孔子施教的认识。考上大学的就一定是好学生,没有考上大学的就一定是坏学生吗?就一定是没有才能没有知识的一类学生吗?你喜欢的学生是什么样的学生?你可以问问自己,你是按照自己的感受来培养学生还是按照别人的要求来培养学生。

我们的教育同孔子的教育一比较我们就知道,相对于我们的教育来说,孔子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孔子在整个的教育过程中是具有完全的主体性的,但这种主体性并没有压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作为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活动是怎样结合到一起的?有两个方面,第一,孔子是一个成长和发展的人,他在当时通过自己的学习,把握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熟练了现实当中口头相传的一些知识,自身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发展,他是学在了徒弟前面。孔子谈到自身时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就是他的主导特征。他把“学而不厌”放在前面,就是我在学习,我在成长。我只不过是学习的时间比较长,我对人生有看法,对社会有体验,我对青年人对老年人都一样,我是想着叫下一代人更快地成长,把我的知识、把我的思想通过这样一次教学,通过在与学生的对话中、相处中——用现代的话就是在教育中——来传达给学生。通过这种传达也使学生及早地不必经过那么漫长的人生道路也能够对这些问题有所体验,并且使他们在人生中也能体验自我成长的道路。

这就是孔子的做法。除了孔子自身的知识、思想、实践、感悟之外,没有其他的教学任务,他完全是用自己的知识、思想来影响学生,来使他们成长,并且学生的提高他在心灵中是能感受到的:颜回的思想达到一个什么水平,子贡又达到一个什么水平,他适合做什么,他能够做好什么,不能够做好什么,他有什么优点,他还应该注意哪些方面,他在哪些方面还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在哪些方面又必须注意什么,这一切他心中了然。

学生就是他的朋友,就是他身边的一个人。他的学生到他身边来学习,不是有着任何其他的目的,就是因为尊重孔子这个人,孔子这个人比别人更崇高,更有知识,更有思想,学生也愿意成为像孔子那样有道德、有知识、有修养的人。跟随孔子是他们自由选择的结果,这就是学生主体性,就是愿意到孔子那学习,学习就比不学习好。

在那种情况之下,孔子有时候对学生是赞扬的,有时是批评的,樊迟经常受孔子的批评,樊迟想学稼,孔子说你要是学种庄稼,去向农民学习吧,这点我不如老农。我这儿就是教你怎么做人,怎么有广阔的社会知识,怎么看待社会,这就是我的学生学习的内容。你要想学专门的技术,就到别的地方,别在我的地方。但是樊迟听了批评以后,没有生气,他觉得孔子是比自己更高尚的人,孔子批评了我,不是为了要害我,而是为了要我成长。所以你看在《论语》中,樊迟问的问题最多,这次受了批评,他下次又问了;有时候受到批评,有时候受到赞美,但始终也没有说孔子和樊迟两个人之间有矛盾,这就是教师和学生的关系,这就是教育。

孔子和西方的苏格拉底所倡导的古代的教育,或者说这种最原始的教育,它包含的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坚持教师的主体性。

记者:我们现在还能恢复孔子时代那种单纯的教育吗,有没有这种必要,如果不能恢复到这种状态,当代教师的主体性应该从哪些方面来获得?

王富仁:教师的主体性地位要恢复到孔子时代的地位,我觉得是不可能的。时代在发展,我们的教育事业是一个整体的事业。孔子的主体性为什么能保持?是因为他既是一个待教育的人,又是一个实施教育的人,既是教育界的领导、校长,也是一个教师,所以,教育都集中在孔子一个人身上,所以他的主体性能保持。而现代的教育是发展的教育,我们不能摆脱国家对整个教育的管理和控制。退一步说,如果没有国家的管理,这么大的教育事业就没法发展,此外必须借助国家经济的支持。

但是教师必须有主体性,我们要思考的是在现在的条件下,我们怎样重新建立起教师在教育中的主体性地位,建立不起教师的主体性,我们的教育就一定会是失败的。

主体性地位体现在哪里呢?我认为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体性必须通过最基本的课堂教学来建立。我们的教材,不论是统编的还是自编的,你在编写的过程中一定要按照国家的标准。哪一个主编在编写时都不是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的,你喜欢哪篇就选哪篇,你不喜欢就不选,你这个教授喜欢这篇,那个教授不喜欢这篇,那么那些东西能够被普遍接受,这些就可以被国家统一接受,譬如说周作人的小品文,我认为不适合选入中学教材中,因为他是汉奸,给学生介绍作者时没法说,但你可以喜欢周作人的散文。

所以文章入选课本,必然是国家的意志,要想在这点上掌握主体性,那谁也掌握不了,教师的主体性不应该是这个样子的;甚至在整体的教学活动中我们也没有主体性,我们都是在一个省或是一个县的范围内,这里改那里不改我们都没有主体性。

我们要生存,要为人类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要奉献,为新一代的成长发挥我们的作用,我们不可能用自己的意志来代替国家的意志,这是个事实,我们必须承认,我们不能激进,教育是国家的事业,教育是国家最重视的事业,教育出了什么问题,关系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动向。

我们每个教师也没有必要在这个方面获得主体性。尤其是我们是教师,主要的任务是把教学搞好,其他的一些外在的东西,我们可以忽略,但课堂教学不能忽略,因为学生的命运、你的命运都集中在课堂教学中。在课堂教学中,你失去了主体性,你不知道课文该怎么讲,你讲的不是你理解的课文,你讲的那句话不是你想说的那句话,那么你就没有了主体性。当你的教学放弃课堂教学时,放弃这样一种空间时,你和学生就建立不起精神上的联系来。你要想作为一个教师存在,就必须和学生建立起一种教学关系,在其他的一些事情上,学生可以不信任你,但在课堂上,学生必须信任你,相信按照教师的方法学习,会提高得更快,假如说我不认真学习,不尊重教师,不把教师看作我的引导者,而看作我可以随意处置的人,我可以冒犯你,我可以拒绝你,我可以不听你的,这样的学生在课堂中是没法成长、没法发展、没法获得进步的,没法成为一个有基本素质的人,那么他的智商永远停留在一个孩子的水平,并且是一个坏孩子。坏孩子就是故意和别人找别扭,事事想压着别人,这种孩子是没法成长的。

现在看来孔子说的一句话是很深刻的,孔子说“唯上知与下愚不移”,就是说教育不是万能的,有两种人我们教师发挥不了主体性,一种是上知之人,上知之人就是指在实践中可以自己培养自己,自己让自己提高到很高的水平,我们教师没法达到,没法教育。譬如爱因斯坦就是一个例子。我们培养不出爱因斯坦,那是爱因斯坦自身具有禀赋,自身努力的结果。但是下愚也不行,没法教育。“生而知之者”“教而知之者”“困而学之者”这是不同类型的学生,还有一种是“困而不学者”,他遇到了问题了,有了成长的需要,他仍然不去学习,他不愿接受别人的教导,他不愿意向书本学习,不愿意向教师学习,这样的人是很难教育好的。

教师要拥有面对文本的力量

记者:教师的主体性有很多个性化的成分在里面,每个老师的主体性可能不一样,这是否会和国家意志相冲突呢?换句话说,是否会影响国家教育思想和理念的实现呢?

王富仁:所以说我们关注教师的主体性,是要从课堂开始。在课堂中教师的主体性地位会不会同国家的主体性地位发生冲突,发生矛盾呢?不会的,因为课本基本的内容就是由国家规定的。选入的一篇课文,从国家的角度说它是可以教的,里面有国家的意志,与国家的意志绝对不会是相反的。

那么剩下的问题就是教师怎么教,怎么和学生达成交流。有个问题,我们在课堂的主体性不能离开教学的主体性,有的教师为了训斥违纪学生,说一些与课文教学无关的话,讲个笑话,学生也愿意听,但是那种主体性千万不能要,那不是教师的主体性,你看着学生当时挺高兴,但是万一出了事,学生是不会支持你的。有的学生还会给校长打小报告,因为你不是在讲主体性。所以说我们的教师的主体性是在教学过程中的,是从精神上、思想上和文化上与我们的学生融为一体,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教师有提高,学生有提高,这个主体性是怎么获得的呢?

一旦进入课堂,进入知识,进入思想,在这个范围内,就不允许有其他外在的意志进入课堂。我讲杜甫的一首诗,我就必须从这首诗出发,我就必须围绕这首诗创造一种情境,这样一种感受美体验美的氛围,我要引导学生也进入到我的体验当中去,这个时候老天爷也不能干涉。在这个时候,即我要进入一种体验,我引导我的学生也进入这样一种体验时,任何外物的干扰哪怕是极微小的,也会破坏课堂气氛。

文学的巧妙就在这个地方,它就是一种境界和审美感受,有了这种审美感受,你的课堂就是成功的;假如没有,你就没法把学生引导到这样一种境界中,你自己也没法体验,还在那里居高临下地去解读这个课文,去分析这个课文,离开这篇课文,你在讲其他文学作品时你都营造不出这种境界,不可能使学生进入到这篇课文的审美境界中,只是让学生记几个词,造几个句子,那种效果肯定达不到教育的要求。在这个时候,必须重视教师主体性的发挥。

国家规定鲁迅的文章必须讲,你让我讲,我就一定讲,讲鲁迅的作品,绝不会变成政治课,这跟国家的意志有什么矛盾?你只要讲就按照鲁迅的思想结构,譬如我们讲《狂人日记》,我们必须要学生体验到鲁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他的思想是什么,不论到了任何时候,鲁迅的《狂人日记》就是《狂人日记》,它就认为中国人是“吃人”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吃人”的。要讲授《狂人日记》,就要让学生理解鲁迅为什么写《狂人日记》,让学生感受鲁迅写它的目的,要讲《阿Q正传》就必须忠实于原著,就必须讲我所感受到的阿Q,他为什么不幸。这里没有政治,没有国家意志,没有常理非常理,没有别人喜欢不喜欢。

记者:也就是说,问题不在于教材和课文是什么,而是在教师把握它们的能力,只要教师能够有足够的力量营造课堂的氛围,能够深入到课文本身中去,是可以实现教师的主体性的。

王富仁:是的,教师的主体性是其面对文本的力量,有了这个力量,就不用担心其他的东西。我读李白的诗,哪有想着喝酒有多少害处呢。教李白的诗歌是不是鼓励学生喝酒呢?不是,李白斗酒诗百篇,“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这就是李白,如果教李白的诗歌学生都喝酒了,这和李白的诗歌可没关系。我喜欢李白的这首诗,我到现在还不会喝酒,有的人根本不懂李白的诗,但喝酒比谁都能喝,哪有李白的诗歌培养出来的酒鬼啊。

我讲的是文学,文学就是一种审美感受,就是要进入到李白的感受当中去,感受李白诗歌的魅力。你感到这种魅力,学生读出这种魅力,学生自然获得一种阅读的快感和灵魂的洗涤。但老师教李白的诗歌老是想到这样那样的条条框框,那就把李白的诗歌教坏了,你不讲还好,你越讲学生越不喜欢。儿童很乐意背诵一首诗歌给家长听,背诵完了他很高兴,但我们的学生背诵不行,那就是我们的教育有问题了。

我们在课堂无法进入到诗歌中,那很可能与教师主体性的丧失有关。有的领导认为,学生没学好是教师工作不卖力。事实上,如果把教师的主体地位破坏了,教师教学就成了很困难的事情。一线的语文老师至少是中文系毕业的,就素养来说比学生要高,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要教学生。我们语文教师教学出现问题,很少是由于水平差导致的。一个大学毕业生走上课堂,他可能讲得很好,很受学生欢迎。有多年的教学经验后,学生反而不愿意听了。为什么呢?这实际上标志着教师主体性地位在课堂上逐步丧失。这个主体性地位直接联系着你说的是真心话。教师和学生有没有一种真实的情感交流。你只要说真心话,和学生一起欣赏某首诗歌、某篇小说,你一定总有话说。你的欣赏水平是比学生高的,那只要你放开自己,那对备课来说是很简单的,如讲《满江红》要备上三个小时课再去讲,这就奇怪了,我们在大学的时候已经学过,如果哪点不清楚,查查字典就行了。备什么课写什么教案,这首诗我都背过了,心中的味道很充足,不用写教案,写个教案无非给校长检查。

这就牵扯到下一个问题,当你在课堂上获得了自己的主体性,你才能把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整体性比较充分地再扩大化。课堂教学,我就这样来备课,就这样来教好学生,外部的形式我都可以看不见,我教学不是为了给学校校长光荣的,不是为了好看,不是花架子,而是为了给学生以教育的,为了他在整体素质上的提高的,我一切以学生为出发点,需要备课我就认真备,不需要备课我就不备,既然不备我可以讲好,我为什么要给你写这个教案呢?写这个教案有什么用,再加上现在有电脑,要想交教案还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再说我可以写教案,我写三百字,足够写明我这节课想讲的内容了,你又没有规定教案写多少字。只有抓好课堂教学,你教师的主体性才能展开。

我们语文教师要建立起自己的主体性,就是要在课堂上建立起我们的主体性,当你在欣赏一篇文章时,要逐渐地感知哪些是所谓的外在影响,哪些是我们可以借助的,国家的意志并非所有的都和教师的主体性矛盾,有些东西是我们必须抓住的。

要想在课堂上建立起教师的主体性,要注意下面的问题:我面对的学生和你面对的学生不一样,我用的教学大纲和你的不同,西藏的学生你这样要求,你北京的学生不一定这样要求,你对广东的学生也那样要求能行吗?而我们面临着的学生是特定的学生,面临着特定的学生,任何一篇课文我们必须要用特定的方式来讲解,我不能按照一般方式来讲解,你喜欢我怎么讲那是你的事,我必须为了学生的提高,必须有各种各样的试验性的探索,这样一篇课文,面对着这样的学生,我这一次在这样的环境可以这样教,效果不太好的话我下次就换一种方式。当你积极探索时你就可体验到教学改革,尤其是语文的教学改革中语文教师的主体性,而不是我们的语文改革要随着国家的理论变,随着社会的政策变,随着校长的爱好变,这一切都不能算,必须随着我们课堂的具体条件变。在这其中,虽然没有意识到,但实际上我是在进行教学改革,我们的教师根据自己的课堂教学,来探索能够使自己的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的方式,是老师主体性地位来引导学生进入这样一篇课文,能够使它在素质上知识上都能有更好提高的这样一种全国性的改革。假如每个人都在针对自己的学生探索怎样来传达讲解,即使国家教育部门没有号召我们进行教育改革,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实际上已经实现改革了。它在天天改革,说明主体性地位的取得就是只有我是面对着我自己的学生,并且通过这样一种教学活动来探索教学的规律。当你在探索中,你就会发现教学是没有一种固定的模式,正因为没有模式,我们可以创造各种不同的模式。

当你在这样一个课堂上,你会发挥自己的特长,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你才能够利用这个课堂,使学生得到尽快的提高。在这里提出一个问题,那就是教师的主体性。不仅仅体现在你面临自己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教学方式,你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来设计你的教学,进行一种整体教学,当前的语文改革,大家都争论,说古典文学占的比重太少了,应该占70%,也有人说我们现在是新课程教育,不能让古典的东西占的比重太高。我觉得不论怎样的设置,课本都不会是完全合理的。因为每个教师自身的爱好、特长就不一样。我认为教师的主体性应该具体体现在拿到课本我怎样实现我对课本的教学,我要发挥自己的特长,假如说古典文学功底比较深厚,并且从内心喜欢古典文学的一位老师我觉得可以把古典文学的时数拉大。有人会质疑了,新文学的教育不就受影响了吗?全国这么多人,为什么就不可以有一些学生就在古典文学方面获得更多的东西,其他的知识相应地少一些?在大学不是既有古典文学教授也有现代文学教授吗?在现实社会中,你喜欢古典文学的就去加强古典文学方面的修养,不喜欢古典文学的喜欢现代文学的就相应地去增强现代文学的修养,甚至我觉得我们也不能站在一个民族的立场上,限制外国文学的发展,我就把外国文学的比重加强有何不可?

这就是教学改革,当你发挥到这种水平时你就能体会到教师的主体性,我在改变它的时候不是哪一个专家的理论,也不是哪一位领导的启示,是从我教师的主体性中升华出来的,我的教学搞好了,是因为我的创造,我的积极性比较高。有了这种积极性,那么在课堂上,我就在备那些机械性的内容上花费的时间少了,那就可以作一些独立的选择,更开阔自己的视野。我喜欢外国文学,我就可以多看外国文学,喜欢古典文学,就可以作为一门学问加以研究,无论你把哪一门作为专门研究,回到课堂,这门课你一定能讲好。这里就回到了我们的主体性,既然坚持主体性,你就必然要发展自己的主体性,讲杜甫的诗,学生喜欢,我就可以讲得更好。我可以去看《杜甫诗选》,甚至我可以去看有关杜甫研究的一些文章,我看了之后我还会有感受,我可以去发表文章,参与到学术研究中去,我愿意在这个方面成为专家,在学生学习杜甫作品时,学生如何追问,都可以应对自如。这就是教师自由性的放大,在这种自由性的发挥中,你的主体性就会获得重建。

最应受尊重的仍是教师

记者:当前很多教师都在纷繁复杂的教育理念中不知所措,对当前的教学改革和语文教学,您觉着教师如何获得站在课堂上的自信?获得这种自信的根本是什么呢?

王富仁:教师要回到课堂,要能够和文学作品实现一种精神上的联系。加强了这种联系,就实现了课堂教学和自我、课堂教学和学生的沟通,这是教学改革的基础,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教师的主体性地位才能建立起来。

从汉代以来,我们教师的主体性地位已经丧失了。从历史的角度来讲,我们教师从整体上主体性地位的丧失,是原初性的教育产生之后变成社会教育和国家教育之后一种必然的趋势。每一个时代的教师,实际上都会面临着社会强大的压力让自己丧失掉自己的主体地位,即使在西方民主国家也同样如此;但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重建。任何一个教师在这样的重建过程中都会得到提高,并且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民族的教育水平就会得到提高。鲁迅所处的环境也不是好环境,但鲁迅的主体性地位是通过他自己的努力而建立起来的。因为他在追求这种东西。

当你建立起自己的主体性地位之后,当你真正进入文学,并真诚地想和学生进行交流的时候,文学交流才会开始。这时候,很多形式上的东西变得不重要了,比如很多人都反对满堂灌,但满堂灌对一些教师来说,也不失为一种办法,它让学生在课文和你的讲解之中获得一种话语氛围。效果不好的时候就要换,文学教学很难说有什么策略,只有达到一种精神的交流,什么办法都可以。你自身都进入不到作品之中,你想讲好,不可能。

到了课堂上,忘掉一切,只记得作品和学生,记得我自己,这时候你就成了一个自由的教师,你就会有足够的自信向学生传达你的感受和体验。只有你自己获得了主体性地位,学生才能获得主体性地位,主体性地位建立起来也是改变我们整个教学、整个社会的一个手段和一个期待,既然我们建立起了主体性地位,那么在学生心目中我们就是像孔子一样,我们会获得一种真诚的尊重与爱。

我觉得在整个民族中最应该受到尊重,而且能够受到尊重的阶层仍然是我们的教师,并且是小学教师和中学教师。

标签:;  ;  ;  ;  ;  ;  ;  

不要用学生的主体性取代教师的主体性_主体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