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湖北的人文精神与经济发展——试从“九头鸟”说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湖北论文,人文精神论文,经济发展论文,九头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时代,并且已经加入世贸组织。面对许多省份的快速发展,我们 湖北人不得不作深刻的思考。有诸多问题一直困惑我们湖北人,怎样才能把湖北的经济 搞上去?即:使湖北在中部地区振兴崛起、成为全国的强省?有人认为应当大力引进科学 技术,有人认为应当大力发展教育,有人认为应当不断改进制度。我们认为这些建议都 是正确的,但要想把湖北真正搞上去,最重要的还是应当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重 塑湖北的人文精神。每个省都有该省的人文精神,而人文精神状态直接影响到其经济的 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正如英国思想家汤因比在《展望二十一世纪》中所说:“要根治现 代社会的弊病,只能依靠来自人的内心世界的精神革命。社会的弊病不是靠组织机构的 变革就能治愈的。这种尝试都是浮皮搔痒的。”
说到人文精神,迄今为止还没有共识的定义。大致而言,人文精神泛指上层建筑中一 切对人类自身言行所教化与制约的东西,诸如道德、法理、俗规、人文主义。所谓人文 ,就是以人为核心的文化,它是相对于以科技、社会、经济、军事等为中心的文化而言 。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人的价值取向。价值取向是人们对生命的价值、个人在社会中的地 位的理解,它包括人的独立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批评精神。人文精神体现了一 个民族的整体文化面貌,也体现了一个省的精神面貌。塑造良好的人文精神,对于推动 全社会的进步,推动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湖北的人文精神是怎样的?它对湖北的经济发展有怎样的影响?许多年来,外地人常说 “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这是把“九头鸟”比喻湖北的人文精神。本文试从“九 头鸟”具有的精神内涵来阐明湖北的经济发展。
一、“九头鸟”的主要优点
1.“九头鸟”有个性,有上进心。
“九头鸟”的这个特点在上古楚文化中体现为“开拓求强”的精神,屈原的名句“路 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最能代表楚人的开拓精神。楚地本是荒棘遍地,野兽 出没的荒蛮之地。《左传·昭公十二年》记载楚人子革之语:“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 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川,以事天子”。楚人发展农业,把荒蛮之地变成了 城镇和良田。楚人发展水利业,孙叔敖主持的水利工程期思陂是中国最早的大型水利工 程。楚人还发展手工业,其青铜器、漆器、丝织都是当时天下最好的,甚至让今人叫绝 。开拓者必自强,楚庄王曾问鼎中原,大有取代周朝之势。
历史上楚人坚持改革,有不断改革的决心。楚人季梁提出“夫民,神之主也。”此语 比孟子的民本思想要早得多。公元前548年,令尹子木搞“量入修赋”,根据收入征集 军赋,使富人拥有优越的社会地位。公元前479年,楚平王孙白公胜改革,他“卑身下 士”,搜罗人才。楚悼王用吴起为令尹,开展改革。吴起“明法审令”,使楚国很快打 败了魏国,天下震惊。屈原力倡改革,主张“明法度”,联齐抗秦。这些说明楚国人是 有进取精神的。正因为楚人有这个传统,所以明代出现改革家张居正不是偶然的。近代 张之洞之所以在湖北能搞成洋务运动,这与湖北的社会环境与人文精神也是分不开的。
在当前的经济建设中,“求索”上进的精神尤其重要。湖北居于长江中游,在国内的 许多指标统计中常常也是处于中间的位置,而湖北的父母官常常满足于中游。这样一种 安于中游的思想是不利于经济建设的,也是不符合市场竞争规律的。湖北进行经济建设 的条件是十分优越的,如果湖北的父母官长期甘居中游,湖北人民是不满意的。
2.“九头鸟”有生命意志,前赴后继。
“九头鸟”的这个特点在上古楚文化中体现为“不服输”的精神。楚人并不认为鸟是 很弱小的动物,传闻九头鸟掉了一个脑袋又长一个脑袋,不仅不死,而且能够以柔克刚 。考古曾经发现凤立在虎上的图景,正说明了楚人的自信心。楚人崇尚火正祝融,传闻 祝融是鸟变的。《白虎能·五行》记载:“祝融者,其精为鸟,离为鸾。”战国时,楚 、秦争夺天下,《战国策》说楚“带甲百万”。楚君以战功为政绩,若无战功,就会感 到愧对先祖。虽然楚国不幸被秦国灭掉后,但楚人不服,《国殇》有诗句颇能说明楚人 的心态:“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虽离兮心不死。”“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仁 。”秦朝时,楚地流传“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谚语。秦末,刘邦终于以汉代秦,而 陈胜揭竿为头功。这个楚,当然是泛指。《隋书·地理志》说:“蕲春人性躁动,风气 果决,包藏祸害,视死如归,此则其旧风也。”这句话对于评价楚人是有共性的。历史 上,楚人不屈不挠,多次“揭竿”反抗封建统治,汉代在当阳绿林山有王匡、王凤起义 ;明代荆州襄阳有刘通起义;明代在武昌有反税监风潮;明清有王聪儿的川陕楚起义; 1927年的黄麻起义,造就了几百位将军。
1911年发生了武昌起义,改变了整整一个时代。首义精神表现了前赴后继、不怕牺牲 的气魄。在武昌首义之前,全国各地先后爆发了无数次反清起义,如广州起义、惠州起 义、萍刘醴起义、潮州起义等,但都失败了,许多革命者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然而,武 昌首义的志士不畏牺牲,彭楚藩、刘复基、杨宏胜在刑场上大义凛然,引颈就义。尽管 三烈士被反动派抛尸街头,但革命者没有被吓倒,而是以更大的义愤和果敢发动了起义 。首义成功之后,起义者接着又进行了历时一个半月的“武汉保卫战”,浴血牺牲者数 以千计。首义精神体现了敢为天下先的壮志。“首义”二字,生动而准确地概括了武昌 起义在辛亥革命中的率先突出地位。孙中山在发动革命的过程中,曾经设想“先南后北 ”,首先寄希望于广东,然而总是屡次失败。武昌首义不仅成功地打响了第一枪,还在 于当时迅速颁布了一系列举措,如湖北军政府在10月12日宣布在全省各地一律废除专制 政体,以本年为黄帝纪元4609年。11月9日颁布了《鄂州约法》,这是中国第一部具有 宪法性质的地区性资产阶级民主立法,它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共和制政权,成为其他各 省组建政权以及南京临时政府制订的《临时约法》蓝本。
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许多企业沉沉浮浮,淘汰率极高。湖北的许多企业仅仅“ 火红”了一阵子,很快就倒闭了,在倒下去之后就再也没有站起来,这是令人遗憾的。 这种现象很值得思考。湖北人应当发扬“九头鸟”“打不死”的精神,强化后劲,前赴 后继,勇于拼搏,不断创造新的成就。
3.“九头鸟”聪明至极,充满活力。
传说中的九头鸟是神鸟,是鸟中之精。它用完一个点子又来一个点子,生生不息。《 山海经》记载楚地的九凤鸟长有九个头,其智慧无穷无尽。明代的袁宏道、袁中道、袁 宗道就是很聪明的“九头鸟”。他们提倡“性灵说”,认为文学要得自然之真趣,文学 随时代变化而变化。清代王夫之注意到楚地的人文资源丰富,他在《问思录·外篇》曾 指出楚地“今为文教之薮”。
仍以武昌首义为例,辛亥革命不仅是武装起义的胜利,而且是湖北人智慧的胜利。为 了对付清朝的镇压,起义者把原来的组织“振武学社”改名为“文学社”,以讨论文学 来掩护军事活动。为了发动广大民众,起义者在会党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增强了革命的 实力。此外,起义者利用《大江报》进行了广泛的舆论宣传,造成了一触即发的起义氛 围。首义之后军政府废除苛捐杂税,保护工商,并采取了灵活的外交,有利于局势的稳 定。起义者还设馆招贤,邀请国内精英云集武昌,一时间武昌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关 注的中心。
湖北人在全国人的心目中属于比较聪明的,这是当前经济建设中是最宝贵的资源。市 场经济的本质是知识经济,经济竞争“争”的是才智。有了才智,就能生生不息。《左 传》说“唯楚有才,三晋用之。”长沙的岳麓书院有门联云:“唯楚有才,于斯唯盛。 ”这些说的都是楚地人才外流,没有为湖北所用。这种情况应当改变了,借用清人龚自 珍的一句诗:“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湖北的人才资源丰富,特别是武 汉的高校有各方面人才,在全国居于前列,这是巨大的财富。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利用好 才智,如何留住人才,如何发挥好人才的作用,如何让人才资源共享,如何最大限度地 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做好了这篇大文章,就建设好了湖北。
4、“九头鸟”适时变化、浪漫而有表现欲,集天下之美于一身,有很强的包容性。
湖北人是勇于创造、善于模仿的。楚文化可以与中原文化媲美,南凤北龙、南道北儒 、南骚北诗,楚人在文化上的贡献丝毫不亚于上古的秦人、晋人,也不亚于古希腊人, 其杰出成就是令世界瞩目的。
常听人说:湖北文化没有个性而言。湖北文化不东不西,不南不北,没有特色。从表 面看,湖北文化与广东文化、浙江文化相比较,是没有什么个性。其实,没有个性本身 就是一种个性。湖北文化的个性,可以称之为包容性。包容性就是湖北文化的个性。湖 北文化的包容性由来已久。历史上,湖北文化是在包容中演进的。大致历经了三个阶段 (当然是相对的):第一阶段是吴楚文化的融合。这时期大抵是东西文化的融合。第二阶 段是南北朝至明代。从魏晋以来,我国的政治经济重心不断南移,北方文化随之加速传 播到长江流域,湖北毫无疑问也接受了北方文化的影响。这时期大抵是南北文化的融合 。第三阶段是清代以来,湖北受到海外文化的影响。1861年,西方各国在汉口设立了租 界。1889年,张之洞督鄂,建工厂,兴学校,实践“中体西用”,在湖北开创了早期现 代化。
在经济建设中,湖北人必须与时俱进,要积极学习其他省份的有益经验,根据湖北的 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推广。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特别应当学习浙江人那种大胆冒 险的精神,摸着石头过河,开拓性地办市场。
二、“九头鸟”的明显缺点
“九头鸟”不仅优点突出,而且缺点也很明显。
1.“九头鸟”玩弄小聪明,投机心理浓。春秋时有个故事,说的是:齐人晏子使楚, 楚王诚心要捉弄矮小的晏子,在城门边挖了个洞,执意让身材矮小的晏子钻进来,又在 朝廷上嘲笑齐国无人,派矮子出访,又说齐人喜欢偷盗。能言善辩的晏子反唇相讥,使 楚王自取其辱。这个故事很典型,反映了楚人自恃聪明,以为自己高明,但却被自己耽 误。
湖北人是聪明的,但聪明应当用到点子上,用到搞经济上,这在现代化建设中是很重 要的。任何人,如果只想依靠投机取巧,与人打交道做“一锤子买卖”,哄骗世人,那 只会自取灭亡。须知,真正的企业家都是靠捕捉商机、科学管理、注重道德,以自强精 神立足于市场竞争的。在湖北人中间应当提倡“自知之明”的处世态度。
2.“九头鸟”之间好斗,人际关系复杂,“板眼多”,“不好缠”。湖北的张居正、 林彪等具有“九头鸟”特征。好斗就容易消耗精力,就会失掉团队力量。
在经济建设中,竞争是必然的,而竞争也有“游戏规则”。玩游戏应当光明正大,不 应搞阴谋诡计。在湖北人中间应当提倡诚善的待人风气。
3.“九头鸟”爱表现自己,少不了吹牛。民间有一种议论,说湖北人缺乏实在,喜欢 浮夸,有时“吹”的比做的多。这在经济建设中是非常危险的。发展经济,来不得半点 虚假,靠“水货”打市场是行不通的。在湖北人中间应当提倡笃实的敬业精神。
三、“九头鸟”要振奋,湖北人要有自信心
“九头鸟”精神不定型。它金碧辉煌,漂亮美丽、难以捉摸。传说中的九头鸟是鸟又 不是鸟。有人说九头鸟是吉祥鸟。有人说九头鸟是“灾星”,血滴到哪里,哪里就倒霉 。其实,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任何地方的人文都有优点和缺点,关键是要尽力改掉缺 点,扬长避短。湖北人一定要恢复“九头鸟”的自信心。应当看到,湖北有很好的发展 条件:
从地理区位看,湖北位置居中。清代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看重湖北的区位优势 。他认为天下重心是襄阳,天下东南的重心是武昌。两个重心都在湖北。地缘优势的价 值绝不亚于地下资源优势的价值。中国在21世纪的经济文化带主要集中于沿海与长江。 湖北在长江中部,是东西南北的汇聚地。中国文化东移南迁,现在又西进北上,不论刮 什么风,湖北都不会因为偏僻而被时代遗弃,湖北总是得一些好处。既使毛泽东当年搞 三线建设,湖北也占了不少便宜。湖北的区位对于信息、商业交流是很有利的。
从资源看,湖北的水资源特别丰富。在现代化的建设中,哪个省拥有的水资源多,哪 个省就容易发展经济。全国任何一个省的淡水资源都难以与湖北相比。长江在湖北的流 淌长度居全国各省之冠。汉水也有一千多公里。湖北是“千湖之省”,大量的淡水湖造 就了肥沃的平原。湖北人要高度重视并做好“水”的文章。
既然有这么好的条件,“九头鸟”就应当“一鸣惊人”。古书上记载楚国有鸟,不鸣 则已,一鸣惊人。湖北人已经有好多年没有“鸣”了,现在该是“鸣”的时候了。
我们认为,湖北人应有“九头鸟”的俯瞰,应有大视野。“大”就大在气势上,处处 大思路、大手笔、大动作。不做则已,做就做个排头雁。湖北还应当充分吸收域外文化 ,不论是本省的、国内的,还是国外的,只要是有利于湖北的,都要尽量地“为我所用 ”。
湖北历史上曾有一个很好的传统——忧患意识:安而不忘危,存不忘亡。屈原就是一 个典型。他在楚国是左徒(仅次于宰相)、三闾大夫,他经常思考荆楚之地的现状与发展 ,提出了改革思想,《史记·屈原列传》说他“明于治乱”,直到被流放,他还“眷顾 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屈原在《楚辞》曾疾呼“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 ”。他曾感叹:“唯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味以险隘。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民间的中下层人士也极具忧患意识,《论语·微子》记载:孔子南游,遇到一位楚 人边走边唱:“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忧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 者殆矣!”这种场面是很令人伤怀的。又据《史记·日者列传》,汉代在楚地有个士人 叫司马季主跑到京城,向皇帝进谏直言,并开导贾谊、宋忠等名士。
我们今天呼唤湖北的人文精神,这是有历史基础的。然而,人文精神不能仅仅停留在 传统的层面上,它还需求重新塑造,建设新时代的人文精神。如果湖北人个个自立、自 信、自尊、自强,个个乐于奉献、勇于创造,湖北的现代化必将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