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人口增长模式效益比较研究_城镇人口论文

城市人口增长模式效益比较研究_城镇人口论文

城镇人口增长模式效益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城镇论文,效益论文,人口增长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未来数十年是我国城市化迅速发展的阶段。如何从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实际出发,适应21世纪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建立一个省土地、节资源、环境好、效益高、人口容量大的城市人口体系,是全国和各省区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以浙江省为例,对未来城镇人口多种增长模式、多种规模分布体系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资源效益、环境效益及其综合效益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偏重集约式,兼有一定程度分散发展的模式是适合我国国情,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最好的模式。

一、城镇人口增长模式效益比较的方法

未来城镇人口增长模式效益比较,是在未来城市化水平、城市总人口已经预测完毕的基础上进行的。它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如何从现有城市人口体系出发,将未来各时期已有确定量的城市人口,以最好的方式分配在各级城市中,即各级城市的人口以怎样的方式进行增长,才能得到最好的综合效益。

1.城镇人口的增长模式设计

进行城市增长模式比较,必须以现实生活为依据,设计出可供比较的多种增长方案。每种增长方案就是一种增长模式。本项研究对未来多种城市人口增长方式设计的方法是:

首先,设计一种极端的方案作为方案1。 这一方案各市镇人口发展速度确定的原则是:未来新增城市人口,只在1995年原有城镇中进行分配,不增加新的市镇。各市镇人口规模之和等于按城市化水平预测值推算的全省城市人口总规模。

这是一种在数十年内,以原有城镇不断进行规模升级的极端集约化的发展方式。

按照这一方案,未来100%的新增城镇人口将集中在原有城镇中。 2020年全省将有53个10万人以上的城市,占城市人口总量的70%左右,其中有8个5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特大城市,人口占城市人口的近30 %。2050年将有52个10万人以上的城市,占城市人口总量的75%左右,其中有16个5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特大城市人口占近46%。1995年10万人以下小城镇占优势的正“金”字型城市人口规模结构,2020年将变为以中小城市占优势的“壬字型结构,2050年将变成大城市特大城市占优势的倒“金”字型结构。

然后以方案1为基础, 每一方案的原有城镇的人口发展速度均比前一方案为低,原有城镇容纳不下的新增城镇人口,以每一城镇5000人,设立一个新的城镇。共计15种发展方案。

第15种方案的特点,是现有城市人口以极低的速度发展,新增城市人口主要分布在新设城镇中。新设城镇人口占城市人口比重随时间推移不断升高,在2010年达23%,2020接近1/3,2050年达到45%。10万以下小城镇人口在2000年即超过城市人口的50%,2020年达到60%,2050年超过65%,城市人口规模结构将长期保持一种正“金”字型结构,且顶部不断收缩,底部不断加宽。这是一种长期以小城市小城镇人口为主体、以外延扩展为主要增长方式的高度分散型的城市化发展方案,即另一种极端方案。

第2—14种方案, 则是从极端集约化向高度分散化过渡的中间方案。方案的序号越小,越偏重集约化;序号越大越偏重分散化。

2.确定综合比较的指标体系

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资源效益、环境效益四个方面,先对城镇人口体系的单项效益进行比较,后进行综合比较。用以比较的指标体系如下:

经济效益指标:人均利税,每百元资金利税;

社会效益指标:人均土地面积,人均绿地面积,每万人大学生人数,每万人公共图书馆藏书,每十万人交通事故死亡人数;

资源效益指标:每平方公里土地国内生产总值,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电,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

环境效益指标:人均废水排放量,人均废气排放量,人均工业粉尘排放量,人均废物排放量。

3.分等级确定各指标参数值

各指标参数值均根据1992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数据计算。该年鉴按市区非农业人口数将城市分为200万,100—200万,50—100万,20—50万,20万以下五个级。相应地本项研究也将未来浙江城市分为这五个级别。各指标值计算步骤如下:

(1)确定各等级人均水平指标

根据《中国城市统计年鉴》计算出各级别的人均水平指标;

(2)计算各市镇总量和全省总量

将各级别的人均水平指标乘以各方案测算的各级城镇人口数,计算出各市镇总量,进而合计出各指标全省总量;

(3)无量纲化处理,计算比较值

计算全省各指标城市人口的人均水平,并按下式进行极差无量纲化处理,计算出各指标各年度的比较值。这样处理后,正指标最大值的比较值等于100,最小值的比较值等于1;逆指标最大值的比较值等于1, 最小值的比较值等于100。

对于正指标:

X'=(X-X[,min])/(X[,max]-X[,min])×99+1

对于逆指标:

X'=100-(X-X[,min])/(X[,max]-X[,min])×99

式中X'是无量纲化后的比较值,X是被无量纲化的指标值,X[,min]是被无量纲化指标的最小值,X[,max]是被无量纲化指标的最大值。

(4)对年度比较值合计数再次无量纲化处理

计算各方案比较期各年度比较值的合计数,统一按正指标公式再次无量纲化处理,这样各方案整个比较期的最大比较值将等于100, 最小比较值等于1。

至此,各单项指标即可以进行比较。

(5)将各单项比较值合成综合比较值

按比较指标体系,用乘法合成法将各单项比较值合成经济效益、资源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综合比较值,并进一步合成四种效益综合值。

其中前三项随小城市小城镇人口占城市人口比重增加而减少,可称作外延分散发展的负效应;后一项则随小城市小城镇人口占城市人口比重的增加而增加,可称作外延分散发展的正效应。前三项可合成为一项,可称作外延分散负效应综合值,后一项作为外延分散正效应综合值,再次乘法合成为正负效应综合值。

至此,就可以对未来城市人口规模体系的各单项效益和综合效益进行比较了。

二、21世纪浙江省城镇人口规模分布效益比较分析

1.单项效益比较分析

(1)经济效益

未来半个多世纪,人均提供利税,方案1为583.36元,方案15为492.33元,前者是后者的1.18倍, 极端分散城市化比较极端集约型城市化效益将降低16%左右。

每百元资金提供利税半个世纪年平均,方案1为11.14元,方案15为10.29元,极端集约型城市化比极端分散型城市化高8.26%。

极端集约型城市化经济效益高于极端分散型城市化。

(2)资源利用效益指标比较

市区每平方公里产生利税半个世纪年平均,方案1为161.18万元, 方案15为133.38万元,极端集约型城市化比极端分散型城市化高20.84%。

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耗电,方案1为4458.47千瓦小时, 方案15 为4300.88千瓦小时,极端集约型城市化比极端分散型城市化多耗3.66 %的电能。

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耗水,方案1为442.08吨,方案15为443.36 吨,极端集约型城市化比极端分散型城市化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少耗水资源0.29%。

极端集约型城市化资源利用效益有的高于极端分散型城市化(土地),有的低于极端分散型城市化(电能),有的相差不多(水资源)。

表1

两个极端方案经济与资源利用效益指标比较(年均)

经济效益指标 资源利用效益指标

人均提供 每百元资金 市区每平方 万元国内 万元国内

方案序号 利税(元/ 提供利税(

公里产生利 生产总值 生产总值

人) 元) 税(万元)耗电(千

耗水(吨)

瓦小时)

方案1 583.36

11.14 161.18 4458.47442.08

方案15 492.33

10.29 133.38 4300.88443.36

方案15=100 118.48 108.55 120.84

103.66 99.71

(3)社会效益指标比较

半个世纪年平均,人均居住面积方案1为6.98平方米,方案15 为7.05平方米,极端分散型城市化比极端集约型城市化多1%;人均绿地面积,方案1为11.90平方米,方案15为10.51平方米, 极端集约型城市化比极端分散型城市化高13.22%;每万人在校大学生人数方案1为69.05人,方案15为53.37人,极端集约型城市化比极端分散型城市化多29.27%;人均公共图书馆藏书,方案1为0.68册,方案15为0.54册, 极端集约型城市化比极端分散型城市化多25.92%;每10 万人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方案1为29.06人,方案15为27.87人, 极端集约型城市比极端分散型城市化高4.26%。

极端集约型城市化在人均绿地面积、每万人在校大学生人数、人均公共图书馆藏书优于极端分散型;极端分散型城市化在人均居住面积、每10万人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优于极端集约型。

表2 两个极端方案社会效益指标比较

社会效益指标

方案序号 人均居住 人均绿地 每万人在 人均公共 10万人交通

面积(平方 面积(平方 校大学生 图书馆藏 事故死亡人

米)

米)

人数(人) 书(册)数(人)

方案1

6.98 11.90 69.05 0.68

29.06

方案15 7.05 10.51 53.37 0.54

27.87

方案15=100 99.00 113.22129.37

125.92 104.26

表3 两个极端方案环境效益指标比较

环境效益指标

方案序号 人均废水排放 人均废气排放 人均粉尘排放 人均废物

量(吨)

量(万标立米)(吨)

产生量(吨)

方案192.44 2.92 15.941.77

方案15

84.03 2.59 15.391.61

方案1=100

110.00

112.74103.57 109.93

(4)环境效益指标比较

环境效益各指标,均是极端集约型劣于极端分散型。其中人均废水排放量两种类型分别为92.44吨、84.03 吨; 人均废气排放量分别为 2.92万标立米/人、2.59万标立米/人;人均粉尘排放量15.94吨、 15.39吨;人均废物产生量1.77吨、1.61吨。 极端集约型城市化比极端分散型分别高10.00%、12.7%、3.57%、9.93%。

2.各项指标总量比较

未来半个世纪城市的经济实力,方案1将显著大于方案15, 其中国内生产总值和资金总额,方案1超过方案15达9.47%左右, 利税总额则超过20%。在校大学生人数方案1超过方案15达30%以上。 市区土地面积,方案1比方案15节省10%。但是方案1全年用电量比方案15高13%以上,用水量高9%,交通事故死亡人数高4.79%, 三废排放量均超过11%。

表4 两个极端方案经济、社会及资源需求总规模及对环境的影响

项目 单位 方案1方案15 方案1/方案15(%)

国内生产总值 亿元 921.24

841.53109.47

利税总额 亿元 154.77

128.14120.78

资金总额 亿元1379.01 1246.09110.66

市区土地面积

亿平方公里5.64 6.32 89.24

全年用电总量

亿千瓦小时 411.46

361.27113.89

全年供水总量 万吨

407329.92 372323.85 109.40

住宅总面积 万平方米

18220.60 18441.48

98.80

在校大学生人数 人 183893139613

131.71

公共藏书总量 万册1819.37

1415.12

128.56

医生人数

人 407329372323109.40

交通死亡人数

7629 7280104.79

绿地面积

万平方米3142527386 114.74

废水排放总量 万吨243899219011111.36

废气排放总量

亿标立米 7713 6734114.53

粉尘排放总量 万吨 41.7340.24 103.70

废物产生总量 万吨 4656 4184 111.28

3.城市人口增长模式综合效益比较

用乘法合成的各类效益和效应综合比较值可知,经济效益综合值以方案1最高,这就是说,城市人口越集中于大中城市,经济效益越好。 (表4)

但方案1社会效益综合值却相当低。社会效益综合值最好的是方案2,其次是方案3。资源利用效益以方案5为最高。这就是说,从社会效益和资源利用效益来看,并不是越集中越好,也不是越分散越好。

表5 浙江省人口规模体系综合效益比较

方案 正负效 经济、社会、 经济效 社会效 资源效 环境效 四项效

序号 应综合 资源效益综合 益综合 益综合 益综合 益综合 益综合

1 1.00 46.27 100.00 21.66 19.14

1.009.23

231.23 23.66 62.28 100.00

1.00 32.58

54.73

393.45100.00 44.85 99.37 87.79 53.85 100.00

4

100.00 89.33 32.10 87.51 100.00 68.12

96.88

598.15 79.14 26.76 79.39 92.68 74.08

89.75

697.68 73.82 22.75 74.41 94.96 78.57

85.91

789.76 60.81 19.40 65.29 72.13 81.24

74.13

888.10 56.63 16.89 60.09 73.19 84.12

70.31

982.93 49.27 14.76 54.31 61.95 86.20

63.11

10

75.36 39.46 11.31 44.85 51.80 89.67

52.79

11

72.30 35.63

9.41 40.15 51.96 91.74

48.33

12

61.98 25.70

6.45 29.30 41.45 94.84

36.43

13

49.45 16.34

4.12 19.47 28.35 96.87

24.10

14

30.18 5.99

1.92

6.85 14.33 99.078.76

15

15.27 1.00

1.00

1.00

9.94 100.001.00

环境效益以方案15为最高。即城市人口越分散于小城市小城镇,环境效益越好。

四项效益综合比方案3比较值最高。

经济、社会、资源三项效益大致趋势是:城市人口越分散,三项效益越低,三项效益综合是以方案3比较值最高。 环境效益的明显趋势是随分散程度升高而升高。前三项可称作分散的负效应,后一项可称作分散的正效应。以分散的负效应为一方,以分散的正效应为另一方,正负效应综合,则以方案4为最高。

由此看来,各项综合效益最高和较高的都集中在方案1—方案5。如果将四种效益平等看待,可选择方案3;要将正负效应平等看待, 则可选择方案4。考虑到四种效益都很重要,不可偏废,方案3更优。

三、城市化人口增长模式选择

在城市人口多种增长模式比较中,我们已经知道,综合效益最高的方案,既不是极端集约式的方案,也不是极端分散化的方案,而是偏重集约式,兼有一定程度分散发展的方案。显然未来城市化应该选择“内涵高度集约与外延适度扩展”的发展模式。所谓内涵高度集约,是指土地使用高度集约、资金投入高度集约、能源利用高度集约、城市基础设施高度集约、人口高度集中,在有限的受到严格控制的土地上,能容纳尽可能多的城市人口和非农产业,使各种效益在宏观和微观上达到尽可能好的程度。所谓外延适度扩展,是主要指在城市数量的发展上要照应空间分布的合理性,注意城镇稀疏、交通不便、经济落后地区新兴城镇的布局和建设;在交通方便、经济发达的城市密集地区原则上不应再增加新的城市,而应在原有城市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城市的质量和容量。

应该说明的是,以上15种方案的比较是以全国1991年的平均水平计算的。如果全国大城市特大城市的环境能治理得好一些,20万以下城市污染情况统计的更准确一些,结果就会是另外一种情况。所以对以上比较结果应该主要理解它的理论含义。

标签:;  ;  ;  ;  

城市人口增长模式效益比较研究_城镇人口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