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河南农垦两个白酒厂发展差异的调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河南论文,白酒论文,差异论文,两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河南农垦系统有两家小有名气的酒厂,一个是隶属于西平县老王坡农场的予坡酒厂,一个是隶属于温县农场的古温酒厂。两个农场尽管规模大小有异,但有许多相似之处。两场都是以农业为主的县属小场;都有一个好婆婆,当地县政府十分重视农场;改革开放以来,两场都有很强的开放意识、市场竞争意识。温县农场率先从四川名酒之乡泸州请“名师”传授技术。老王坡农场也在名酒之乡贵州茅台镇请名师指导提高产品质量;由于名师指点,两场酒厂生产的白酒相继在省、部级评比中获奖,古温酒厂的古温液、古温大曲、古温竹叶青酒于1980年率先在国家农垦部评酒时得第一。予坡酒厂的予坡特曲、柏亭春酒1983年在农牧渔业部评酒时勇夺金牌;由于产品好,销路同时打开,古温液曾享誉东北三省,予坡酒也占领予南市场。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予坡、古温两个酒厂却悄悄地发生了变化,予坡酒厂蒸蒸日上,古温酒厂则萎糜不振,步履艰难,两厂逐渐拉开了差距:(为了有可比意义,两厂对比主要以1995年以前的数字为基础。)
白酒产量差距拉大了。予坡酒厂利用原来的旧厂房、旧设备进行技术改造,提高产量。在此基础上,又在农业部的大力支持下,大胆决策,贷款600万元再次动大手术,进行技术改革, 以稀有的“予坡速度”,扩建厂房,增加产量。1995年白酒总产达到9499吨,位居河南白酒行业第七位,比1978年增长了18倍。在此期间,古温酒厂也于八十年代初曾利用引进技术人员的优势,发展白酒生产,而且率先贷款300 万元扩建厂房、生产车间,但遗憾的是厂房建起后,却未能充分发挥作用,白酒产量一直徘徊不前,1995年总产114吨,虽然比1978年增长1.9倍,但仅为予坡酒厂同期的八十三分之一。 即便以其产量最高的1997 年总产490吨计,也仅比1978年增长11倍。1978年至1995年, 予坡酒厂白酒总产38952吨,而古温酒厂仅2011.4吨,仅为予坡酒厂的十九分之一。
经济效益差距拉大了。由于予坡酒厂产量增加,质量提高,销路尚好,盈利逐年增加,1995年利润213万元,比1978年增长54.7倍, 1978年—1995年累计利润达1111.4万元。同期的古温酒厂效益则十分不佳,1978—1995年累计利润仅146.78万元,尚没有予坡酒厂1995年一年的利润多,仅为其61.8%。而在市场下滑的1997年,豫坡酒仍然盈利,而古温酒厂则出现亏损。
对国家的贡献差距拉大了。由于白酒是一个高税率产品,因此,白酒产量高低、销量多少,就决定了酒厂对国家的贡献大小。 1978 年—1995年予坡酒厂税金总额5642万元,近几年每年上缴部分占县财政收入由25%扩大到30%,成为西平县缴税大户和驻马店地区的四大经济支柱。而古温酒厂同期仅上缴税金220.7万元, 为予坡酒厂的二十八分之一。
农场、酒厂的社会地位差距拉大了。予坡酒厂由于产量增加、质量提高、利税增加,已成为农场所在地西平县不可忽视的经济力量、驻马店地区的支柱产业。全国白酒行业首家通过国家级质量体系认证企业。予坡系列酒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经过严格的检测定为“绿色食品”,省政府命名为河南省食品工业先进企业,获农业部“安全生产单位”称号。河南省省长马忠臣、副省长胡悌云等领导到厂视察,李德生将军及社会各界名流曾来厂参观考察。而同期的古温酒厂则只能是“步子不大慢慢走,贡献不多年年有”。
回顾两厂的昨天,分析两厂的今天,在同一片蓝天下,两厂差距为什么有这么大,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引进技术人才的同时,注意培养自己的“永久”牌人才。豫坡、古温两厂都先后从外省引进技术人才,都发挥了积极作用。提高了产量,培育出名牌产品。古温酒厂率先引进“名师”,该同志也为农场搞出了三个部优产品,但他技术非常保密,因此,改革开放后,他自持有两个名牌产品的“殊荣”,由请长假不归开始,发展到去外酒厂当“顾问”,慢慢地甩开古温酒厂,“下海”挣大钱去了,遗憾的是古温酒厂在引进人才的同时,没有注意培养出自己的技术力量,结果“人才一走”,酒厂因技术问题而搁浅,出现了产量低、效益差,企业停止发展的现象。相反,予坡酒厂则思路开阔,在引进名师的同时,十分重视培养自己的“永久牌”技术人才。厂里派人跟班学技术,待有较好的基础后,再送出去深造。近些年来予坡酒厂先后有100 多人到国家食品研究所、山东大学等科研、大专院校参加发酵、制曲、化工等各类技术培训班培训。厂里还投资20多万元和省轻工院校联合办班,培养懂技术、会管理的技术工人、领导人员,使现有领导都懂酿造知识,技术厂(场)长精通酿造技术,不少技术工人都懂本行的专业技术知识。培养出五、六个在县里都属拔尖人才的酿酒专业技术人员,全厂职工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企业越办越好。
——看准机遇,抓住机遇,突破难关,发展自己。予坡酒厂领导开拓意识强,善抓机遇。1990—1992年,当时国家进行产业调整,他们看准这个机遇,以发展自己的白酒优势为契机,以技改为突破口,大胆投资1558万元,贷款600万元,选精兵强将,集中人力、财力,大战6个月,以超常的“予坡速度”,完成20000m[2]扩建、建池、投料任务, 经过三年的努力将白酒产量增加到7148吨,新增产值4350万元, 利税1030万元。而古温酒厂在机遇面前,步伐缓慢,虽然贷款300万元,扩建厂房、车间,但因利用低而致使产量低、效益差。
——坚持抓好以质量管理为主体的管理不放松。予坡酒厂有一个基本理念:产品质量的失败,就是市场的全部丢失。这也是予坡人心目中的一个奇特公式100-1=0。所以他们围绕产品质量,采取多项措施、 质量保证体系和方法,层层建立质量管理机构,形成健全的质量管理网络和保证体系。厂颁布高于国家标准的企业内控指标,还修订28条技术标准和173条企业管理标准,编制了质检手册。还购制检测设备, 实现生产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另外,实行一票否决机制,凡因质量不合格的,对当事人、主管领导、单位负责人,从奖励、升级、评先等方面给以处罚。建立档案制度,加强对生产原始记录、台账、报表、卡片的管理,严格的管理孕育出质量高的系列产品,受到省人大、政协、省消协的关注。予坡酒1993年被人大、政协两会定为专用酒。当年省消协推荐的12种商品中,予坡酒是全省白酒行业中唯一推荐产品。予坡系列酒不仅在河南市场销售,而且在京、沪、苏、鄂等20多个省、市也有一席之地。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一个团结、精干、开拓、相对稳定、事业心强的领导班子。两厂相比,这应当是予坡酒厂发展的成功经验。该场1983年以后,领导班子成员年轻化,且基本相对稳定,团结,开拓意识,市场竞争意识强,不断着力抓企业扭亏增盈、抓技改,抓人才培训,抓科技兴厂,抓企业职工思想建设,抓职工的福利、增强领导班子的团结和企业内部的凝聚力。企业内外,渠广路通,政通人和,推动了企业效益的不断提高。
——企业要发展,离不开当地党政领导和部门的大力支持。予坡酒厂积极为所在县作出贡献,依法纳税,提供良种,培养人才,作好公益事业,取得当地县委、政府与县直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为该厂的发展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农场发展有困难时,县财政、县银行想办法从资金上给以支持,连地委、行署的领导也亲自到外地拆借资金。税务、工商部门不设卡,想办法帮助农场发展,培植税源,新闻部门在社会舆论上给以支持。电业部门保证足额及时供电,公、检、法部门则从维护酒厂权益出发支持发展。县委、县政府则从发展方向、路线、干部任用上,为酒厂发展提供许多优惠政策,使酒厂发展有劲,腾飞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