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阶段,随着快速的城市化发展,带来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其中城市雨洪管理是城市生态良性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因此,以自然积存、渗透、净化为目标的“海绵城市”理论得以提出,成为中国城市自然式雨洪管理的核心手段。首先对海绵城市的概念和理论发展进行论述,然后,对海绵城市及其相关理论(最佳管理措施、低影响开发和绿色基础设施)进行了辨识,在此基础上对海绵城市的构建途径和应用技术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提出了适于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发展策略,推动生态文明发展。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构想
引言
加强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构想分析,有利于为城市规划水平提升提供保障,并保持海绵城市良好的建设状况,完善现代城市发展过程中服务功能。因此,需要重视海绵城市理论分析,并将其应用于城市规划过程中,使最终得到的规划方案有着良好的应用价值,不断丰富城市规划工作内容。同时,应对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规划中应用过程加以控制,处理好其中细节问题,为该理论潜在应用价值提升打下基础,满足现代城市发展过程中规划方面的多样化需求。
1海绵城市理论的背景
众所周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发展差距逐渐缩小。从自然环境角度来看,城乡同时高度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自然资源配置问题基本相同,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水资源。在许多城市规划中,都十分注重城市经济效益的发展,忽略城市内部水资源的管理、保护,殊不知同步的,水资源污染问题极大阻碍着城市的经济发展。由于城市规划缺乏水资源管理意识,导致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排水系统不合理,降雨期城市道路堵塞;非降雨期用水匮乏等,无法很好的处理城市内部水资源的储藏问题,甚至在有些地区引发洪涝灾害。海绵城市理论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的,希望通过理论知识的传播,提高城市规划中对水资源的重视程度,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解决目前水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
2海绵城市发展现状
近20年来,各国针对城市化过程中所产生的内涝频发、径流污染加剧、水资源流失、水生态环境恶化等突出问题,分别形成了效仿自然排水方式的城市雨洪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体系,相应的措施和技术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和实践应用。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家对雨水管控方法颁布了相关法律法规,且实践效果显著。例如美国,对新开发区和改建区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即改建或新建开发区的雨水下泄量不得超过开发前的水平,并且滞洪设施的最低容量均能控制5年一遇的暴雨径流,即为强制执行“就地滞洪蓄水”。2007年,美国环境保护署对低影响开发项目进行了“初步效益费”评估。中国城市雨水控制技术起步较晚,初期集中在雨水利用,近年来将重心转向雨洪调控和污染控制,但关于海绵城市技术的实践主要通过湿地、潜流湿地等手段进行局部雨水收集和水体净化,缺乏明确的整体规划和系统性设计。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14年发布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从目标、指标、过程、手段、管理方面系统性给出建设指南,将为海绵城市构建起到指引作用。
3海绵城市理论的实践
由上文对海绵城市理论现状的阐述,可以得知目前城市规划:①对水资源保护管理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认识不足,对城市资源状况缺乏全面的了解,没有宏观意识;②对城市自身存在的水资源问题调研不够,导致海绵理论的实施流于表面,在实践过程中缺乏针对性方案、缺乏专业人员引导、缺乏先进技术支持。
3.1建设完善的水系统
在海绵城市理论中,城市规划过程应充分考虑具体城市位置、地理环境,在多次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深入全面了解城市自然水系,包括城市内部湖泊河流、溪水池塘等,利用自然水系在自然环境中的自我净化、水资源良性循环等。城市规划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城市自然水系的优点,建立完善的城市水系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扩展范围增大,工业水污染严重,超过水系统自我净化的能力范围。海绵城市理论指出,城市规划应当建立专门的是污染控制、治理、监督部门,对工业运作过程水质保护进行监督、对民用废水排放进行引导。最大程度地降低人类生活与生产对城市自然水系统造成的影响,保持城市内部水循环。
3.2合理规划城市道路
城市道路一方面保证道路交通的顺畅、维持交通秩序。然而随着全球环境的改变,地区气候也发生了变化,降雨期对道路交通的影响越来越大。海绵城市理论充分考虑到这个问题,在保证城市道路正常秩序功能的同时,降低外界因素的影响。具体做法包括将城市大部分道路绿化带的平式改为下凹式,以此减少城市道路上路面雨水的径流量面积,减缓雨水径流量速度,改善城市雨水径流量的质量,从而提高城市外来水资源的质量;还在城市道路规划初期引入透水路面、街道树池等现代城市公共建设技术设施,加强城市对外来雨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除了提高城市水资源保护能力外,改善后的道路绿化形式可以进行“人工引流”。通过绿化带底部的水流暗道,将雨水引入城市的水系统,利用雨水的渗透、净化作用,增加城市水系统的活力,促进水循环。因此,城市规划初期,除了考虑城市道路的交通功能外,还应当充分考虑城市道路规划在雨水资源储存、管理、利用方面的作用,为城市充分利用雨水资源提供便利。
3.3结合城市园林规划
3.3.1引人新型雨水管理模式
城市园林规划是人类在进行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为了与自然生态环境共存而提出来的城市规划区域,水资源的管理配置,是园林规划的源头。城市海绵理论认为,在城市现代化进程如此快速的背景下,城市园林规划应当引入国际上先进的雨水管理模式———源头分散模式。这种模式由美国提出,并且运用于实际城市园林规划,效果显著。源头分散式的雨水管理方案一方面保证了城市地理的水文特征不会受降水期改变的影响;另一方面加强了城市对园林规划用地的开发利用,实用性很强。
3.3.2发展绿色屋顶和雨水花园
城市园林规划包括绿色屋顶的植物设计和雨水花园结构的设计。绿色屋顶的植物设计指利用绿色植物不同的生物特征,以城市空间资源的整合、规划、分配为基础,采取垂直绿化的搭建方式,设计植物的生长发育领域,最终在城市园林规划范围内形成统一稳定,具有降低城市光污染、噪音污染、水污染的自然生物群落。雨水花园的结构设计一般是从内向外,包括雨水花园采集部分的砾石底层、砂底层、种植夹层、覆盖表层和蓄水表层。内部雨水采集结构利用穿管的技术,当城市降水达到一定量,系统采集到过多雨水时,多余的雨水便会随着溢流管排出,可以避免过多雨水导致植物溺死的情况。通过设置适用于不同植物的穿管,可以保证植物水分充足,生长发育良性。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海绵城市理论的探讨及科学应用,可使城市规划更加科学,并为城市规划方案的不断完善提供保障,满足现代城市的科学发展要求。因此,未来在提升城市规划工作水平过程中,应更多地考虑海绵城市理论的高效利用,落实好相应的规划工作,确保城市实践中的规划状况良好。在此基础上,使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水平逐渐提升,优化城市规划方式的同时增加其规划中的技术问题,并拓宽城市规划人员在实践中的工作思路。
参考文献
[1]鲍威,刘翀.探析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8(5):164.
[2]杜萧翔.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8(2):18-19.
[3]王江.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体会[J].建材与装饰,2017(17):92-93.
[4]张元元.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运用论述[J].四川水泥,2017(4):121.
[5]张旭.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构想分析[J].科技经济导刊,2016(6):128.
[6]王丽娜.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J].住宅与房地产,2015(19):186.
论文作者:李小星1,翟翔2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6
标签:城市论文; 海绵论文; 城市规划论文; 雨水论文; 理论论文; 水资源论文; 水系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3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