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精英对中欧关系现状与前景的看法*_英国欧盟论文

中国精英对中欧关系现状和前景看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欧论文,中国论文,前景论文,现状论文,看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8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550(2011)10-0073-16

[修回日期:2011-08-23]

中国精英对中欧关系的看法一直是中欧学界、政界高度关注的话题,具有重要的政策咨询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200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从事了有关中国精英和民众对欧洲看法的初步调查,得出了很多具有启发的结论,产生了较好的反响。借助欧盟项目资助之机,本次调查尝试设计新的分析框架,开展了较为深入的调查。

一 研究问题及数据说明

(一)问题的提出和文献综述

自1975年中国和欧盟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以来,双边经贸合作日益深化,政治关系取得长足进展。尤其是从1995年到2004年,中欧关系经历了一个持续良性发展、关系日益提升的“蜜月”期。2004年5月,扩大后的欧盟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和第四大外资来源地,也是中国最大的技术引进来源地,而中国则成为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美国是欧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但是,自2005年开始,欧盟对华政策出现了明显的转变,2006年10月,欧盟发布了对华政策文件《欧盟-中国:更紧密的伙伴,扩大的责任》①和《竞争与伙伴关系:欧盟-中国贸易与投资政策》,②提出“欧盟长期对华采取的接触政策必须体现为具体的收益,即中国必须开放市场并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认为“未来十年欧盟贸易政策的核心挑战是如何调整来适应中国的竞争性挑战以及推动与中国的公平竞争”。③2006年12月12日,欧洲理事会发表了《欧盟部长理事会关于欧中战略伙伴关系的结论》,④该文件延续了前述文件的强硬立场,强调“一个更紧密、更强大的战略伙伴关系符合欧盟和中国的利益”,但要想发挥这种伙伴关系的全部潜力,欧中关系必须是“平衡的和互惠的”。欧盟在各个层面的对华政策应该更加关注“实际成效、标志性安排和跟进的操作机制”。⑤欧盟对华不友好在2008年达到了高峰,围绕着西藏“3·14”暴力事件和北京奥运会火炬在境外传递,欧洲出现了一阵反华浪潮。2008年年底,法国总统萨科齐执意以欧盟轮值主席国领导人身份会见达赖喇嘛,导致当年的中欧首脑峰会被推迟,中欧矛盾一时激化。2009年和2010年,尽管中国在金融危机中的表现赢得欧盟的支持,但双方在贸易逆差、人民币汇率、气候变化、人权等问题上的分歧仍在。中欧在推进战略伙伴关系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如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欧盟对华武器禁运)尚未解决的同时,还存在诸多的利益摩擦点。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精英是如何看待欧盟和中欧关系呢?

在本文中,笔者力图多角度了解中国精英对中欧关系现状和前景的看法:主要包括精英对欧盟的知晓率、精英的信息获取渠道、精英对欧洲和欧盟的印象、精英对欧盟作用和影响力的评价、精英对中欧关系现状和前景的评价。为了对中国精英的欧洲观有着某种比较视角,我们还将精英与民众的看法进行了比较。

关于中国精英对欧盟和中欧关系看法的调查,近几年来才刚刚起步,是一项全新的课题。目前,在国内,只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于2007年执行过相关议题的调研。在国际上,则一直鲜有相关的调查。而中国民众对欧盟和中欧关系看法的调查,无论国内还是国际上则有较多的实例。国内以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执行的三次(2007年、2008年、2010年)调查为代表;国际上,几家大型民意调研机构从事的全球舆情调查都涉及了中国民众对欧盟/欧洲的看法。如皮尤全球舆情中心从事的“全球态度调查(Pew Global Attitudes Project)”、⑥英国广播公司和加拿大环球扫描公司从事的全球舆情调查、⑦英国《金融时报》和哈里斯民意调研公司从事的全球舆情调查⑧均相对较早地涉足了该项议题。从2005年开始,位于新加坡的亚欧基金会资助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欧洲国家研究中心开展了题为“亚洲人眼中的欧洲:2005-2011年(The European Union in the Eyes of Asia,2005-2011)”大规模调查,⑨其中也涉及此话题。

(二)抽样方案及执行说明

在欧盟第七框架项目资助下,课题组有针对性地对中国精英群体的欧洲观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集中在下列五类人员:即代表权力主体的政治精英、代表资本和贸易主体的商业精英、代表文化主体的知识精英、代表媒介主体的媒体精英以及代表社会运行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组织精英。

问卷调查从2010年5月8日开始,8月15日结束。调查采用了配额抽样和滚雪球抽样方法。实际发放和回收问卷807份,其中有效问卷782份,占发放和回收问卷的96.9%。共收集有关政府官员的有效问卷222份,具体情况是:从20个中央政府部委及附属机构、政协和相关职能局回收了125份有效问卷。这些部委包括国资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央统战部、商务部、全国政协、民航总局、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央宣传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务院法制办、公安部、国家计生委、财政部、民政部、国家工商管理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全国工商联、国务院港澳办和保监会。地方政府方面,在杭州和成都总共回收了97份有效问卷。

共从工商界精英中收回有效问卷203份。其中46份来自北京的如下单位:中信证券公司、国家开发银行北京分行、中诚信托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中国农业开发银行、中信建投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企业家班。其余收回的有效问卷来自京外,具体地点包括广州69份、国家电力公司驻广州和四川企业38份、杭州50份。

共从学者中收集有效问卷100份。其中在北京回收了60份有效学者问卷,涉及的机构有: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其余40份有效问卷来自上海、杭州和成都的大学和科研机构。

共从媒体工作者中收集有效问卷123份,其中发放量最大的三家是:人民日报(15份)、环球时报(11份)和中央电视台(10份)。值得提及的是问卷发放对象还包括了相关媒体的网站,其中发放最多的是新华网和凤凰网,各6份。

共从社会组织积极分子中收集有效问卷134份,既有官方背景的中华慈善总会和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又有像地球村、世界自然基金会和乐施会这样知名国际性组织的中国机构。

本项目的另一项重要工作是首次采用严格随机抽样的方法对中国的六个城市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使我们能够对比分析精英与民众的观点。对民众的调查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安和南宁实施。前四个城市的问卷调查自2010年6月9日开始,6月30日结束。后两个城市的问卷调查自2010年6月18日开始,7月31日结束,共回收有效问卷3 019份。

二 中国精英如何看待欧盟与中欧关系

(一)中国精英对欧盟的知晓率

欧盟是当今世界体制较为复杂、由众多民族国家构成的国际行为体,也是目前为止区域一体化水平最高的特殊行为体,在不同领域表现出不同的面孔。在经济领域实现了国家主权的有效汇集,民族国家间的功能整合大大超过联合国和其他国际或区域组织,该领域的欧盟更像是一个“国家”;而在政治(含外交和安全战略)领域,欧盟各成员国仍保留了独立的民族国家身份,虽然近些年来在功能整合上取得进展,但仍以“决策共识”来实现欧盟对外行动的统一。对于这样一个行为体,中国精英对欧盟的知晓率如何呢?对此,课题组设计了五道相关问题进行了考察,分别是:欧盟总部在哪里;欧盟有多少个成员国;土耳其、瑞士、波兰、俄罗斯和挪威哪个是欧盟成员国;欧盟的最高决策机构是什么;法国、德国、波兰和俄罗斯哪个国家使用欧元。从对五个问题的回答来看,中国精英对欧盟总部所在地以及法、德、波、俄哪个国家使用欧元的知晓率较高,分别达到77.6%和68.2%,而对欧盟有多少个成员国知晓率则刚超过一半,为54.7%,对欧盟最高决策机构以及土、瑞、波、俄、挪哪个是欧盟成员国的知晓率则非常低,分别只有36.6%和20.1%。

如果把上述问题归入经济和政治两个领域的话,可以大致发现这样的趋势,涉及经济领域的问题(如哪个国家使用欧元)的知晓率较高,而涉及政治领域的问题(如欧盟的决策机构以及欧盟成员国构成)则知晓率较低。出现这样的结果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欧盟这一复杂国际行为体的多面性特点。在经济层面(尤其是欧元),由于欧盟更像一个国家,共用一种货币,较易于为人们所了解。而在政治层面(运作机构、成员国构成),则是情况复杂,不易于理解和掌握。

那么在精英群体当中,官员、企业家、学者、媒体工作者和社会组织积极分子各自对欧盟的认知情况如何呢?如表1所示。

数据分析显示,在中国精英群体当中,企业家对各个问题的知晓率均低于其他群体;相比较而言,学者对欧盟的总体知晓率是最高的,其次是媒体工作者,处于第三和第四位的分别是官员和社会组织积极分子。不过,在欧盟总部所在地以及欧元使用两个选项上,媒体工作者明显高出其他精英一筹,这拉高了他们对欧盟的知晓率;这个结果与其工作性质有一定的关系,布鲁塞尔作为欧盟的“首都”、欧元作为欧洲一体化的标志性成果在其报道中占据大量篇幅。官员在各个指标上相对平均,表现并不突出。官员与学者相比,除在欧元的知晓率上高于学者外,其他各项问题均低于学者。

上述问题只是客观检验中国精英对欧盟认知的基本状况,那么精英群体是如何评价自己对欧盟的知晓率呢?本次调查设置了一个精英对欧盟认知自我评价的10分量表,分值越高,表示对欧盟认知的自我评价越高,10分表示完全了解。统计结果显示,最高得分为9,最低得分为1分,均值为4.68,没有人认为自己对欧盟完全了解(10分)。在10分量表中,如果以5分作为了解和不了解的分界线,那么精英的自我评价倾向于不了解。

笔者进一步分析了不同精英群体之间在此问题上的差异性。从“均值”来看,依了解程度高低的排序是:学者(5.61)、媒体工作者(5.50)、官员(4.59)、社会组织积极分子(4.34)和企业家(3.97)。学者最了解,企业家在五类群体中排名末端。

统计结果显示,尽管从数据上看学者和媒体工作者自认为是第一和第二了解欧盟的群体,但在统计学上两者并无明显差异(P值<显著度>是0.643)。作为相对不了解欧盟的群体——企业家和社会组织积极分子,在统计学上也无明显差别(P值是0.074)。与此同时,统计结果则证明,学者和媒体工作者对自我认知的评价都明显高于官员。

(二)中国精英的信息获取渠道及对中欧关系看法的影响

本调查的受访者在信息渠道的选择中,选择互联网的总人数最多(85.5%),其次是电视(73.9%),再次是报纸(56.5%)。中国社会科学院另一项关于中国精英的调查也表明互联网近年来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2007年的国情调查中,对互联网的使用还处在第二位(57.6%),而电视以80%的选择率高居首位,报纸以56.1%的选择率仅次于互联网。(11)这表明了精英对互联网的使用率在显著提升。

对不同信息渠道的利用是否会影响人们对欧盟和中欧关系的认知和评价呢?对于此问题,笔者运用数据分析了以下议题:中国精英对欧盟的了解程度,精英获取的信息是积极还是消极的,对中欧关系现状和前景的看法。考察结果见表2。

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可以发现选择互联网的人比选择电视的人认为自己更了解欧盟。同样,选择互联网的人比选择电视的人认为自己获取的欧盟信息更积极。

通过卡方检验,可以发现,选择不同媒介的精英对中欧关系现状的判断存在显著差异。深入分析这些差异,可以发现选择互联网的人比选择电视的人对中欧关系现状的评价要积极一些。在对中欧关系前景的评价上,情形也同样如此。

(三)中国精英对欧盟的印象

本调查中,课题组设置了三组问题来考察中国精英对欧盟的具体印象,第一组是对各国际行为体的印象比较,第二组是对各主要国家和欧盟公民的印象比较,第三组是对欧洲思想、文化和办事方式的评价。

在对美国、欧盟、日本和俄罗斯四大行为体印象的比较当中,中国精英对欧盟的印象是最好的(84%,“比较好”和“非常好”相加)。在“非常好”和“比较好”两项指标中,欧盟都占据最高位(分别为16.3%和67.7%),其次是美国(66.9%),第三是俄罗斯(60.4%),日本排在末位(35.4%)。

那么中国精英对欧盟各国民众(含欧盟公民)的印象又是怎么样的呢?欧盟公民仍是受访的中国精英中印象最好的(86.3%,“非常好”和“比较好”相加),超过了美国人(78.6%)、俄罗斯人(60.1%)和日本人(38.3%)。

本次调查还设计了中国精英对欧洲思想、文化和办事方式的评价,分别是欧洲文化在中国传播是好事情吗?你喜欢欧洲民主思想吗?你喜欢欧洲人的办事方式吗?在上述三项考察中,中国精英对欧洲的民主和文化还是比较认同的,都有较高的选择比例(分别是65.5%和66.4%),但对欧洲人的办事方式则表达了不确信的态度(48.0%),尽管如此,选择“喜欢”的仍然占有较高的比例(45.5%)。

(四)中国精英对欧盟作用和影响力的评价

在对欧盟作用和影响力的评价上,本次调查设置了三组问题,分别是中国精英对欧盟在一些国际问题重要领域所扮演角色的评价及对欧盟在国际政治和经济中影响力的看法。

数据分析表明,中国精英除对欧盟“打击国际恐怖主义”选择“取决于具体情况”外(45.5%),对其在维护世界和平(54.0%)、国际经济(56.2%)、环境保护(76.8%)、科技进步(75.7%)和消除贫困(48.6%)方面所发挥的作用都给予了比较积极的评价,都有最高的选择比率,肯定了欧盟在上述主要领域的贡献。尤其是在“环境保护”和“科技进步”方面,给予了高度评价。在回答最具国际政治影响力的行为体时,绝大多数精英认为美国的国际影响力最大(94.8%),而在回答第二具国际影响力的行为体时,大多数人选择的是欧盟(56.9%),第三具国际影响力选择最多的是中国(40.5%)。关于经济影响力,大多数中国精英认同欧盟是世界经济中第二具影响力的行为体(59.2%),对最具影响力的世界经济行为体精英仍首选美国(94.6%)。中国精英仍高度认同美国在世界政治和经济领域的领导地位。同时,就政治和经济影响力而言,选择中国位居第三位的人数最多,超过了日本和俄罗斯。

(五)中国精英对中欧关系现状和前景的看法

问卷就此设计了如下问题:欧盟是否在做国际政治决策时考虑到中国的利益、中欧关系的现状和前景(前面已经做了部分分析)、形容中欧关系的最佳词汇、对重要双边关系友好程度的判断等。

当询问“做国际政治决策时,您认为欧盟或欧盟国家在多大程度上考虑中国的利益”时,约一半被调查的精英(49.9%)认为,欧盟及其成员国在做国际政治决策时考虑中国的利益“不太多”。其次选择的是“一定程度上”(36.4%),选择“很大程度上”和“一点也没有”的都占有极少的数量(分别为1.8%和5.9%)。精英观点分化主要体现在“不太多”和“一定程度上”上,选择“不太多”的占更高的比例。

对于当前中欧关系的现状,2010年欧盟项目调查显示,绝大多数人选择“比较好”(57.8%),其次选择的是“不太好”(27.8%),选择“非常好”和“很不好”都只有极小的比例(分别是0.6%和0.3%)。笔者将此次调查与中国社会科学院2007年对精英的调查相比较,“非常好”和“比较好”的比例出现明显下降(分别下降8.4%和21.1%),而“不太好”和“很不好”的比例增高(分别上升21.5%和0.1%)。两年调查的比较表明,中国精英对中欧关系现状的评价趋于谨慎、保守。具体到每个精英群体上,学者和媒体工作者态度明显更为乐观一些,选择“好”(“非常好”和“比较好”相加)的比例要明显高出其他精英群体。

当2010年的调查询问中国精英对中欧关系前景的看法时,持“谨慎乐观”态度的人数最多,占到66.8%;其次是持“中立”态度,达到23.3%。而持“很乐观”态度的仅有7.2%。与中国社会科学院2007年的调研相比,选择“很乐观”的比例下降了19%,而选择“谨慎乐观”的比例上升了10.4%。具体到每个精英群体上,学者和媒体工作者选择“乐观”(“很乐观”和“谨慎乐观”相加)的比率明显高于其他群体。

当2010年的调查询问形容中欧关系的最佳词汇时,绝大多数人选择“利益攸关者”,比例为63.8%;其次选择的是“合作伙伴”,比例为28.9%;很少有精英选择中欧之间是“朋友”,比例只有1.7%。与2007年的调查相比,认为欧盟是中国的“朋友”和“合作伙伴”的比例明显减少,尤其是对于“合作伙伴”的选择,下降了约一半(从57.4%下降到28.9%),选择“朋友”的也有明显下降(从3.9%下降到1.7%),认为是“利益攸关者”的明显上升(从36.8%上升到63.8%),精英对中欧关系定位的中性化趋势明显。此外,精英认为中欧是“竞争对手”的也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从0.5%上升到3.8%)。具体到每个精英群体中,学者对中欧关系给予了积极评价(选择“朋友”和“合作伙伴”的比例最高),其他群体则比学者相对消极一些。而且其他群体大都选择了“利益攸关者”,比率均超过64%以上。

那么精英对中国的主要双边关系是怎么看的呢?将中美、中日、中欧和中俄四对关系重新编码,经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可以发现(参见表3),中国精英对各主要双边关系友好程度判断的排列次序为:中俄最友好,其次为中欧关系,再次是中美关系,最后是中日关系。统计显示这四对双边关系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性。

三 中国精英和民众对欧盟看法比较

由于精英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相对较高,对话语权的把握相对较为成熟,其观点在很大程度上对民众具有引导和塑造作用。这也就意味着在关键性议题的看法上精英可能比民众更加理性,思考问题更加全面。下面笔者通过对调研数据的分析来进一步考察两者之间的差异。需要说明的是,对于精英和民众的调查采取了基本相同的问卷调查题目,因此具有一定的可比性。但由于调研方法不同(精英采取的是配额抽样调查,而民众采取的是严格的随机抽样调查),因此结果是探索性的。

(一)中国精英和民众对欧盟的基本认知比较

中国精英对欧盟的知晓率明显高于民众。统计数据显示,在回答欧盟总部所在地的问题时,精英有77.6%答对了,而民众只有28.3%;在询问欧盟有多少个成员国时,精英的知晓率为54.7%,而民众只有9.3%;在询问土耳其、瑞士、波兰、俄罗斯和挪威这些国家哪个是欧盟成员国时,只有2%的民众答对了,而精英有20.1%的答对率,虽然不高,但比起民众已经显示出明显的差异了;在询问法、德、英、荷哪个国家使用欧元时,精英的答对率是68.2%,而民众只有25.2%。各项统计指标均显示精英明显比民众更了解欧盟。

(二)中国精英和民众对欧盟印象比较

1.对各国家或行为体的印象比较

上述数据分析表明,中国精英对欧盟的印象最好,其次是美国,然后是俄罗斯,最后是日本。而民众印象最好的是欧盟(74.1%),其次是俄罗斯(73.6%),然后是美国(59.9%),最后是日本(38.3%)。两者印象排序有所差别。其中到底是对俄罗斯的印象好一点、还是对美国的印象好一点,两者做了不同的选择。

那么两者对欧盟的印象有无差别呢?卡方检验结果显示,精英对欧盟的印象明显好于民众,两者存在显著差异。

2.对各国民众和欧盟民众印象比较

数据显示,在所有备选项中,中国精英对欧盟公民印象最好,而民众心目中印象最好的是法国人,比率为79.1%。精英更偏重于对欧盟公民的积极评价,而民众更倾向于对某个欧盟成员国民众的积极评价。

3.精英和民众对欧洲的思想、文化和办事方式看法比较

对欧洲文化在中国传播问题的态度上,民众的积极评价率高于精英(85.2%对66.4%);而对欧洲人做生意的方式上,两者的积极评价率基本持平(民众47%对精英45.5%);对是否喜欢欧洲民主思想上,精英的积极评价率明显超过了民众(65.5%对55.3%)。

(三)中国精英和民众对欧盟作用和影响力看法比较

1.对“欧盟在重要国际问题领域内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的评价比较

分析表明,民众在上述所有重要国际问题领域对欧盟的评价均比精英积极,数据分析结果分别是维护世界和平(69.8%,精英是54.0%)、国际经济(75.4%,精英是56.2%)、环境保护(81.6%,精英是76.8%)、科技进步(85.2%,精英是75.7%)、消除贫困(62.2%,精英是48.6%)以及打击国际恐怖主义(62.9%,精英是39.4%)。

2.对“哪个国家或集团对国际政治和经济最具有影响力”的评价比较

调查结果显示,精英认为美国是国际政治中最具影响力的行为体,欧盟位居第二位。民众同样认同美国是国际政治中最具影响力的(71.7%),但中国是第二具影响力的国际行为体(35.9%),欧盟在这一点上不及中国(24.1%)。在询问谁是国际经济中最具影响力的行为体时,精英认为美国最具影响力,欧盟第二具影响力。民众同样认为,美国最具影响力(72.6%),但中国第二具影响力(33.2%),超过了欧盟(28.2%)。比起精英,民众对中国的国际政治和经济影响力更为看重,均超过了欧盟。

(四)中国精英与民众对中欧关系现状和前景看法比较

1.对“在做国际政治决策时,欧盟及其成员国在多大程度上考虑到中国的利益”的回答比较

数据分析显示,民众对此问题的判断明显比精英要乐观得多,有更多的人认为,在做国际政治决策时欧盟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到中国的利益,总数超过了半数(“很大程度上”和“一定程度上”合计,为56.5%),精英则只有38.2%。

2.对中欧关系现状的看法比较

民众认为中欧关系现状“非常好”的占到5.9%,认为“很不好”的只有0.7%。在7分量表中,如以4分作为衡量好坏的分界线的话(分值越高表示越不好),民众看法的均值是3.48,倾向于认为中欧关系现状“偏好”,但不是很好。精英的观点要比民众乐观,绝大多数人选择的是“比较好”(57.8%),选择“不太好”和“很不好”的总计不到30%。

3.对中欧关系前景的看法比较

在如何看待中欧关系前景问题上,精英比民众更为乐观一些(分别是74%和52.1%),不过在选择“非常乐观”上,民众的选择率明显高于精英(分别是15.9%和7.2%)。

4.对形容中欧关系的最佳表述词汇的比较

统计数据显示,对形容中欧关系最佳词汇的选择,民众明显比精英更为积极,他们选择“朋友”和“合作伙伴”的比例大大高于精英(民众分别是15.9%和46.2%,而精英分别是1.7%和28.9%),选择“利益攸关者”的比例则大幅下降(民众是29.9%,精英是63.8%)。

5.中国精英和民众对四对双边关系友好程度的评价比较

将中国精英和公众对中美、中日、中欧和中俄四对双边关系的评价重新编码,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可以发现(参见表4),精英对各主要双边关系友好感的排列次序为:中俄关系、中欧关系、中美关系、中日关系,而民众的排列次序与精英相同。精英和民众在对双边关系友好度的评价顺序上并无差异。

四 变量分析

(一)变量设定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了解了中国精英对欧盟及中欧关系相关议题的认知、了解和评价情况。下面,我们进一步分析中国精英对中欧关系现状和前景的看法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根据调查问卷的相关问题,笔者选择下列变量进行分析。它们分别是:性别变量(男性和女性)、年龄变量、地域变量(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杭州、天津及其他)、教育变量(本科以下、本科、硕士、博士)、海外经历变量(去过和没去过)、海外经历次数变量(一次、2至3次、4次或以上、记不清)、职业变量(官员、企业家、学者、媒体工作者和社会组织成员)、是否去过欧盟(去过和没去过)、是否在欧盟学习和工作(没有、学习或工作1-3个月、学习或工作4-12个月、学习或工作超过1年)、政治面貌(共产党员、共青团员、民主党派和无党派)、年收入变量(3万元及以下、30 001元至50 000元、50 001元至80 000元、80 001元至120 000元、120 001元至200 000元以及200 001元及以上)、隶属阶层(上层群体、中上层群体、中层群体、中低层群体和底层群体)、对欧盟的评价(10分量表,分值越大友好程度越高)。关于因变量的取值,采取二分法。如在对中欧关系现状的看法上,把持积极态度的列为1,持消极态度的列为0;在对中欧关系前景看法上,积极态度列为1,消极态度为0,中立态度不列入统计。

(二)影响变量分析

1.对中欧关系现状看法的影响因素分析

笔者对上述所列的职业、居住地、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是否有海外经历、海外经历次数、是否去过欧盟、在欧盟学习和工作时间、政治面貌、收入、隶属阶层、对欧盟评价几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这里只列举具有显著影响的变量(参见表5)。

分析显示,在控制了其他变量之后,共青团员比无党派人士对中欧关系现状评价更为积极。出国一次、2-3次以及4次和以上的都比记不清出国次数的要积极。去过欧盟国家的比没去过欧盟国家的对中欧关系现状评价要消极。在欧盟学习或工作1-3个月的要比工作超过一年的对中欧关系现状评价要消极。年收入低于20万元以下的各群体比收入超过20万元的群体对中欧关系现状评价更为消极。

2.对中欧关系前景所持看法的影响因素分析

在考察如何看待中欧关系前景这一问题上,在控制了其他变量之后,性别、政治面貌、出国经历、欧盟国家学习和工作经历、隶属社会阶层变量对被调查者对中欧关系前景看法有影响。具体来说,男性比女性自认为对中欧关系前景更乐观,共青团员比无党派人士看法更悲观,出国2-3次的比出过国多次(记不清次数)的人看法明显乐观。去过欧盟国家的明显比没去过的看法更乐观,社会的中上层、中层和中下层都比社会底层对中欧关系前景看法更乐观。

五 总结

2010年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精英对中欧关系现状和前景的看法趋于谨慎和保守。

在回答欧盟决策时在多大程度上考虑中国的利益时,绝大多数精英认为“不太多”。在评价中欧关系现状时,多数精英选择“比较好”,极少有人选择“很好”。而在如何看待中欧关系前景上,大多数精英选择了“谨慎乐观”,选择“非常乐观”的人数很少。在选择形容中欧关系最佳词汇时,精英更多地选择了中性立场的“利益攸关者”,选择“朋友”或“合作伙伴”的人数很少。在双边关系友好程度判断上,精英也认为中欧关系明显不及中俄关系。通过与中国社会科学院2007年对精英关于同类问题的调查进行比较,2010年的调查显示,对中欧关系现状和前景及其他相关议题的积极评价的比率明显下降,而中立甚至是消极评价的比率明显上升。

从人口学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显示:在中欧关系现状看法上,去过欧盟国家的比没去过的对中欧关系现状评价更消极,但在欧盟学习和工作超过一年的比只有1-3个月这样经历的人对中欧关系现状评价更积极。20万元以上收入人群比其他收入群体对中欧关系现状评价明显地更积极。在考察如何看待中欧关系前景问题上,男性比女性对中欧关系前景更乐观,出国2-3次的比出过国多次(记不清次数)的人看法明显乐观。去过欧盟国家的明显比没去过的看法更乐观,社会的中上层、中层和中下层都比社会底层对中欧关系前景看法更乐观。

数据分析表明,对不同信息渠道的选择也影响到了中国精英对中欧关系现状和前景的看法。互联网、电视和报纸是精英获取信息的三大主要渠道,互联网不但是数量最多的信息获取手段,而且选择互联网的人比选择电视和报纸的人对中欧关系现状和前景的评价明显要更积极和乐观一些。

调查还表明,精英对欧盟和欧盟各国民众的印象并不与对中欧关系现状和前景看法评价相关联。在对美国、欧盟、日本和俄罗斯四大主要行为体印象的比较当中,中国精英对欧盟的印象是最好的。在对各国家公民(含欧盟公民)的印象比较当中,欧盟公民也是中国精英中印象最好的,超过了美国人、俄罗斯人和日本人。精英对欧洲思想、文化和办事方式也给予较高的评价。但上述好印象并没有导致他们对双边关系的现状和前景持续做出更为积极的评价。

不同精英群体对于不同议题的看法存在着差别。学者和媒体工作者对中欧关系的现状和前景看法比政府官员、社会组织积极分子和商业精英更为积极和乐观。

本次调查显示,精英对中欧关系现状和前景的看法是建立在对欧盟相对不了解的基础上的,即他们对欧盟的知晓率总体比较低(对欧元知晓率除外)。影响这种知晓率的主要因素是欧盟政治体制的复杂性。这同样揭示了一种奇怪的现象,即使不完全了解观察对象本身,精英仍能从某个侧面或者某些传播渠道对某些议题做出评判。如对欧盟显示出好的印象,但对双边关系某些议题则表现出较中立甚至是消极的判断。

精英和大众关系也是值得关注的。某种程度上精英有塑造话题和影响社会舆论走向的能力。但调查表明,精英对某些话题的看法与民众并不完全相同,甚至还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民众在重要国际问题领域(包括维护世界和平、国际经济、环境保护、科技进步、消除贫困以及打击国际恐怖主义)对欧盟的评价均比精英积极;在对国际政治和经济最具影响力的行为体的评判上,民众比精英对欧盟的评价要消极。他们均认为美国是国际政治和经济领域最具影响力的行为体,精英认为欧盟是第二具影响力的行为体,但民众则认为中国已经超越欧盟,成为国际政治和经济第二具影响力的行为体。在如何看待中欧关系现状和前景问题上,精英比民众的看法都要相对积极。而在对形容中欧关系最佳词汇的选择上,民众明显比精英更为积极,他们选择“朋友”和“合作伙伴”的比例大大高于精英。

(此次对中国精英的问卷调查是欧盟第七框架项目“解析中国人对欧盟的看法”的一部分(2009年立项)。本次调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董礼胜研究员主持。本文由董礼胜设计分析框架,对初稿进行修改并定稿;由刘作奎进行数据分析,撰写文章初稿,参与修改定稿。感谢《世界经济和政治》杂志匿名审稿专家对本文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修改意见,文中可能的错漏由笔者负责。)

注释:

①European Commission,"China-EU Relations:Closer Partners,Growing Responsibilities.A Policy Paper on EU-China Trade and Investment:Competition and Partnership," Commission Working Document,Brussels,October 24,2006,http://eur-lex.europa.eu/LexUriServ/LexUriServ.do?uri=COM:2006:0631:FIN:EN:PDF.

②European Commission,"Policy Paper on EU-China Trade and Investment:Competition and Partnership," http://trade.ec.europa.eu/doclib/docs/2006/november/tradoc_131234.pdf.

③European Commission,"China-EU Relations:Closer Partners,Growing Responsibilities," p.2.

④Council of the European Union,EU-China Strategic Partnership-Council Conclusion,16291/06 (Press 353),Brussels,November 11-12,2006,http://www.consilium.europa.eu/uedocs/cms_Data/docs/pressdata/en/gena/92123.pdf.

⑤Council of the European Union,EU-China Strategic Partnership-Council Conclusion,16291/06 (Press 353),Brussels,November 11-12,2006,p.6.

⑥http://pewglobal.org/.

⑦http://news.bbc.co.uk/2/hi/7873050.stm.

⑧http://www.harrisinteractive.com/news/FTHarrisPoll.asp.

⑨http://www.euperceptions.canterbury.ac.nz/eyes/index.shtml.

⑩社会组织积极分子首选的是欧洲议会,达到54.9%,这可能是与其接触的人员或者工作性质有关。

(11)分析数据来源于李慎明主编、周弘副主编:《中国民众的国际观》,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08-154页。本书收录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从事的中国人欧洲观的调查,其中包括中国精英的欧洲观。董礼胜作为课题第二主持人负责调查的具体实施工作。该调查主要采取了非概率抽样的方法,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西安等地选择涉欧政府部门官员、涉欧企业负责人和高级管理人员、从事欧洲问题研究的专家学者等共413人。两次调查的精英人群在地点和职业选择上有相同之处,但2010年的精英调研增加了媒体精英和社会组织积极分子,并且在调研地点上有所增加。鉴于上述相同之处和差异性,这里只做初步的比较供参考。

标签:;  ;  ;  ;  ;  ;  ;  ;  ;  ;  

中国精英对中欧关系现状与前景的看法*_英国欧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