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河南郑州450052)
摘要:结合政治、时代背景以及中国的文化特点,论述了斯大林式建筑所具有的强烈社会意识的特点以及当时中国由于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下产生的对斯大林式建筑的吸收和发展的动力。
关键词:斯大林式建筑;社会意识;民族文化;建筑形式;中国;影响
前言
一种社会制度在它的黄金时期,会高度地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现况和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因而会对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的科技、文化、艺术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世界上许多的伟大建筑都产生在高度极权的社会阶段。斯大林建筑就在是这样的一个高度集权的政治背景下产生的,并在之后相当长的时期对周边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筑创作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1斯大林式建筑的产生及其在苏联的发展
1.1概念
斯大林式建筑风格指苏联斯大林时代发展并大量运用的一种建筑风格。开始于1933年(以苏维埃宫最后设计方案的确定为标志),并于1955年结束(苏维埃建筑学会的废止)。
1.2产生的历史背景
1932年4月23日,苏共中央委员会发布了《关于改组文学艺术团体》的文件,明令解散各种文艺社团,号召所有“拥护苏维埃政权的纲领、并乐于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艺术家们联合起来”,组成统一的创作协会以实现“多产性、创新 性、正确性”。至1932年7月,所有独立的建筑师组织都业已废止,“苏维埃建筑师工会”成立。
1.3建筑风格特点
(1)建筑艺术风格呈现强烈的意识形态特征,为“赞美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秩序”做出贡献。
(2)建筑气势磅礴,高耸雄伟,布局对称,装饰富丽堂皇,以显示共产主义的革命激情与荣耀。
(3)建筑师从新文艺主义、新古典主义与帝国风格中汲取元素,来表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建筑风格。
1.4代表性建筑方案
1.4.1苏维埃宫
苏维埃宫未实现的建筑方案早在1930年代开始策划的纪念建筑苏维埃宫,竞标方案高达1410英尺(约430m),矗立在莫斯科河河岸。
从1924年春天开始,在纪念列宁的名义下,政府委员会就建议在基督救世主大教堂的地盘上建造一座有高耸列宁像的宏伟纪念大厦-苏维埃宫。按照建筑师巴拉辛的设想,这个苏维埃宫应是个各边100×100×100(m)的立方体庞然大物,并在顶端耸立70~75m高的列宁像(图1)。
1931年6月,苏联政府展开了苏维埃宫设计方案的竞赛工作。在400多个各国设计者的方案中,苏联建筑师约樊高中榜首。约樊的方案很好地体现了大、高、神圣的特色。就大而言,它要囊括大教堂及其周边地区,无论是建筑物本身还是内部空间都将超过苏联现有的任何建筑物。就高而言,它不仅要超过克里姆林宫,而且要超过世界上现有最高的建筑。但由于当时苏联的社会经济条件限制,这一方案并未得到实施。
1.4.2莫斯科七姐妹
在莫斯科有七座为纪念该市建市800周年,于1950年代修建的高楼。人们称它们为“七姐妹”。这些建筑就是:罗蒙诺索夫莫斯科国立大学、艺术家公寓、文化人公寓、列宁格勒酒店乌克兰酒店、外交部大楼、重工业部大楼。七个姐妹中两个是酒店,两个是政府办公大楼、两个是公寓、还有一个是俄罗斯最著名大学的主楼。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联当局决定修建八座类似于苏维埃宫的摩天大楼,但最终只修建了七座。建筑师有意将建筑形体设计为阶梯状,以衬托中央塔楼的上升之势。建设外立面仿效以哥特式教堂和莫斯科巴洛克式城堡的浮华的外饰面(图2-9)。
2斯大林式建筑在中国的实践和发展
2.1简介
斯大林式建筑风格对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此时代的重要建筑都带有浓厚的苏式烙印。代表这种特色的中国建筑为北京火车站、中国军事革命博物馆,位于上海的上海展览中心等。
2.2建筑实例
2.2.1北京火车站
“十大建筑”中唯一的城市基础设施性建筑。也是“十大建筑”中探索民族风格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唯一一例。面宽218m,设直径4m,字标为70cm的钟楼两个,高达43.37m。平面采取“中”字形对称布局,功能相对集中,有自然采光通风,也给“雄伟体型”的立面创造了条件。首次采用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大扁壳,为了表现“民族风格”,并没有着力去表现这种新颖的结构造型,相反,还通过加建钟楼,用小尺度拱遮挡的办法消弱它在视觉上的吸引力。整体效果上采用大片整齐的玻璃窗和高阔便捷的出入口。在色彩上外墙用浅米色面砖,显得轻快明朗。中央长厅室内空间较高,为提高柱子的细长比,增加刚度,同时又不使柱子过粗,采用了组合柱方式(图10)。
2.2.2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建国十大工程之一。平面呈“山”字形,东西长214m,南北长144m。馆内有54m跨度的兵器馆和20个展览厅,以及中央大厅、电影厅、交谊厅等。主楼两侧垂直方向设配楼展厅。建筑体块从两边逐渐向中心抬高升起,顶部为一圆锥形塔,上承“八一”军徵,标高97.47m,为当时中的最高点。建筑在屋檐部分用黄色琉璃构镶边,意在表现“民族形式”。大楼入口的柱借鉴历史博物馆,采用双重额枋,中间嵌挂落板的形式(图11)。
2.2.3北京苏联展览馆
为举办苏联工农业展览,介绍苏联文化教育事业的成就。是当时从前苏联引进的“民族形式,社会主义内容”的现实主义创作方针的具体体现。使前苏联当时的折衷主义建筑创作思想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影响很大。展览的平面布局左右对称,前后呼应,轴线明确面严整。建筑在造型上为典型的俄罗斯建筑形式。在设计中用的是俄罗斯手法,但他同时也很重视吸收中国的传统形式要素。布局与莫斯科大学相似,四面伸开(图12)。
2.2.4北京友谊宾馆
是为驻京前苏联专家提供的招待所。在中部做了重檐歇山的大屋顶,用作电梯机房和消防水箱。建筑师张鎛受欧美学院派古典主义教育,尤其信奉“建筑可译论”。立面采用五段式古典主义构图。主要的民族化元素:将三角形山花改为歇山式重檐大屋顶。将女儿墙的宝瓶栏杆改作缓坡顶。在两翼上设单檐卷棚小亭,过单层花架,联成一体,产生丰富的轮廓线(图13)。
3结语
斯大林式建筑的出现说明,建筑的风格受大时代的强势政治影响深远,这种影响甚至是超越历史和地域的。建筑形态所反映的意识形态特征在合理的范围内可以成为建筑形态多样化的积极因素,因为建筑形态本身就受到地域性和文化性等因素的影响,意识形态完全可以成为积极的文化因素。
在建国后中国,斯大林建筑迎合了当时中国社会中极大的自信上升,以及当时决策者渴望迅速地取得新中国城市建设成就的要求,再加上对两样实现社会主义制度而发展更为快速的苏联的赞赏。从而使这种建筑形式成为当时中国城市建设的重要借鉴模式。
参考文献:
[1]刘银.从意识意识形态到建筑形态的前苏联建筑设计[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4)
[2]吕富珣.苏俄前卫建筑[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4.
[3]潘祖尧,杨永生.比较与差距[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4]玛丽亚.基尔南著,吕富殉,张利译.世界新建筑口袋丛书·莫斯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作者介绍:
张波-郑州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规划设计三所,主任工程师、注册城市规划师。
王芳-郑州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规划设计二所,主任工程师、注册城市规划师。
论文作者:张波,王芳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建材装饰》2015年10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6/9/14
标签:建筑论文; 苏维埃论文; 斯大林论文; 苏联论文; 中国论文; 莫斯科论文; 建筑师论文; 《建筑建材装饰》2015年10月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