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宗教政策在西藏的实践与教育研究

党的宗教政策在西藏的实践与教育研究

卫绒娥[1]2002年在《党的宗教政策在西藏的实践与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江泽民同志指出,宗教的存在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它同社会的经济、文化交织在一起,对社会的发展和稳定产生重大影响。在西藏,宗教问题既关系着西藏的发展、稳定,也关系着西藏未来的发展方向。新形势下,西藏高校如何通过“两课”教育,正确引导学生认识党的宗教政策在西藏的实践,正确认识宗教问题所具有的特殊复杂性及新情况、新特征,正确认识宗教问题对西藏教育、对培养人才方面的重要影响,是我们“两课”教育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全文共分叁个部分: 首先,该文通过对党的宗教政策在西藏的实践进行回顾,总结了党的宗教政策指导西藏宗教问题的成功的实践经验,客观地阐述了党的宗教政策在西藏的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演进的过程,充分肯定了党的宗教政策的科学性、正确性。 其次,通过对西藏宗教现状的分析,揭示了新的时期西藏宗教工作的新问题、新特征。结合西藏高校教育工作的具体情况,针对青年学生的特点,提出了学生中对宗教问题存在的模糊认识。 最后,该文强调通过“两课”教学,加强对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党的宗教政策的认识和教育,采取相应措施,剔除学生中存在的错误认识,使学生明确党的宗教政策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宗教观,为西藏的进一步繁荣、稳定贡献力量。

孙宏年[2]2016年在《当代中国西藏治理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说明当代中国西藏治理研究是当代中国边疆治理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50年代伴随着西藏和平解放、民主改革出现早期的研究成果,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学术界在当代中国西藏治理研究的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特别是2005~2015年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新突破。与此同时,当代中国西藏治理研究仍有需要进一步深化的领域。本文在尽可能全面搜集相关成果的基础上,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学术界有关当代中国西藏治理研究的新进展、新突破及其特点进行了评述,又分析了亟待深化的研究领域和方向。

屈鸿罡[3]2012年在《中国共产党在西藏执政为民的实践研究》文中提出一部中国共产党在西藏取得政权、为人民执掌政权的历史,就是一部我们党在西藏践行“叁个代表”,全心全意为西藏各族人民谋幸福、谋利益、谋跨越的历史,是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集中体现和真实浓缩。深入研究党在西藏执政为民的实践与经验,对于贯彻好落实好党在西藏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西藏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努力建设团结、民主、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西藏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立足党在西藏执政为民的基本历程、实践探索,总结党在西藏执政为民的基本经验,分析党在西藏执政为民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提出党在西藏执政为民的思路和对策。第一部分,简述中国共产党在西藏执政为民理念的内涵和特征、形成与发展等。第二部分,简单梳理党在西藏执政为民的基本历程,从总体上认识和把握党在西藏执政为民的艰辛实践。第叁部分,分析和探讨以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叁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西藏执政为民的思想和探索。第四部分,总结中国共产党在西藏执政为民的巨大成就,并从六个方面总结党在西藏执政为民的基本经验。六个方面的基本经验即: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新时期西藏工作指导思想,坚持把西藏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中央关心、全国支援同西藏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紧密结合起来,坚持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发展路子,坚持不懈地深入做好群众工作。第五部分,分析党在西藏执政为民所面临的机遇及挑战。分别从国内环境、西藏区情和宝贵机遇等方面分析当前党在西藏执政为民所面临的有利条件和机遇。从自然地理、宗教文化、市场经济、社会转型、分裂主义干扰破坏以及党的自身建设等方面,分析影响中国共产党在西藏执政为民的因素和问题。第六部分,结合西藏实际,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中国共产党在西藏执政为民的思路与对策,包括党在西藏执政为民的重点任务、党在西藏执政为民的体制机制和党在西藏执政为民的政策措施等。

郑生忠[4]2012年在《社会转型时期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宗教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世纪之交,中国开始规模空前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加速我国少数民族较为集中的西部地区现代化进程。各少数民族及民族地区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社会转型,在各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对话交流中,必然要产生一系列急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其中,西部众多少数民族的宗教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就是个重大的理论问题。研究该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在整个国家的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认为,宗教是一种人的社会活动,是人的意识的社会反映。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而这个过程的开始和结束有其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根源,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愿望所改变。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是人类历史上最宏伟的事业,其中就包含有建设社会主义的宗教文化,使宗教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促进力量。当代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宗教问题是所有社会发展问题的一部分。这一问题的最终解决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任务相一致,抓住这一点,也就为解决这一问题指出了方向。解决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宗教问题就是要有立足中国实际,放眼世界潮流的胸怀和眼光。它是一个中国社会发展的问题,这里有两个关键;一是问题的当代性,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要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保持一致。二是问题的中国意识,这一问题事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事关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必须立足于国家的团结统一,立足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和谐发展。需要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需要中国人自己的智慧。对宗教问题的当代性特征,做出社会主义文化观念的明确解释,是建设社会主义宗教文化的方向,西部少数民族宗教问题的当代性特征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成为中华文明复兴的重要资源。因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社会文明进步始终与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宗教应该成为西部社会建设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在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中,把当代西部少数民族宗教自身的存在和发展引入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轨道中,根据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要求,规范和引导当代西部少数民族的宗教事务。对宗教的意义、道德、伦理做出社会主义的解释和引导,使其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容之一。从历史上看,宗教的总体发展趋势是在适应当时的社会发展环境,以求得自身的存在和发展,使宗教在这种适应当时环境的过程中更加符合当时社会的发展要求。当代西部少数民族中宗教观念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在某种意义上讲,宗教观念在少数民族中,既是民族文化的历史传承,又是民族特征的重要标志,也是民族成员日常生活的伦理道德规范。往往人们会把宗教观念与民族等同起来,甚至把宗教看做一种政治实体。不恰当的夸大宗教的作用和地位,把宗教观念凌驾于国家观念之上,造成思想混乱。宗教既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又是一种社会实体,与社会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涉及群众关系、阶级关系、民族关系、国际关系等等。在当代中国,宗教观念是构成国家观念的一部分,始终以维护国家统一和繁荣为重要价值取向,不存在超越国家利益的宗教观念和宗教活动。当代西部少数民族的社会主义宗教文化建设,就是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进行的社会主义少数民族宗教文化的建设与重构。社会主义价值观分为两类,一是社会主义一般价值观,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思想保证和行动指南。强调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基本内核。也就是只有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做,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西部少数民族宗教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导向。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宗教文化建设中,西部少数民族宗教文化的历史继承和现代性重构的地位和意义,是社会主义宗教文化建设的重要问题。在这里讲建设是指,在西部大开发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西部少数民族宗教问题必须成为其中的的组成部分,这是宗教问题在西部少数民族社会中的特殊地位和历史文化所决定的。讲西部少数民族宗教文化的重构是指,经过几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社会,从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到社会价值认同都已发生根本性改变。当代西部社会的现代化进程要经历的社会转型,将使宗教在西部少数民族社会中的地位、作用、传播方式发生变化。少数民族社会成员在西部的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过程中,其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人们的社会关系、交往方式都会对传统宗教文化在新的条件下提出新要求。民族宗教文化在建设过程中的重构就是不可避免的。

陈双珠[5]2014年在《宗教对西藏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藏传佛教在西藏具有悠久的历史、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深厚的历史积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藏传佛教对西藏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藏传佛教丰富的宗教内容和复杂的宗教环境不可避免对西藏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产生了复杂影响,其影响的消极一面给西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挑战。因此,西藏高校要抵制宗教对西藏大学生的消极影响,要加强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进和创新,须从内容、方法和管理上各方面进行努力,提高西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使西藏大学生学会以辩证的态度对待宗教,树立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无神论的科学精神,坚持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立场,保证西藏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为西藏地区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王小彬[6]2003年在《中国共产党西藏政策的历史考察》文中研究表明半个世纪以来,西藏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支援下,为驱逐帝国主义势力,推翻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的残酷统治,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不懈的努力,进行了长期的艰苦奋斗,走出了一条在边疆民族地区成功地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革命和现代化建设的光辉道路。当从容挥别二十世纪,昂首跨入二十一世纪的历史性时刻,全面、客观、认真地研究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对西藏工作的指导方针和政策,科学地总结中国共产党在西藏工作的历史经验,不仅有利于全国和全世界人民深刻了解西藏,而且对于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建立平等互助,团结合作,共同繁荣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西藏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和社会的长治久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特殊的政治意义。 论文分为八部分。前面有导言,后面有结语,中间六个部分组成正文。 导言作为本文的逻辑起点,首先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叁代集体领导对西藏工作的高度重视,说明了西藏工作在全党工作的重要地位,以及研究的范围和重大意义:其次概述了国内学术界对该课题的研究现状;然后简单介绍了本文的基本框架、研究方法与主要观点。 第一章集中论述了“和平解放,暂维原状”方针产生和制订的历史过程。党中央和平解放西藏的方针是既定的。但采用怎样的策略才能达到和平解放的目的。十八军政策研究室最早提出用“暂维原状”来求得和平解放。同时还论述了为和平解决西藏问题在国家结构形式上形成了“一国两制”的事实,但在理论上并未有“一国两制”的设想,也并不能得出西藏实践过“一国两制”模式的结论。 第二章描述了西藏民主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利用新资料对民主改革的进程尤其是“大发展、大收缩”的背景做了深入的分析;通过对1959年3月至1961年1月有关民主改革的38个政策的分析,论述了中共关于西藏民主改革具有极强的理论政策上的独创性。 第叁章论证了1961年至1965年西藏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的;历史地考察了“稳定发展政策”不是平叛改革后一开始就有的,也未能贯穿到西藏新民主主义的后期。详细地论述了该政策从肯定到否定,再从否定到肯定的历史原因;总结了探索西藏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道路的几点经验,并初步研究了这一时期的统战政策。 第四章依据新搜集到的资料,对西藏发动“文化大革命”的过程,尤其是对运动的初期的政策进行描述和分析,展示了“文化大革命”的发生和发展,严重地破坏了中共的民族、宗教和统战政策,使西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受到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同时,研究表明运动初期的一些限制性保护措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本章还用一定的篇幅叙述了周恩来在制止派性武斗,稳定西藏局势方面的作用和贡献;最后罗列了周恩来殚精竭虑,支撑危局,承担着极大的风险,保护西藏知名党外人士和党内干部的鲜为人知的史实。 第五章论证了西藏新时期开端的标志是中央第一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并对1980年和1984年两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和相关的叁个重要政策文件出台的背景进行了分析,论述了“叁个进一步”政策执行的后果,分析了拉萨骚乱的种种原因并总结了历史经验教训;肯定了1989年10月《中央政治局常委讨论西藏工作纪要》(即《十条指示》)成为西藏历史的新转折;最后总结了统战工作中的一条极为宝贵的经验:群众路线不能代替统战,统战更不能代替群众路线。 第六章集中论述了新世纪初西藏工作的指导方针“一个中心,两件大事,叁个确保”的历史由来。这个方针是从历史中来的,是以中国共产党在西藏五十年工作的历史经验为基础和内蕴的。尤其是1980年中共中央第一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历经“一个转折,两个里程碑”,是中共关于西藏政策的新鲜经验的总结。这条方针来之不易,经历了两大历史阶段,四个发展环节,是被西藏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胜利证明了的正确方针,是中国共产党在西藏如何走向和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上进行长期探索在理论上取得的最大成果。 最后部分是结语,提出了对全面贯彻新世纪初西藏工作指导方针的若干思考。 半个世纪以来,西藏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反复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使西藏保待政局稳定、民族团结、边防巩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各项事业稳步前进。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新西藏。

李燕[7]2016年在《西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现实问题研究》文中提出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新要求,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战略决策。2008年3月,在西藏拉萨等地先后发生了一些骚乱行为,西方媒体也急忙将焦点对准了拉萨和达赖集团,对中国妄加批评;与此同时,奥运火炬传递中受到国外“藏独”分子的破坏与阻挠。这一系列事件的发生,让这个人们印象中神秘、圣洁、几乎与世隔绝的地区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为什么西方势力对西藏问题表示出如此大的兴趣?为什么藏独势力如此猖狂?如何看待新时期的西藏问题?这些不但引发了人们的深入思考,西藏的政治地位也日益突显。习近平指出,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西藏的和谐发展、社会稳定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如何统一认识,加快发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地位,增强其吸引力与感召力,西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显得更为重要和紧迫。相比较其他民族地区,西藏地区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特殊性,决定了该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更值得关注和研究,论文从研究阐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作为出发点,梳理了西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划分了从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到2015年西藏第六次工作座谈会之前的四个阶段,通过此过程中我党关于西藏地区各项方针政策的践行情况,总结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取得的主要经验,为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借鉴。为了充分了解西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论文主要采用了访谈和调查问卷等方式,对西藏群众、党员、大学生群体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认知度、社会现状的满意度、重大历史事件和政策的认知以及社会转型时期的思想观念、宗教信仰状况进行了详细调研。总体上看,西藏地区群众、党员、大学生对当前社会状况比较满意,赞同党和国家在西藏的各项方针政策;对马克思主义有一定的认知但了解不深、不够全面;同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多元化对西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挑战日益突出,西方敌对势力和达赖集团分裂势力的影响也日益明显。另外伴随着西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具备了一定的物质、文化基础,党中央对西藏问题的高度重视以及现代化的传播手段的搭建也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但是制约西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因素也有很多,其中经济文化水平的相对落后,社会转型期矛盾增多,以及落后风俗习惯和封建农奴思想残余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影响不容忽视。论文特别分析了西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存在的特殊困难,有宗教因素的影响;国外“西化”、“分化”势力的干扰;达赖分裂势力的捣乱等,并以此为依据,深入探讨西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策略。西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必须建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长效机制,必须准确把握大众化的内容和形式,充分发挥不同主体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引导藏传佛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运用多种传播手段推进西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郭连云[8]2017年在《民族宗教视域下的青海藏区社会稳定研究》文中指出青海藏区是青海省的一个特殊区域,海拔高,自然条件恶劣。目前,青海藏区主要世代居住的民族有藏族、蒙古族、土族、回族、撒拉族、东乡族等,青海藏区的宗教环境处于藏传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道教五大宗教并存的宗教基本格局之中。基于在这样的研究场域中,本文从民族宗教的视野下梳理分析影响青海藏区社会稳定的因素,然后破解这些因素障碍及其难题,从而提出青海藏区社会稳定的有效建议与路径。青海藏区与西藏在民族宗教、地域文化等方面,有着天然地理并镶嵌着历史的联系。青海藏区社会的稳定在青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如果将青海藏区社会稳定问题研究透彻并解决好,那么青海藏区社会稳定可持续的发展将必定带动青藏地区乃至整个藏区社会的良性发展趋势。历代中央王朝治理藏区的历史记载中,青海藏区总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段篇章。中国藏区以西藏为中心,青海藏区可以说就是通往这个藏地中心的重要过渡地带。为了客观真实、系统深入的理解和研究。由此,将本文呈现的逻辑理路规整如下:本文包括绪论共计9章。绪论部分,首先将社会稳定的基本概念做了阐释,并将国内外关于中国藏区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分析了国内外研究成果的研究方向,研究层次,研究特点。然后,提出了本文在青海藏区社会稳定研究上的创新点及其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最终,锁定了本文研究范围及主要内容;构建了框架结构,进而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及在研究中存在的重点与难点。第1章,主要从历史发展的脉络梳理了青海藏区社会稳定发展的历史演变。青藏高原民族宗教文明的生成演变以及历代王朝国家控制与国家治理层面上论述了民族、宗教对青海藏区社会发展的影响。第2章,首先阐述了当前青海藏区社会发展的基本态势,并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稳定的思想中探求社会稳定的理论,由此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论述了中国共产党治理青海藏区的基本经验。第3章,这一章主要梳理了影响青海藏区社会稳定的多方面因素,并且对这些多重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必要的分析。第(4-6)章,从民族宗教、分裂主义、经济发展这叁个主要影响青海藏区社会稳定的因素上,每个因素各安排一章,对各个影响青海藏区社会稳定的因素做了具体深入的分析。第4章,本章梳理并分析,一是青海藏区面临的民族问题、宗教问题以及它们对社会稳定产生的影响;二是民族宗教文化以及涵化因素对本区域的影响。叁是以实证研究的方法,就青海藏区多元文化与本区域民族、宗教之间的互动影响为观测点,进行了分析研究,如本区域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情况、各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状况等方面所呈现出来的影响社会稳定的效果。第5章,首先陈述分裂主义的定义并明确提出分裂主义的本质,了解其活动手段及其危害性。阐述了青海藏区分裂主义对其社会稳定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和分析反对民族分裂主义的斗争并不是民族宗教问题。第6章,论述了有限的自然客观因素与经济发展滞后是影响青海藏区社会稳定的主要客观因素。分别以青海藏区的中小微企业发展与藏区的重要区域叁江源生态移民区为个案探索分析了青海藏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其表现出来的贫困落后的凸出特征进行了分析。(7—8)章,分别从民族宗教维度与经济视角下各安排一章,提出了促进青海藏区社会稳定发展的对策及其建议。第7章,首先高度概括总结了民族宗教领域影响青海藏区社会稳定的多方面问题,然后就其问题一是提出了当前藏区维护稳定的工作应当由应急状态向常态机制转变的建议,二是提出了民族宗教的法制保障机制促进藏区稳定的建议,叁是民族教育战略促进藏区社会长远发展的建议。第8章,从经济视角下,阐明了青海藏区农牧民主体在工业化优先战略中受到惠及,并提出农牧民就业还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与青海藏区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度缺陷问题,就上述问题详细地提出了青海藏区农牧民反贫困的制度创新建议及其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的建议。本文从民族宗教视野下,融入了“社会稳定、和谐思想”的理念,理论研究与个案支持相结合,以青海藏区民族宗教与社会稳定互动为切入点,围绕政权建设过程中民族宗教以及文化意识形态与社会稳定发展关系这一重点,结合青海藏区宗教信仰的基本格局现状,进行系统综合的研究。从表象到本质的双重层面去阐释对所谓的“适应文化”的改变进行必要的反思性梳理,即信仰和价值理念在青海藏区民族宗教系统的生成演化中与社会变迁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呈现出来的内在规律。本文遵循从历史到现实,按照从理论到实践,由发现并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对策。以这一逻辑思路展开论述。一是争取在青海藏区的民族宗教与本区域社会稳定的关系类型研究方面有所突破。二是争取在青海藏区的空间研究场域中,宗教在此区域中的传播规律研究中有所创新。目前,青海藏区世居的主要民族之间的民族关系呈现出多样性。如何解构其特征,对于构建青海藏区社会和谐稳定的局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白维栋[9]2014年在《党报宗教报道的框架变迁研究》文中提出长久以来,宗教工作一直都是中国共产党在西藏开展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对于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的旧西藏,藏传佛教属于主流意识形态。在中国共产党和平解放西藏以后,藏传佛教又经历了民主改革、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几个阶段。中国共产党的宗教政策在西藏有一个发展演进的过程。在西藏和平解放初期,中国共产党慎重提出“尊重西藏信教群众的信仰、保护藏传佛教寺庙、维持原有宗教制度”的宗教政策;到民主改革时期确定了“废除宗教封建特权和剥削压迫制度,推翻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实现政教分离”的政策;改革开放以后实践“继续贯彻落实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和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政策。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规定中国共产党人必须确信自己是无神论者,要坚持科学的世界观,《西藏日报》作为西藏自治区党委机关报,在宣传报道方面必然以无神论教育以及强调科学世界观为主。因此本文对宗教报道的定义为涉及宗教方面的报道,凡报道中出现“寺庙”、“宗教”、“喇嘛”等关键词以及图片以宗教等为主的均包括在内。本文以框架理论为理论基础,结合西藏宗教发展的历史过程,对《西藏日报》(汉文版)1956年4月——2013年4月的宗教报道进行了梳理和分析。通过文本分析,总结出每个时期根据国家政策和相关工作的不同,《西藏日报》宗教报道新闻框架的发展与变化。归纳出《西藏日报》在过去的宗教报道中体现出的优缺点,并对今后的报道工作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

陈应成[10]2011年在《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边疆治理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边疆是我国领土重要组成部分,边疆和谐也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边疆问题突出,极易受国际国内环境的影响,特别是3·14事件和7·5事件的发生警示我们必须重视边疆问题,防患于未然。因此,研究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边疆治理的理论与实践对新世纪建设和谐边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论文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将研究内容共分为八章,依照绪论——边疆治理概述——中国共产党边疆治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研究——中国共产党边疆治理的历史经验借鉴研究——中国共产党边疆治理实践研究——中国共产党边疆治理理论体系研究——中国共产党边疆治理经验研究——新世纪党的边疆治理思考的顺序展开写作。着重考察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治理边疆的理论与实践,其中第5章至第8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各章主要内容简要介绍如下: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当前国内外边疆治理研究现状、研究不足和存在的问题、研究趋势、论文研究的目标及其研究创新等内容。第二章,着重对论文涉及到的关键性概念“边疆”的涵义、特征、分类以及我国边疆现状与特点进行简要介绍,进一步阐明“边疆问题”和“边疆治理”的涵义、边疆治理的要素,强调中国共产党治理边疆的必要性。第叁章,主要分析中国共产党边疆治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源。论文认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国家利益思想、马克思主义社会和谐思想、马克思主义社会管理思想、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中国共产党边疆治理的理论基础,这些理论对中国共产党治理边疆具有理论和现实的指导意义,在党构建和谐边疆的实践中应始终坚持,否则将会给党的边疆治理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第四章,总结历史上封建王朝治理边疆的主要措施,包括羁縻与怀柔政策、和亲政策、加强边疆行政管理、强化军事部署、重视边疆经济开发、加强文化影响等普遍采用的治边措施。研究目的是以史为鉴,历代封建王朝的边疆治理战略及其实践启示我们,国强则边安,提高生产力是强边固疆的根本,应因地制宜地制定政策和措施,应贯彻开明的民族、宗教政策,应加强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中国共产党正是在总结历史经验,汲取历史教训的基础上,领导边疆建设取得了丰硕成就。第五章,本章把中国共产党治理边疆的每个历史阶段的国内国际环境与党的边疆治理战略和实践结合起来,对党的数代领导集体与时俱进的边疆治理战略进行了实事求是地归纳和总结,从而揭示出党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制定各具特色的边疆治理战略的历史唯物主义特征。第六章,本章分别对中国共产党边疆治理理论体系的基本要素:党的边疆治理的基本前提和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边疆治理战略的涵义、分类及制定边疆治理战略的影响因素,党边疆治理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目标做简要阐述。同时对党的边疆治理理论的历史地位进行简要归纳,认为党的边疆治理理论奠定了边疆现代化的现实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世界意义。第七章,本章对中国产党60余年的边疆治理实践进行了经验化总结和归纳。主要经验是: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必须始终把国家利益作为治理边疆的最高政治原则;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方向不动摇;必须始终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城自治制度;必须始终坚持依法治边,完善边防政策和法规;必须始终把少数民族干部培养作为边疆治理的组织基础;必须坚持和进一步加大国家对边疆的帮助与扶持;必须始终贯彻和扩大党的统一战线。第八章,分析党在新世纪治理边疆所面临来自于国际国内的挑战,对新世纪党治理边疆进行了有益的思考。在新世纪,要树立现代和谐边疆理念;发展边疆经济,提高边疆生产力;整合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注重国际因素,构建和谐周边关系;兼顾国防安全与边疆发展,以发展为主线;增强海权意识,构建和谐海疆;关注“民生”,落实边疆惠民政策;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夯实边疆治理的组织基础。认真落实上述措施或建议,边疆会更加和谐、繁荣、昌盛。

参考文献:

[1]. 党的宗教政策在西藏的实践与教育研究[D]. 卫绒娥. 西南师范大学. 2002

[2]. 当代中国西藏治理研究综述[J]. 孙宏年. 中国边疆学. 2016

[3]. 中国共产党在西藏执政为民的实践研究[D]. 屈鸿罡. 兰州大学. 2012

[4]. 社会转型时期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宗教问题研究[D]. 郑生忠. 陕西师范大学. 2012

[5]. 宗教对西藏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 陈双珠. 福建师范大学. 2014

[6]. 中国共产党西藏政策的历史考察[D]. 王小彬. 中共中央党校. 2003

[7]. 西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现实问题研究[D]. 李燕. 兰州大学. 2016

[8]. 民族宗教视域下的青海藏区社会稳定研究[D]. 郭连云. 陕西师范大学. 2017

[9]. 党报宗教报道的框架变迁研究[D]. 白维栋. 西藏民族学院. 2014

[10]. 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边疆治理理论与实践研究[D]. 陈应成. 陕西师范大学. 2011

标签:;  ;  ;  ;  ;  ;  ;  ;  ;  ;  ;  ;  ;  ;  

党的宗教政策在西藏的实践与教育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