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需要理论及其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在我国论文,思想政治论文,教育工作论文,理论论文,心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其中,心理需要理论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为它揭示了人的积极性的心理来源和动力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从自己的对象的实际出发来调动人的积极性,使人自觉地为集体、为社会做出贡献。本文对心理需要理论及其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作初步探讨,以求教于各位专家和学者。
一、马斯洛需要理论的评析
马斯洛的心理需要理论是在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弗洛依德本能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他突破了弗洛依德本能理论的狭隘眼界,创立了西方现代心理学最完备的需要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需要理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启迪作用。
首先,比较马斯洛和弗洛依德的两种学说,可以看到他们的理论基础和理论风格都是不同的。弗洛依德认为人的心理基础是人的生物本能,其中性本能占唯一主导地位,它是心理发展的唯一动力。他认为人的心理是在压抑人的性本能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他有着悲观主义的理论倾向。而马斯洛却认为人的心理基础不能局限于本能,特别是性本能,而是人多方面的需要,人的需要是心理发展动力,要求在需要及其发展过程中研究人的心理及其发展过程。这样,他既克服了弗洛依德心理研究的唯性论倾向,又克服了他的悲观主义倾向。他的这些观点在当代西方心理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第二,马斯洛把人的需要看成是多层次的整体系统。他克服了弗洛依德本能理论的片面性和狭隘性,开拓了研究需要心理问题的新视野和新天地。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可分为五个方面和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生理需要是最低层次的人类的基本需要,如食、性、渴等。安全需要是指人们喜欢一个安全、有秩序、可以预测、有组织的世界。在那里他有所依靠,不会发生意外的、难以控制的或其他危险的事情。社交需要,一方面是归属的需要,另一方面是爱的需要,如人们希望归属于一定的群体,成为其中的一员,相互关心、相互支持,并希望通过自己付出情感得到别人的友谊和爱。尊重需要是指人自我尊重和希望受到他人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指人有充分发挥自己潜在能力、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完成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的需要。后来,他对其理论又作了一些补充,认为在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之间还存在着审美的需要、求知的需要两个需要层次。他的需要层次的划分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人的需要的多样性,比较符合人类实际。
第三,马斯洛还把需要看成是一个动态系统。他认为这五种需要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有高低不同的层次的区别。是由低到高逐级上升的。这五种需要可以分为高低二级,其中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和社交需要是低级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是高级需要。另外,它们也不是同时发生的,只有当低级需要得到满足时,高级需要才能产生。所以,低级需要是高级需要产生的基础,高级需要是在低级需要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当然,同一个人同一个时期可能有几种需要,但是总有一种需要占主导地位。这样,他的理论反映了人类需要发展的一般过程,是比较符合实际的,也较好地克服了弗洛依德的悲观主义倾向。
总之,在西方现代心理学发展史上,马斯洛的需要心理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我们要对其科学价值作出充分估价,要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指导下,积极吸取和借鉴其合理因素。
特别应当指出的是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需要理论确有相通之处。马克思指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从这一点看,马斯洛观点与其一致,即人首先要满足物质生存的需要。马克思主义关于需要观点还有:随着物质需要满足、发展,人们会产生精神需要、社会需要。而且当人的第一需要(衣食住)满足之后,“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这段论述告诉我们:只有满足人的生活需要,才会产生新的高层次的需要。从这里可以看出,马斯洛关于需要层次说和马克思主义关于需要层次的论述是相一致的。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中,应该吸取马斯洛需要理论的有益的内容。
但是也应当指出,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也有明显的缺陷和不足。所以在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时,必须作必要的分析和批判。
这些缺点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他局限在个人心理上来看需要问题,具有自我中心主义倾向。这和西方心理学的传统和背景有关。从这点出发,势必导致个人主义倾向。而这与我们社会主义组织激励的方向是相违背的。
其次,马斯洛的需要理论还是从人的本能的层次上讲需要的。他的需要理论重视人的自然需要,而较少涉及社会需要问题。在他的理论中,虽提到社会需要,但在他看来,社会性需要是从生物学的需要(即本能)中自然派生出来的。而且,他还认为,人的需要的发展是以低层次需要的满足为充分必要条件的,即只有满足了低一层次的需要,才能进入高一层次的需要;只要满足低层次的需要,高一层次的需要就会出现。从这里可以看出,马斯洛所讲的需要是本能,需要的发展是本能活动的结果,是自发的。而人是社会的人,人的需要及其发展具有社会历史性。因此,马斯洛的需要理论还不能科学地解释需要和需要发展。
第三,需要的各个方面的关系,不是单一的,而是复杂的相互作用的过程。物质需要的满足为高层次需要的出现提供了基础;同时,高层次需要的满足又可以抑制人们对某种物质需要的追求。另外,高层次需要的满足能提高低层次需要满足的质量和水平。例如,同样是穿衣、住房,不同追求层次的人表现不同。高层次的人能穿出自己的个性、气质,穿出自己的身份、地位、住房上能适合自己的特点恰到好处地装修装饰;而没有相应高层次需要的人则不然。而马斯洛却把前三个层次的需要(低级需要)和后二个层次的需要(高级需要)绝然分开,把它们归为先后的关系,因而对现实中的一些情况无法作出解释。
马斯洛的需要理论有明显的不足,因此我们对其要有分析地吸取。有批判地接受。这样才能更好地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同时,我们需要进一步充实和完善这一理论。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和社会心理学角度加以补充和完善这一理论。从认知心理学角度研究如何提高需要的自觉性,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在整个社会关系中来研究人的需要和发展。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完善这一学科体系。
二、需要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
用心理学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重视需要理论。思想政治工作要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心理潜能,就必须从人的心理实际出发,认真分析和研究人的需要及其发展,并在可能的条件下,尽量满足人们的需要。这是我们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一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脱离了人们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势必软弱无力,变成脱离人的思想实际的简单说教。
应用需要理论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要重视人的物质需要,贯彻物质利益原则,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调动人的积极性。因为生理、安全需要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物质条件是满足这一需要的基础。满足这一需要又是做好其他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重视人的物质需要,贯彻物质利益原则。贯彻物质利益原则,重要的是要关心群众生活,从多方面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如工资、奖金、住房、养老金、医疗保险等。
其次,在工作中,不能仅仅想到人们的物质需要,还要考虑多方面的高级需要,诸如社交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因此,在工作中要尽量营造一个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氛围和环境。工作中既讲民主,又讲集中;既有个人自由,又有统一领导,使人们心情舒畅,增进相互间的关系,使群体内充满爱心。工作中要发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服务功能。做到这点,应采取一些相应的鼓励方法,如表扬、表彰和鼓励等。
再次,在分析满足人们需要过程中要注意加强理性引导,灌输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强调高层次的需要。因为高层次的需要具有更强更持久的激励作用。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用共产主义思想教育群众。努力提高群众的思想觉悟和精神境界,教育和引导人们从低级需要逐渐过渡到高级需要。这就要求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志,去教育和引导人们正确认识自己的利益,正确处理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全局利益和集体利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努力提高人们的事业心、责任心。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理性引导更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使人们的需要及心理的其他方面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在加强理性教育引导的同时,也要注意情感和意志品质的锻炼和培养,因为情感和意志直接影响到理智作用的发挥。在思想教育中发挥理性引导作用时,也要注意利用榜样的力量,贯彻自我教育的原则。
另外,在工作中,要注意人的需要的差异,因材施教。不同的人,或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不同情境下,对其心理与行为起主导作用的需要是不同。不同的文化层次、不同的社会地位、不同的个性,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主导需要有所不同;同一个人在不同年龄阶段或不同情境下主导需要也不同。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观察人、了解人的需要,这样才能尽可能地采取相应措施使他们的需要得到合理的满足。
此外,当工作对象的某些需要不能满足时,应当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调节作用。对那些不切实际的过高需要,要循循善诱地进行说服教育;对于无理的个人主义需要,应当进行有说服力的批评;对于一些正当的,但又一时不能满足的需要,要做好耐心细致地解释和说服工作,还要使其有盼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