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挑战与选择_农业论文

我国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面临的挑战与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城镇化论文,农业现代化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这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发展任务的科学把握,是对新形势下工农、城乡关系的深刻认识。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是促进工业化、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滞后的问题仍很突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同步推进“三化”发展的着力点。同步推进“三化”发展,必须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快转变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方式,发挥工业化和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实现工农和城乡协调发展。

一、我国“三化”发展的状况及其特征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一)工业化已进入中后期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加快了发展轻工业,使轻重工业发展趋于平衡。进入新世纪,重工业发展再次提速,我国工业化发展进入新阶段。2010年,按当年汇率计算我国人均GDP已超过4500美元,工业GDP比重为40.1%,2008年,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增加值的比重为56.1%,2010年,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已达71.3%。根据国际经验判断,我国目前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见表1)。

(二)城镇化正处在加快发展时期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城镇化迅速发展,城镇化率从1949年的10.6%提高到1960年的19.7%,之后城镇化陷入停滞甚至有所倒退,直到改革开放后才再度启动。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城镇化呈加快发展态势。2000-2010年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37个百分点,比1978-2000年的平均速度提高了65%。到2010年,我国城镇人口比重已达到49.95%。世界各国城镇化发展的过程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当城镇人口超过30%后,城镇化进程出现加快趋势,城镇人口在50%前后的一段时期发展最快,这种趋势一直要持续到城镇人口超过70%以后才会趋缓。根据国际经验判断,我国目前正处在城镇化加快发展的时期。

(三)农业现代化已进入成长阶段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启动了农业现代化进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1978-2010年,农业科技贡献率由27%提高到52%,农产品商品率由40.5%提高到84.3%,农业综合机械化率由不足20%提高到52%。根据有关专家的研究成果,我们选择了农业产值比重、农业从业人员比重、农产品商品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机械化率和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等6项指标,作为判断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阶段的基本依据。根据2010年主要指标值综合判断,目前我国的农业现代化总体上正处在成长阶段(见表2)。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和今后面临的挑战

(一)当前“三化”发展不同步存在的问题

从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要求看,我国目前农业现代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和城镇化,这不仅是当前“三化”发展的突出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三化”发展不同步存在的主要问题。

1.从结构转换看,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就业结构演进滞后于产业结构演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虽然都出现了下降趋势,但是就业比重的下降慢于产业比重的下降。2010年,我国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0.1%,农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为36.7%,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偏差值为26.6个百分点(见表3)。就业结构转换滞后于产业结构转换,把大量人口留在农村,把大量劳动力留在农业,农业规模经营难以发展,农业现代化进程难以加快,也在一定程度上迟滞了城镇化进程。

2.从工农关系看,农业现代化滞后于工业化,工农业劳动生产率差距扩大。国际经验表明,在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工农业增长速度之比一般保持在2∶1左右。2000-2010年,我国工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之比为2.7∶1,高于合理范围。1990年以来,尽管我国工农业劳动生产率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但农业劳动生产率与工业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距总体上呈扩大趋势,2010年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已达第一产业的5.8倍,比20世纪90年代初期扩大了35.5%(见表4)。工农业发展不平衡,造成了农业比较效益低,影响了农业现代化的顺利推进,削弱了工业化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

3.从城乡关系看,农业现代化滞后于城镇化,城乡收入消费差距持续扩大。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总体上呈扩大趋势,到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到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3.23倍(见图1)。如果计入城市居民享有的各种补贴、劳保福利和社会保障等隐性收入,同时剔除农民收入中不能转化为消费的部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可能在5倍以上。随着收入差距的扩大,城乡居民生活消费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2010年,城乡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差距已达3.1倍(见图1)。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1%,比城镇居民高出5.4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扩大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农村市场需求不足严重制约着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一直是影响我国居民收入总体差别的主要因素,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的不稳定因素。

资料来源:1979-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

图1: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比值

(二)推进“三化”同步发展面临的挑战

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看,尽管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同步推进“三化”发展还面临着一些挑战。

1.工业重型化趋势明显,产业带动能力不强。在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以后,我国工业重型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迅速提高(见图2)。随着工业结构的重型化,工业资本密集程度快速提高,单位资本带动就业的能力快速下降。快速推进的重型工业化将会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及第三产业和城镇化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2.城镇化质量和水平不高,发展内生动力不足。城镇化快速推进也产生了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一是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2000-2010年,我国城市的建成区面积扩张了78.5%,但是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城镇人口只增加了45.9%(见图3)。二是人口的“半城镇化”问题突出。2010年,我国城镇人口6.69亿,其中跨乡镇外出的农民工为1.64亿,他们既没有城市户口,又没有稳定住房,也没有和城市居民一样的社会保障,仍处于“候鸟式”迁移状态。三是城市布局和形态不合理。资源要素过于集中于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城市建设过于注重规模扩张和外部形象,人口和产业集聚能力并未相应提高。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城镇的聚集和规模效应难以形成,带动国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能力不能得到充分释放。

资料来源:2008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和2009、2010、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

图2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重工业产值比重

资料来源:2001-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

图3 新世纪以来我国城市面积变化与人口变化

3.农业发展基础薄弱,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我国农业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农业现代化也已进入成长期,但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依然面临着许多矛盾和问题。一是土地、淡水资源日趋紧张和气候变化影响日益加剧,农业生产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增强;二是农产品需求持续增加,质量要求进一步提高,保证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压力进一步加大;三是农业劳动力的年龄和素质结构问题日益凸显,现代农业发展的人力资本不足问题逐步显现;四是农业物质装备水平不高,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能力较低;五是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要素资源加速从农业和农村向工业和城市流动,严重削弱了农业和农村持续发展的能力;六是分散经营下的小规模农业生产,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不高,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国家农业支持保护体系还不健全。农业现代化滞后已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瓶颈,不仅会削弱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支撑,甚至会造成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都难以为继。

三、同步推进“三化”发展的思路和要求

根据我国现阶段“三化”发展的状况和特点,积极应对“三化”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借鉴国外统筹“三化”发展的做法和经验,同步推进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既要遵循“三化”自身的发展规律,更要适应新时期“三化”协调发展的要求,以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为着力点,加快转变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方式,发挥工业化对农业现代化的支撑作用,发挥城市化对农村发展的带动作用,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工农、城乡协调发展。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同步推进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要着重把握以下几点。

1.关于目标任务。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把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增加收入作为目标任务。在宏观层次上,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一直是政府农业政策的主要目标;在微观层次上,农户只有在增加收入的前提下才能扩大供给。农民的收入预期不好,政府的供给目标也难以实现。从以往的经验教训看,保障农业经济的稳定增长必须处理好扩大供给与增加收入之间的关系,推进农业现代化更要避免在供给和收入目标上出现畸重畸轻的现象,同步实现农产品供给与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从工业化和城镇化深入发展的要求来看,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能够满足工业化发展的农产品原料需求和城镇化过程中日益增长的食品需求;促进农民收入增长,能够为工业产品和城镇服务业开拓广阔的市场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讲,保障农产品供给和促进农民增收也是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任务之一。

2.关于发展道路。围绕上述目标任务,立足于我国资源禀赋特点、经济体制结构、社会文化传统和经济发展水平,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要适时调整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战略。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要统筹发展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等现代产业,尤其要重视发展能够充分利用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劳动密集型工业和劳动/技术密集型工业,培育发展新兴主导产业,大力发展新型农用工业,促进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融合。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尤其要重视中心城市和中等城市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和人口经济集聚功能,促进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促进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融合。

3.关于技术路线。补齐农业短板、同步推进“三化”,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选择合理的技术路线,重点突破、逐步推进。既要消除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也要打通关键节点,使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在同步推进中良性互动。推进农业现代化,要适应人们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变化的要求,加强农产品良种培育、创新农业生产技术、研发适用农业机械、改革农作物耕作方式,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农业转型和结构优化。推进工业化,要为农业转型和结构优化提供物质和技术支撑,大力发展种子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提供先进加工设备,建设仓储物流设施等,推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这也是促进工业转型和结构优化的重要内容。推进城镇化,要科学规划各类城市的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中等以上城市要注重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服务业,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要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和农村生活性服务业,促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发展,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

4.关于战略布局。我国地区之间资源禀赋差异较大,生产力水平发展不平衡,农业现代化建设要梯度推进,应根据资源、市场、基础设施、技术状况和社会需求,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推进工业化要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尤其要充分利用主产区的原料和劳动力等优势资源,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业,促进企业向园区集中,优化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促进农业生产布局和工业生产布局相结合。推进城镇化要根据当地产业和人口发展特点,优化城市形态和布局,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和趋势,完善城市经济功能,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城市带动能力,有条件的地方要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园区,促进农产品加工物流园区建设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

5.关于制度安排。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依靠健全的体制机制做保障。一是完善农业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提高农业经营集约化水平,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来提高农业经营组织化程度。二是完善农产品市场制度。在健全法规制度、改革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培育市场主体、加强基础建设、优化市场结构、改进管理方式、完善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三是完善农业宏观调控制度。改革农业行政管理体制,完善农业补贴和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重要农产品国家储备制度、农产品进出口调控机制、市场信息收集与发布制度。四是建立促进工农、城乡一体化发展制度。统筹土地利用和城乡规划、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统筹城乡劳动就业、统筹城乡社会管理,健全农村生产要素市场体系,完善城乡平等要素交换关系,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推进工农、城乡一体化发展。

四、促进“三化”同步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充分发挥工业化、城镇化对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支持和带动作用,着力加强现代农业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供坚实基础和有力保证。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完善以下几个方面的政策措施。

1.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投入力度。一是科学界定农业投资范围,规范农业投资科目,增加农业固定资产投资,提高农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二是按照“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要求,增加财政支农资金投入,调整优化财政支农投入结构。三是抓紧完善落实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的政策要求,强化金融机构支持“三农”的义务和责任,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等银行业金融机构要进一步增加涉农信贷投放。四是改革支农资金管理体制和方式,进一步扩大在县级区域内整合支农投资试点范围,抓紧研究制定《农业投入法》、《农业信贷法》和《社区再投资法》,健全“三农”投入长效机制。

2.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一是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提高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加快培育一批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优良品种,重点推广新品种使用、耕地保护与节约利用、农业节水灌溉、动植物重大病虫害防控等关键性农业技术;加快开发多功能、经济型、适用农业机械,努力促进农机和农艺有机结合;重点开发农情监测、信息采集、市场管理等农业生产经营技术,加快农业信息技术服务和应用。二是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加快转变农业经营方式,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加强和改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向种田能手、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推进菜篮子产品生产标准化,加快园艺产品生产设施化,支持畜禽产品生产规模化,鼓励水产养殖健康化。三是深入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重点建设和改造一批区域性产地批发市场,支持产地批发市场储藏保鲜、物流配送能力建设,大力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主体。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企业集中和产业集聚,形成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产业带和集聚区,搞好农业产业区域布局,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四是按照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的要求,加快推进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理顺中央各部门之间职能,建立产加销、内外贸、内外检一体化的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按照中央与地方分工协作、各司其职的原则,调整确定各级农业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责。

3.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科学编制乡镇村庄建设规划,统筹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二是强化农村公共服务。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全面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三是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和宅基地管理机制。严格界定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用地,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四是推进省直接管理县市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制度,逐步提高县级财政在省以下财力分配中的比重;有条件的省份可率先减少行政层次,依法探索省直接管理县市的行政管理体制。

4.转变工业化发展方式,提升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一是培育发展新型主导产业。改造提升装备制造业,积极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金融服务、现代物流、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二是统筹城乡非农产业发展。加快推进乡镇企业技术进步和体制机制创新,调整优化产业结构。鼓励城乡非正规就业组织发展,增加县域非农就业机会,扶持农民工创业带动就业,广泛开辟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三是调整优化产业布局。以产业链条为纽带,以产业园区为载体,发展一批专业特色鲜明、品牌形象突出、服务平台完备的现代产业集群。发挥县域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向县城和中心镇集聚,推动形成城乡分工合理的产业发展格局。

5.调整城市化发展战略,带动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一是优化城市布局和形态。统筹各类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缓解特大城市中心城区的压力,优先发展区位优势明显、产业集聚能力较强、经济成长性较好的中等城市,增强小城镇公共服务和居住功能,提高建成区人口密度,调整优化建设用地结构,不断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二是深化城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落实放宽中等城市、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条件的政策,逐步推进省会城市和大城市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扩大城镇住房保障覆盖范围,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将有稳定职业并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逐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扩大农民工工伤、医疗、养老保险覆盖面,落实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三是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和就业信息服务,着力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力。加快建立政府补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职业培训机制,鼓励个人和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

标签:;  ;  ;  ;  ;  ;  ;  ;  ;  ;  ;  ;  

中国在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挑战与选择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