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真理观与价值观的统一_共同富裕论文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真理观与价值观的统一_共同富裕论文

社会主义本质论是真理观与价值观的统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价值观论文,真理论文,本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17(2002)02-0007-03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邓小平同志在领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 设的过程中反复思考和不断探索的理论问题。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我国社 会主义的实践经验,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地将社会主义的本质概括为:“解放生产力,发 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P373)邓小平同志对 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体现了真理观与价值观的高度统一。

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P57) 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改造世界的目的又在于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人类认 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既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发现真理、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的过 程,又是一个不断满足人们需要、不断创造价值的过程。因此,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 人类活动的两大原则,在实践基础上实现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是社会进步的内在条件。社 会主义社会作为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阶段,也应当体现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社 会主义社会既要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又要能够满足社会主体即广大人民群众 的利益和需要。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从真理观和价值观的角度看社会主义,可以发现它的发展至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 阶段是空想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者看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罪恶,并从政治、经 济、思想、道德等方面对其进行了尖锐的揭露和抨击,对未来社会提出了许多积极的主 张和天才的猜测。但是,他们看不到资本主义罪恶产生的经济根源,只是用先验论原则 观察社会,从抽象的人类理性出发来解释历史的发展,找不到改变资本主义、实现社会 进步的力量。因而他们的理论只能是一个难以实现的美好幻想。

社会主义发展的第二阶段是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继承并发扬了前人追求人 类幸福和美好前途的崇高理想,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 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使社会主义奠定在科学的基础之上。这就意味着 社会主义从一种单纯的价值观上升为具有科学真理性的学说体系,成为价值观和真理观 统一的完整的科学历史观。但是,由于马克思、恩格斯没有亲自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实 践经验,他们对未来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只能作一些原则上的推论和预测,对未来 社会的轮廓只能作一些粗线条的勾画,而且,他们所设想的社会主义主要是建立在西方 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基础之上。当然,我们还应看到马克思晚年探索了东方社会的特殊 性质及其特征,并阐明了其走向社会主义的可能性和现实性。总之,马克思、恩格斯并 没有看到他们的社会主义理论成为现实,当时,社会主义还只是人类奋斗的目标。因而 马克思、恩格斯还不可能对社会主义做具体细致的设想。正如他们一再声明的:我们“ 没有提出任何一劳永逸的现成方案,我们对未来非资本主义社会区别于现代社会的特征 的看法,是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得出的确切结论;脱离这些事实和过程,就没有任 何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3](P419-420)

社会主义发展的第三阶段是现实的社会主义。从列宁领导俄国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 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社会主义制度的 建立和发展对人类进步和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进一步 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然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世界范围内也遭到了严重的挫折 ,如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社会主义的发展在中国也遇到了一系列困难和问题。这些事 实表明了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仍然需要一个艰苦的探索过程。当前,我国改革开放 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就是这样的探索。邓小平理论正是这一实践经验的 概括和总结,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总结了历史经验,在一系列重大理论和 实践问题上恢复并深化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本义,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旗帜鲜明地把价值 观和价值标准引入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判断标准之中,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实现了真理 观和价值观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对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识的多次反复,才能达到比较正确、比较完善的程度。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也是如此。中 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毛泽东同志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反复表 明了这一思想,并以此教育我们的党员和干部。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毛泽东提出 “任何真理都是符合于人民利益的”。[4](P1095)然而,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如 何把社会主义原则同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统一起来这一问题,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在文化大革命中更是把二者的对立推向极端,在社会主义价值取向上急于求成、急于求 纯,认为讲物质利益就是宣扬资本主义,就是与社会主义原则相违背,长期忽视发展生 产力,致使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没有得到应有的 体现。这实际上是割裂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相统一的基本原理。十一 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面对社会主义在实践中所出现的问题和遇到的挫折,反复 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1980年,邓小平提出:“什么 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要充分研究如何搞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5 ](P312)他还说:“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个好制度,必须坚持。我们马克思主义 者过去闹革命,就是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崇高理想而奋斗。现在我们搞经济改革,仍 然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年轻一代尤其要懂得这一点。但问 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 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6](P116)他说:“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6](P116)随着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实践的不断深入 ,邓小平同志逐一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要理论问题,并进 一步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 质的著名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 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P373)

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是对抽象谈论社会主义原则、把马克思主义教条 化这一错误倾向的批判,是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也是对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事业遭受挫折的历史教训的深刻反思。这一概括牢牢抓住 了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两个唯物史观的基 本理论。这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科学,就是因 为它所设想和建立的社会制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否则就不是科学社会主义,而 是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社会主义,就是因为它的奋斗目标归根结底是 为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否则,它也不能称为社会主义。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是邓小平思想的一个鲜明特点。 首先,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突出了生产力的基础地位。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 的最终决定力量。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 阶级并剥夺剥削者之后,要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一定程度的生产力是建立社 会主义的基础,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 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是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和最终结果。邓小平同志说:“马 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我们讲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共产主义的高级 阶段要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就要求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 富。所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 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 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7](P63)我国是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基础上建立的 社会主义国家,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对资本主义的挑战,加 速发展生产力,摆脱贫穷落后,实现现代化就显得更为紧迫。因此,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是社会主义本质的第一要求。

其次,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还坚持了群众史观。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体 ,是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人民群众的价值取向代表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坚持社会主 义,大力发展生产力,就是要逐步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消灭贫穷,消 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针对以往人们对物质利益的片面理解,在《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篇著名讲话中,邓小平指出:“不重视物质利益,对 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革命是在物质利 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8](P146) 他告诫正在率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共产党人,衡量自己是否真正走上了社会主义 ,就是看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是人民达到共同富裕, 抓住了这一点,才能使社会主义实践真正成为广大群众自觉、主动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 活动,才能使社会主义真正从理论变为现实。

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是把社会主义作为一个整体、作为一个动态过程来 考察,并实现了真理观与价值观的高度统一,这是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本原理相一致 的。追求真理与创造价值具体地统一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中,二者相辅相成,互为条件, 相互促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一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是社会发展规律的要 求;二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这是人民群众追求的价值目标。发 展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和前提,没有生产力的发展就不可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 平,达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发展生产力的根本目的,离开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发 展生产力就没有了实际意义。邓小平说:“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 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9](P364)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了,人 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得到充分的发挥,就会进一步推动生产力的更快 发展。但是,有时候追求真理与创造价值又存在矛盾,因为二者的侧重点不同,一个体 现了人类活动的客观制约性;另一个主要表明人类活动中的目的性。真理是一元的,而 价值是多元的。当二者发生冲突时,就需要调节主体的活动,使价值服从真理,使暂时 服从长远,使局部服从整体。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历史规律的要求,体现在社会主义 发展的全过程中,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要符合这一规律。而消灭剥削,达到共同富裕作 为共产主义的最终目的,它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社会主义本质的两个方面 的统一是动态的过程,二者之间存在着差异和矛盾。其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矛盾的 主要方面。人民群众在不同阶段、不同方面的价值要求应当服从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 客观规律。邓小平同志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从真理观和价值观具体的历史的统 一中,全面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表明社会主义不是抽象的理想,也不是永恒不变的 社会制度,而是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消灭贫穷、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它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 到了新的水平,是邓小平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贡献。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我们要牢 牢掌握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在实践中坚持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 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和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只有这样,才能把我国建设 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实现人类的崇高理想——共产主义社 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收稿日期:2001-10-03WWXXCK

[1]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A].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 京:人民出版社,1993.

[2]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A].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恩格斯.致爱德华·皮斯[A].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4.

[4]毛泽东.论联合政府[A].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邓小平.社会主义首先要发展生产力[A].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3.

[6]邓小平.政治上发展民主经济上实行改革[A].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 版社,1993.

[7]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A].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8]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A].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3.

[9]邓小平.善于利用时机解决发展问题[A].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标签:;  ;  ;  ;  ;  ;  ;  ;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真理观与价值观的统一_共同富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