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度”的行动逻辑及其现实意义_北大论文

质疑“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度”的行动逻辑及其现实意义_北大论文

质疑“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行动逻辑与真实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逻辑论文,实名论文,中学校长论文,意义论文,真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笔者以为,北大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实质上是一个毫无创新的“保守又保险”的政策,政策的目标其实是追求社会效用的最低下限。为什么这样说呢?

首先,从政策程序、基本人性以及必要的伦理道德底线等因素察之,名校长实名推荐制之下所推上来的学生符合北大要求应该是不存在问题的。名中学的名校长在阳光之下推荐的这么一两个学生不大可能有什么水分。这一点不像网络上的突出言论,即质疑公平保障的问题。笔者不怀疑程序上与结果上的公平性,并不是说信任校长、教师十足的公心,而是因为这一举措毕竟是在众目睽睽之下,毕竟名校长都是有一定社会身份与知名度的名人,至少也是一个利益人吧,不大可能刻意为了推荐某一个学生而无畏地“毁”了自己。

事实已证明了上述推断。北大公布的名单信息分为地区、中学、校长姓名、学生姓名、中学推荐程序、中学推荐理由这几大方面。我们来看看被推荐上的那些学生的“推荐理由”吧,他们可都不是等闲之辈,都有几把“亮堂堂的刷子”:其一,基本上都是各种学科竞赛中的获奖得主;其二,基本上都被证明了高中学力与学习成绩的出类拔萃,成绩在班级、年级名列前茅;当然,还有就是一些“务虚”方面的优势,如个性啊,特长啊,品行啊,领导能力啊等。试想,全国知名的重点中学推荐出来的这么一两个学生,能上不了北大吗?我甚至可以这么说,这些推荐上来的学生正常参加高考,照常也能上清华北大。

其次,从政策的“风险”与“后患”来说,这也是一个保守又保险的政策。除了第一点我们证明了“公正怀疑”是多余外,还有一个问题人们会比较关注,或者心生怀疑,那就是这些学生能胜任北大的学习吗?这一点担心其实也是大可不必的。实际上,北大并没有对招进的这批学生在人才培养上有所“额外的”定位与设计需要。换句话说,他们在北大一经注册就是一个很普通的在校生了。那么,北大需要对社会与学生交差的无非就是保证这批学生“正常毕业”。我们大可不必怀疑经过多次相马环节比拼脱颖而出的这批事实上比状元还状元的学生稳稳当当读完四年与顺利离开北大的可能。退一步讲,即便在概率上有那么一两个学生出点茬也无需大惊小怪,这就是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应该说还扯不到推动高考招生政策创新上去,也没有反映出有多少多元化、多样化选才的内涵。

然而,北大毕竟是全中国人的北大。芸芸众生的孩子尽管上北大的概率很低,但毕竟它具有符号象征意义。再者,高等教育那端的一举一动会深刻地影响到基础教育素质教育的推行,何况是北大?因此,北大的校长实名推荐制的意义不能仅此而言、到此为止。实质性的问题还是应该深挖几锄头。

其一,校长实名推荐制对高考制度并没有发挥实质上的触动功能。按理来说,北大在这方面应该有所探索性贡献。只要是智商正常的中学校长,估计不太会为了这么一个区区小事情、区区一两个名额给自己惹麻烦,多半都会聪明地放权,自下而上推荐出在班级、年级、乃至在全校师生以及社会当中公认的“好”学生,而为了确保无争议、简单又高效地落实这项工作,最实用的办法当然是以此前的月考、期考等考试成绩排名(当然还需说明一下这位学生同样具备优秀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不是高分低能之辈)。即便校长有那么点私心,想“不拘一格荐人才”(这里的“格”指考试成绩),估计他也没有那个心思去折腾这么个费劲的敏感小事,毕竟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会迎来没完没了的官司。而采用简单的只看成绩的方法,班主任没意见,任课老师没意见,家长和社会也不会有什么意见。校长本人更不会被“黑名单”网罗,以“不诚信校长”的面目在全球范围内曝光。另外,从实际操作来看,校长也好,教师也好,更多的是在成绩方面更了解或更在意尖子生。至于通过校长实名推荐制招到更多的具有钱钟书、郭沫若、吴晗、韩寒等人身上的那些潜质,最终能成为大师的人才,这在现实逻辑中行不通。因此,搞与不搞实名推荐制其实没有什么本质区别。这一制度对当前的高考招生制度没有实质上的任何触动。

其二,北大方面此举仍然是出于提前选拔到“时任”最优秀的高中生。它并没有在培养一流创新性人才、为未来社会造就各界精英的至关重要的培养环节去大做文章。即便不采取任何类似于校长实名推荐制的做法,全国各地的各级各类的状元不都在过江之鲫般地涌入燕园吗?北大真正考虑过并以切实的行动在乎过一批批前赴后继的全国高中生翘楚在北大以及出北大后的真正意义吗?美丽的未名湖之畔,有多少个当年的状元还愿意像当初立志考北大那样雄心壮志、勤奋拼搏?有多少个当年的高考精英还能够继续像当初一样地“杰出”,并在各行各业、各个学科领域继续成为精英?

说白了,目前我国高校出现的各色自主招生的方案在逻辑上其实都是一种终结性评价的选拔方式,只是换了一种游戏规则,回避“高考”,其实质仍是对学生在高中教育乃至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的学力做一个终结性的鉴定,北大等名牌大学仍然是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去收刮“优秀的高中生”。北大校长实名推荐制并不是北大招生办负责人所理解的那样——对高考招生制度是一个“帕累托改进”,属于“增量改革”;更不是对“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新探索”①。这就是北大校长实名推荐制的行动逻辑,以最低的交易成本,收获最大化的社会满意度。意义仅此而已。

坊间很多文章已经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北大抢生源的真实意图,用老百姓的话来说,“推荐制只不过是北大提前‘掐尖’”。我个人也赞成这种看法,至少,北大试行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与其他重点高校实施的有关政策是不谋而合的。据《瞭望东方周刊》报道,北大“校长实名推荐制”是应对清华“五校联考”的“制胜奇招”。就在北大推出“校长实名推荐制”前不久,清华大学、上海交大、中国科技大、西安交大、南京大学5所著名高校招生部门刚刚决定,在2010年实行“五校联考”。②实际上,清华也好,北大也好,其实早已陷入了一种囚徒困境,那就是做无谓的状元抢夺战,打着自主招生的旗号,变本加厉,愈演愈烈。君不见,这些国内一流的高校每年的招生工作都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派出强大的招生工作组兴师动众、乐此不疲地奔波于全国各地抢人才?然而,抢来抢去实际还都是那一小撮状元,抢来抢去其实都是量的差异而没有质的差异。甚至可以说,抢来抢去其实都没有什么意义,因为他们并不一定是若干年后的“稀世之宝”,并不必然成为党和国家急需的各级各类人才,并不必然会去正视钱老离去时的那个最大遗憾。

这些状元真的对北大清华的办学意义与未来发展有这么重要么?承载冲击世界一流大学的北大清华等高校,真的需要勇气,需要自信,需要有成熟的心态和开阔的眼界,无需斤斤计较比别人少招了几个状元,无需去玩恋一些被世俗套牢了的小儿科把戏。我以为,哪一天清华北大不再那么在乎高中阶段的“考试成绩状元”了,也许正是冲击世界一流大学的步伐迈得更坚定的时候。

说一千道一万,还是我国当前高等教育培养模式中的过于重视进口却不太重视出口关的体制性问题。北大清华应该身先士卒,首先退出生源战,脚踏实地地思考自身的人才培养问题。他们每年囊收的全国中学生精英已不少了,当下更要紧的是如何切实有效地将这些十七八岁的高考精英培养成未来的各界精英。据悉,北大校方已察觉到了自己含辛茹苦、费尽周折招来的不少天之骄子进校后自行脱离苦海“弃暗投明”,或毕业后业绩淡淡甚至去向不明的问题。虽然此次试点招生名额原则上控制在北大本科招生计划人数的3%以内,然而,如果推荐制的真实意图与行动逻辑不改,即便增加到30%的份额,其本质上还是上演“状元选秀”活动,难有破冰之航之意。

北大清华理应自觉担当高贵的国门形象和肩负民族使命。他们首先应该具备莲花般的品质,出污泥而不染,要有一点象牙塔的精神,保持必要的含蓄、高贵、矜持、神秘感。北大等高校应带头遵循人才成长规律,保持大学精神,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探索上迈出坚实的步子,努力造就国家和社会急切盼望的高素质人才。

注释:

①柴葳.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新探索[N].中国教育报,2009-12-15.

②黄晔,董进.北大今日公示通过初审的“校长推荐”学生名单[EB/OL].http://www.edu.cn/xztj_8839/20091130/t20091130_ 425714.shtml,中国教育网综合,2009-11-30.

标签:;  ;  ;  ;  

质疑“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度”的行动逻辑及其现实意义_北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