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节能减排形势与对策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节能论文,形势论文,建议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开展节能减排工作,实现“十一五”规划纲要中的目标,需要认真研究。本文在分析我国节能形势、指标实现可行性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供有关部门决策参考。
我国节能减排面临的形势
“十一五”规划提出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指标,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的有效突破口。针对去年节能减排指标没有完成的现实,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必须进一步统一认识,下最大决心、用最大气力,力求取得实际成效。认清节能减排面临的形势,才能制定出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实现预期目标。
在快速发展阶段迅速提高能源效率难度较大
国际经验表明,单位GDP能耗与人均GDP的关系可以表示为一条倒扣的钟形曲线,这就是所谓的“库兹涅茨曲线”。虽然这是一条经验曲线,但确实反映了一般规律,即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每个国家都要经历一个资源消耗和单位GDP能耗的“爬坡”过程。目前,发达国家已越过“拐点”,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还在艰难爬坡。
一般的,人均GDP在1万美元之前,人均能源消费增长较快;达到4吨标煤后增速变缓。在人均GDP达1万美元时,韩国人均能耗4.07吨标准煤(1997年),日本4.25吨标准煤(1980年),美国8吨标准煤(1960年)。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以及待业人口多、市场规模大、城乡之间及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等原因,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仍将持续一个阶段,不少研究认为至少持续到2020年。2005年,我国人均能耗1.89吨标准煤,约为世界人均能耗水平的一半。经济增长需要消耗能源资源,即我国人均能源消耗还要“爬坡”。虽然由于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等原因,人均能耗增速变缓的峰值在下降,但在目前阶段显著提高效率难度较大,也没有成功的国际经验可以借鉴,需要我们自己探索。
产业结构变动趋势与降低单位GDP能耗的方向相背
单位GDP能耗与产业结构变动的关系是:结构重型化单位GDP能耗增高,反之则降低;换言之,结构轻型化,能源弹性系数小于1,表现为结构节能;改革开放后,我国由生产资料的生产向生活资料的生产转变就是如此。产业结构重型化,能源弹性系数大于1,新世纪以来我国重化工业快速发展拉动的产业结构变动就是如此。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产业结构中工业比重偏高,第三产业低于世界平均约30个百分点,低于发展中国家约20个百分点。更主要的是,产业结构没有朝有利于节能减排的方向变动。新世纪以来,高耗能行业迅速发展,能耗低的第三产业增速落后于工业,轻工业增长又落后于重工业。今年来,工业能耗、增长速度均明显高于其他行业。前几年,以增加供应为主要目的建设的钢铁、有色、电力、化工、建材等项目相继投产,增加了能源消耗和废物排放。虽然我国重工业的发展饱受争议,但却由消费结构升级拉动,也是基础设施建设所必需的。如果没有冶金、化工、建材等高耗能工业的发展,每年竣工的20多亿平方米建筑物、基础设施建设需要的大量原材料和能源,只能依赖国外市场,这是不可想象的!我国的工业化还没有完成,如果没有工业基础,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只是一厢情愿,会出现有供应无需求的情况,正如没有基础就建高楼大厦一样。
技术进步转化为节能减排绩效需要一个过程
节能降耗一直是我国技术开发和技术改造的重点。国家在企业技术创新、新产品开发和“双高一优”技改专项、国债技改专项中,均把节能降耗、污染防治作为重点支持领域。我国开发并推广应用的溅渣护炉、高炉喷煤、干法熄焦、大型铝电解槽等节能技术,显著提高了产品的能源效率。这一点毋庸置疑。
从历史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节能成绩是在粗放经营、浪费较大的基础上取得的,技术进步对节能的贡献约为10%。市场竞争推进企业技术进步,面对国际竞争压力也需要企业有自主技术和知识产权。的确,一些高耗能行业的先进技术已经在我国出现。例如,我国宝钢的能耗、水耗属于国际领先水平。另一方面,我国整体技术水平还落后发达国家15~20年;技术进步转变为企业的节能绩效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过程;有些技术导致能效提高甚至需要10~20年时间。从国际经验看,日本在1990年后的钢铁能效提高主要是由技术进步带来的,到2003年只提高了约7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不到一个百分点。
政策和投资存在滞后效应,也有政策逆导向问题
国家发改委加大了节能减排的投资力度,但政策实施效果,包括节能减排投资发挥作用,存在滞后效应,即一些投资还没有起到节能减排的作用。能源消耗总量的持续增长,又是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现实中还存在一些与政策导向相悖或逆导向问题:一方面中央决定、政府文件给出的节能降耗行政信号十分明显;另一方面,由于人为扭曲,能源和环境压力没有完全转变为价格信号和更加严格的环境执法,不少地方和企业仍我行我素,争先恐后上项目,特别是重化工项目。国家要求关闭高能耗、重污染、低效率的设备和生产能力,淘汰小企业,而这些却是一些地方提高财政收入、解决就业、甚至是招商和扶持的对象;一方面国家不断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另一方面又习惯于通过行政干预以维持资源依赖型的增长,抑制市场机制的作用。此外,一方面国家在大力推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另一方面却对从事资源回收的人持歧视态度。如果好的政策得不到落实,如果政策之间相互矛盾,将不利于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对实现我国节能减排目标的对策建议
对于节能减排目标,国家应有近期工作重点和中长期安排,分阶段按步骤加以推进,既抓重点解决突出矛盾,又建立长效机制,为长期节能奠定基础。近期应从源头控制能源需求快速增长的势头抓起;中远期应加快制度建设、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能源利用方式。具体建议如下:
以发展循环经济为切入点,转变增长方式
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措施,对节能减排也有重大意义。在传统发展模式中,人们之所以要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是因为生产要素中的流量越大,GDP也就越大。如果不改变这种考核指标,生产方式难以转变。循环经济追求物尽其用,实质在于提高效率,如利用焦炉煤气、高炉煤气等“废物”来生产甲醇,既增加能源供应,又降低钢铁生产能耗和污染物排放;再如,在水泥生产中协同处理废弃物,可以少建有毒有害废弃物的焚烧设施。国际上已有成功经验。所有这些,均要求我们加快发展废旧物资回收利用产业。
加快知识和信息对资源的替代。知识和信息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产生的,可以共享,不会因为使用而减少。信息与技术含量高的设备能耗低、效率高。工业生产从手工操作到机械化、半自动化再到自动化,是一个信息和技术含量不断增加的过程,也是单位产品能耗不断降低的过程。因此,利用信息和知识替代自然资源投入,开展国际合作,探索利用清洁发展机制(CDM)提高我国能源利用效率的途径,应成为我国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内容。
完善政策措施,引导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无疑会降低单位GDP能耗。然而,结构调整是一个缓慢过程,不是国家一个部门所能解决的,应集举国之力,通过制度安排和政策引导来实现。当前,完善政策的重点应放在协调上,清除不利于产业结构升级的政策,如排斥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做法、歧视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的政策、变相激励过度开采的出口退税政策、最低价中标政策等。在工业、建筑和交通节能中,重点应放在工业节能上,避免重化工业的盲目扩张,并作为一项长期任务,不仅因为节能潜力大,还可以为第三产业能源消耗增长腾出空间。应从规划和标准的源头入手推进建筑节能工作,不达标的建筑禁止入市,避免长期浪费能源。清除第三产业发展的歧视性政策,重要性不言自明:如果国家要求大力发展,现实中存在众多障碍,片面以为只有银行、保险等才是服务业,清除“地摊”等生活性服务业,第三产业难以得到全面发展。追求设备采购时的低价难以保证能源利用中的高效,低于成本的最低价中标还存在变相激励“假冒伪劣”的倾向,不利于技术进步和结构升级。
在市场经济中,保持一个行业的生产能力高于需求是必要的,否则就会像过去那样,一旦市场需求上来,小煤窑、小火电、小化工等“死灰复燃”。增量和存量应区别对待。对新增项目,应把能耗作为项目审核和固定资产投资的“门槛”;无论什么地方接受产业转移均要认真选择,避免引进高能耗、高污染项目。加大国债资金对节能降耗和循环经济项目的投入,支持城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及危险废物处理设施建设;加大重点流域、重点行业以及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力度;新建燃煤电厂必须同步安装脱硫设施并保证正常运转。污染治理不应将一种污染物简单地转变成另一种污染物,避免高代价的“割韭菜”式的治理思路。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应综合运用。应加大执法力度,否则,惩罚不到具体人,指标分解和责任书起不到作用。应推广自愿协议、能源合同管理、电力需求管理等手段,建立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使产业结构朝着节能环保的方向转变。
外贸和消费结构调整对于降低单位GDP能耗也非常重要。应从出口导向、积累外汇的思路转向进口替代、内需拉动,并成为政策导向;提高出口产品价格,对出口高能耗、重污染、低效率的产品征收关税,鼓励进口资源性产品,约束人们不顾草场超载、生态破坏的低成本的出口行为。运用价格和税收手段,调节人们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尽快出台燃油税,提高大排量轿车消费税税率,降低小排量汽车税率。对通过节能、节水、环保认证的产品给予补贴,培育绿色产品市场。少数人致富由社会承担环境治理成本的问题必须得到改变,使发展成果为人民共享,这既是企业的社会责任,也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优化能源利用方式,提高能源生产、转化和利用效率
在我国能源利用中存在不科学、不合理的问题。例如,煤炭转化的效率本来就不高,还要多次转化,变成“油”。又如,补贴优质能源、开发低密度的能源,用廉价汽油拉矿(沙)石等,是典型的例子。
在我们的观念中,焦化很“脏”。但研究表明,在煤炭的利用方式中,焦化的转换效率达85%,高于直接液化的55%和间接液化的60%的效率(煤制油的两种途径)。焦化之所以“脏”,是因为一会儿用“渣”(焦炭),一会儿用气(城市煤气),很多有用部分排到空气中,还成了大气污染的“罪魁祸首”。因此,对“废物”要辩证看待,用起来是“宝”,去处理“费而不惠”。如焦炉煤气中含50%~70%氢气,可以回收利用;CO、SO[,2]也可回收做原料。过去没有用起来是因为技术水平低,现在已有成功经验,如国外硫酸生产基本不用原矿了。因此,应研究节能减排的技术路线图,对煤炭多联产予以支持,对“煤制油”进行综合评估。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当前迫切要解决的是,提高太阳能、风能、地热、生物质能等开发利用的技术、装备水平,降低生产成本,积累经验再推广利用。对用农作物制液体燃料的项目,除应考虑国家的粮食安全外,也不能穷其地力,因为土地还要“留给子孙耕”,为他们的发展留下足够的资源和空间。
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重视资源集成
节能减排属于经济学所说的负的外部性问题,需要政府管制加以解决。首先要使各级领导和管理者处理好当前利益与长期利益的关系,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兼顾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其次,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由经济性管制向社会性管制转变。所谓经济性管制是指管投资、管项目、管企业,社会性管制主要是指管安全、能耗、环保和相关技术标准等。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减少管理和政策的相互抵消效应,防止部门追求利益最大化以及由此产生的腐败问题。对环境污染应加强监督,防止“二次污染”。此外,还应改进对政府经济社会发展实绩的考核,使政府在GDP指标之外更多关注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