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研讨:学术期刊影响力研究——精选#183;引领——“复印报刊资料”的编辑特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报刊论文,影响力论文,学术期刊论文,编辑论文,特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学术为本,为教学科研服务”。这是“复印报刊资料”一直坚持的办刊宗旨。这个宗旨说明了我们编辑工作的立足点和服务对象。“学术为本”,要求我们坚守学术独立,学术质量至上;“为教学科研服务”,则要求我们在编辑内容、编辑方法、出版形式上要紧跟教学科研的需要。
“精选千家报刊,荟萃中华学术”。这是我们编辑工作一直坚持的基本理念“复印报刊资料”选文的来源期刊达3000种以上。每年人大书报资料中心订购近4000种与人文社会科学相关的报刊,出版以“复印报刊资料”系列为主体的148种刊物。这些刊物经过全体编辑和顾问们有目的、有策划、多层次、高标准的精选,忠实地浓缩、记录了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繁荣的轨迹,基本全面反映了各个时期的科研水平和动态。
在实际工作中,“复印报刊资料”的编辑工作一直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第一,学术至上,坚守学术独立性。为什么“复印报刊资料”长期以来不仅具有资料功能,而且被很多单位作为学术成果评价的一个标准?我们认为,根本原因在于“复印报刊资料”完全独立的学术眼光。“复印报刊资料”具有强大的评价功能,但它并非为了评价而评价,也不服从于任何指标评价系统。“复印报刊资料”是为了学术办刊。学术质量是我们编辑工作遵循的核心标准,在质量面前人人平等、刊刊平等。我们在编辑工作中深切体会到,名家常有应景之作,普通作者也有心血结晶;核心期刊可能刊载平常之作,非核心期刊也可能有精心策划的选题。因此,对名家、名人和普通作者,对核心期刊、非核心期刊,对综合类期刊、专业期刊,在编辑时是一视同仁的。为此“复印报刊资料”也受到了一些误解和质疑,但我们学术至上、坚持学术独立性的态度从不动摇。
第二,坚持学科研究成果覆盖的全面性。“复印报刊资料”各专题系列期刊覆盖了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所有二级学科,并且针对学科特点的不同,对各专题进行编辑方针的分类指导。在编辑过程中,我们力求做到既不忽视弱势学科,也不炒作强势学科,始终根据学科发展的要求和特点,尽可能全面、真实、客观地选稿。
第三,编辑工作重策划,重学术引领。“复印报刊资料”决不是简单的资料汇集,而是编辑和顾问们深入策划组织的结果。我们根据学科特点设立栏目、编辑专题专辑,每一期都把优秀文章精心组织,做到创意突出、栏目平衡,及时反映学科的热点、难点、创新点和基本点。可以说,一期高质量的“复印报刊资料”能集中反映各大期刊的学术导向,反映出整体的潮流动向。因此,尽管从单篇文章看,二次文献一定是晚于来源期刊的,但从长期的学科发展看,“复印报刊资料”却能走在潮流的前沿。它对一些最有创意的前沿研究、创新文章起到了发现者、扩音器、鼓动家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引领着学术研究的方向。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极其重视专家顾问的学术把关作用,专家的学术眼光配合编辑的行业眼光,“复印报刊资料”才实现了学术与策划两条腿走路。
第四,质量是我们的生命线。在网络传媒迅速发展、信息资料泛滥的今天,我们“复印报刊资料”越发珍视期刊的质量。中心建立了完整的期刊质量考核评估制度,使用定量与定性、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方法对期刊的质量进行监控。
主观选稿方面,我们有一整套以“编辑+顾问”为核心的编辑流程。一篇文章的转载,要经历期刊入库、编辑圈选、数据分类、主题策划、编辑筛选、顾问审稿、编辑定稿、室主任终审以及排版校对等多个环节。这其中,专家顾问审稿是最重要的环节。借助顾问的学术眼光,我们编辑工作才能集思广益,紧扣时代。
量化管理方面,我们从政治标准、学术标准、组稿标准、编校标准四大指标,并分解为相关的系数,来评价期刊的情况。政治标准方面,要求严把政治关,排除那些与国家导向相违背的内容。学术标准方面,要求严格学科定位,搞好策划组织,重视研究方法,体现不同的学术观点;组稿标准方面,要求做到选文的广泛性和代表性,对单个作者、单个期刊、单个机构的单期用稿量做了限定。编校标准方面,目录、标题、正文、参考文献、格式等都有相应严格的打分机制。
另外,为了确保学术质量,编辑部还定期举办编辑培训,进行总编问责、随机考评,深入到编辑的日常工作细节进行质量管理。
当然,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很多的困惑:
第一,选精品难。目前期刊的发稿量越来越大,稿件越来越多,但精品的比例并未提升。学术浮躁之风在一定程度上干扰着“复印报刊资料”的编辑工作。以财金类“复印报刊资料”为例,目前金融学科的量化研究是一种潮流,我们也认为量化研究值得重视,但是审稿时发现,除了大量易于筛除的学术垃圾之外,还有一些错误隐藏得比较深、看起来合理或者部分合理的模型理论,让编辑感到防不胜防。
第二,取舍难。毫不夸张地说,每期“复印报刊资料”的编辑都要留下很多遗憾,许多文章选题相似、质量同等,如何选择,难以找到一个绝对公正的标准。另外,名家与普通作者应该一视同仁,但是,同样的观点,毕竟名家、核心期刊客观上能起到更大的学术影响作用。如何在学术平等的基础上,又能充分体现名家、核心期刊的带动作用,很不好把握。
第三,刊物面向市场与保持学术独立性之间的矛盾。我们办刊是为了学术,而出版物本身却总要面向市场。学术刊是小众读者群体,如何适应市场,同时又保持学术质量,保持学术独立性,实在是一件很难把握的事情。随着期刊出版改革的深入,会有更多刊物面临同样的问题。我想应该引起共同的关注。我们需要共同研究、共同解决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