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的重“小”理论论文

法家的重“小”理论论文

法家的重“小”理论

钟发远

(宜宾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四川 宜宾 644000)

【摘 要】 所谓重“小”理论,即是对具有细小属性的人、事物、行为的价值和影响予以充分重视的观点和理论。法家的重“小”理论在其经典著作中有较为系统的表达,涉“小”的内容涵盖治国理政的各个方面。这一理论强调“小”的价值与影响,特别注重从“小”与“大”的辩证关系角度立说,具有明确的政治针对性,带着鲜明的法家学派特色。就来源上看,法家重“小”理论从道家和原始儒家吸取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关键词】 法家;重“小”理论;内容;特色;来源

引言

所谓重“小”理论,即是对具有细小属性的人、事物、行为的价值和影响予以充分重视的观点和理论。法家有关经典著作中有不少这方面的论述,“小”的同义表达还有“微”、“细”、“隐”等,法家政治理论中的重“小”理论,为我们微观认识、理解和分析法家理论,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值得深入研究。下面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法家重“小”理论的内容

从法家经典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法家的诸多涉“小”论述。为分析角度的方便,我们将“小”所限定或代表的具体对象作为中心,来弄清法家“小”的内涵与外延,进而理清法家重“小”理论的内容。

(一)小国家。“故能为之,则小可为大,贱可为贵,不能为之,则虽为天子,人犹夺之也。”(《管子·形势解》)[1]1185管仲认为,一个国家的的力量,并不直接决定于其大小和等级,而是决定于如何治理。如果治理得好,小国可以变成大国,低等国家可心变成高等国家;反之,则即使当了天子,人们也会夺取他的地位。

(二)小民。“治不尽理,则疏远微贱者无所告愬;事不尽应,则功利不尽举;功利不尽举,则国贫。”(《管子·版法解》)[1]1196如果管理国家不能完好地体现天道公理,则远方的民众和普通的百姓就无处诉求。这里的“微贱者”就是指“小民”即小老百姓。

评注:利用对数换底公式可以化简对数式,利用对数的性质确定和差的范围,本题主要考查对数的运算和不等式,属于中档题。

(三)小信用。“小信成则大信立,故明主积于信。”(《韩非子·外诸说左上》)[2]304韩非子指出,小信用养成了,大信用就可建立,所以圣明的君主的声望就是从积累信用上来的。

由引理2.2知, ⊇由命题2.3有 ⊇故1)((x → y) ⊇这表明(HFC1)对于成立.类似地,(HFC1)对于也成立.因此,为X的犹豫模糊交换滤子.

(五)小资助。“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韩非子·大体》)[2]239韩非子认为,泰山的高大和江海的浩瀚,在于不厌弃小的土石和小的水滴。它们的小正是不可缺少的基础和资助。

(四)鲜明的法家学派特色

(七)小过失。“故王者刑用于将过,则大邪不生;赏施于告奸,则细过不失。治民能使大邪不生,细过不失,则国治。”(《商君书·开塞》)[4]148商鞅认为,君王的刑罚如果在百姓将要犯罪的时候发挥作用,那就不会有大邪产生;君王赏赐告罪行为,那细小的过失都不会漏网。做到这些的话,国家一定会强大。

李波:据我的了解,是上世纪90年代末期,有一批昆明来的摄影家发现了这里,开始在花石头一带拍摄。这些摄影师,我知道的比较早期的有周德厚、任起瑞、石明、陆江涛等。他们开始把红土地照片拿去参赛、参展,并屡获佳绩。此后,东川区政府积极响应,举办红土地赛事、多次组织摄影采风活动,以及编辑出版红土地画册。于是,大批红土地摄影作品得以传播。就这样,几年后整个红土地风光摄影就被炒得很热。炒得最热的时候,是2003年、2004年,那时候甚至出现过,没拍过东川红土地就不是搞摄影的说法,东川红土地成了风光摄影师的标配。

值得注意的是,韩非子有时在强调“小”的价值时,实际上是从反面立意的,即表面上是看是对“小”的忽略,其实他是以对“小”的深入辨别为前提的,因此可以说是“小”的另一种价值,而且这种论述能引导我们发现法家理论的某些特殊性。如:“不逆天理,不伤情性;不吹毛而求小疵,不洗垢而察难知;不引绳之外,不推绳之内;不急法之外,不缓法之内。”(《韩非子·大体》)[2]237联系韩非子的轻罪重罚原则,这里的“小疵”不是“小罪”,而是属于私人范围内的小节。宋洪兵指出韩非子在这里“已经确立起了以法制为界限的‘政治领域’与‘道德领域’、‘公领域’与‘私领域’相对二分的政治原则,既重视政治治理的有效性,又尊重法治范围之内的自由和道德价值”。[6]虽然“这种可贵的原则未能得到很好的贯彻”,[6]但总让我们看到法家在严刑峻法背后难得的道德和人性追求。

(九)小礼、小义、小廉、小耻、微邪。“民之修小礼、行小义、饰小廉、谨小耻、禁微邪,治之本也。”(《管子·权修》)[1]56所谓“小礼、小义、小廉、小耻、微邪”,就是民众礼义廉耻邪诸方面的细节,但正是它们,具有国家“治之本”的重要性。从这些治国根本要素中,我们可以看出早期法家的儒家道德元素。黄钊认为,法家在这里“提出了有自身特色的德育方法论体系”。[5]

即便当前自媒体技术的发展趋向于成熟,营销应用上也渐渐开始扩大,但目前武当山旅游景区对此然存在着运用不当的问题。例如,游客在武当山景区之后用手机扫描景区内的微信二维码就能快捷的获得微信服务,但是微信只在纵向传播方面有部分号召力,无法产生大范围公众的互动交流、产生传播热点、强化品牌。

二、法家重“小”理论的特点

(一)强调“小”的价值

(一)先秦道家

管子认为,眼睛能看清的,并不只是山陵,还有荒远之处;耳朵能听清的,并不只是雷鼓,还有“淑湫”之声;内心能思虑的,并不只是大的问题,还有细微的情况。“目之所以视,非特山陵之见也,察于荒忽。耳之所听,非特雷鼓之闻也,察于淑湫。心之所虑,非特知于麤粗也,察于微眇,故修要之精。”(《管子·水地》)[1]816

正因为法家用运动发展的眼光看待世界,所以他们才如此重视细微事物的重要意义和细微事物变大变强的潜在可能,他们才赞赏圣人的“畏微”态度和“见微以知萌”的智慧。“圣人畏微,而愚人畏明。圣人之憎恶也内,愚人之憎恶也外。”(《管子·霸言》)[1]468“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韩非子·说林上》)[2]198

(八)小痛苦,小拂逆。“刺骨,故小痛在体而长利在身;拂耳,故小逆在心而久福在国。”(《韩非子·安危》)[2]223 韩非子认为,治伤时针刺骨头,虽然身体会遭受小的痛苦,但长久来讲对身体有好处;好话国君听起来往往是难受的,但虽然拂逆在心,国家却有长久的福祉。

(二)阐明“小”与“大”的辩证关系

管子认为,大与小、强与弱、众与寡、贵与贱、重与轻、富与贫,都是相互关联,相互转化的,尤其是前者转化为后者。“大而不为者,复小;强而不理者,复弱;众而不理者,复寡;贵而无礼者,复贱;重而凌节者,复轻;富而骄肆者,复贫。”(《管子·霸言》)[1]471

法家在重“小”理论中,很少孤立地说“小”,而往往将“小”与“大”放在一起,从二者的辩证关系的角度强调“小”的重要性与关键性,提醒人们不要忽略了“小”的价值与影响。韩非子指出,人们往往被小土丘而不是大山绊倒,主要是因为对前者忽视而对后者驯顺。在与“山”的对比中,韩非子强调了“垤”中隐含的大问题。“故先圣有谚曰:‘不踬于山,而踬于垤。’山者大,故人顺之;垤微小,故人易之也。“(《韩非子·六反》)[2]497

“学为中心”首先要营造浸润着民主、平等、激励、和谐的人文课堂环境。教师要转换角色,从“知识的神坛”上走下来,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和探讨。这就必须打破教师的话语“霸权”,放松教师的“控制力”。

管子认为,国家管理者一定要禁止“微邪”,因为小的邪恶是大的邪恶产生的根源。不消除小的邪恶而想要大的邪恶不伤害国家,是办不到的。“凡牧民者,欲民之正也;欲民之正,则微邪不可不禁也;微邪者,大邪之所生也;微邪不禁,而求大邪之无伤国,不可得也。”(《管子·权修》)[1]56

(三)明确的政治针对性

法家理论,基本是关于国家政治的理论,法家重“小”的有关论说,绝大多数也是针对治国理政而言的。一种更突出的情况是,法家的重“小”语录,往往直接包含着若干政治用语。如:“明君见小奸于微,故民无大谋;行小诛于细,故民无大乱;此谓图难于其所易也,为大者于其所细也。”(《韩非子·难三》)[2]439韩非子的意思是,圣明的君主能从细微的地方洞悉小的奸情;从细小的事情实施轻微的处罚。正因为这样,民众才没有阴谋和大动乱。时显群称这种“政治理论”,“对政治实践无疑具有更为直接的指导意义”。[7]

又如:“公孙鞅之法也重轻罪。重罪者人之所难犯也,而小过者人之所易去也,使人去其所易无离其所难,此治之道。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乱不生也。”(韩非子·内诸说上七术)[2]258这一段直接论述商鞅为什么“轻罪重罚”。

再如:“夫治无小而乱无大,法不立而诛不必,虽有十左氏无益也。”(《韩非子·内诸说上七术》)[2]255韩非子引用卫国国君的话说,治不在小,乱不在大,要是法令不定立,惩罚不兑现,就是拥有十个左氏城也没有裨益。(指卫君用左氏城去向魏君交换本国囚犯)

4.4 出血的护理 白淑侠等[44]对90例白血病患者采用漱口液漱口以及口腔护理等预防措施,针对齿龈渗血问题,采用无菌棉球或明胶海绵局部压迫止血,或用2%碘甘油涂于齿龈边缘处,有消炎止痛和止血作用。止血效果不明显时,可用肾上腺素棉球或明胶海绵片贴附牙龈止血,云南白药和大黄止血膜对口腔出血均有效。另外,口腔黏膜及舌部有多个血泡者在进行口腔护理时动作应轻柔,用冰水和冰盐水漱口可使血管收缩减少出血。血小板低下出血不止时可遵医嘱及时输注血小板悬液。

另一种情况是,法家重“小”语录中,虽未直接标用政治用语,但若放眼更宽的语境,也仍然会发现是在谈政治中的重“小”问题。如:“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韩非子·大体》)[2]239单纯从这句话来看,似乎韩非子在谈自然哲学或人生哲学。但在接下来的论述中,韩非子先是引申出君子要像山海那样不立好恶、不择小助而使国家富强,然后指出君主没有忿怒引起的毒害,臣民没有积怨造成的祸患,君主和臣下都归真返朴,把道作为归宿,这样就可达到治理国家的最高境界。

又如:“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韩非子·说林上》)[2]198此语并非韩非子在谈一般的哲学问题,而是在评价商纣王。说箕子看到商纣王使用象牙筷子这一生活小节,就知道商纣王那种普天下的东西都不能满足的贪欲。总之,政治问题总会成为法家说话的“醉翁之意”。

(六)小问题。“奸臣之败其主也,积渐积微,使主迷惑而不自知也。”(《管子·明法解》)[1]1215管子认为,奸臣败坏君主,是由小问题积累起来,让君主陷入迷惑而不自知造成的。“明不能烛远奸,见隐微,而待之以观饰行,定赏罚,不亦弊乎!”(《韩非子·难三》)[2]446韩非子认为,君主的明察不能洞悉远处的坏人和隐蔽的小问题,却要根据看到的伪装行为去对待臣下,决定赏罚,不也是有问题的吗?

1“.法”的思想。“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韩非子·难三》)[2]447就是编写成文,设置在官府里,进而公布到民众中去的各种规定。法家主张“信赏必罚”,这在法家重“小”理论中有充分的体现,具体体现在韩非子轻罪重罚上。“行刑重其轻者,轻者不至,重者不来,此谓以刑去刑,罪重者刑轻,刑轻则事生,此谓以刑致刑,其国必削。”(《韩非子·饬令》)[2]564上文所提到的管子“微邪不可不禁”也含有相似的思想。宋洪兵认为“轻罪重罚”理论“是一种预防犯罪理论,而非事前不管、事后惩罚的理论”。[8]

韩非子有一段“大诛报小罪”的论述,似乎有与轻罪重罚相区分的意思。“或曰:报恶甚者,大诛报小罪。大诛报小罪也者,狱之至也。”(《韩非子·难四》)[2]453在韩非子看来,刑狱的危害,本来并不在于已经处罚了的人,而在于诛戮不当引起更多人的仇恨。根据他的意思,“大诛报小罪”的问题出在一个“报”,即执法者报复的动机与心态,这与集中于犯罪者本身有着性质的不同。只有“怒之当罪,而诛不逆人心”,才能保证“行刑重其轻者”在实践过程中不偏离正确的方向。这段“重小”理论对于全面理解韩非子的法家思想非常重要,它说明了韩非子的法制设计中包含有避免公器私用的可贵要素,而这一点,并未得到研究者们应有的重视。

2“.术”的思想。法家的“术”,就是君王驾驭臣子的方法。“术者,藏之于胸中,以偶众端而潜御群臣者也。”(《韩非子·难三》)[2]447主之所用也七术,所察也六微。”(《韩非子·内诸说上七术》)[2]241韩非子所说的“七术”,即七种对付大臣的方法,即观察、必罚、信赏、听言、传疑诏、明知故问、说反话做反事。但是在古代君臣关系中,永远上演着猫和老鼠的游戏,臣子总要想出各种办法来对付君王。所以,君王尤其要洞察臣子身上的隐蔽而微妙的情况,即“六微”:“一曰权借在下,二曰利异外借,三曰托于似类,四曰利害有反,五曰参疑内争,六曰敌国废置。此六者,主之所察也。”(《韩非子·内诸说下六微》)[2]272

法、术、势是韩非法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它们之间的关系,蒋重跃认为是“循环互补”。[9]有的学者更看到了三者结合的理论体系的变异,如韩星认为秦汉专制体制确立后,“术、势反而凌驾于法之上,作为相对独立形态的法家思想体系也不复存在了”。[10]

3.随时应变的思想。在法先王与法后王问题上,孙伟认为孟子比孔子更保守:“孟子强调先王之道和后圣之道的一致,而孔子则至少承认了对先王之道的修正。”[11]荀子更强调法后王:“舍后王而道上古,譬之是犹舍己之君,而事人之君也。”(《荀子·非相》)[12]74荀子所言后王,冯友兰和郭沫若认为是指周文王和周武王。[13][14](先王一般是指尧舜禹)商鞅明确主张变法。商鞅说:“治世不一道,便國不必法古。”(《商君书·更法》)[4]79韩非子的重“小”理论中,更从微观层面阐述了“先王之言”后人“未可必知”即容易误读的道理。“先王之言,有其所为小而世意之大者,有其所为大而世意之小者,未可必知也。”(《韩非子·外诸说左上》)[2]302韩非子的意思是,先王所说的话,有的是针对小事而当今社会将其夸大;有的是针对大事而当今社会将其看小,这是没有人能够真正弄清楚的。

1.感染致病性大肠杆菌是仔猪水肿病发生的内因。饲养管理不善:环境污秽,圈舍潮湿,突然断奶,仔猪满月还未补饲,在仔猪开食随意更换饲料,天气骤变时不注意防寒保暖等是水肿病发生的外因。因而,要从饲养管理入手,减少仔猪感染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机会,降低仔猪水肿病的发病率。

STM32F103系列有2个高级定时器、4个通用定时器以及2个基本定时器和一个实时时钟(RTC)等。RTC计时准确,体积小耗电低,广泛应用于无人控制的自动化领域。103系列还包括2个看门狗计时器和一个SysTick计时器。看门狗采用32KHZ低速时钟工作,假如主时钟停止工作了,看门狗还可以继续工作,用途十分广泛。程序驱动较简单,实验室储备充足。

三、法家重“小”理论的思想资源

韩非子认为,细小的征象中包含着事物发展的潜在可能,所以圣人见到微小的征象就知道事物的苗头,见到事物的开始就知道结果。“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韩非子·说林上》)[2]198正因为如此,韩非子把这种对隐微情况的关注与洞悉叫做圣明。“知微之谓明,无救赦之谓严。”(《韩非子·难四》)[2]450

(四)小功效。“故群臣其言大而功小者则罚,非罚小功也,罚功不当名也。群臣其言小而功大者亦罚,非不说于大功也,以为不当名也害甚于有大功,故罚。”(《韩非子·二柄》)[2]39韩非子认为大臣“言大功小”和“言小功大”都要受到处罚,因为二者都是言论与其功绩不符。尤其是对“言小功大”的惩罚,表现了“韩非子主张君主施行赏罚应遵守参验形名的原则”。[3]

老子辩证法中包含着非常明显的重“小”思想,其治国理论亦如此,这成为法家很重要的一个思想资源。“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老子》三十六章)[15]205老子用辩证的观点来认识“翕张”、“弱强”、“废兴”的关系,指出它们之间是相互转化的。韩非子用春秋时期越王怂恿吴王北伐称霸来削弱吴国国力进而战胜之来证明这种相互转化关系。韩非子又用晋献公赠送给虞君宝玉良马,知伯赠送给仇由豪华车子进而战胜他们的历史事实来证明老子“将欲取之,必固与之”的道理。在解释老子“是谓微明”时,韩非子又说:“起事于无形,而要大功于天下。”(《韩非子·喻老》)[2]177意思是说,事情都是从细小无形开始的,而最后在天下取得大成功。这就叫来自细小的智慧。什么叫老子的“柔弱胜刚强”呢?韩非子又解释说:“处小弱而重自卑,谓损弱胜强也。”(《韩非子·喻老》)[2]177意思是说处在弱小的位置而注重自我谦卑克制,就是“柔弱胜刚强”。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老子》六十三章)[15]306有形之类,大必起于小;行久之物,族必起于少。故曰:‘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欲制物者于其细也,故曰:‘图难于其易也,为大于其细也。’”(《韩非子·喻老》)[2]177老子认为,应对难题,要从容易的着手,做成大事,要从小事开始。韩非子解释说,要想控制事物,就要从微细处着手。老子说,天下的难事一定开始于简单的事,天下的大事一定产生于小事,所以圣人终究不着力于大事,所以才能成就大事。韩非子解释说,有形状的东西,大的必定从小的发展起来;经久的事物,成群的必定从单个的积累起来。

3.毛毡材料具有可再生性。羊毛是一种天然材料,因此它是一种可以自然降解并且不会对自然环境造成负担的可再生资源。

“庄王不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见示,故有大功。故曰:‘大器晚成,大音希声。’”(《韩非子·喻老》)[2]185韩非子在解说老子“大器晚成,大音希声”时用了“一飞冲天”、“一鸣惊人”的典故,韩非子接着评价说,楚庄王执政三年,不发政令,不理政事,是不让小事影响自己的才智,才得以成就大名声;不提前显露自己,才能建立大的功业。庄王对小事的不拘,现象上看是忽视小事,其实是重视小事之后所作的正确取舍,是从相反的角度显露了重“小”的思想。

(二)原始儒家

《尚书》的有关政治理论中已经包含了一些重“小”思想,这无疑对法家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夙夜罔或不勤,不矜细行,终累大德;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允迪兹,生民保厥居,惟乃世王。”(《尚书·旅獒》)[16]131这些话,是太保召公劝谏武王注意每个细小的行为,千万不能因为小节不周而危害大德,如此方能让生民安定其居,让自己世代为王。召公还用了“为山九仞,功亏一篑”的生动比喻来帮助说理。“克勤小物,弼亮四世。”(《尚书·毕命》)[16]229此语是周康王赞扬大臣毕公治理成周的功绩。康王以小见大,赞扬毕公在小事细物上克尽勤勉,辅佐四代的卓越贡献。

荀子治国理政中的重“小”思想,直接为其学生韩非子和李斯等所继承和发扬。在《荀子·强国》的一段较为系统的“强国”理论中,荀子认为在积累微小的成果上,一个月不如一天,一季不如一个月,一年不如一季。“积微:月不胜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接着他讲了执着定心于小事者比怠慢小事者更能成事的原因。又接着他将话题引申到治国理政中,指出“王者敬日,霸者敬时”,并进一步得出“财物货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的结论。[12]342

“尧问于舜曰:‘我欲致天下,为之奈何?’对曰:‘执一无失,行微无怠,忠信无劝,而天下自来。执一如天地,行微如日月,忠诚盛于内,贲于外,形于四海。天下其在一隅邪!夫有何足致也!’”(《荀子·尧问篇》)[12]661荀子利用尧舜之间的政治对话,从天人关系的哲学高度阐述了“行微”——干小事的方法:“行微如日月”,就是做小事像日月运行不息一样。荀子还将“行微”和“执一”、“忠信”一起,作为尧凝聚天下的三大法宝。

最后,民法的公序良俗原则也不应当成为其取得著作权的消极理由。这是因为,违禁作品对公序良俗的侵犯性往往更为严重,而违禁作品依然能取得著作权,因此根据“举重以明轻”的当然解释要求,对公序良俗违反程度相对弱得多的未经许可演绎作品,当然也不应以公序良俗原则作为其著作权取得的消极条件。

“圣王之用也:上察于天,下错于地,塞备天地之间,加施万物之上,微而明,短而长,狭而广,神明博大以至约。”(《荀子·王制》)[12]171荀子认为,圣明帝王治理作用实现的特点之一是“微而明”——隐微而又明显。

目前,国内外出版了很多经典的《常微分方程》教材,主要介绍了一阶微分方程的求解方法,解的存在唯一性和对初值的连续依赖性、可微性定理,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组和高阶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的解法,以及微分方程的定性和稳定性理论。但在新的形势下,课时比较紧,一般的院校只有周课时3共48学时,这使上述内容讲授时不可能面面具到。

结语

综上所述,法家重“小”理论在内容上涉及国家民众,比较重视问题导向,即指出小事情小问题中蕴藏的大道理,重视礼法建设,并具有一定的道德倾向。此种理论就“大”而论“小”,政治问题的指向性很明显,法家核心要素“法”、“术”等有充分体现,它与道家和原始儒家有一定的承继关系,但它减淡了道家的哲学关注和儒家的道德修持浓度。法家的重“小”理论,对于我们今天的普通管理乃至治国理政,都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1]黎翔凤.管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4.

[2]张 觉.韩非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3]时显群.法家“以法治国”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88.

[4]张 觉.国学经典导读·商君书[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1.

[5]黄 钊.齐法家的政治观、道德观及其现代价值——《管子》探微[J].学习与实践,2010,(07):126-133.

[6]宋洪兵.韩非子政治思想再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346.

[7]时显群.法家“以法治国”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209.

[8]宋洪兵.如何确保社会的道德底线?——论法家道德-政治哲学的内在逻辑[J].哲学研究,2009,(12):47-53.)

[9]蒋重跃.韩非子的政治思想[M].北京:北师大出版社,2010:51.

[10]韩 星.论秦汉政治文化整合过程中法家思想的变异[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3):137-141.

[11]孙 伟.重塑儒家之道——荀子思想再考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94.

[12]熊公哲注译.荀子[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

[1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北京:中华书局,1961:353.

[14]郭沫若.十批判书[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238.

[15]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

[16]周秉钧注译.尚书[M].长沙:岳麓书社,2001.

【中图分类号】 B2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3036(2019)05-0044-04

【作者简介】 钟发远(1965-),男,重庆璧山人,文学硕士,宜宾学院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古代汉语和古代文化研究。

□编 辑/李 勇

标签:;  ;  ;  ;  ;  ;  

法家的重“小”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