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精神与消费之谜_经济增长率论文

资本主义精神与消费之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之谜论文,资本论文,主义精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在经典经济模型中,财富积累仅仅是因为财富可以购买商品,从而通过商品的消费给财富拥有者带来效用。因此,经典的直接效用函数仅仅只包括商品消费,财富水平不直接进入直接效用函数。财富仅仅通过其所购买的商品消费间接进入效用函数的这一假设,(注:我们一般称这种财富通过购买商品消费所产生财富和个人效用之间的函数关系为间接效用函数。关于间接效用函数的性质和它同直接效用函数之间的关系具体可参见Mas-Colell,A.,Whinston,M.D.和Green,J.R.(1995)第三章。)已经被经济学家广泛用于解释消费者的消费储蓄行为和经济增长等各个方面,但同时也出现很多这一经典假设所无法解释的现象。例如,它至少不能解释那些已经非常富有的人为什么还会无日无夜地工作,以试图获得更大的财富水平。因为根据边际消费递减的假定所产生的间接效用函数的性质,财富到达一定程度之后,其边际效用总是递减的。这样,随着财富水平的增加,最终总是导致财富边际效用越来越小。因此,在追求财富需要成本的情况下,理性的消费者不可能无止境地追求财富。所以,现实生活更可能的是,不仅是消费商品可以增加人们的效用,拥有财富本身也会给人们带来效用。这种不是为了商品消费而仅仅是为了拥有财富而追求财富的动机,马克斯·韦伯称之为资本主义精神。拥有资本能给人们带来效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致富的过程本身会给当事者带来一定的愉悦感。另一方面,在当今社会,个人所拥有的财富水平直接反映着个人的社会地位,因此财富水平可以通过提高个人的社会地位给个人带来效用。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观点,(注:参见马斯洛《马斯洛人本主义哲学》。)消费主要满足的是人的较低层次的需要,如生存和安全的需要;而资本则主要满足的是人的较高层次的需要,如荣誉感、社会尊重和自我实现等方面的需要。通过在效用函数中引入财富,经济学家可以解释很多在经典效用函数中无法解释的现象。Markowitz(1952)通过将财富引入直接效用函数解释了同时存在人们购买保险和购买彩票的行为;Kurz(1968)通过在直接效用函数中引入财富效用,得到了经济增长中的多重均衡解,从而解释了“经济增长之谜”,即为什么像韩国与菲律宾这样初始财富近似的国家为什么会收敛到不同的均衡路径上;Zou(1994,1995)在更加一般的框架下讨论了资本主义精神对经济增长的影响;Bakshi和Chen(1996)将资本主义精神引入到证券市场,分析当考虑人们对财富本身具有偏好时,金融市场的均衡问题。

另一方面,Kuznets(1946)将1869~1929年美国经济数据进行回归后发现:边际消费倾向在长期来看趋近于一个常数。这一结果直接同凯恩斯学派的心理定律(注:参见J.M.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高鸿业译(1983)。)——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相矛盾的结论,因此引发了人们对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这一理论的质疑,形成了著名的“消费之谜”。 在本论文中,我们发现,如果在消费函数中引入资本主义精神,那么Kuznets(1946)所分析的数据是有一定局限性的。虽然Kuznets(1946)有六十年的时间序列样本,但是所有数据都是来自美国一个国家的。这就存在着两个问题:首先,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由于人们拥有的财富水平不同,根据资本主义精神理论,行为人对资本的偏好是不同的,而同一国家内部这种差异是不显著的。因此从一个国家采集数据很难体现资本偏好方面的差异。而在本文中的实证分析也证明,不同的发达国家,其消费倾向具有明显的差异。其次,根据Maslow的需求理论,当人们较为贫困时,资本主义精神将无法体现,表现为低收入国家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边际消费倾向趋于递减。(注:文中我们将看到边际消费倾向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强弱成反比关系。)而美国在1869年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富裕的国家,因此,资本主义精神非常明显。因此,用美国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并不能否定在那些资本主义精神不强的发展中国家中, 仍然存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可能。这两方面的问题,单纯依靠Kuznets的数据都不能得到解释。本文中我们将试图通过在效用函数中引入资本主义精神,来重新考察“消费之谜”。本论文以下的安排是,第二部分是我们的基本模型, 第三部分我们通过理论模型推导出边际消费倾向同个人资本消费的边际替代率以及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关系,第四部分给出了一个计量模型,第五部分是本文的主要结论。

二、基本模型和假设

假设个人的效用来源于个人的消费和其所拥有的财富水平,即t时刻个人的效用水平为u(c[,t],k[,t]),其中k[,t]表示t时刻个人所拥有的财富水平,c[,t]是t时刻个人的消费水平。一个在T时刻所拥有的财富水平k[,T]的一生效用水平为:

U(K[,T])=∫[,T][∞]u(c[,t],k[,t] )e[-φ(t-T)]dt(1)

其中φ(t)是个人的时间偏好函数。我们假设φ(0)=0,φ(v)/v>0,[2]φ(v)/v[2]≤0,即偏好是一种双曲贴现率。不失一般性,我们进一步假设效用函数还满足以下条件:

附图(注:Markowitz(1952)指出,当财富增加时,个人的消费函数会发生变化,这将降低个人的效用对消费的变动敏感程度。)(2)

边际替代率MRS[,kc]=,显然,我们有:

附图

根据我们上面的假设,(3)式符号是不确定的。但是,根据Maslow(2003)的需求理论,资本偏好一般在贫困时期都无法得到充分的体现,随着财富的增加,资本主义精神才会得到充分的体现。此后,资本对消费的边际替代率维持在相对稳定的阶段。由此,我们假设个人边际替代率同个人财富水平具有以下关系:

附图

方程(4)表示只有当财富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之后的国家(我们称之为发达国家),边际消费倾向会同财富水平无关,这时个人充分实现了资本主义精神。在财富水平达到这一水平之前的国家(我们称之为不发达国家),人们都处于逐步增强资本偏好的阶段。

为了能够在一个持续增长的经济中来分析我们的问题,我们简单地假设生产方面是一种规模报酬不变的生产函数,即y=Ak,其中A为一个代表生产力水平的外生参数。另外,为了简化分析,我还假设折旧率和人口增长率都为0。由此,个人的收入约束方程为:

附图=Ak-c (5)

附图表示资本对时间的导数(在本论文以下部分,我们都用变量的上面加一点来表示该变量对时间的导数)。个人一生效用最大化的最优问题表现在约束方程(5)下最大化方程(1),即:

maxU(k[,T])=∫[,T][∞]u(c[,t],k[,t])e[-φ(t-T)]dt

s.t.=Ak-c

三、边际替代率、经济增长率同边际消费倾向的关系

1.边际替代率同边际消费倾向的关系

由约束方程(5)不难看出,当期的消费和资本存量将影响到下一期的资本存量水平。由于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中A为外生常数变量,因此根据Barro(1999),通过线性化约束方程(5)可以得到以下约束方程:

k(T+ε)≈k(T)(1+Aε)-εc(T)(6)

由方程(6)可知,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当期消费对以后资本存量的影响可以看作是不变的,即:

附图

此外,进一步假设效用函数符合下面规律:(注:该假设要求边际效用是不随时间变化的常数,如果假设个人效用函数在财富和商品消费上是分离的,即u(c[,t],k[,t])=u[,1](c[,t])+u[,2](k[,t]),则该假设成立。)

附图

根据方程(6)我们可以得到:

U(k[,T])=∫[,T][T+ε]u(c[,t],k[,t])e[-φ(t-T)dt+∫[,T+ε][∞]u(c[,t],k[,t])e[-φ(t-T)]dt

≈εu(c[,T],k[,T])+∫[,T+ε][∞]u(c[,t],k[,t])e[-φ(t-T)]dt

(9)

方程(9)表明总体的效用函数与当前的单期效用函数呈线性关系。根据假设方程(7),不难看出,对于t∈(T+ε,∞),我们有:

u(c[,t],k[,t])=u(c[,T+ε],k[,T+ε])+∫[,T+ε][t](du/dt)dt=u(c[,T+ε],k[,T+ε]+Δ)(10)

其中Δ表示一个同当前消费无关的常数。将方程(10)代入方程(9)得到:

U(k[,T])≈εu(c[,T],k[,T])+u(c[,T+ε],k[,T+ε])∫[,0][∞]e[-φ(v+ε)]dv+Δ∫[,T+ε][∞]e[-φ(t-T)]dt(11)

由于双曲贴现,因此,如果个人每期都可以对自己的消费重新决定的话,则他消费决策具有动态不一致性。因为他每一期都会选择当期自己认为最优的消费水平,而不是一次性决定所有今后的消费路径。根据方程(11)和消费者优化问题的一阶条件可以得到:

附图

通过对方程(12)变形我们不难得到:

附图

根据方程(13),当ε趋向于0时有:

附图

由方程(14)可见,在T时刻的边际消费倾向(MPC)将同资本与消费的边际替代率成反比,即:

附图MPC=MPS=-1 (15)

这说明如果个人对资本的偏好更大一些,相对于资本偏好小的个人而言,他的边际消费倾向将会更小一些,因此他会选择放弃短期的消费来积累资本。方程(14)的重要性在于,它表明了资本偏好与边际消费倾向之间的负相关关系,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考查不同国家和地区MPC的大小来推断相应的不可被直接观测到的资本偏好。

2.平衡增长路径上经济增长率同边际消费倾向的关系

根据内生增长模型的最优性条件得出,在人口增长为0的假设下,平衡增长路径上经济增长率为,且总收入y=Ak。根据方程(3),当资本主义精神完全实现后,资本与消费的边际替代率是一个同财富k和消费c无关的常数。再根据方程(14), 在平衡增长路径上平均消费倾向为常数,且等于边际消费倾向,所以我们有:

附图

MRS

由此可得:(注:由于这里是内生增长的AK模型,因此财富k与总收入y对边际替代率MRS的作用是同方向的。)

附图

这表明稳定平衡增长路径上的经济增长率与个人的资本偏好正相关。也就是说,如果个体越偏好资本积累,从而增加储蓄的愿望越强烈,那么越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率。反过来,经济增长率越高,显示出该地区的人民对资本的偏好越强。根据方程(14)和(16)有:

附图

从方程(16)和(17)中不难看出,在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中,均衡时的经济增长率与边际消费倾向负相关。下图给出的L1,L2,L3,L4分别表示当A=1,∫[,0][∞]e[φ(v)]dv=2,且MRS分别等于0,0.5,1.5,2.5时经济增长趋势模拟图。

在图1中,曲线的斜率在时间t趋向于无穷大时逼近不同的常数,表明均衡时的经济增长率将趋于不同水平。而这个经济增长率将取决于资本偏好程度MRS。上图中lny对时间的导数恰好等于经济增长率,即dlny/dt=/y。

附图

图1 不同资本主义精神的国家所对应的不同增长率

四、实证分析

为了检验本文提出的理论,我们分别分析20个发达国家和14个不发达国家的消费与经济增长数据。(注:发达国家的样本都是当年人均GDP在8000美元(根据Geary Khamis购买力平价和1990年物价水平换算得出)。而不发达国家的人均GDP都是低于这个数值的。具体数据本文由于篇幅的关系不再列出,如果需要可以同作者联系。)按照本文前面的理论分析,判断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人们资本偏好程度的主要指标是MPC是否与资本偏好呈负相关关系。发达国家由于基本摆脱了贫困的困扰,因此资本主义精神可以得到较好的体现,因此表现为各国的MPC与GDP增长率显著相关。不发达国家则由于资本主义精神没有得到较好的体现,因此二者的相关性不明显。下表是我们回归用到的参数介绍:

表1 参数介绍

参数 定义

Crg[,it]在t时刻的边际消费倾向。即

per[,it]在t时刻根据GK换算得出的按照1990年物价为参照单位的人均GDP水平。

growthrate[,it] GDP增长率,单位为%。

population[,it] 人口总量,做为代表经济规模的一个维度。单位为1000人。

我们的回归方程为:

CRG[,IT]=α[,0i]+α[,1]×per[,it]+α[,2]×growthrate[,it]+α[,3]×population[,it]+ε[,it](18)

1.不发达国家

这里我们选取的14个不发达国家是:新加坡、韩国、泰国、爱尔兰、马来西亚、西班牙、苏丹、民主刚果、科特迪瓦、埃及、埃塞俄比亚、加纳、摩洛哥以及坦桑尼亚等。(注:其中新加坡等国的样本是从1964年到其经济起飞那段时间采集的。)时间跨度为1964至2000年。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不发达国家面板数据的固定影响模型及结果

intercept

per

growthrate

population

coefficients

89.1674-.0018143 -.2638593-.0000863

Std.Err. 1.207597

.0000970.532224 .0000512

t value73.84 -18.70 -4.96-1.69

P>|t|

0.000 0.000 0.0000.093

Fixed-effects(within)regression

Number of obs=433

Group variable(i):countryNumber of groups=14

R-sq:within=0.5150Obs per group:min=8

between=0.3054 avg=30.9

overall=0.3609 max=37

图2给出了回归图。其中纵坐标为消费支出比重,横坐标为人均GDP。

附图

图2 不发达国家边际消费散点图

2.发达国家

这里选取了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丹麦、奥地利、澳大利亚、比利时、芬兰、法国、葡萄牙、西班牙、瑞士、瑞典、冰岛、意大利、荷兰、新西兰、挪威以及卢森堡等20个国家。时间跨度为1964~2000年。(注:这里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的样本是从人均收入高于8000美元后开始算起的。由于1990年两德统一,带来很多变数,因此没有选取德国做为样本。)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发达国家面板数据的固定影响模型及结果

intercept

Per

growthrate

population

coefficients

75.24718.0000558 -.5367144.0000503

Std.Err. .7432537.0000386 .0439625 .0000213

t value101.24 1.44 -12.21

2.36

P>|t|

0.000

0.149 0.0000.019

Fixed-effects(within)regressionNumber of obs=579

Group variable(i):country

Number of groups=20

R-sq:within=0.2272 Obs per group:min=28

between=0.0439

avg=28.9

overall=0.0690

max=30

图3给出了发达国家MPC对人均GDP的回归图。

附图

图3 发达国家边际消费倾向散点图

根据上面数据回归结果,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有:1.发达国家人民对资本的偏好程度基本稳定,不随经济收入的增加而变动,具体表现为消费倾向(注:此时MPC=APC,因此二者均为常数。)趋近于常数,这与Kuznets结论一致。2.对不发达国家数据的回归,可以看出,随着经济收入的增加,人们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资本主义精神逐渐体现出来。表现为MPC对人均GDP回归显著相关,而这与凯恩斯的心理定律结论一致。Kuznets数据涵盖的时期,美国已经步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根据历史资料显示,1860年时美国的人均GDP已经达到124美元,按照通货膨胀率换算,这已经超过了1990年8000美元的水平。(注:资料来源:“The Oxford Encyclopedia of Economic History”.Oxford University press。)3.美国人均GDP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但是该国人民消费倾向仍处在较高的区域,表明经济发达之后,消费额度仍然不会受到限制。4.短期内边际消费倾向是反周期波动的,与经济增长率呈负相关关系。

五、结论

在本文中我们从一个分散经济入手,在内生经济增长的模型中,通过引入资本主义精神,分别讨论了边际消费倾向同资本消费的边际替代率和平衡增长路径上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我们的模型中,一方面引入了资本存量作为效用的一个自变量参数,另一方面引入双曲贴现率,使得模型变得更具有一般性。在实证分析部分,我们采集了包括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两个部分的样本,使得数据观测涵盖的跨度更广。我们的分析发现,Kuznets在消费理论中的结论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只能在发达国家中,当人们的财富水平达到一定的水平,个人充分实现了资本主义精神之后,边际消费倾向才会趋于常数。而在不发达国家,随着资本主义精神未能得到充分的体现,边际消费倾向是递减的,这时凯恩斯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规律仍然存在。因此,边际消费倾向之间同各个经济中人们的资本主义精神有关,只有当经济中个人的财富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个人的资本主义精神充分体现之后,个人的边际消费倾向才会稳定。在那些经济没有足够发达的国家中,由于人们的资本主义精神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所以边际消费递减规律仍然存在。

标签:;  ;  ;  ;  ;  ;  ;  ;  ;  ;  

资本主义精神与消费之谜_经济增长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