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村产业发展70年:从艰难孕育到百舸争流
“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如何建设好乡村、怎样建设乡村,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的重大课题,很多仁人志士为了这一课题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从孙中山的“耕者有其田”到晏阳初的“河北定县试验”,再到梁漱溟的“山东邹平试验”……但由于当时的国家山河破碎、满目疮痍、内忧外患,他们的探索很难深入下去。
从历史深处走来,农业农村农民今天被重视的程度前所未有,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大前提便是“产业兴旺”。产业兴则乡村兴,新中国成立70年来,从乡镇企业逐渐发展而来的乡村产业,经历了从艰难孕育到百舸争流的蜕变过程,走出了一条伟大的蝶变之路。
进入11月,冬小麦播种基本结束,复肥市场正处淡季。河南省郑州浩创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明俊分析认为:短期内,受秋季备肥结束,肥料冬储备时间未到,经销商备货积极性不高,且随着天然气即将进入限量供应阶段,企业存在减产或限产的可能,以目前原料成本来看,后期企业的冬储政策及让利空间有限,加上环保等因素影响,预计下月河南省肥料批零价格将继续呈现小幅上升态势,肥料销售量和库存量仍将会出现小幅减少。
从艰难孕育到“异军突起”
回首来时路,照耀远行心。1949年的中国,人均工农业总产值仅有86元,人均300 g的钢产量连人均一把锄头都满足不了,更别提有什么乡镇企业了。
例1 向一小烧杯中分别加入等体积的水和煤油,片刻后再向该烧杯中轻缓地加入绿豆大小的金属钠,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
乡镇企业的母体是地方工业及社办工业。江苏省无锡市,这个被认为是乡镇企业发源地的城市,见证了新中国乡镇企业的从无到有。坐落在无锡市锡山区春雷社区的中国乡镇企业博物馆用珍贵详实的资料记录着70年来乡镇企业的沧桑巨变。不要小看春雷社区,其映射着一段历史、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变迁。春雷社区的前身本是苏南一个普通的小村,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其因“春雷造船厂”而声名远播。
据统计,1978年,乡镇企业就业人数为2 826.56万人,而到了1991年,这一人数则达到了9 614.00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0.21%;1978年,乡镇企业增加值为209.39亿元,1991年达到2 972.00亿元,年平均增长率达26%,占农村增加值的比重也达到35.74%。
自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国家工业化、允许发展地方工业包括社办工业以来,1959年社办工业企业70万个,总产值100亿元,约占农村工农生产总值的16.75%。1977年,社队企业工业总产值达到332亿元,农村非农劳动力和非农产业产值占农村比重分别达到4.67%和21.00%。
Similarly,when diag column of) is a zero vector.Therefore,the estimated frequency parameters can be paired by maximizing the following cost function: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期。曾任教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学院的社会学、民族学专家费孝通教授在改革开放初期考察江苏省小城镇发展的时候曾说过:“社会工业的这种强盛的生命力和普遍的适应性,不能不使人联想到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小草,草根深深地扎在泥土之中,一有条件它就发芽,就蓬蓬勃勃地生长。”
费孝通的这番言语有其道理。经济短缺时代商品和服务的长期匮乏满足不了城乡居民家庭生活最基本的需求,单一公有制经济容纳不了日益增长的就业需要,特别是不能吸纳“包产到户”后几乎瞬间释放出来的巨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这两个因素让乡村企业开始“春风吹又生”。
甘肃省张掖市前进村的马志祥就是其中之一。1980年,彼时成绩优异的马志祥由于交不起学费,最终放弃学业。辍学的2年里,马志祥干过各种各样的活儿:放羊、跟师傅打零工……
在绝大多数农民刚刚吃饱肚子的时候,春雷造船厂便做到了户均收入千元,实现了家家有电灯、户户用拖拉机和人人享受合作医疗的美好生活。周边的村落眼看着春雷村办企业致了富,都干劲十足。春雷造船厂的成功犹如一声“春雷”让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诞生。
从“二次创业”到转型提升
时势造英雄。在这个巨变的时代里,有些人抓住了机遇,在时代浪潮的洪流中成为时代的“领头羊”,他们为中国乡村的发展变化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改革春风吹满地。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促进乡镇企业摆脱了计划与市场争论的羁绊,大踏步登上经济社会舞台。
乡镇企业的出现让村里也有了或大或小的产业,这让农业劳动力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就地转化为产业劳动力,农村社会出现新的活力。1978—1991年平均每年增加就业621.7万人。
后来,马志祥决心干出点名堂。经过和父母长时间的“软磨硬泡”,马志祥终于在父母的陪同下从2个姨妈家各借了1 000元,最后又卖了家里的骡子,赊了600元,换了一台拖拉机,开始了他的创业之路。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完善和普及,马志祥的生意也越做越大。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马志祥富起来了,但吃水不忘挖井人。“一个人富了不算富,全村都富了才算富,一定要让大家都富起来。”马志祥下定决心,全身心回到村里发展产业,想带动全村父老乡亲致富。
经过这么一番折腾,天色已然蒙蒙亮了。族长等人离去,天葬师也回去了自己的屋中,四周安静下来,只有砂锅中熬着的汤药,发出咕嘟咕嘟冒泡的声音。
2001年,马志祥被选为前进村党支部书记。接下来的几年里,马志祥利用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带领村民搞温室大棚,以市场为导向种植各种蔬菜。再后来,他通过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从山东省订购了油桃树苗。村民在温室内栽种的油桃树下套种番茄、黄瓜等蔬菜。
发展乡村产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久久为功。
没有产业,就无法吸引外出的农民工返乡;没有企业返乡发展产业,也就没有乡村振兴。于是,鼓励开办乡镇企业便成了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途径。
还有许许多多的“马志祥们”成为改革开放的开拓者,他们开办乡镇企业,发展乡村产业。正是在这些人的推动下,乡镇企业就业人数从1991年的9 609万人上升至1995年最高峰1.35亿人。在乡村从事农业的劳动力从1991年的3.900亿下降至1996年的3.482亿。
中央在“三农”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如吸引大量乡镇企业回归农业,瞄准开发农业资源,彰显特色优势等。在乡镇企业增加值中,第三产业所占比重10年间提高了2.21个百分点,2011年接近1/4;农产品加工业比重不断提高,2011年达到32.5%,接近1/3;各类乡镇企业园区比重提高,超过1万个园区的增加值占到28%。拥有技术创新中心和研发机构6.77万个,比2002年增长50%。
这一阶段,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了,但乡镇企业没有能力安排这么多,于是出现农民大量进城务工的现象,这让乡村劳动力逐渐减少,一些“空心化”乡村逐渐形成。
2.有利于党更好履行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历史使命扛在肩上。党的建设与党的政治任务紧密相连。要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就必须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正是确保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的必然选择。习近平同志指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历史使命的有力保障”[2]。
在经历了长期考察学习后,马志祥带领村民成立了前进牧业公司。目前,前进牧业总资产已达16亿元,形成了一条循环经济产业链,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城乡居民、增加农民收入、壮大集体经济均具有深远意义。
语文课堂教学中,板书占有的地位不可小觑。它是课堂教学重点内容提纲挈领的呈现。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平台。如果我们的板书太单调,重点内容得不到完美呈现;如果板书太复杂,文字太多,不能给人直观感受。而教师在设计板书时,如果恰当地运用一些美术形式对板书进行美化,板书图文并茂,看起来一目了然,易理解、易记忆。如教学《苏州园林》时,可以把它的四个方面的特点设计成花瓣的形状,用简笔画的形式画出来,像一朵花,正好体现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点,这样的板书既美观又突出重点。
1996年,我国农产品供给从总量不足实现了供需基本平衡;1997年亚洲爆发金融危机,此时农业劳动力却开始增加,2002年达到高峰3.687亿,乡镇企业就业人数恰恰在1996—2002年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直到2003年才超过了1996年的总数,这也是这一阶段农民开始大量进城的主要原因。
从创新发展到百舸争流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并不断向农村延伸拓展,乡镇企业发展成为新型乡镇企业,开始走出一条以创新带创业、以创业带就业、以就业带增收的良性互动局面。
截至2018年年底,乡镇企业总产值86万亿元,乡镇企业数量3 300多个,其中集体企业13万个、私营企业51万个、个体工商户2 500万个,其他为混合所有制企业;乡镇企业从业人数1.64亿人,其中集体企业350万人、私营企业5 600万、个体工商户6 300万,其他为混合所有制企业人数。
新型乡镇企业即由农民领办、开发农村资源、活跃农村二三产业、壮大县域经济、充分带动农民就地就业增收的新型群体。乡村产业也由此发展而来,日益得到重视。乡村产业系统也紧紧围绕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持续发力,努力构建乡村产业体系,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综上所述,本研究证实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不同的用药时期将导致不同的治疗效果,但在d4~d6血管正常化时间窗加用DDP能增加疗效,该时间段肿瘤微血管趋向正常化,肿瘤内部药物的输运状况得到改善。本研究的发现对临床的实际用药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合理的药物联用能够最大限度发挥药物疗效同时减少多药联用带来的诸多不良反应,使患者能够最大程度获益。
各地以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总目标,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依托农业农村资源,以农民为主体,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发掘农业多种功能,开发乡村多重价值,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形成了大批乡村产业。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2013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亿。今后20年我国将年均增加1000万老年人口;到本世纪中叶将迎来老龄化高峰,老年人口预计达4.87亿,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至35% [1]。
2019年6月17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指出,乡村产业根植于县域,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以农民为主体,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地域特色鲜明、创新创业活跃、业态类型丰富、利益联结紧密,是提升农业、繁荣农村、致富农民的产业。乡村产业包括种养业、乡土特色产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休闲旅游业和乡村服务业等。
撸起袖子加油干。江苏省坚持把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作为乡村产业振兴的新增长点;黑龙江省坚持特色支撑、加快乡村产业培育;河南省大力发展产业集群、促进乡村产业振兴;陕西省实施现代农业“3+X”工程、强力推进乡村产业全面振兴……各省如今干劲十足,纷纷出台配套措施,着力兴旺乡村产业。如今,全国上下已经形成乡村产业齐头并进局面,乡村产业百舸争流的局面在全国渐成燎原之势。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乡镇企业到新型乡镇企业再到今天的乡村产业,中国乡村产业发展正呈现出乡土特色产业快速发展、乡村产业业态类型不断丰富、乡村产业带动扶贫明显的特点。党和国家为产业兴旺所做的一切,都只是为了城乡发展更平衡、更充分,为了让广大农民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为了让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为实现全面决胜小康社会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
(来源:http://www.farmer.com.cn/2019/09/23/843309.html 2019-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