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禺的区位优势与开发利用_南沙论文

番禺市区位优势及其利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番禺论文,市区论文,优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7 F124.5文献标识码:A

地理区位具有重大的经济价值,即使到下一世纪信息化时代,同样具有经济的战略意义。我国扬州与上海、开封与郑州的地位升降就是最好的证明。

地理位置是指地球上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关系,可分为数理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位置、经济地理位置和政治地理位置。数理和自然地理位置一般不会变化,而经济地理位置和政治地理位置会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而发生变化。总体而言,地理位置属于社会经济的范畴,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地理位置直接影响第二、三产业的生产力布局,同时间接影响着第一产业的发展。

早在19世纪上半叶,德国的凡·杜能(Von Thunen,1826)建立了农业区域土地利用模型,揭示了交通、城市区和土地利用的内在关系,开创了区位理论研究的先河。德国城市地理学家克劳斯托勒(Christaller,1933 )通过研究南德许多城市,提出了中心地理论。他认为城市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等级体系,在市场、行政和交通三种原则下有不同的六边形结构。韦伯(Weber 1926)提出了工业区位论;德国经济学家谬什(Losh,1939)建立了市场经济活动的区位模型;劳雷(

Lowry,1964)开发了交通与土地利用相互作用的数学模型[7]。这些区位理论为番禺市的区位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

1 番禺市概况

番禺市位于广东省南部,在北纬22°25′-23°05′,东经113°4′ -113°43′之间,为珠江三角洲的中心。全境均在北回归线以南,属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气温22.1℃,1月平均气温12.8℃,7月平均气温28.9℃,年无霜期346天,年平均降水量1,686mm,年日照1.846h,夏秋期间常常受台风袭击。番禺始建于秦33年(公元前214年),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现行广州及其郊区原属番禺领地,公元226 年才改称广州。历史上与南海、顺德齐名,所谓“南番顺”。[1]

1992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县级), 由广州市(副省级)代管。市政府驻市桥镇。番禺现有土地面积1,313.8km[2], 其中海区288km[2],陆地1,025.8km[2],总人口86.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 30万人,城市化水平为34.6%。现辖20个镇(化龙、新造、南村、大石、钟村、沙湾、东涌、市桥、石基、石楼、莲花山、榄核、灵山、大岗、潭洲、横沥、鱼窝头、万顷沙、黄阁和新垦)、1 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南沙开发区(国家级)和305个行政村。

番禺市交通四通八达。广珠高速公路(东线在建)穿过全市,与邻近的南海、顺德、中山和东莞、广州都有便捷的高等级公路相连。有莲花山和南沙两个直达香港的港口,南沙离香港38海里,距澳门41海里,水陆交通方便。

番禺是广东省著名的商品粮、蔗、果、菜生产基地和外贸商品出口基地之一。主要名胜古迹有莲花山、龙穴岛、沙湾留耕堂、余荫山房、南沙天后宫等。素有“文化之乡、鱼米之乡、华侨之乡、”的美誉。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讲话以来,全市经济建设保持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态势,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1994年在全国农村综合力百强县(市)中名列第12名,在全国财政收入百强县(市)中名列第3名。

2 番禺市地理区位分析

2.1 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番禺位于珠江三角洲的几何中心,与华南最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广州市区仅一江之隔。从市中心北距广州17km,南通中山67km,西接顺德24km[6]。从番禺南沙港至香港、澳门仅70分钟船程。 若以番禺南沙为中心,以60km为半径,珠江三角洲20多个市县、200 多个乡镇都在其范围内,并与珠江三角洲的“四小虎”(东莞、南海、顺德、中山)相邻。市域内土地肥沃,河网纵横,有虎门、蕉门、洪奇门三大出海口:南倚珠江主航道出海门——虎门,面临南中国海;北、东分别是广州珠江后航道及其下游狮子洋,西边是北江顺德水道及其出海河道——洪奇门;中部蕉门水道直通大海[3](见图1)。

这一优势的地理位置非常有利于番禺市的经济集聚和扩散效应的发挥。

2.2 交通通讯是提升经济区位的关键

番禺市自然地理位置虽然十分优越,但是过去的经济地理位置却十分不利,改革开放前,由于地块被江海包围和河网分割,没有大桥飞架,虽然与广州仅一江之隔,却成为“咫尺天涯”的交通死角,以致长期以盛产粮蔗的农业经济为主。区位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据统计,1980年县城内公路仅此106km,工农业总产值仅6.05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2.48亿元,工业总产值3.57亿元[4]。显然,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是番禺走向经济腾飞的关键。为此,10多年来,番禺市通过各种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大搞基础设施建设。据统计,路桥建设投资30亿元,建成大小桥梁218座,桥长合计26km,新建改建公路653km。现有通车路程694km,公路密度为53km/100km[2]。航运方面,高标准建设莲花山港和南沙港,开辟了与香港的水上交通。南沙基础设施已初具规模,累计投资24亿元,新建区内道路50多km,基本形成了交通网络。南沙港1992年建成使用,每天与香港对开72个客运航班,客运量以每年20万人次左右递增。1991年虎门汽车轮渡通航,大大缩短了珠江三角洲东西两翼的距离。1997年5月由广东公路局等投资28.8 亿元兴建的虎门大桥(总长16km)顺利通车,终于使珠江天堑变成通途。连接广州海珠区的番禺大桥(投资8.8亿元,总长4.87km)已经建成通车。通讯方面, 1980年全市邮电业务总量仅125万元,1985年达225万元,翻了近一番。1993年上升至24,563万元,是1980年的近20倍。到1996 年底程控电话机容量24.5万门,移动电话3.48万户,无线寻呼用户达7.12万户,电话普及率为每百人28部。邮电通讯投资累计近10亿元,其中投资1 亿多元建成的新邮电大楼,建筑面积3.78万m[2],拥有当今世界上先进水平的卫星传输通讯系统,国际长途线路480条,国际特快专递可通达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南沙新建了金洲邮电大楼,终极6万门装机容量,首期1万门程控交换机已开通使用,开通了16信道的移动电话基地站BP机发射塔[5]。

图1 番禺在珠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

2.3 珠江三角洲经济空间变化对番禺区位的影响

80年代初期,中央决定在珠江三角洲设立深圳和珠海两个经济特区。它们凭借国家的优惠政策和毗邻港澳的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经过1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业绩:深圳成为有300 多万人口的特大城市;珠海成为中等花园式现代化海滨城市。从此,它们与广州呈三角鼎立之势,对珠江三角洲腹地形成强大的辐射作用。番禺周围的东莞、顺德、南海和中山,凭借区位优势一举成为“四小虎”。而番禺虽然位于三角的中心,到80年代末仍然处于经济的“波谷”。1992年的邓小平南巡讲话后,珠江三角洲又掀起了经济热潮。在内力和外力的共同作用下,加快了番禺自然区位优势向经济区位优势的转变,而交通通讯基础设施建设,是突破水网的地理屏障的关键。

2.4 区位优势的经济效益

区位优势为招商引资、第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和经济实力的提高奠定了扎实的基础。1996年全市共有“三资”企业2,133家,出口产值17.5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5%。1996年底, 番禺经济实力已逼近南海、顺德、超过中山,稍低于东莞,大大高于新会(见表1、2)。

表1 1990-1996年番禺等市GDP年均增长速度比较

市名 番禺东莞顺德南海中山新会

增长速度/%

36.624.834.032.726.824.0

表2 番禺等市GDP在珠江三角洲中的比重变化

年份番禺东莞顺德南海中山新会

1985 3.0 4.6 6.6 6.0 5.6 3.2

1990 3.4 7.4 3.9 4.5 5.0 2.5

1996 4.3 5.4 4.4 4.7 4.0 1.5

注:1985年为工农业总产值的比例。资料来源:广东省历年统计资料整理

表3 1980-1997年番禺市社会经济总量指标统计

项目

1980 1985 1990 1992 1993

1995 1996 1997

社会总产值/万元 65.7 70.2 76.8 80.2 82.2390

482 560

国内生产总产值 29.7 54.4 87.6150 173.9 202

(GDP)/亿元

工农业总产值/亿元6.05 12.6 35.5 106.5 149.5 304.7 371.8 437

财政收入/亿元 0.6 0.8 2.1

3.2

5.3 10.5*

7.0 7.8

*注:含上缴中央和省。资料来源:番禺市政府及《1980-1993年广东省区域经济统计资料汇编》

第一、二、三产业比重从23.2∶43.3∶33.5(1992)改变为10.1∶50.3∶39.6(1997)。1997年全年社会总产值预计为506亿元, 比上年增加16.2%,国内生产总值202亿元,增长16.1%;工农业总产值437亿元,增长17.7%;财政收入(不含上缴中央、省、广州市)7.77亿元,增长9.4%。1996年职工年人均收入9,988元,农民年人均收入 5,561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和9.5%,全市存款余额157.6亿元,增长30%,人均储蓄存款达1.8万元,番禺已提前跨进“小康”达标县(市)的行列。

3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实现番禺经济第二次飞跃

前一阶段番禺经济从80年代的缓慢上升到90年代的高速增长,年均增长速度达36.6%,超过了“四小虎”的发展速度,其重要动力之一是通过政府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发挥了番禺处在珠江三角洲几何中心这一区位优势。在十五大召开以后的新形势下,番禺市提出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经过8-10年的努力,把番禺市建设成为以市桥城区为中心,包括一个港口城镇4-5个重要城镇为组团的经济繁荣、社会稳定、 科技发达、环境优美的,在珠江三角洲有一定知名度和经济实力,独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3.1 正确定位,甘做“二传手”

根据中心地区位理论,城市之间存在着等级体系。番禺市是一个县级市,近年来得益于交通与通讯设施的改善、外资的推动和房地产开发,经济高速发展,其实力与周边的“四小虎”相当。但是,它无论如何不能与华南中心城市广州、特区大城市深圳和东方之珠香港匹敌。要充分利用番禺是广州的代管市、比邻广州海珠区的优势,甘当广州大都市区的卫星城市和配角,大力发展房地产业、旅游业和加工业;南边利用深圳和香港,在招商引资的同时,做它们的“二传手”,成为它们进军珠江三角洲腹地和内地的桥梁。

3.2 依托广州和香港,完善市域功能布局

番禺位于穗、深、港经济走廊和穗、珠、澳经济走廊的结合带上,与广州和香港的关系最为密切。要依托、服务、利用广州和香港的优势,要充分利用集聚和扩散效应中的“互补性”、“中间机会”,完善市域功能布局,成为珠江三角洲颇具特色的现代化中等城市。

今后番禺应为双中心结构,即以市桥和南沙大组团为中心,中心之间约有30km的绿化隔离带,不应沿路设厂和建设其他项目。主要规划东组团(以石楼、莲花山为主体)、西组团(潭洲、大岗、灵山组成)、南组团(万顷沙、新垦组成)和北组团(以大石、钟村组成)。

市桥大组团以市桥为主体,扩大至石基、沙湾,为全市经济中心。以发展第三产业为主;南沙大组团以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主体,今后扩大至黄阁,以海滨才城市(规模为30万人)来规划建设,主要发挥“交通枢纽、工业加工、港口贸易、旅游服务”四大功能;石楼组团主要发展技术、资金密集型项目,建成一个高新技术园区,与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一起,形成广州东南部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大石组团利用毗邻广州的地理优势,吸纳广州的传统优势工业,发展房地产业;潭、大、灵组团发展成为沙田片的经济次中心;万顷沙组团发挥土地肥沃、农田保护区面积大的优势,建成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区和农业观光区。

3.3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番禺市的基础设施虽然日臻完善,公路密度达53km/100km[2] 的水平,但是与广州和香港的通道仍然存在瓶颈问题。现在每天过往洛溪大桥的车辆仍排长龙,高峰期甚至要堵塞数小时。除了已建成的番禺大桥的华南大桥外,要加紧建设新造大桥(广州黄埔新洲至番禺新造镇)和黄龙大桥(黄埔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至番禺化龙镇)。如果这些大桥尽快建成通车,将大大缓解番禺与广州之间的交通压力,加强与广州与粤东地区的联系,使南村新造化龙等镇的土地增值,有利于房地产开发和加工工业的发展。

与香港的联系除了现有高等级公路经虎门大桥上广深高速公路外,主要是莲花山港和南沙港的水道。重点要抓好南沙港的建设,积极与港方合作,开通与香港新机场的快速客轮航线,完善南沙东发和南伟两个货运码头的建设。如有可能,分流香港葵涌货柜码头部分货运量,在服务香港的同时,提升番禺自己的经济实力。

完善市域内各组团之间的交通网络,加强与周边“四小虎”和珠江三角洲西翼之间的联系。“四小虎”经济实力雄厚,西翼县市发展潜力巨大。要利用番禺作为它们与香港之间的中转机会,发挥聚集和扩散作用。

在完善交通网络的同时,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运输效率,以增加社会总产值,能改善沿路地区的环境质量。要提高运输效率除有高等级公路外,还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利用现代通讯和技术手段,通过高素质的人员组织和管理才能实现。在南沙和市桥等中心组要建设一些智能化大厦,加强与广州、香港甚至国外的信息交流和联系,进一步扩大中外客货流量,延长中外宾客在番禺的滞留时间,促进交通枢纽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

3.4 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

东南亚经济危机、我国经济结构性调整以及高素质人才的缺乏,番禺今后将面临着更多的挑战。整个珠江三角洲地区产品结构雷同,更加强了番禺与周边“四小虎”之间的竞争性而不是互补性。①利用番禺工学院、广东工业大学祈福学院培养实用型职业人才;②从国内外大量招聘各类高级人才,创造育人和留人的环境,设立人才基金,重奖有功人员,为产权制度改革、产品升级换代服务;③利用番禺是著名侨乡,有大批爱国爱乡的华侨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有利条件,做好“侨”字文章;④尊重外来工的人格与劳动,加强流动人口的管理和监督。

3.5 开发滩涂资源,增加后备土地

番禺的区位优势之一是土地肥沃、地貌多样而且面积大。但是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土地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是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番禺市长期围垦,是全国耕地有增无减的6 个县(市)之一。番禺市被江海包围,市内河网交织,天然海岸线长,有十分丰富的滩涂资源。解放以来,已围垦近10万亩,可供近期开发的滩涂面积达29万亩[6]。据了解,围垦1亩滩涂只需资金1万元左右, 开发潜力非常巨大。滩涂资源是发展工农业、旅游业、水产养殖业的理想用地。

3.6 疏浚大小河道,增大水上运输

番禺河网密布,有珠江三大出海口门,具有发展水上交通得天独厚的基础条件。应该充分利用大自然赋予的天然条件,大力发展水上运输。首先应调查整个市域内大小江河的水文情况,对浅滩及危险水段进行疏浚和治理,建设好客货码头,形成以莲花山、南沙、龙穴岛深水港码头及其他水道浅水码头,使不同类型和吨位的船只组成水上运输体系。浙江、上海、江苏等水网地带用驳船、拖船高效运输沙石及笨重物品,充分利用大小运河和水道值得很好的借鉴。发展水上交通,不仅能减轻目前公路运输的压力,减少环境污染,而且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如果河道两岸经过整治、绿化和美化,乘船观光旅游将吸引大批中外旅客,迎合了当今世界“回归自然”的旅游潮流。这种回归自然的水上游将比现在许多粗制滥造的人工景点更有生命力。

3.7 高标准开发南沙,早日建成海滨新城

南沙处于穗港澳金三角的中心位置,扼广州海上交通的咽喉,离香港仅38海里。它三面环海,海岸线长25.5km,陆地面积54km[2]。 1990年6月,广东省、广州市分别确定为重点开放区域和重点开发区, 1993年5月12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广州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 地域上虽然属于番禺市,但受广州市(副省级)和番禺市共同领导,开发区的级别相当于县级市。今后规划为30万人口的海滨城市。南沙开发的目标是:用15年左右的时间,建成一座以深水港为中心、交通运输、工业加工和旅游服务同步发展、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环境优美、文明发达、面向世界的现代化海滨新城[5]。

经过几年的开发,南沙基础设施工程已初具规模,利用外资成效显著,已引进三资企业项目162个,投资总额10.9亿美元。 “三区”(东部港口新城区、西部工业区和进港大道第三产业区)开发建设进展顺利,已从一片蔗林滩涂上崛起了一座现代化海滨新城的雏形。

今后5年,开发建设将向纵深发展。 应该从大区域的角度审视南沙的地位,成为珠三角深圳、珠海之后第3个“特区”城市来建设, 依托香港、面向世界。开发时注意环境保护,引进西方高新技术、资金密集型的无污染工业。主要抓港口建设,以港口建设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与香港及内地著名高校合作,建立高新技术园区,成为下世纪实用型复合人才的培养基地,走产、学、研滚动发展的道路。可实行更为开放的政策如设立保税区;与香港政府合作,分担香港货柜码头的部分业务量,实行港口资源的有效配置,谋求经济共同繁荣的路子。充分发挥南沙作为水陆交通枢纽的区位优势,完善现有进出南沙的水陆交通、加强与内地、香港、澳门以及海外的联系。

收稿日期:1999-03-25

标签:;  ;  ;  ;  ;  

番禺的区位优势与开发利用_南沙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