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中的重要意义_教育论文

高等教育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中的重要意义_教育论文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高等教育学批判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学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意义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0

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主张社会经济发展必须坚持“瞻前顾后,全面、持续、协调发展”的经济理论,其意义超出了经济学本身,成为社会发展的总体指导思想,对于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都有指导和启发意义。可持续发展理论内含的“长期、协调、适度、全面、持续”发展原则,对于我国高等教育学理论的研究来说,不仅具有促进理论创新、理论建构的建设性意义,而且还具有启发高等教育理论进行反思、审视、修正的批判性意义。动用持续发展理论对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进行反思、批判,对于高教理论正本清源、廓清是非、弘优除劣,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同时,可持续发展原则中凝聚的人类、世界、未来、和平、发展等价值观念,能引导高教理论开阔视野,宽阔胸怀,以博大、深远、宏伟的气魄从事高等教育的理论研究,促进高教理论在科学、理性、文明、进步的原则下稳步发展,并产生质的飞跃。基于上述体会,本文拟对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学批判意义进行探讨。

一、我国现阶段高教领域中的非理性现象

客观地讲,我国现阶段的高教活动,是新中国历史上最繁荣、最稳定、发展最快的时期,无论是从教育规模的扩大、教学范围的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幅度方面,还是从教育思想的自主化和教育方法的多样化方面,都是前所未有的,具有历史性的发展特征。但是,运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进行评价和审视,还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在90年代初期的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下,高教领域中出现了许多非理性、负价值的消极现象。这些现象基本上都以自私、自利、贪婪为特征,具有极强的腐蚀性和危害性,销蚀了高教活动的积极效果,降低了高教事业的价值和意义,阻碍了高教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所以不能掉以轻心,任其泛滥,而应该积极而又及时地进行清除,保证高教活动在价值、公正、文明、进步的环境中进行。这些非理性现象主要有:

1.严重的极端功利化倾向。高教活动作为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行为,其目的是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发展和为社会建设服务,教育目标中存在的功利化因素本无可厚非,然而以极端自私自利为目的的功利化行为已超出了个人利益的正常范围,以损人或损公为特征,破坏或损伤了社会的公正和文明原则,是不应容许和迁就的。高教活动中的极端功利化现象,遍布于高教活动的各个层次、各个方面,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以追求“小集体”经济利益为目的的,也有以追求个人经济利益为目的的;有以“创收”之名将不该收费的正常工作变成有偿或收费的商业性的工作,也有巧立名目擅自将收费范围、收费标准扩大的;有将电脑、外语视听、体育馆等用于教学的设施变相商品化的,也有将学历、文凭、学位变相商品化的。追逐极端功利化行为的有各类学校的领导,也有各类学校的教师和职员,还有一些学校的学生。他们有的极端功利化行为仅仅是有违于习惯中的行为规范,属于道德问题;有的已达到违法违纪的程度,构成违法违纪行为。他们的目的有的不纯粹是为了金钱,有的纯粹是为了求名,有的是名利兼求;有的趋利化行为是偶然、断续或周期性发生,有的已被以制度或纪律形式固定下来,变得合理合法,制度化或纪律化;有的被抑制或遣责,有的已融入高教活动之中,演变为习惯或常规,人们对此已习以为常;有的形成了高教活动中的负道德现象,已产生了反教育、反历史的影响和作用,直接抵消着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有的则还处于潜伏状态,以隐性的形式存在着。上述的极端功利化的特点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点:(1)学校领导、 学校内部门领导和教师的极端功利化行为,往往表现为利用职权为自身谋利(包括为集体谋利),其行为常常以剥夺学生受教育权利或侵犯学生的经济权利为前提。(2)以集体名义谋利的行为,往往是堂而皇之的理由, 在加强管理的名义下(如对学生以罚代管、以罚代教),推行损害教育本质、危害教育根基的做法,是借为教育之名行反教育之实。(3 )无论是极端性的趋名还是趋利,其本质都是自私、自利,甚至是贪婪、卑劣的个人利益追求,其行为显现的意识、目的都是与教育本质完全背道而驰的,是应该受到挞伐和消除的。

2.较为普遍的技术化倾向。以培养智慧的人、高尚的人为目标的高教活动,是一个复杂的、价值的、情意的、多维的教育过程,需要在较高的层次上来进行。但是,现实高教活动中较为普遍存在的技术化倾向,将这种具有科学意义、人文意义、哲学意义、心理意义的教育工作,当作一种简单化的技术性工作来对待,形成了教育过程中的技术化倾向。这种技术化倾向表现在教育的理论层面上,是教育目的的单一化、片面化,教育功能引导的社会经济化,以及教育理论研究的教条化。其中教育目的的单一化、片面化,是将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和为社会发展服务演变成为忽视前者、重视后者的单项目的和目标,使教育成为偏离主体的形式主义教育,即文凭、学历教育。与此相应,在教育的功能发挥上,过分膨胀经济性功能,将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理解为教育适应,甚至顺应经济发展,从而失却了教育引导社会、创造文化的发展性功能,使高教在某种程度上堕落为经济的工具。另外,在教育的理论研究中,往往注意探索教育过程的技术性规律、技术性方法和手段,如较多地研究教师如何去教,学生如何去学,而不是研究和探讨教师应该教什么,学生应该学什么。在教师的要求上,往往只要求教师如何当个教书匠,当好教书匠,即成为合格的“经师”,而不是如何当个“人师”,当好“人师”。在学生的学习上,只研究学生如何跟老师学,而很少研究学生如何独立地学、创造性地学、自主性地学,以及建构鼓励教师成为“人师”,鼓励学生自主、独立、创造学习的机制。教育技术化倾向在教育的实践层面上,表现为将教育复杂的、认知的、价值的教化过程,简单化地理解成技术性的知识授——受过程,一些高校将培养人格健全发展基础上的未来应用型人才,理解为缺乏人格因素的应用性技术能力培养,教育的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目标,变成了应用型技术能力的培养目标,技术性能力的学习和养成代表了人的个性充分发展素质的培养。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专业方向和专业学习成为技术性学习的充分理由,所用教材缺乏高教学习必须的知识交错、学科相融和文理贯通;授课教师缺乏必须的人格引导、仪表示范、感情交流、价值观念提升等教育意识和精神;教学方法缺乏焕发学生聪明才智的主体性积极学习内蕴,而是权威式的教师单向授——受方式,使教育过程缺乏教育本质上应该具备的科学意义、人文意义、化育和熏陶意义,成为只重视单纯技术能力培养的过程。其中,教师的教育价值和意义没有充分地开掘出来,学校陶冶、更新、洗礼学生灵魂和精神的教育功能没有充分地发挥出来,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学习、探索创造性学习的意义和习惯也没有培养起来,使技术化教育成为一种时代性潮流。

3.弥漫于教育空间的庸俗化倾向。高教活动作为塑造道德的人、文明的人、理性的人的“善善教化”过程,是以高尚、圣洁、高雅为前提的,然而,在我们的教育现实活动中,却存在着许多与教育教人向真、向善、向美不相符合的行为和现象,即教育活动中的庸俗化倾向。其主要表现有:

(1)违背教育本质的赶时髦风。 教育作为社会活动的一个方面,随着时代变化,不断地提高自身质量和追求进步文明,是教育活动的正常现象,不正常的是教育活动中的一些脱离教育本质的、价值观低下的时髦风潮,比如,曾经流行于校园的跳舞风、学生恋爱风、少数师生经商风,以及校园中历久不衰的拜金主义思潮等,这种逐风的思潮在学校的层面上,还表现为一阵风似的立“校训”或“校风”风。曾经在一段时间内,各个学校竟相立“校训”、校风”,一时间大学、中学、小学等各级各类学校几乎都立了校训,形成了立校训、校风的时髦现象。应该说无论哪一类学校立校训、校风本身并没有错,而且还很有必要。但是,到底有多少学校是真真正正地以校训或校风的精神来建校或办学呢?或者以本校的实际行动来体现和证明校训或校风内容或精神呢?再比如目前的学校升格和建学院风,应该说正常的升格和建学院本无可厚非,问题是现在几乎又成了一股风,许多学校都象赶时髦似的努力改校名、建学院,但其中有多少是名副其实的呢?无可否认的是,许多学校的建学院都是在追风潮,都是原有基础和条件没有改变的情况下的追求虚名、追求名义上的高、大、全行为。还有流行于一些教师和学校的编书风,其中许多学校和教师根本不具备编书的水平和能力,但为了追名逐利,便以在本校推销为前提临时拼凑起编写教材的班子,没有能力编就抄、就“搬”、就凑,甚至是整本、整章、整篇地抄袭,不仅使教材水平低下,而且败坏了教师编写教材的声誉,强制使用也降低了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这种种“时髦”之风,都显现了一种思想层面上的浅薄和庸俗,使教育活动出现负道德和反教育现象。

(2)格调低下的关系风。教育活动本来是教师、学生、 领导和职员等方面的相互协作活动,由此而建立相互之间的协作互助关系本是极正常的。然而,在教育过程却出现了许多不正常的交往现象,比如,有些学校或系部领导为了达到某种个人目的,与家长或有权力背景的学生拉不正常的关系,例外地为其入党、评优、评奖提供便利,甚至完全包办。有的学生为了结成将来走上社会后的关系网,与有同乡关系的学生组织实质上的“同乡会”;有的学生为当选学生干部,用请客送礼的手段拉选票;有的学生为考试成绩过关,贿赂任课教师;也有的教师为了在学校民意测验中为自己评高分,请学生吃饭或用其他形式收买学生;有的学校在招收函授或夜大学学生时,为了多收学生(目的为收费)而将试卷和标准答案同时发给学生,搞虚假的入学考试或资格考试。上述种种,都失却了教育本质中内含的神圣和纯洁,使教育变得混浊和混沌,散发出浓厚的庸俗之气。

(3)泛滥于教育空间的媚权、媚势、媚俗风。 教育是提升人的理念和境界,使人脱离并克服低级趣味和庸俗的事业。然而,在传统的率先垂范,以仪表、风范、环境熏陶人的教育事业中,却出现了许多丧失教育品格的事。比如,有些学校屈服于某些领导人的权势,违规地招收没有参加资格考试的博士生、硕士生,有的在研究生招生中搞权、钱交易,产生了权利关系研究生、金钱关系研究生。再比如,近年来许多高校为图发展而组织的董事会,本应是为学校发展募集资金的,但是有些高校在募集资金的同时,却制定了一些针对董事会成员亲属及子女就学的“优惠”政策,破坏教育捐资的原则,使高校中出现了为钱而失德、屈权势而丧志的现象。高校在出现媚权、媚势现象的同时,也出现了媚俗的现象。比如,商品经济中时髦的“老板”称呼,也被许多高校的博士、硕士研究生搬来称呼自己的导师;在“帮会”“武林”中时髦的“师兄”“师妹”的称呼,也被引入到研究生的关系中来,使纯洁、神圣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充满着浓厚的封建庸俗和腐朽气味。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教育非理性行为批判

可持续发展理论要求,经济发展不仅要考虑目前,而且要考虑以后;不仅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且要为子孙后代留下足够的资源;不仅要考虑个人、集体、部门或局部利益,而且要考虑整体、全部和国家利益;不仅要考虑本国利益,而且要考虑邻国、世界或人类未来利益。这种以子孙、全局、国家、世界、未来为目的的价值观,是博大、深远、宏伟、深刻的,对教育活动中的非理性现象,有深刻的批判和反省意义,能帮助教育消除弊端,健康地发展和进步。

可持续发展理论对教育非理性现象的批判如下:

1.教育中的非理性行为背离了教育的本质和目的,使教育活动出现方向性偏失。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具有明确的价值取向,即保持社会不断连续的发展,这个价值取向作为一个社会原则,其意义非常重大。而我国现行高等教育活动中的非理性现象,则明显地背离了教育的发展性原则,使教育成为没有方向或只有短期目标的功利性活动。首先,教育活动中的功利化倾向,以极端的物欲和虚名为目的,完全背离了教育培养人、教育人的高价值活动的本质和目的,以具体的物欲、名利代替了教育本应培养的高尚的人及其素质,将教育追求的层次降低到物、名的层次,使教育本来具有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方向失落,成为功利化了的趋利活动。教育的从业人员中,许多人因利而失德,为利而丧志,许多人成为功利的“奴隶”,使一些教育活动从根本上背离了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其次,技术化的教育过程,使教育本来应该处于知识、人格、意义、精神、价值、观念层次的塑造和熏陶活动,堕落到只论教知识,不用教人;只论教技能,不用培养素质的技术性追求层次,使教育本质和教育目的因失去具体教育过程的基础而变得虚无甚至失落。教育的方向则变成事实上的职业培训和实用技能培养,只具有实用性的技术意义,教育也相应地变得简单和容易,求优、求雅、求洁的信念渐渐失落,实惠、实用、实利成为教育思想中的主要倾向。再次,教育追求功利、降低品格的庸俗化倾向,与教育所应承担的育德职责明显冲突。教育的育德职责要求,教育应着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其中包括克己奉公精神、廉洁自律精神、乐于助人精神、无私奉献精神、爱护公物意识、社会责任意识等,这与非理性现象中泛滥的自私、自利、贪婪的价值倾向截然不同。因此,教育中的功利化、庸俗化倾向,是对教育品格和精神的一种反动和否定,是教育事业不能容忍和允许的,它从根本上腐蚀了教育的基础,破坏了教育的正常运行和发展进程,应予以坚决的彻底的清除。

2.现实教育活动中的非理性现象,污染和劣化了教育环境,使教育的品格和精神暗淡。现实教育活动中的非理性现象,内含着极浓厚、极强烈的自私、自利、庸俗的价值观念,弥漫着拜金主义、教条主义、机会主义的思想,使极端的功利性追求,障碍了教育的本性和品格;使贪图虚名、热衷于表面形式的虚伪做法,遮掩了教育一贯倡导的务实求真精神,使虚伪、自私、贪婪、庸俗、名利等属教育本质上反对和消除的东西,却以教育的名义存在甚至泛滥于教育之中,甚至成为教育合法、必然的行为,从而污染了教育本质上神圣、高雅、纯洁、道德、理性、自尊的环境,使得课堂难显其圣其雅,教师难显其尊其洁其范,教育传统中固有的“圣贤之地”、“善善教化”、“内圣外王”的精神和气质,教育传统上洋溢的改造世界、塑造未来的宏伟气魄,以及“世人风范”的高大形象,都在功利、世俗的氛围中暗淡了。这种对教育本质的损害,降低了教育的层次和意义,使教育活动可能成为某一价值境界线下的简单重复或形式循环,使教育的水平发展中出现长期徘徊的“涡流现象”,即只在某一水平前“打转”,没有本质上的前进或提高。因此,可以说,非理性现象破坏了教育良好的基础和传统,使教育变得功利和“近视”,无法瞻前顾后,即无法使现在的发展稳定、扎实,又使以后的发展“能源”充足,保持和谐平衡、动静适当、远近有序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实力,从根本上迟滞和影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3.非理性现象表现出的极端功利欲望、教学技术化倾向,使教育过程变得庸俗。现行教育过程中的非理性现象,表现出了极端的功利欲望,如名目繁多的收费现象、学生管理中的以罚代教现象以及办学过程中追求最大化货币利益现象等,都使教育过程中利欲横流,与教育过程中所要宣扬和传授的高尚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内容,形成了对立、抵触之势。尤其是道德和思想政治教育中需要学生接受和内化的奉献精神、公益意识、廉洁作风等内容,有时在教室外便被实践中的功利行为抵消和否定,严重削弱了教育的效果和作用。另外,教育活动中追求虚名、不求务实的虚伪行为和态度,对受教育者进行表里不一、弄虚作假、随波逐流的负面示范,不仅无法提高教育的效果,甚至抵消和侵蚀了教育以往或其他方面正面教育的效果。还有一些非理性现象,如技术化教育意识已经融入到具体的教育活动之中,直接向学生散布实用主义的价值观念,使技术化的意识渗透于教育的各个方面,把潜移默化,宁静致远,胸怀天下,肩承国运的教育事业变成目光短浅、只图蝇利的俗事,出现了许多格调低下的庸俗现象。非理性化现象对教育事业的消极影响,不唯有损于教育的本质和目的,还对立于可持续发展要求教育的一致性、协调性、发展性原则,迟滞了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可能速度,使教育的文明、进步速度受到影响。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对教育非理性现象批判的意义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精神实质,与教育的本质、目的、理想是一致的,是完全相通和互补的,因此,可持续发展理论对于教育活动中非理性现象的批判,实际上也是对教育自身的一次反省和自我批判,其对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建设性意义。主要内容如下:

1.从批判的角度对教育进行反思和总结。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一种促进社会发展的理论,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已被各方面所认识,教育也同样地可以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原则,对教育的发展思路进行完善和补充。但是,教育目前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引用,还只限于正面引用,即对教育原则和思想进行支持和赞赏,尚没有从批判的角度对可持续发展理论进行引用。而引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对教育活动中的非理性现象进行批判,可以说是从一种全新的角度,用一种全新的眼光对教育进行审视,可以帮助教育用可持续发展的镜子对自身优、劣进行对照。用新的标准对教育进行总结和反思,以便于教育吸纳百家之长,消除自身的不足,在理性、文明、民主、现代化的原则上不断进步。

2.从批判的角度对教育进行警戒和启迪。动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对教育的非理性现象进行批判,一方面展示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精神和理想,另一方面映照出了非理性现象严重的消极作用,以及这些由非理性现象产生的巨大的价值危机。由于上述的批判过程,使教育有可能面对或正视现实活动中方向的偏失和价值取向上的迷乱,积极吸收可持续发展理论博大、深远的思想,提高自己境界,保持主体意识,积极消除教育中不该存在的非理性现象,使教育在协调、一致、可持续、顾长远的原则下良性运行,文明和进步程度不断提高。

3.从批判的角度促进教育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对教育非理性现象的批判,象外科医生对待痈疽一样,表面看是清除和否定,实质上是建设和催生。由于上述批判,教育在正视矛盾的基础上注意克服消极方面,消除与教育本质相悖的矛盾现象,使教育能够摆脱羁绊,轻装前进,在精神、品格、境界的层次上不断提高,真正的促进教育的发展。另外,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教育非理性现象的批判中,弘扬了自己的理想和精神,使教育能自觉地吸收可持续发展理论,为自己的理论建构服务,真正地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标签:;  ;  ;  ;  ;  ;  ;  

高等教育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中的重要意义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