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钟朋荣分析中国经济难题八大陷阱困国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经济论文,经济学家论文,国企论文,陷阱论文,难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造名陷阱
近年来,我国一连串的知名企业纷纷陷入困境。这些企业受困的具体原因千差万别,但重大战略失误,则是它们受困的共同原因。
从他们的兴衰经历中,我们发现一个共同的轨迹,即成也造名,败也造名。近年来,靠造名取胜的产品具有三大特点:其一是效用的不可检验性;其二是效用的滞后性;其三是消费的奢侈性。一些企业利用上述条件,通过造名而暴富,进而又诱使更多的企业加入造名的行列,结果使我国企业存在过度造名的现象。
所谓过度造名,是指这些企业不是致力于提高产品质量,而是致力于创造和经营某种概念;消费者花掉巨额费用主要不是消费使用价值,而是消费概念。整个社会相当大的一部分人力、物力、财力用于概念的创造。这种经济现象可称为“概念经济”。
过度造名,对消费者是灾难,对企业则是陷阱。近年来,人们的成本意识在逐步增强。某种产品一年花数亿元广告费,消费者自然会想到,掏100元买这种产品,其中可能有70元是支付广告费。于是,他就感到产品的价格与价值差距太大,买这种产品等于挨宰。消费者的觉醒之时也正是这种产品完蛋之时。
企业要防止掉入造名陷阱,但也不是完全不要造名。在造名与造实的关系上,应把握以下准则:其一,既要造实,也要造名;其二,造实先于造名;其三,造实重于造名;其四,造名不能急于求成。
据调查,100家世界级的名牌企业,其中36%的企业历史在100年以上,28%的企业历史在80至100年之间,25%的企业历史在50至80年之间,历史在50年以下的只占16%。
多元化陷阱
80年代,我国不少企业是靠多元化起家的。之所以如此,是由于那时我国经济具有几个重要特点:其一,短缺经济,生产什么东西都能卖得出去;其二,当时多数行业的技术水平和服务水平都比较低,消费者的要求也很低;其三,外国好的东西进来很少。那些先行一步的企业,正是利用了上述条件,四面出击,不是自己熟悉什么或擅长什么就做什么,而是市场上什么最短缺、什么赚头最大,就生产和经营什么。
通过上述方式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的企业,在90年代发生了分化:
一部分企业从当时所从事的多种行业中做减法,即将那些竞争对手很强大而自己又不具有明显优势的产品和经营项目放弃掉,使产业逐步收缩,最终集中在一两项市场前景较好、自己在同行中又最具优势的产业上,从多元化退到专业化。
另一部分企业则从当时所从事的多种行业中进一步做加法。然而,90年代中国经济的大背景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在:变化之一:我国已经由短缺经济进入过剩经济;变化之二:现在几乎所有的行业都经历了二次创业、三次创业,无论是设备、技术、工人的素质还是产品的质量,都比80年代上了几个台阶;变化之三:80年代每个行业的空隙多,90年代每个行业的企业多;变化之四:外资企业纷纷进入,国有企业纷纷改制,中国企业的竞争,已经由机制之争,转向实力之争。
面对上述变化,企业首要的竞争策略,就是把拳头握紧,缩回到自己最具优势的产业上去。不求样样有,但求一样精,一样强,在这一强项上以优取胜。
世界汽车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大型汽车制造商的零部件自制率已降到30%以下,而70%以上都在全世界范围内最佳采购。这样,既降低了产品成本,也提高了产品的质量。
资本运营陷阱
近两年有一种比较时髦的提法:业务经营是企业经营的低级形态,资本运营是企业经营的高级形态,企业应当由业务经营转向资本运营。许多企业正是在这种口号的鼓动下,盲目从事资本运营,结果走入误区。
其实,每个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在进行着资本运营。只不过,不同企业资本运营的目的不一样,资本运营在整个企业经营活动中的比重不一样。
根据企业资本运营的目的和在整个经营活动中的地位,可以将企业的资本运营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其一,为充分利用闲置资产或资金而进行的资本运营。
其二,为扩大资金来源,弥补资金缺口而进行的资本运营。
其三,把资本运营作为副业。企业在从事产品生产或经营的同时,拿出一部分资金,抽调一部分人力,设置一个分支机构,专门从事诸如股票炒作、产权转让、企业兼并之类的活动。对这些企业来说,产品生产为主业,资本运营为副业。
其四,资本运营作为企业的主业或唯一业务。主要是两类企业:一类是投资银行、证券公司、信托公司等以资本运营为主业的企业;另一类是那些以控股和参股为主要职能的集团公司。
其五,把资本运营作为扩张规模的手段。近几年,不少企业通过企业兼并,通过参股控股,由一个不起眼的中型企业,一夜之间变成“儿孙满堂”的大集团。
上述五种类型的资本运营,对多数企业来讲,充其量只能介入前两种,即围绕闲置资产的利用和弥补资金缺口进而进行资本运营。把资本运营作为副业或主业,这不是一般企业所能做得了的,硬要做,不仅会影响原有的主业,甚至血本无归。
至于第五种资本运营,一个企业应当把规模扩张作为手段,而不应把规模本身作为目的。企业的目的是赚取利润,规模应当服从效益。
随着企业的专业化发展,一般企业就是前两种资本运营也不一定都自己亲自做,照样可以交给专门从事资本运营的机构做。这样风险更小,效率更高,效益更好,而自己则把全部精力都集中到主业上。
募股与负债的陷阱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需要补充资金。补充资金的办法有两种:一是募股,二是负债。
在募股与负债的关系上,我国国有企业面临着负债陷阱,而民营企业则面临着募股陷阱。
长期以来,国有企业不仅利润,就连折旧也都交给了财政部门。这叫“统收统支”。但是,统收了几十年,现在企业设备该更新了,财政部门却不统支了。于是,企业都通过负债的办法进行设备更新。但许多比较老的企业盈利水平普遍都低于银行贷款利率水平。通过巨额负债进行设备更新,结果使企业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于是,许多企业就面临着“不更新等死,更新找死”的尴尬局面。
对于这样的国有企业,设备更新和流动资金的扩充,都应当通过募股的方式解决。募股的前提是,以企业的实有经济效益为基础,以投资者愿意投资参股为原则进行资产评估。比如,某企业按各种技术参数计算资产规模为1亿元,但企业每年的利润只有500万元,资金利润率为5%,谁都不会参股。如果以资金利润率20%为标准,对企业资产进行评估,则资产规模不是1亿元,而是2500万元。以此为基础招商引资,自会有人参股。
如果说过度负债对于许多国有企业来说已经是一大陷阱,则盲目追求募股和上市对某些民营企业来说也将是一大陷阱。
1998年以来,我国银行界有两个重要变化:其一,为了实现经济增长8%的目标,银根一松再松,贷款利率一降再降;其二,许多银行专门成立了中小企业信贷部,重点支持中小企业。因此,银行对民营企业贷款的态度也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许多效益好的民营企业,不是求着银行贷款,而是银行追着向他们放贷。
在这种情况下,许多民营企业对负债似乎兴趣不大,而是不惜牺牲一切代价去争着上市。
其实,对民营企业来说,募股与负债对企业的发展有两个重要区别:
区别之一:负债为自己打工,募股为别人打工。
区别之二:负债造就大老板,募股造就大企业家。
当企业效益比较好、发展空间比较大、需要大规模融资时,作为私有企业的企业主,如果是追求个人资本的积累,想当大老板,自然要选择负债的方式。在这里不存在利润分享和股权分散的问题。
如果企业主不是追求个人资本的积累,而是追求企业总资本的迅速膨胀,追求企业规模的迅速扩张;不在乎个人资本的多少,而在乎个人所控制和经营的资本的多少,在乎自己的经营业绩,以及对整个社会的影响,那就应该选择募股的方式,尤其是要选择上市的方式。
两权分离的陷阱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企业的弊端之一是所有权与经营权不分。通过改革,一大批企业因获得经营自主权而获得生机。但与此同时,企业的“内部人控制”问题也日益突出。一些企业为追求经营者和职工的利益,不惜让所有者大量亏损甚至高额负债。
股份制企业的特点是,所有者分散化。随着所有者数量的增加,经营者的权力进一步扩大,特别是上市公司,企业的控制权事实上完全操纵在经营者手中。在这些企业,是经营者在操纵着一大批分散的、无知的股东。于是,经营者坑骗所有者的现象进一步恶化。
实现两权分离是我国企业发展的大方向,这个答案应当是肯定的;中国的企业应逐步由所有者支配转向经营者支配,这也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摆脱两权分离的陷阱,并不是让企业重新回到两权合一的老路上,而是需要有一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担当企业经营者。
改变企业家的买者,使企业家的买者由无心的所有者变成有心的所有者,这是把优秀人才选入企业家队伍的首要条件。
国有企业的所有者由政府有关部门代理。这是一种无心的所有者,即对企业的资产不是特别关心、特别操心、特别上心的所有者。
如果经营者的买者是私人股东或私人老板,他选择经营者的标准就不是人际关系,而是经营能力、经营业绩以及经营者对资产的责任心。其结果是,有心的所有者选择有才、有德的经营者。所以,所有者有心,这是中国职业企业家队伍形成的基本条件,也是两权分离的重要前提。
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将呈加速之势。然而,在经营者队伍没有大的改观之前,在经营者的约束机制尚未完善之前,企业股权的分散化和由此引起的两权分离,对所有者来说可能是一个陷阱。
机制陷阱
关于投机,《政治经济学辞典》的定义是“利用或操纵市场,通过囤积居奇、贱买贵卖而牟取暴利的商业活动。”
投机一个重要特点是钻空子。在规范的市场经济社会,所谓钻空子,主要是钻价格的空子,通过价差发财。
近年来,我国企业的投机行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股市和期货投机;二是房地产投机;三是政策性投机;四是企业兼并中的投机;五是商品市场投机;六是广告宣传的投机。某些企业不顾自身资金实力,不将主要力量用于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而是过度造名,并希望通过造名一夜暴富的行为,本质上也是一种投机行为。
企业投机,的确有一些赢家。正是这些赢家,不费吹灰之力,一夜暴富,给许多企业产生了极强的示范效益。但我们应当看到:在投机活动中,赢家毕竟是少数,输家毕竟是多数。即使是少数赢家,也不是常胜将军,而是各领风骚三五年。
投资与投机有时只是一种理论上的划分。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二者往往融为一体。比如,某种产品按照生产成本计算,其价值为100元;但由于严重供不应求,市场价格高达200元,生产这种产品就会获取巨大的超额利润。为了能获得这种超额利润,企业不仅要通过提高产品质量创造财富,也要善于寻找供求差和价格差来瓜分财富。因为通过供求差和价格差瓜分社会财富,是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所允许的。
任何企业,不可能不研究投机,也不可以没有一点点投机。只是我国企业当前存在着过度投机心理和行为,这种过度投机的心理和行为,已经将一大批企业引向灾难。
异地化发展的陷阱
如果说近几年我国有一大批企业是盲目多元化经营而走向失败,则我国另一些企业是盲目多地化发展而走向灭亡。
在我国经营企业,经营者往往要拿出百分之六七十的精力沟通人际关系。在一个地方,要把人际关系做透,既要投入大量的费用,又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每个企业在这方面的开支是有限的,每个企业经营者的时间和精力也是有限的。
企业的多地化发展不是上策,但也不是所有的企业只能固守一地。许多企业或者因外部环境的限制,或者因产品本身的要求,不得不由一地走向多地,实施多地化经营的战略。如许多产品的运输半径有限,为了在更大范围内扩大市场,不得不就近办厂,由一地发展变为多地发展。
企业异地化发展的陷阱,说到底是资产的非流动性陷阱。资金投到外地,如果项目失败,流动性越差的资产,损失就越大。企业资产流动性最高的要算货币资本;其次是原材料;再其次就是设备。流动性最差的要算厂房。
异地发展降低风险的基本措施就是尽量使所投资产保持较高的流动性。为此,有如下不等式可供企业选用;建厂不如兼并,兼并不如租赁,租赁不如下单。
民主与独断陷阱
三九集团是我国办得比较成功的企业之一。集团领导也把“一个人说了算”视为成功的主要秘诀。
巨人集团失败的原因很多,在史玉柱本人看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集团高层不存在制约机制。
三九集团“一个人说了算”走向成功,巨人集团“家长制的绝对权威”导致失败。正反两方面典型,给我国企业界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即在企业决策机制上,是坚持独断还是坚持民主。
一个人说了算,其决策过程具有摩擦少、效率高、反应快等优点。我国企业不论所有制形式如何,不论名义上的体制构架如何,多数企业的决策实际上是一个人说了算。所以,如果说一大批企业失败的原因在于决策过程缺乏约束,那么,许多企业成功的原因也在于决策过程没有约束。
一个人说了算要把企业引向成功,决策者至少必须具有以下素质:第一,必须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为企业奉献的精神;第二,有较强的决策能力;第三,善于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并能及时发现错误和迅速改正错误。
与个人独断的现实相反,在社会舆论和一部分企业的运作中则比较强调民主。例如,在改革以前,比较强调党委集体领导;近两年在宣传中又比较强调工人当家作主,要求企业的重大问题都由职代会讨论通过。
企业的决策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有关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思路方面的决策,另一类是有关企业利益分配,特别是经营者利益方面的决策。有关企业利益分配方面的决策交由职代会讨论是必要的,但有关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思路方面的决策,涉及到许多专业知识,需要了解方方面面的信息,决策者需要有一定的经验和素质,这时,真理就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