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降钙素原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相关性论文_姚艳1,蒋玉兰1,刘海燕1, 姚珺2*

血清降钙素原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相关性论文_姚艳1,蒋玉兰1,刘海燕1, 姚珺2*

1湖南医药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湖南 怀化 418000

2湖南医药学院护理学院 湖南 怀化 418000

【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降钙素原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我院行中心静脉置管致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者30例为观察组,同期行中心静脉导管无感染者30例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的PCT指标。结果 观察组血清降钙素原(PCT)结果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患者血清降钙素原增高明显,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关键词】中心静脉导管;血流感染;降钙素原

【基金项目】2016年度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编号(16C1154)。

*通讯作者:姚珺,E-mail:178019368@qq.com

随着危重症医学的发展,中心静脉导管在危重病及大手术等患者使用日益广泛,但由此可导致机械性损伤、栓塞、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我国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会调查显示,CRBSI发生率为(2.9~11.3)例/千导管日[1],而由CRBSI引起的死亡率高达24.6%,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医疗负担增加。国外报道CRBSI发生率和病死率都很高[2]。有报道疑为感染而拔除的导管,约75-85%经血培养及导管尖端培养证实并无感染,不必要的拔管增加了患者再置管的费用及手术风险。降钙素原(Procal- tonin,PCT)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对感染具有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的新指标[3]。因此,本研究旨通过评估PCT对CRBSI的早期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7年4月~2018年10月在湖南医药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行中心静脉置管后诊断为CRBSI患者的30例为观察组,包括重症脑挫裂伤15例,高血压脑出血5例,各种复杂大手术后10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为50.34 ±18.76岁,最大的82岁,最小的5岁;留置导管时间为13.35 ±5.76天;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22例,颈内静脉置管6例,股静脉置管2例;均排除肿瘤及导管外的其他感染。同期选取30例行中心静脉置管后未发生CRBSI的患者为对照组,包括重症颅脑外伤16例,高血压脑出血6例,各种复杂大手术后8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 (49.28±16.62)岁,最大的79岁,最小的6岁;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23例,颈内静脉置管5例,股静脉置管2例;留置导管时间为12.16 ±4.86天,两组患者性别、平均年龄、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原发病变等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 CRBSI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会“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与治疗指南(2007)”CRBSI判断标准,留置CVC导管48小时后出现菌血症,同时伴有以下临床表现:有一次半定量导管培养阳性或定量导管培养阳性,且外周静脉血培养阳性、并为同一病原菌;‚自外周静脉和中心静脉导管同时抽血做血培养,两者菌落计数比前者血培养阳性出现时间≥1:5;ƒ自中心静脉导管和外周静脉同时抽血做血培养,前者血培养阳性出现时间比后者阳性至少早2h;④外周静脉血和导管出口部位脓液培养为阳性,且为同一病原菌。

1.3检测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中心静脉置管时抽血行PCT测定1次,确诊CRBSI时检测血清PCT1次,拔管时检测PCT1次。所有患者均使用美国Arrow公司生产的导管,采集静脉血行PCT全自动定量检测及定性检测;同时分别抽取中心、外周静脉血留血培养后拔除中心静脉导管并留取导管尖端进行培养以确诊CRBSI。

1.4质量控制

课题研究前先开展预实验并验证实验质量,组织课题研讨会,对研究对象进行再次筛选,完善实验细则及要求,统一培训研究人员及各院委托负责人。然后委托相关负责人负责培训医院人员,纳入患者的标准要符合,收集血标本时防止外界污染,检测手段要正确,避免输机错误。

1.5统计分析

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χ±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血PCT值为5.25±2.12ug/L,对照组血PCT值为 0.53±0.23ug/L,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CRBSI是医院内尤其是ICU中最常见的一种院内感染。CRBSI的临床表现常包括发热、置管部位红肿、WBC升高等[4]。但这些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一项对重症监护患者的研究表明,有80%-90%的发热与导管相关性感染无关[5]。因此,发热、置管局部的炎症、WBC升高不能作为早期检测CRBSI的标准。有文献[4]报道只有15%-25%被证实存在感染。不必要的拔管增加了患者在置管的费用及风险,如增加CRBSI的趋势,增大机械性损伤并发症发生的可能等。

在本组研究资料中,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组的血清降钙素原值明显高于非CRBSI组患者,两者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说明血清降钙素原检测值能早期提示CRBSI发生,血清PCT 升高对诊断相关血流感染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血清PCT也可以判断其严重程度,而且血清PCT在早期诊断CRBSI有较高的准确性。血清PCT检查也能使患者得到及早有效的治疗,并且延长其中心静脉置管时间,也减少了中心静脉再置管的风险和经济负担,节约了医疗资源。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与治疗指南(2008)[J].中华外科杂志,2008,28(6):413))

[2] Raad I, Hanan H ,Maki D.Intravascular catheter 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advances in diagnosis,prevention,and management[J].Lancet Inf Dis,,2007,7(10):645.

[3]Auriti C,Fiscarelli E,Ronchetti MP,et a1.Procalcitonin in detecting neonatal nosocomial sepsis[J].Arch Dis Child Fetal Neonatal Ed.201l,3:151 152.

[4]龙威,邓星奇,唐建国,等.血清降钙素原检测门诊获得性肺炎中的作用[J].中华内科杂志,2009,48(3):216

[5]Mermel A,Farr B M,Sheretz R J,et al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intravascular 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s[J].J Lntraven Nurs,2001,24(3):180.

论文作者:姚艳1,蒋玉兰1,刘海燕1, 姚珺2*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2019年第0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4

标签:;  ;  ;  ;  ;  ;  ;  ;  

血清降钙素原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相关性论文_姚艳1,蒋玉兰1,刘海燕1, 姚珺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