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学前教育;音乐教学;儿童发展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与外界环境接触频率的增加,学龄前儿童的身心状态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儿童的自我意识逐渐觉醒,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考能力也在不断发展,并且能够和其他的小朋友进行简单的交流与合作。在这一阶段对儿童进行音乐实践教学,能够让孩子在抽象的音乐中得到审美能力的提升,创造力的发展和合作意识的培养,为实现儿童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训练节奏感,提升儿童的肢体协调能力
学龄前阶段儿童的生理机能还未发育完善,肢体动作尚处于不太协调的水平。所以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要对孩子们的肢体协调水平进行培养和提升,推动儿童生理的健康协调发展。通过音乐教学,能够让孩子在音乐的旋律、节奏等要素的带领下,做出相应的动作,在提升儿童的音乐感知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同时,能够更加和谐地进行肢体的掌控,增强儿童的节奏感,促进其肢体协调能力的发展与提升。
有节奏的音乐旋律能够对儿童的听觉系统产生刺激,所以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节奏感较为强烈的音乐,带领孩子一起进行活动,对儿童的节奏感和肢体协调能力进行培养。笔者在教学时会和孩子们一起对《兔子舞》这首歌进行舞蹈动作的编排,让孩子们跟随歌词的指示做出相应的舞蹈动作,比如先对脚部的动作进行编排:先左脚抬起跳两下,再右脚抬起跳两下,然后向前跳一次,最后转身跳三下,让孩子能够通过简单的舞蹈动作锻炼腿部的协调能力。在孩子们对脚部的动作熟悉之后加入手部的动作,比如挥手,拍手等。在音乐和舞蹈中使儿童的动作协调水平得到发展,提高儿童的生理发展状态。
二、激发联想力,提升儿童的表现创造能力
随着与外界环境接触的增加,儿童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不断显现;抽象思维的发展也为儿童的想象能力的提升创造了机会。在求知欲和想象力的双重作用下,儿童的创造能力得以激发与提升。在幼儿园的教育实践中,开展音乐教学活动能够让孩子对不同风格的音乐进行感知与理解,把抽象的音乐转换为具体的情景,对音乐进行具体性的表现与传达。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从而借助音乐提升儿童的联想能力和创造表现能力,推动儿童的思维能力的协调发展。
音乐作为一种抽象的听觉艺术形式,能够对其他感官的感知能力进行影响,比如听到一段舒缓轻柔的音乐,会让人联想并“看”到静谧的夜晚,沉静的湖面;听到一段激昂的音乐,则会让人联想到雄壮的军队。在幼儿教育中,进行音乐教学能够让儿童通过音乐展开联想,培养其通感能力和创造能力。比如在学习《采蘑菇的小姑娘》时,笔者会让孩子们根据歌曲中的描写展开想象与讨论:小姑娘除了背着竹筐,光着脚丫之外还有哪些特点?并将自己所想象的场景画出来;或者让孩子共同创作舞蹈动作,编排一出完整的表演等。从而激发起孩子们的兴趣与热情,为提升儿童的想象力和创作表现能力提供更多的机会。
三、培养责任感,提升儿童的团体合作意识
人作为社会性物种,必然要与他人进行接触与交流。幼儿时期是与他人进行交际的起始阶段,在这一时期,儿童的社会性逐渐体现,能够在成人的指导下与其他小朋友进行简单地合作。通过音乐教学,教师可以让孩子共同完成音乐活动,让儿童在实践中增强对于自身以及他人的认知,激发并培养儿童的社会责任感,提升其团队意识和合作意识,为促进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龄前儿童的社会性逐渐显现出来,逐渐能够对他人的情感进行感知与照顾。与他人的接触增加会使儿童的交际能力、责任意识和团队意识得到发展与提升,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笔者在音乐教学时会有意识的将孩子进行随机的分组,让孩子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比如在学习《粉刷匠》这首儿歌时,笔者会让孩子们使用不同的乐器,比如沙锤,手鼓和铃铛等进行演奏和比拼,由孩子们选出合作最为默契,演奏最受欢迎的小组,并进行奖励,从而增强孩子们的交际能力和责任感,提高儿童的合作意识,为实现儿童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四、总结
在学前教育的实践活动中开展音乐教学,能够顺应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为儿童的全面发展创造机会。通过音乐教学,能够训练儿童的节奏感,提升其肢体协调能力;激发儿童的想象力,提升其创造表现能力;培养儿童的责任感,提升其团体合作意识,不断实现儿童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袁永凤.通过音乐游戏对幼儿进行音乐启蒙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9(05):109-112.
[2]栾博强.感知与体验:幼儿园音乐教育两个基本维度的审视与实践[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17):184-185.
论文作者:聂秋洪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15
标签:儿童论文; 音乐论文; 能力论文; 孩子们论文; 动作论文; 肢体论文; 节奏感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