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97高考政治试题特点看’98试题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题论文,趋势论文,政治试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7年全国高考政治试题(以下简称“'97考题”)坚持了政治学科高考命题的改革方向,其特点概括地说是着眼于考查考生素质,着重于考查考生能力。它明确提出了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着眼于素质,着重于能力,着手于方法的总要求,是一套切实有利于高校选拔和培养21世纪所需人才又有利于促进中学政治课教学改革的素质考查题。以下几点,可见一斑。
一、知识和时政渗透融合,时代感强
'97考题涉及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的知识点均达30个左右,覆盖了考试范围的各主要点。重点是经济常识第五课、哲学常识第三课、政治常识第二课。作为载体的时政材料几乎涉及到一年间时政的方方面面,除15分的纯时政选择题考查了国内外重大经济政治问题外,还在各种题型中渗透了如香港回归、共同富裕与扶贫攻坚、市场经济与资源配置、农业与粮食、国企改革与经济结构、“两个转变”、“两个文明”一起抓、环保等主要社会热点。这些内容既有浓厚的理论特征,又有鲜明的时政色彩。知识与时政的渗透融合不仅比重大(占92%以上),切入点小,而且以小切入点反映重大社会热点问题。如第38题(论述题),要求学生回答“该地区在脱贫致富过程中是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考查学生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理解,把发展农村经济与辩证地认识和把握客观实际、与正确对待别人的经验、与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材料反映了农业实现“两个转变”,农村实现脱贫致富的重大社会热点,考查的知识点“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体现了时代主题,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97考题的这一特点是近年来政治科高考改革的基本方向即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运用基本理论知识分析归纳以至评价解决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生活中重大现实问题和热点问题。毫无疑问,'98考题将会继续坚持这一正确的改革方向,加强知识与重大时政的融合。诸如经济结构与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科教兴国和可持续性发展战略、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民主和法制建设、市场经济和宏观调控、国企改革与股份制、公有制经济及其实现形式等重大社会热点问题必将在试题中得到充分体现。高考改革的这一基本方向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重视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理论联系实际上深下功夫。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思想政治课的生命,是以科学理论武装人,以崇高精神塑造人的重要保证。“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是长青的”。因些,要把富有时代感的客观实际包括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纳入教学,做到哪里有结合部就在哪里渗透,引导学生掌握其精神实质和内在联系,而不拘泥于文字叙述和表面现象。
不仅如此,'97考题还启示我们,渗透时政、热点于知识教学中必须有机、适度。所谓“有机”,指渗透的时政热点内容一定要与基础知识点有着内在联系,有着适当的切入点或联结部,切忌牵强附会,搞成知识、时政“两张皮”。所谓“适度”,指时政渗透在内容上要区分重点和非重点,要求上应区分认识现象、说明问题、分析论证等不同层次。那些与教材重点知识相关的热点就是重点,就要高要求。
二、设题贴近教材,灵活性强
'97考题设题和参考答案既贴近教材,贴近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又十分巧妙灵活。
从设题看,材料趋于简单化,文字十分简炼,阅读量进一步减少。全卷没有超过200字的单题(往年500字以上有一至二道);超过100字的仅12道,占30%;50字以下的17道,占40%。其中第22题和第23题共用一则材料,第30题和第31题共用一则材料。但题目能抓住关键,底蕴不失,要求未减,精、小、巧、活。如第8题,虽题目不足百字,但涉及的“国家对内职能”、“党的领导”等教材知识很难在教材上找到现成答案,给考生留下了较大的灵活思维的空间。又如第28题,要求考生通过漫画中影与物的关系来选择题肢中符合寓意的思想和事实的关系,寓理于“画”,灵活性强。
从答案看,无论是选择题的备选答案还是非选择题的参考答案大多都不是教材上的原话,但都是教材观点和原意的灵活表达。如第28题各项都是主观与客观关系的灵活表达。主观题参考答案无一例外地都是所涉基本理论与材料的融合,没有模式,更不是教材内容和材料内容的拼凑。
纵观近些年的高考试题,灵活性一年比一年鲜明。情境式设题,透射式设问,隐蔽性干扰,拓展性作答的特点将会在'98考题中更为突出。特别是情景会更新颖、更亲切,“一材多用”的形式还会继续使用。考查的内容不囿于教学内容,而是活于教学内容,题在书外,理在书中。预料之外,情理之中。这就决定了死记硬背、猜题押宝不能奏效。必须使考生形成分析问题的稳定的品质和习惯。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具体分析材料的习惯和能力的训练。
首先,要借助大量通俗易懂、新鲜生动的材料,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不能生吞活剥、死记硬背。同时,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具体现象,正确揭示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从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中把握一般与特殊的辩证关系;从现象间的内在联系中把握事物产生、变化、发展的客观因果联系。从培养具体分析材料的习惯来讲,要遵循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认知规律,养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维习惯,不搞绝对化、简单化;从培养具体分析材料的能力来看,要坚持归纳和演绎交替使用和结合使用,培养学生具体理解材料、归纳材料、透彻说明材料的能力。只有把原理理解透了,对材料把握准了,才能分析到点子上,适应考题的灵活性特点。
三、强调基础,重视整体,贯通性强
高考题反对死记硬背,但并不排斥对所学知识的识记;强调能力考核,但并不削弱基础知识和理论的作用。尤其突出的是,'97考题进一步提高了对知识整体性和贯通性的要求。如第18题强调劳动价值论与剩余价值论的贯通;第27题强调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的贯通;第30题强调认识论与辩证法的贯通;第37题强调政治学与哲学的贯通;第38题强调哲学与经济学的贯通等等。这种贯通不仅表现在强调教材知识某一板块(如经济常识)内知识的内在联系上,而且表现在教材知识板块之间(如经济常识与哲学常识)的知识融汇贯通上。
高素质总是以较强的贯通性知识为基础的。高考命题体现“学什么,考什么”的原则,但也绝不会让人“背条条,考条条”。'98考题必将从素质着眼,进一步提高对知识整体性、贯通性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知识的贯通性教学和训练。在教与学中,要重视挖掘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把所学内容视为一个有机整体,而不是互不关联的、随意的、机械的知识拼盘,努力克服教学中存在的条块分割、架构紊乱、结构凝固化的弊端,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并能按一定的要求重新纳入新的体系。显而易见,我们所追求的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自身的系统和完整,而是系统完整地把握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内容。因此,在新授课教学中要注重点化旧知识,启发学生对旧知识进行演绎、归纳、分析而获得新知识,做到“温故而知新”;在复习课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整合教材内容,即抓住《考试说明》规定的基本知识点,依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对教材内容进行梳理组合,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形成新的复习内容体系,使教学内容集约、集中、完整、有序,并在整合过程中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探求新知识的能力。例如在复习《经济常识》第一课时,以“价值”为主线,从价值的实体、价值的载体(使用价值)、价值的质(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的量(价值量)、价值的表现(交换价值和价格)、价值规律(内容、形式和作用)等方面展开,引导学生揭示价值与人类劳动、价值与使用价值、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社会劳动生产率、价值与交换价值和价格、物价上涨与通货膨胀、价值规律的内容与形式、内容与作用等内在联系,启发学生把“商品价值”这个核心知识放到多维结构体系中进行立体分析,多维思考,以形成知识的立体网络,并培养学生系统地、全面地、具体地分析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在教材内容整合中,要提炼出能够统帅教材核心内容的鲜明主题作为中心议题,紧扣主题,理清知识网络;要挖掘知识间、事物或现象间的内在联系,以知识间严密的逻辑联系和纵横交织的关联性为依据,以发现和揭示内在联系为任务;要对教材内容进行立体分析,把处于教材支配地位的核心知识放到多维结构体系中反复考察,多维思考,多角度分析;要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思维加工,不能包办代替,强塞硬灌;要分层要求,分段要求,逐步提高。四、突出思维能力的考查,综合性强
'97考题把思维能力置于能力考查的核心地位,注重考查考生思维的清晰性、缜密性、广阔性、深刻性、批判性、敏捷性,提高了对思维品质的要求;同时,要求把聚合思维、辩证思维、发散思维综合运用到各种题型的解答中,提高了思维运动中抽象概括、分析比较等能力的综合性要求。如第11题,要正确选出①和③的组合项,必须进行多角度发散思维;要排除②、④两个题肢,必须具有思维的缜密性和深刻性才能做到。第30、31两题共用一则材料,要求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理论对同一问题进行思维;要正确选择第30题“这一认识过程”表明的道理必须先对材料进行聚合,找出中心和实质;要排除A、B、D项必须对所涉观点进行辩证分析。第35题(简答题)在举出“近些年我国人才以及其他经济资源由中西部地区向东部沿海地区流动”这一经济现象后,提出设问“应如何看待这一经济现象?”题目要求学生既要看到这是市场经济对资源配置的作用,又要看到市场经济的消极影响,还要求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考生要正确解答此题必须既具有思维辩证性,又具有思维的综合性。第36题错中有错,辨中有辨。第38题必须围绕要求分析材料再从不同侧面回答“怎样做到”。综观六个主观性试题,无一不对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综合性的要求。
现代素质教育的重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和提高再学习的方法与能力。中学思想政治课素质教育以追求学生个性发展,追求学生适应和参与社会实际生活的能力为目的。思维能力是能力的核心,突出对思维能力的考查,是考查考生素质和潜能、发挥高考试题选拔和导向功能的必然要求。'98考题必定会以分析和参与解决实际问题的形式进一步突出对思维能力的考查,进一步提高对思维品质和思维综合性的要求。教学中必须加强思维能力的训练,把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作为培养思维能力的目标指向。因为聚合思维是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对已有结论进行辩证思维、对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发散思维是创造的条件。思维就是要对材料进行再加工、再创造,对问题进行综合认识和评价,对是非进行判断和比较,对现象进行本质的分析和解释。发展思维能力是个系统工程,它要在学科学习和社会实践中去进行,要贯彻到阅读教材、听课、作业、应用、参与社会实践等一系列活动中去。教师主要要从培养习惯、激发疑问、指点方法三方面入手,要帮助学生养成遇到问题先弄清“是什么”,再两面看看、多角度看看的习惯;要帮助学生学会从问题中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的不断探索中训练创造性思维能力;要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思维方法,突破“正面论述”、“反面驳斥”的思维模式,运用多种观点和方法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去动态地归纳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一例多用”作为培养学生思维习惯和能力的载体,应当在我们的教学中广泛运用。
总之,着眼于素质,着重于能力既是'97考题的鲜明特点,也是'98年高考命题的基本走向。我们必须树立素质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重视学生思想、道德、能力等素质的全面提高,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高素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